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2020-12-16 書影尋蹤

天平之甍》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據奈良時代的著名文人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東徵傳》為藍本,以小說筆法寫成的一部文學作品。

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

儘管本書所寫的都是佛教人物和佛教活動,其中還有夢兆、幻象等等小插畫,但我們這些宗教傳播故事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意義。

井上靖一生27次訪問中國,著有以西域為題材的作品《樓蘭》、《敦煌》和《絲綢之路詩集》等,對中國文化的感情至為深厚。

《天平之甍》真實再現了大唐的盛世豪情,中日淵源久長的珍貴友誼,以及為推動兩國文化交流所付出畢生精力的那些高僧大德,篳路藍縷啟山林,櫛風沐雨砥礪行的感人過往,整本書儼然就是一副唐天寶年間與日本平成時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廣闊藍圖。

井上靖的創作根源在于于文化傳播,這一點與千年前的思託作《鑑真傳》,鑑真東渡傳法的思想動因都是一致的,正如井上靖在隨筆集中所提到的,正是由於這麼多擁有不同命運的留學生、留學僧的犧牲,日本才能在天平時代將光輝燦爛的唐文化進行文化移入和吸收,這是《天平之甍》的主題,也是作者本人的創作意圖。

鑑真六次東渡中各種天災、人禍橫生,在花甲之年雙目失明的狀況下,來到一無所知的陌生國家,然而卻在十餘年內成為被日本人尊為「天平之甍」的一代聖僧。

最期待東渡成真的榮睿,在東渡成功前抱病而亡,最聰慧的玄朗生兒育女留在了大唐,戒融雲遊四方,失去蹤跡,反而是開始只關心自己的普照,成了唯一一個鑑證東渡成功,陪鑑真回到日本的人,業行一輩子都在抄寫經文,盼這些經文傳回日本發揚佛法,但最後卻他葬身海底,所抄佛經也全隨他而去。

這些悲壯又令人莫名悲愴的傳奇故事,足可以寫成洋洋灑灑百萬言的巨著了,井上靖卻行文克制隱忍,全不鋪展,用短短十章講完了波瀾壯闊的整個故事。

井上靖大概是想告訴讀者,人生看似漫長,但放在歷史時空裡去看,每個人的一生都不過瞬間頃刻,但正因這些匆匆過客以一生為代價,才換來了中日文化交流,世代友好的藍圖。

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

1、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日歷史交流的鼎盛時期在唐代

唐玄宗天寶年間,中央集權和律令政治比以前更加穩固,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迎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同時成為亞洲的中心,唐對外採取友好交流的政策,對來中國的外國使節、留學生、僧侶均持歡迎態度,尊重優待他們風俗習慣,尤其對知識分子格外器重。

從公元690—894,日本派遣遣唐使長達264年,從奈良時代朝平成時代過渡期間的日本,表現出強烈的學習中國先進文化技術的願望,當時日本多次請求大唐高僧去日本弘法,相國長屋王在贈送給佛教大德的袈裟上繡有偈子:「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高僧鑑真深受感動,堅定了東渡的決心。

·休言淼淼滄海難度,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

在6次東渡中,鑑真等人遇到許多挫折,第一次東渡前,被船家誣告與海盜勾結要攻打揚州,揚州地方官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導致這次赴日計劃無疾而終。

第二次遭遇沉船和大風,東渡未果,第三、第四次因官府阻撓,未成。第五次,他們的船遭到猛烈的北風吹襲,在海上漂流十幾天,吃生米、飲海水充飢,水土不服加上疾病纏身,導致花甲之年的鑑真雙目徹底失明。

753年,鑑真與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抵達日本,受到孝謙天皇和聖武太上皇的隆重禮遇,被封為「傳燈大法師」、尊稱「大和尚」。

天寶十三年(754),鑑真在東大寺起壇,為聖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謙天皇之下皇族和僧侶約500人授戒,天平寶字三年(759),鑑真在奈良按照唐代佛院結構興建了唐招提寺。

