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陝西是文物大省,西安則有多處大遺址,目前中國現存規模宏大、遺蹟豐富、格局完整的古代帝國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正在面臨如何保護利用的問題。怎麼保護利用這筆寶貴的財富,也是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保護大遺址
是歷史責任
兩會召開之前,政協委員李曉東曾帶著部分住陝全國政協委員去漢長安城遺址考察和調研。李曉東委員認為,漢長安城是西漢王朝的都城,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華夏文明主體起源的重要標誌性歷史遺存。漢長安城遺址1961年就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於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成功足以說明這個遺址的重要性和寶貴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袁靖是考古專家,他曾去漢長安城遺址考察過。他說,海昏侯墓的重要考古成果令人震撼。這些遺蹟和遺物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了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袁靖委員認為,通過看實物來認識和感受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與從書本上認知感受完全不同。把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展示好、解讀好,將來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後代,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歷史重任。
海昏侯在漢長安城
做過27天皇帝
這兩天正在首都博物館展覽的海昏侯考古成果展,用大量的實物展示了海昏侯所處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藝術品的時代縮影。大家在感嘆海昏侯墓考古成果重大、發現驚人的同時,可能都忽視了一個細節——海昏侯劉賀曾是漢廢帝,他在漢長安城裡做過27天皇帝。
袁靖委員認為,漢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分布著未央宮、長樂宮等宮殿及各種建築。自漢高祖劉邦以來,經歷過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等,張騫也是從這裡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目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雙重壓力。按照文物法的規定,遺址內不能搞市政建設,遺址內50多個村莊,10多萬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緩慢,這些都直接影響到遺址的保護。還有一個問題是遺址保護如何展示,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中國漢代歷史的輝煌。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
無成熟模式可借鑑
為了切實做好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作,2009年和2010年,國家文物局和陝西省政府先後批准了《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9-2025)》。2011年全國第一個文物保護特區——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成立。2014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列為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完成了未央宮遺址區村民搬遷、環境整治、文物保護等工作任務。
李曉東委員表示,目前保護的面積僅佔到漢長安城城址區的六分之一。根據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批准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9-2025)》,漢長安城特區規劃範圍75.02平方公裡,很多疊壓遺址本體的村莊需要整理或搬遷,而搬遷和安置群眾的難度極大。此外,漢長安城遺址面積大、文物遺蹟多、文化價值高,在國內外文物保護史上都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鑑。
目前,遺址保護面臨區內文物遺蹟保護、遺址保護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銜接、保護區內村民安置和生產生活保障、遺址區基礎設施完善等諸多問題,且涉及土地政策、文物保護政策等多個方面,統籌協調難度極大。僅未央宮遺址申遺工程涉及的環境整治、遺址展示、基礎設施、植物配置等以及徵地安置等費用就需資金130多億元,這還不算下一步保護的投入,這筆巨額資金對於欠發達的陝西省和西安市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
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利用
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全國政協委員單霽翔認為,漢長安城是一個大規模的遺址,它和西安的大明宮遺址不一樣,大明宮是皇帝生活、工作的地方,但漢長安城遺址裡過去有老百姓生活的地方,有民居,所以在保護時要注重考古調查,要搞清楚過去宮殿的位置、城防設施的位置,以及老百姓的居住設施遺址,通過詳細的規劃來實現保護和利用。
面對保護的緊迫性和諸多困難,李曉東委員建議由國家發改委、國家文物局主導,將漢長安城遺址區納入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範圍,由國家專項資金(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提供財政支持,通過中省合力爭取建成首批以文化遺產為主題資源的的國家公園。同時將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利用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揮漢長安城遺址「古代絲綢之路決策地、發源地」優勢,建設「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展示基地」,繼承弘揚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同步解決遺址區群眾生產生活、文化產業發展等問題。
文化遺產保護
要融入社會發展
袁靖委員建議將大遺址有序納入「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建設國家文化公園計劃,同時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有法可依,要把「建立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真正落到實處。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言,保護是第一位的,要把幹預遺址的手段壓縮到最小,要把傳承遺址的目的擴張到最大。
單霽翔委員認為,文化遺產保護要讓文化遺產有尊嚴,要融入社會的發展,也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要讓當地民眾、以及外地遊客都感受到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這樣大家才能擁護文化遺產保護。
袁靖委員同時認為,漢長城遺址保留下來的多是土遺址,缺乏可視性。在強調最少幹預的原則下,不能在遺址上做手腳,但是可以考慮其他方法,比如應用聲光電、3D全息技術、二維碼掃描等高科技手段,讓文物「活」起來,用立體的圖像和生動的文字把遺址蘊含的宏大景觀、古代風貌、精彩故事以及更深層次的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民族精神,通俗易懂、簡單便捷地傳達給觀眾,更加形象地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本報特派北京記者 張佳
(西安晚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