將漢長安城遺址納入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範圍

2020-12-20 騰訊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陝西是文物大省,西安則有多處大遺址,目前中國現存規模宏大、遺蹟豐富、格局完整的古代帝國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正在面臨如何保護利用的問題。怎麼保護利用這筆寶貴的財富,也是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保護大遺址

  是歷史責任

  兩會召開之前,政協委員李曉東曾帶著部分住陝全國政協委員去漢長安城遺址考察和調研。李曉東委員認為,漢長安城是西漢王朝的都城,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華夏文明主體起源的重要標誌性歷史遺存。漢長安城遺址1961年就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於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成功足以說明這個遺址的重要性和寶貴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袁靖是考古專家,他曾去漢長安城遺址考察過。他說,海昏侯墓的重要考古成果令人震撼。這些遺蹟和遺物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了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袁靖委員認為,通過看實物來認識和感受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與從書本上認知感受完全不同。把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展示好、解讀好,將來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後代,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歷史重任。

  海昏侯在漢長安城

  做過27天皇帝

  這兩天正在首都博物館展覽的海昏侯考古成果展,用大量的實物展示了海昏侯所處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藝術品的時代縮影。大家在感嘆海昏侯墓考古成果重大、發現驚人的同時,可能都忽視了一個細節——海昏侯劉賀曾是漢廢帝,他在漢長安城裡做過27天皇帝。

  袁靖委員認為,漢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分布著未央宮、長樂宮等宮殿及各種建築。自漢高祖劉邦以來,經歷過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等,張騫也是從這裡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目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雙重壓力。按照文物法的規定,遺址內不能搞市政建設,遺址內50多個村莊,10多萬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緩慢,這些都直接影響到遺址的保護。還有一個問題是遺址保護如何展示,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中國漢代歷史的輝煌。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

  無成熟模式可借鑑

  為了切實做好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作,2009年和2010年,國家文物局和陝西省政府先後批准了《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9-2025)》。2011年全國第一個文物保護特區——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成立。2014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列為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完成了未央宮遺址區村民搬遷、環境整治、文物保護等工作任務。

  李曉東委員表示,目前保護的面積僅佔到漢長安城城址區的六分之一。根據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批准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9-2025)》,漢長安城特區規劃範圍75.02平方公裡,很多疊壓遺址本體的村莊需要整理或搬遷,而搬遷和安置群眾的難度極大。此外,漢長安城遺址面積大、文物遺蹟多、文化價值高,在國內外文物保護史上都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鑑。

  目前,遺址保護面臨區內文物遺蹟保護、遺址保護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銜接、保護區內村民安置和生產生活保障、遺址區基礎設施完善等諸多問題,且涉及土地政策、文物保護政策等多個方面,統籌協調難度極大。僅未央宮遺址申遺工程涉及的環境整治、遺址展示、基礎設施、植物配置等以及徵地安置等費用就需資金130多億元,這還不算下一步保護的投入,這筆巨額資金對於欠發達的陝西省和西安市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

  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利用

  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全國政協委員單霽翔認為,漢長安城是一個大規模的遺址,它和西安的大明宮遺址不一樣,大明宮是皇帝生活、工作的地方,但漢長安城遺址裡過去有老百姓生活的地方,有民居,所以在保護時要注重考古調查,要搞清楚過去宮殿的位置、城防設施的位置,以及老百姓的居住設施遺址,通過詳細的規劃來實現保護和利用。

  面對保護的緊迫性和諸多困難,李曉東委員建議由國家發改委、國家文物局主導,將漢長安城遺址區納入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範圍,由國家專項資金(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提供財政支持,通過中省合力爭取建成首批以文化遺產為主題資源的的國家公園。同時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利用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揮漢長安城遺址「古代絲綢之路決策地、發源地」優勢,建設「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展示基地」,繼承弘揚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同步解決遺址區群眾生產生活、文化產業發展等問題。

  文化遺產保護

  要融入社會發展

  袁靖委員建議將大遺址有序納入「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建設國家文化公園計劃,同時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有法可依,要把「建立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真正落到實處。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言,保護是第一位的,要把幹預遺址的手段壓縮到最小,要把傳承遺址的目的擴張到最大。

  單霽翔委員認為,文化遺產保護要讓文化遺產有尊嚴,要融入社會的發展,也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要讓當地民眾、以及外地遊客都感受到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這樣大家才能擁護文化遺產保護。

  袁靖委員同時認為,漢長城遺址保留下來的多是土遺址,缺乏可視性。在強調最少幹預的原則下,不能在遺址上做手腳,但是可以考慮其他方法,比如應用聲光電、3D全息技術、二維碼掃描等高科技手段,讓文物「活」起來,用立體的圖像和生動的文字把遺址蘊含的宏大景觀、古代風貌、精彩故事以及更深層次的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民族精神,通俗易懂、簡單便捷地傳達給觀眾,更加形象地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本報特派北京記者 張佳