鑑真東渡畫像

·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軌跡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同時堅守自我本位的民族,而古代文化發達的中國也積極地向周邊國家傳播當時相對先進的文明,中日兩國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本就有與中國不斷地進行通使修好的歷史,公元607年,攝政聖德太子遣小野妹子第一次出使通隋。

到中國唐代,更每隔若干年就派一次規模巨大的遣唐使,其主要使命除與中國修好外,便是把中國文化學術輸入日本,並派留學生和留學僧來中國學習,以從中國傳入的儒家學說與佛教思想為基礎,結合本國的傳統,建立了自己的文化。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個時期:

①3-6世紀,秦漢六朝大陸移民移居日本。②6—9世紀,隋唐日本遣唐使來華。③9-13世紀,晚唐、五代、北宋中國商船東渡日本。④13-14世紀,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來華。⑤14-17世紀,明,日本遣明使來華。⑥17-20世紀,清,中國東南沿海一代商船東渡。

·徐福東渡傳農耕

史記有三處記載,戰國時期齊國人徐福三次東渡日本,帶去文字、農耕和醫藥技,傳播中華農耕文明成果,促成了一代"彌生文化"的誕生。

近年來,在日本福岡縣板付的考古遺址中,又發現了碳化米粒遺存,日本學者村新太郎盛讚中國稻米傳入日本的重大意義,他說:「稻米拯救了日本列島飢餓的人們,無論如何稻米要比其他一切都值得感謝」,稻米的傳入使日本結束漁獵生活開始農耕,日本始終把徐福奉為「農神」和「醫神」當在情理之中。

徐福東渡圖

·晁衡西來仕奉唐帝

晁衡即阿倍仲麻呂,是日本遣唐留學生,以非凡學識和高尚品德贏得了大唐朝野上下的器重和信任,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功勳,王維在《送秘書晁監還日該國序》中說:「海東日該國為大,服聖人之訓,有君子之風。」

晁衡在唐歷任司經局校書、左拾遺、左補闕、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等職,753年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隨日本訪華使乘船回國,在琉球附近遭風暴,遇海盜,同船一百七十餘人全部遇難,唯獨晁衡倖免,輾轉回到長安,當時誤傳晁衡溺死,他的好友李白遂寫下這首《哭晁卿衡》悼念。

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晁衡(阿倍仲麻呂)畫像

·鑑真東渡受戒天皇

雖然鑑真僅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但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作為大唐東部受戒大師,為日本天皇和皇族受戒,帶去的刺繡、書法、玉器、銅鏡、繪畫等藝術珍品傳入日本民間,對當時的天平文化產生巨大影響。

·沙門空海大唐取經

空海,俗名左伯真魚,出身名門卻放棄仕途,為尋找真正的佛法而潛心修行,有一天他認識了遣唐大使之女喜娘及其侍女娜,因而了解到大唐文化的魅力。

於公元804年來到長安學習密教,806年回國創立了佛教真言宗,由他編纂的《篆隸萬像名義》,是日本第一部漢文辭典,對唐朝文化在日本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鏡秘府論》,不僅促進了日本對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還是了解漢唐中國文學史的重要資料。

在唐代以前,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日本人最先見到的文字就是我國漢字,受這些漢字的影響,他們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楷體——片假名,空海來唐模仿了我國唐代漢字草體,又創造了日本草體~平假名,至此,日本才有了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統,所以日本的文學作品出現的比較晚。

此外,還有將佛家天台宗傳入日本的道睿和尚,被日本天皇第一次以諡號形式追贈為傳教大師的「最澄」等,中日友好邦交的幾千年歷史,就是由這些有名或無名的民間人士們奔走達成,這種友好睦鄰的珍貴情誼,到今天依舊在延續中。

真言宗祖師空海塑像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率先在國內發難,在各地封城,醫藥物資奇缺的困境中,日本民間友人紛紛給我們送來口罩等醫用物資,總計達人民幣3千萬元,捐贈物資上面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感人詩句,溫暖了十億中國人。

