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作家、詩人:並上靖
並上靖(1907——1991)是日本當代知名的老作家,創作態度嚴肅認真,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傾向,藝術上也是相當純熟的。
井上靖於一九〇七年出生在日本北海道旭川的一個軍醫家庭,從中學起就酷愛文學,在高等學校(相當於大學預科)時開始寫詩,在京都大學哲學系畢業前夕,發表劇本《明治之月》(1935), 並被搬上舞臺。他在大學時代以冬木荒之介和澤木信乃等筆名,多次應《新青年》、《每日周刊》等雜誌的小說徵文,中選獲獎。大學畢業後,在大阪每日新聞社歷任編輯及記者長達十五年之久,最後提升為書籍部副部長。為了專心致志於文學創作,於一九五一年辭職。他在四十二歲時,以短篇小說《獵槍》(1949)和中篇小說《鬥牛》揚名文壇。《鬥牛》獲一九四九年下半屆芥川文學獎,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他在校學習期間的文學活動和長期的新聞記者生活,使他有較多機會接觸廣闊的社會現實,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生活經驗和創作素材,為後來的文學創作做了思想上、生活上和藝術修養上的準備。
井上靖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出版過詩集《北國》(1958)、《地中海》(1962)、《運河》(1967),寫過劇本、電影腳本、美術評論等,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說,尤以中、短篇為佳。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日本新潮社於一九七四年出版的《井上靖小說集》竟有三十二卷之多,許多作品都被拍成電影,並獲各種文學獎。
井上靖的小說,能夠選取一些有社會意義的題材,力圖運用正確觀點來分析處理題材和人物,對日本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醜惡現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抨擊,其中以《鬥牛》和《一個冒名畫家的生涯》(1951)比較典型。
日本戰後初期,由於戰敗投降和美帝國主義實行殖民統治,經濟衰落,通貨膨脹,民不聊生。當時,日本統治集團私盜竊國家資財,並與投機商人狼狽為奸,囤積居奇,營私舞弊,大發橫財。《鬥牛》就是以這個時期新大阪晚報社組織一次鬥牛比賽的前前後後為情節主線,成功地塑造了岡部彌太和三浦吉之輔兩個新老投機商人,描寫他們利用同社會上各種黑暗勢力的千絲萬縷聯繫,不斷變換手法,施展陰謀詭計,對新大阪晚報社敲詐勒索,刻畫了戰後初期暴發戶和投機商人的爾虞我詐和唯利是圖的卑劣行徑,揭示了資產階級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給讀者展示了戰後初期日本社會的醜惡側面。《一個冒名畫家的生涯》描寫兩個能力不相上下的畫家,由於社會地位不同,一個飛黃騰達,一個窮困潦倒,只能冒他人之名畫假畫討生活,藝術才能橫遭踐踏。
進入六十年代,日本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美愛國正義鬥爭,在風起雲湧的革命形勢鼓舞和推動下,並上靖的文學創作,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有所提高,他把批判的筆鋒指向當時的日本社會,寫下了像《城堡》(1964)和《夜聲》(1968)這類優秀小說。《城堡》的女主人公透子是個原子彈受害者,小說通過她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深重創傷憤怒地控訴了美帝國主義在日本投擲原子彈的罪行。作品筆調悽婉,別具風格。長篇小說《夜聲》以退休老教師沼緬懷往昔,表示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他認為,現在的社會漆黑一團,唯有萬葉時代才是理想的社會。於是,他帶領幼孫夥同萍水相逢的農村姑娘,乘坐出租汽車,沿著《萬葉集》所詠嘆的路線漫遊,企圖尋覓一塊清靜無垢的地方。但日本經濟的畸形「繁榮」,把詩情畫意的地方破壞得面目全非,他的理想之鄉破滅了。
井上靖還擅長寫歷史小說,尤以《天平之甍》(1957)《樓蘭》(1958)、《敦煌》(1959)、《蒼狼》(1959)等以中國古代歷史為題材的小說為有名,其中《天平之甍》最為臉炙之口,也是他的第一篇歷史小說。
中篇小說《天平之》取材於一千二百年前中國高僧鑑真法師赴日講學的史實,通過具體的藝術形象和事件,刻劃了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和兩國人民友誼歷史悠久的積極主題,生動地描繪了唐開元天寶年間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風土人情等,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滿懷對中國文化的嚮往,刻劃了五個日本僧人在唐朝的生活經歷,其中業行,日以繼夜抄經十個春秋,垂老歸國途中遭遇暴風雨,把嘔心瀝血抄寫的大批經卷,連同自己的生命,沉沒在萬頃海底,真實地反映了古代兩國人民甘冒生命危險,發展文化交流的強烈願望,感人至深。
揚州高僧鑑真是作者以蘸滿感情的筆所著意刻畫的人物形象,有著相當高的典型性。他應日本聘請,立志東渡,由於當時航海落後以及其他社會阻力,歷時十載,六次啟行,五次失敗,兩次覆舟,歷盡千辛萬苦,竟至雙目失明,但一志未泯,最後終於衝破東海的驚濤駭浪,踏上了日本的土地。這篇小說對今天中日兩國的讀者來說,有助於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從藝術上看,井上作品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情節結構的處理和文學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同時,他在創作上採取嚴謹的科學態度,除了大量查考文獻資料,還走出書齋做實地調查,請教專家,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井上的作品中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字裡行間還流露著虛妄孤獨的情調,描寫上也存在某些自然主義傾向。
並上靖曾是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的常任理事,一貫主張中日友好,並為此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曾多次來訪我國,是中國讀者所熟悉的一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