(西安晚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西安:推進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規
    | 秦兵馬俑一號坑 |在陝西不可移動文物中,世界文化遺產有3處共9個點(含長城),包括長城(銅川、渭南、延安、榆林、韓城市)、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7個點(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
    作為一種大型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模式,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主體對象都是歷史文化價值較高、遺存保護現狀良好、考古研究比較完備的大遺址。其建設初衷就是為了讓這些塵封已久的大遺址「醒過來」,通過嚴謹的提煉、闡釋與轉化,將中華文明娓娓道來。而黃河文化主地標的根魂性決定了其肩負著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演變與融合的歷史責任。
  • 英德力爭把青塘遺址建設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記者今天從中國政府採購網獲悉,「英德青塘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項目規劃編制服務採購項目進入公示。此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 英德市人民政府,以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行《英德市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
  • 鄭州要建黃河國家博物館!還要建設100處以上遺址生態文化公園
    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三年內,建設100處以上遺址生態文化公園;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鄭韓故城、鄭州商城、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日前,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西安廣仁寺
    紫宸殿是大明宮三大殿中的最後一殿,主要是皇帝的寢宮,歷史上在這裡曾經發生了無數的趣聞軼事和荒淫誕事,如今在紫宸殿遺址上重新搭建出了一個大殿的骨架子,光是從這個簡陋的骨架子中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大唐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在大明宮遺址的東側,有一處整個宮殿的畏縮復原模型,那裡能窺探到大唐的盛世光景,和遠處的高樓大廈相映成趣,這樣的真實景象,我只在 日本 的 奈良 見到過,讓人無比懷念。
  • 鄭州將添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孫科  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三年內,建設100處以上遺址生態文化公園、100家以上各類博物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納入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鄭韓故城、鄭州商城、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日前,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 陝西: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4個立項8個 總數全國第一
    央廣網西安12月2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從陝西省新聞辦今天(2日)召開的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陝西已經建成漢陽陵、大明宮、漢長安城、秦兵馬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4個、立項8個,總數居全國第一。
  • 廣州、東莞將申報打造海防遺址國家文化公園
    核心範圍63.27平方公裡根據研討會上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海防遺址國家文化公園概念規劃【簡本】》(以下稱為《規劃【簡本】》),本次概念規劃劃定兩個空間層次。研究範圍為西至南沙區金嶺北路,東至東莞太平水道,北至大虎山,南至扯旗山。規劃面積約112.65平方公裡,重點進行文旅融合發展和公園統籌管理。核心範圍為公園西至南沙區港前大道,東至太平水道,北至大虎山,南至扯旗山。
  • 感受大唐盛世文化,遊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1/關於大明宮 最近重讀中國歷史,讀到唐朝,書中介紹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大帝國,當時的長安城非常繁華,外國人來了之後多半都不想回去了。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大明宮是最大的一座,稱「東內」。
  • 益陽兔子山遺址或將建設成國家文化公園
    兔子山遺址位於赫山區三裡橋鐵鋪嶺社區。2013年,因城市建設,市文物管理處聯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遺址出土大量簡牘與珍貴文物,其中出土簡牘約15000餘枚,為全國同一地點古井出土簡牘比例最高、時代序列最完整的遺址,其中戰國時期行政文書檔案在遺址中出土是全國首次。因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極高,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回顧與展望
    自2017年起,中辦國辦先後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等相關文件,2019年《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出臺,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也列入其中,形成了「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布局。說起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全國政協和廣大政協委員十分關注。
  • 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進展如何?
    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我國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年底印發的《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長城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那麼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目標是什麼?為實現相關目標,國家出臺了哪些政策措施?具體到各省(市)有何進展?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功能定位的三重向度
    在「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等理念的指導下,我國開始創新大遺址保護模式,建設可視之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前身的大遺址展示示範區,並逐步啟動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文物工作方針中的保護為主和合理利用,應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功能定位的基本出發點。
  • 西安的漢城湖公園,簇擁著漢長安城遺址為核心
    西安的漢城湖公園,簇擁著漢長安城遺址為核心,打造了封禪天下、霸城溢彩、漢橋水鎮、角樓疊翠、御景覆盎、流光伴灣、安門盛世七個功能區,用以展示底蘊深厚的漢文化。漢城湖有七個大小入口,從漢長安城的清明門附近進入景區,是封禪天下景區,標誌性的四連漢闕迎面而來,上面寫著漢城湖三個大字,穿過漢闕是一條寬闊的 通道 ,這裡經常舉辦一些燈會、廟會之類的大型活動。塑像漢武大帝背北朝南,一手執劍安邊;一手樾澤眾生,展示了漢武帝一統 江山 、胸懷萬裡的豪邁氣概。
  •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是大唐王朝的宮殿,是政令中樞,是國家象徵。大明宮位於唐長安城(現西安)北部龍首原上。公元七至十世紀的唐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大唐帝國幅員遼闊,國力強盛,文化燦爛,兼容開放。大唐首都長安,是享譽世界的國際大都會,以規模宏大、布局規整、宮室制度完備、人口百萬著稱於世,是當時東方乃至世界的文明中心。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正式開幕
    辛瀘江代表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對文化藝術周開幕表示熱烈祝賀。他表示,廣東是我國「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重要歷史節點和現實節點,近年來,廣東採取有力措施,推動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大遺址保護工作的開展,取得顯著成效。
  • 乾陵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原標題:乾陵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 西安這些遺址公園,去把風箏放起來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是世界文化遺產,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乘坐地鐵2號線在「大明宮西」下車曲江池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是集歷史文化保護、生態園林、山水景觀、休閒旅遊、民俗傳承、藝術展示為一體的開放式城市生態文化公園。
  •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要載體,河道總督府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
    11月28日,河道總督府遺址博物館項目在遺址區舉行開工儀式。濟寧市政府副市長、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指揮部指揮長任慶虎,任城區委書記於勝濤,區委副書記、區長張令華,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賈存琰,區政府副區長孔繁華,區政協副主席顏光譜出席儀式並為項目培土奠基。
  • 未央宮遺址公園預計明年開放,相當於6個故宮,美翻了!
    ▲ 漢未央宮椒房殿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遺址。城垣內面積36平方公裡,總面積65平方公裡。這其中的未央宮遺址更是在2014年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