中國一直是一個非常懂得感恩的民族,在隨後日本被新冠肆虐,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也迅速開始回贈物資,其中著名企業家馬雲,在回贈日本100萬口罩的包裝箱上回詩勉勵日本友人:「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不管「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是「青山一道,同擔風雨」同我們常說的同一片藍天、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家園沒有兩樣,都顯示了博大的情懷和境界,縱觀中日三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反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互存,互相借鑑,共同發展的現象,中日友好符合大勢所趨,對亞洲和平,乃至世界和平都會起的積極的作用。

2、鑑真東渡:在中日歷史上的作用與影響

鑑真入寂後,弟子們為他製作了乾漆夾造的坐像,這坐像高2尺7寸,面向西方故國,雙手拱合,結跏跌坐,團目含笑,兩唇緊斂,表現了鑑真圓寂時的姿態,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唐招提寺的御影堂中,被定為日本「國寶」,日本人民稱鑑真為「天平之甍 」,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最高峰。

·鑑真東渡給日本各行業帶來的改變

政治:日本效仿唐朝進行政治改革,即大化改新,廢除奴隸制,設三省六部制,現在日本的中央部級還稱作省。

經濟:唐代時,兩國經濟交往頻繁,唐的瓷器、茶、絲綢等大量運入日本。

文化:日本參照中國文字創立了日本文字,今天日文裡都還有中國字的影子。

社會生活:日本的和服、茶道、榻榻米等都包含有大唐遺風。

建築風格:東京都採用了洛陽宮殿風格,西京都採用了長安風格,由鑑真設計監造的唐招提寺具有盛唐風格,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被確定為日本國寶。

宗教:鑑真為聖武、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謙之下皇族和僧侶約500人授戒,被天皇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幫助日本確立了僧侶制度。

醫藥學:他本身醫學造詣深厚,在日本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時,唯有鑑真所進的藥方有效驗,據日本《本草醫談》記載,鑑真只需用鼻子聞,就可以辨別藥草種類和真假,他大力傳播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知識,留有《鑑上人秘方》一卷,被譽為「日本漢方醫藥之祖。」

鑑真法師的乾漆夾造坐像

在日本,儒家經典傳入之前,並不存在上述意義上的"孝"的道德觀念,日本統治者倡導"孝"道,主要是在進入奈良時代之後。中央和地方統治者通過制定法令和採取行政措施對"孝"道予以宣揚,使其逐漸滲透於統治階級與民眾之間,"孝"道成為公認的道德規範。

·鑑真東渡對大唐的意義

鑑真東渡最大的意義,就是傳播了中國先進的文化,促進了東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更加促進了唐朝對外交流的開放,兼收並蓄,弘揚中國文化,同時又有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

唐代先進經濟文化的外傳,對朝鮮、日本等亞洲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唐也在積極吸收亞洲各國先進的經濟文化,促進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互動,是對雙方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

3、井上靖以小說手法,真實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艱難,文化大使們的獻身精神

這部小說在井上靖的文學發展道路上,是巨大轉折的裡程碑,作者一掃前期虛無主義傾向的局限,用典型的現實主義手法,塑造並頌揚了鑑真和尚在兩國交流中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及其偉大、高尚的獻身精神。

·天平文化背景

《天平之甍》一書的背景,是日本聖武天皇天平年間,也就是相當於我們唐玄宗開元天寶時,「天平」是聖武天皇在位時的年號,意為天下太平。

從奈良時代到天平時代,經過大化革新,國家體製得到鞏固,彼時日本雖然佛法興隆,但佛界尚無一位具備三師七證可以授戒的高僧,且又有大批的流民為逃兵役、賦稅而混進佛界,使得佛俗混亂,綱紀大墜。

鑑真的到來,為澄清日本佛界和社會政治上的安定做出極大貢獻,但在奈良待戒壇院落成,準備進行授戒時,一幹以賢璟為首的日本布衣高行之僧,突又反對以鑑真的授戒作為佛道入門的正儀,而主張自誓授戒。

爭執不下的雙方約在興福寺維摩堂討論,哪方辯贏便依哪方。

賢璟一方都是日本錚錚有名的學者,有很強的意志力,再加上鑑真等人對日語陌生,想辯倒他們幾乎是不可能,然而鑑真大師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不僅受戒儀式順利進行,其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也成為日本奈良時代建築的第一遺構,其柱上的組織——MITESAKI所完成的形式,也成為後世日本建築主流之所謂「和樣」的基點。

鑑真東渡圖

·小說手法:平靜含蓄裡蘊藏驚濤駭浪

鑑真東渡的故事,在諸多史書中皆有記載。但井上靖卻用現代小說的方式講述了鑑真東渡的壯舉,將史料與小說融在了一起,用平鋪直敘的語調,說明文一般淡淡寫來,將文本的戲劇性,所有驚濤駭浪,坎坷曲折都降到了最低。

很多作家在意創造「個性鮮明」的形象,比如情深義重的舞女、俏皮的少女等,卻只有一個殼子,裡子是空的。井上靖很少心理描寫,寥寥幾語就會讓人感受到,故事中人潛在語言背後的精神世界

凝練精緻的人物

通過人物形象近乎白描的刻劃,和古代兩國政治、社會、文化、生活風貌的如實描繪,幾次波濤險惡的航海經歷,很好的突出了古文化使者鑑真,那種為完成使命百折不回的頑強精神。

比如,在揚州大明寺接見日本僧人,發願東渡的場面,莊嚴肅穆,令人起敬,在第二次航海,隨風翻流過海南島回揚州途中,面對榮睿遺體談話的激動人心場面,都是以最精煉的筆墨,寫出了這位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借喻與寓意

唐招提寺主要建築物大體落成,是在天平寶字三年的八月,普照每次到招提寺,總是抬頭望著金堂的屋頂,在這屋脊的兩端,就安放著他送去的那唐式的鴟尾。

「鴟」在古代指「鷂鷹」,一種兇猛的大鳥,傳說鴟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鴟為其中之一,鴟尾是中國建築屋脊上的一種裝飾構件,確切地來說它位於建築屋脊的正脊兩端,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兇闢邪的作用,守護家宅的平安所需要,並可冀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從這漂洋過海而來,裝飾在奈良唐招提寺大殿甍上的一對鴟尾,到帶有明顯唐土文化的唐招提寺,繼而到歷盡千辛渡海而來,在日本設壇授戒、講經傳道、修建佛寺等十多年的鑑真,無一不象徵了當時日本文化和唐代文化的血肉因緣

「天平之甍」是井上靖對中日歷史淵源悠久的獻禮,「天平之甍」是日本人民對鑑真的讚譽,「天平之甍」也是中日文化源遠流長,水乳交融的歷史見證,勢必也會成為未來中日友誼長存的永恆見證。

相關焦點

  • 《妖貓傳》日文翻譯談中日文化交流:盛唐的開放對日本影響巨大
    從630年到895年,260年間,日本的貴族時代一共派了19次使節到中國來,每次派的多達100人以上,最多是500人。那時非常危險,能活著回來的人也不多,但是日本還是派使節,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帶回很多東西,從中國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的藝術水平。可以說,絲綢之路的東端延長到日本。
  • 【天平智慧雲課堂】中日文化交流簡史(中)
    歡迎來到「天平智慧雲課堂」!吳悅教授是我校中日文化班和日語班的兼職教師。      吳教授1949年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後留校任助教。1986年赴日本。先後在早稻田大學、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等校任教。1996年任職東京立教大學,先後任副教授、教授。2014年以榮譽(榮休)教授從立教大學退休。
  • 尋城記|天平之甍:日本人"精神故鄉"的千年往事
    因此各位來到這裡,務必在這裡祈禱各位與家人及所愛的人的健康。如此 「法話」,引來了聽眾們一陣歡快的笑聲。藥師寺內1991年建立了玄奘三藏院,院內的「不東堂」供奉著三藏法師玄奘塑像。「不東」取三藏法師一心求法,不到天竺誓不東歸之意。院內有日本藝術大師平山鬱夫花費30年時間繪製的「大唐西域壁畫」,記錄了三藏法師求法的艱辛裡程和一路的景色。
  • 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宮廷秘史:聚焦中日兩位才貌雙全的女性
    日本文壇巨匠井上靖的小說代表作《額田女王》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最新引進出版。井上靖曾以大唐宮廷為背景寫就《楊貴妃》,之後創作的這一部《額田女王》以相同時期日本宮廷為舞臺、以日本傳奇貴族女性為主角的歷史小說。
  • 一個日本人寫的歷史小說,為什麼折服了中國人
    甲午戰爭是中日之間不幸歷史的原點。在這場影響中國近代史走向的戰爭中,清朝為何戰敗?朝鮮又在這場中日之戰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無疑是關心中國近代史的人希望了解的問題。 而陳舜臣的歷史小說《甲午戰爭》,補全了甲午戰爭敘述中長期被缺席的朝鮮,綜合中、日、韓三國史料,輔之以推理筆法,還原歷史現場,在錯綜複雜的東亞政治角力中,為我們講述了垂垂老矣的晚清王朝如何被處於歷史青春期的日本打敗。全景式展現了甲午戰爭前後中國與世界。
  • 【天平智慧雲課堂】中日文化交流簡史(上)
    歡迎來到「天平智慧雲課堂」!吳悅教授是我校中日文化班和日語班的兼職教師。      吳教授1949年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後留校任助教。1986年赴日本。先後在早稻田大學、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等校任教。1996年任職東京立教大學,先後任副教授、教授。2014年以榮譽(榮休)教授從立教大學退休。
  • 日本著名作家、詩人:並上靖
    但日本經濟的畸形「繁榮」,把詩情畫意的地方破壞得面目全非,他的理想之鄉破滅了。 井上靖還擅長寫歷史小說,尤以《天平之甍》(1957)《樓蘭》(1958)、《敦煌》(1959)、《蒼狼》(1959)等以中國古代歷史為題材的小說為有名,其中《天平之甍》最為臉炙之口,也是他的第一篇歷史小說。
  • 通往唐招提寺之路
    歷經12年,他終於在公元753年踏上了日本的土地。鑑真東渡時帶有玉作人、畫師以及建築、雕檀、刻鏤、繡繪、修文、鐫碑等工匠藝人,並且攜帶繡像、雕像、畫像、金銅像、香料、經書,甚至還有王羲之真跡等等,將大唐璀璨的文化攜入日本,對日本天平時代的建築、雕塑、醫藥、書畫、漢文學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 第四屆日本新片展在上海開幕 8部新片促進中日交流
    12月11日,第四屆日本新片展在上海天山電影院開幕。受訪機構供圖新華社上海12月13日電(記者夏康靜 許曉青)第四屆日本新片展11日晚在上海天山電影院揭幕,8部日本新片將陸續在天山電影院和大光明電影院放映,共18場。
  • 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照兩鄉:唐詩裡的中日文化交流
    兩個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其中在文化層面上的深入交流更是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當時主要的文學形式——唐詩,就對這種情況有了比較充分的反映。本文嘗試從唐詩的角度,對當時中日兩國文化的交流情況進行探討,一覽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況。
  • 日本捐贈物資上八個字意義久遠,引出日本人最嚮往的中國朝聖之城
    上一次,大家對日本的好印象來自汶川地震救援,日本救援隊向遇難者默哀的場景令人動容。這一次在疫情期間,日本各方面的大力援助,得到了中國民眾的讚揚。其中有一個細節,就是在日本援助品的箱子上,印著八個小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最近引起了很多媒體的解讀。
  • 【天平智慧雲課堂】中日文化交流簡史(下)
    歡迎來到「天平智慧雲課堂」!吳悅教授是我校中日文化班和日語班的兼職教師。      吳教授1949年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後留校任助教。1986年赴日本。先後在早稻田大學、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等校任教。1996年任職東京立教大學,先後任副教授、教授。2014年以榮譽(榮休)教授從立教大學退休。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鑑真和尚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顛簸中默誦著經文。他在中日文化的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時至今日,唐招提寺內供奉的鑑真大師坐像,依然尊享著人們的朝拜與崇敬。(1)鑑真和尚(688—763)俗姓淳于,出生在揚州的一戶普通人家。
  • 日本友人助力中日黃檗文化交流
    日本友人助力中日黃檗文化交流 2016-12-05 17:25:41會議還通過決定,聘請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等日本友好人士出任該本顧問等職務,共同為中日黃檗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日中協會是日本七大日中友好團體之一。理事長白西紳一郎多年來一直奔走於中日兩國之間,為促進中日兩國友好關係發展而不辭辛勞,至今已訪華500多次。  白西紳一郎致辭時說,日中兩國一衣帶水,要做世世代代友好的好鄰居、好夥伴。
  • 《大唐懸疑錄》系列小說日文版在日本出版發行
    7月25日電(王子濤)近日,由上海市作協會員、著名文化懸疑作家唐隱創作的《大唐懸疑錄》系列小說日文版正式授權日本株式會社行舟文化在日本出版發行。據了解,《大唐懸疑錄》是上海紫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全版權策劃出品的國內首部文化懸疑小說系列。作品以唐朝隱秘文化為背景,通過驚心動魄的陰謀殺局、絲絲入扣的縝密推理,融合《蘭亭序》《璇璣圖》《長恨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符號,引領讀者逐步破解大唐歷史中陰謀玄機,在了解唐朝文化、體驗燒腦中國風的同時,讀者還能全景了解唐代社會的各面風貌。
  • 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慶成立60周年 回顧中日交流
    中國僑網5月5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近日,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舉行「成立60周年感謝與祝賀會」,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出席並致辭。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黒井千次,副會長兼理事長池邊晉一郎,副會長篠田正浩、慄原小巻,以及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長河野洋平等百餘名中日各界人士出席。駐日使館公使郭燕、友好交流處參贊汪婉、政治處參贊張社平等出席本次活動。
  • 這位來自臺灣的姑娘在杭州致力於中日茶道文化交流
    在以本次特展為契機舉辦的中日茶文化交流會上,茶文化專家餘紀萱與活動參加者們分享了兩國茶道文化的特色,以歷史為切入點,紹了中日茶文化的淵源,以及兩國茶文化發展至今的歷史脈絡,並現場點茶邀請大家共同品嘗。餘紀萱(左一)分享了中日茶道文化特色邂逅茶道十餘載 結緣「日本茶道之源」大徑山1989年,餘紀萱出生於臺北,高中畢業後到日本求學,在京都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
  • 2007年中日青年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大會在日本舉行
    新華社東京10月13日電(記者何德功 張華)由全日本中國留學生學友會舉辦的2007年中日青年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大會13日在富士山腳下的富士急樂園舉行,1000多名中國留學生和日本學生參加了交流活動。    中國駐日大使崔天凱發來賀詞,中國駐日使館公使銜參贊孫建明、日本外務省大臣官房參事官井出敬二出席了交流大會。
  • 中日禪文化交流團一行到訪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促進會
    10日下午,以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禪師為團長的「中華禪•海外行」中日禪文化交流團(以下簡稱「交流團」)到訪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受到促進會會長吳啟龍、副會長李雲書等人的熱情接待,雙方就助推中日民間友好和禪文化借鑑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座談。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促進會會長吳啟龍發言。
  • 中日題材長篇小說感動日本讀者
    值此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我不由想起在兩國文化交流百花園辛勤耕耘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於強,以及他撰寫的五部中日題材長篇小說。  於強以他敏銳的視角,將自己長期從事外事、旅遊積累的素材和多次赴日的見聞撰寫成感人的文學作品,在中日兩國出版,感動了眾多日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