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

2021-01-20 華夏小康網

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百年誕辰追思記

新華社臺北4月28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一部《城南舊事》讓她成為兩岸讀者心目中「永遠的英子」;她返回寶島故鄉,在臺北恰巧也住城南,那不大的客廳曾聚起「臺灣半個文壇」。

她就是林海音,4月28日是這位著名作家的百年誕辰。連日來,成功大學和臺灣文學館陸續舉辦專題演講、座談會、紀錄片展映、追思會等活動,紀念海音先生。一場追思會上,林海音長子夏祖焯教授以「林海音的小說與她的為人處事」為題發表演講,與會者就林海音的文學貢獻進行座談。人們以「穿越林間憶冬青」為名,緬懷這位文壇「冬青樹」——《冬青樹》是林海音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苗慄,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1918年在大阪生下林海音,不久便返回臺灣。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生活,於1923年舉家遷居北京。1948年底,林海音和丈夫帶著三個幼小的孩子返回臺灣。

「臺灣是我的故鄉,北平是我長大的地方。我這一輩子沒離開過這兩個地方。」林海音在1966年出版的《兩地》一書序言中如是寫道。

在北京度過的25年,林海音稱之為「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代表作《城南舊事》裡,她以自己的童年經歷為藍本,從孩子的視角觀看人世悲歡離合,描摹對童年、對北京「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這部經典作品不知再版了多少次,打動了兩岸多少讀者。

告別北京城南,林海音和家人跨過海峽,在臺北城南的重慶南路三段住了下來。海音先生的女兒夏祖麗曾回憶說,早年臺北城南住了不少文人作家,她家附近巷子住著被譽為京劇大師梅蘭芳「戲袋子」的戲曲理論家、劇作家齊如山,家住廈門街的詩人余光中常坐著三輪車來林海音家交稿,而當年出入林海音家那間小小客廳者,既有大陸來臺的文化菁英,如作家王文興、隱地、琦君等,也有臺灣省籍文人,如張我軍、張深切等,海音先生還時常親自下廚款待文友。

林海音一生不僅留下了包括小說、散文、遊記、人物特寫及兒童文學等在內的40多部作品,更是臺灣文學的重要推手,創辦的文學雜誌與出版社提攜培育了眾多作家,被臺灣文壇尊稱為「林先生」。

站在早已物是人非的重慶南路三段,記者想像著海音先生的身影穿過街巷,感懷著她從城南到城南的動人「舊事」。半個多世紀前,海音先生就有一個心願:「總希望有一天噴氣機把兩個地方連接起來,像臺北到臺中那樣,朝發而午至,可以常來常往,那時就不會有心懸兩地的苦惱。人生應當如此,我相信早晚會做到的。」遺憾的是,未等到2008年兩岸直航實現,先生已在2001年駕鶴西去。

夏祖麗曾說,母親喜歡別人稱讚她比「北平人還北平人」。而夏祖焯則說,母親任何時候都毫不掩飾以身為中國作家為傲,並以此自勵。

1987年兩岸隔絕堅冰被打破後,海音先生為兩岸文學交流投入大量心力,1993年已75歲高齡的她回到北京,參加《當代臺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書發表會,與冰心、蕭乾共同擔任此套書顧問。海音先生還曾向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了一批她創辦的《純文學雜誌》,該館還設有林海音文庫。

「她尊重文學,接納不同背景的作者、陌生的作者,使臺灣作家滋長成林,太令人懷念了。」近日有人在此間媒體上發表文章如是評價海音先生。

相關焦點

  • 林海音簡介
    (1918—2001),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慄縣,生於日本大坂,3歲隨父母返臺,5歲來到北京,在北京度過了童年與青年時期,在北京,她完成了從學生到新聞記者、從少女到為人妻母的轉變,北京是她文學之路的起點。
  • 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下載:《城南舊事》
    內容簡介:   《城南舊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初版於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 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 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北京記憶:一碗豆汁兒喚回「城南舊事」的鄉愁
    好在這一切都沒有持續太久,當一切都安頓妥當,林海音便開始正式步入了她作為一名作家、編輯、出版人的職業生涯。林海音就任《聯合報》副刊主編一職,而那段時間正好是臺灣禁止日文寫作的時間段,許多以日文寫作成名的老牌作家紛紛面臨著轉型用國語寫作的問題,紛紛因此,臺灣文壇處於青黃不接的年代。
  • 《城南舊事》中的「英子」,與林海音如同祖孫,這37年去了哪?
    在一個夏天,導演吳貽弓一眼看中沈潔,並對沈潔的父親說:「有部女作家小說改編的電影,沈潔能不能演這位女作家的童年呢?」。沈潔的父親雖然猶豫一會,但還是答應吳貽弓誠懇地請求。那部電影便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最為經典的電影之一,改編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
  • 著名作家林海音十句語錄,句句婉轉真摯,鄉愁眷戀情深,值得收藏
    林海音出生於日本,3歲隨父母回到臺灣,5歲的時候來到北京,在北京,她度過人生中的童年與青年時代, 從童年到青年,從學生到新聞記者,從少女到人妻,不僅角色的轉變,也讓她對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同樣是在北京,林海音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林海音有一部寫北京生活的作品,即:《城南舊事》。這部作品是根據她在北京生活回憶而創作的,活靈活現的展現出北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出她對童年時代在北京生活的思念,作品中流露出的濃厚鄉愁深入人心。
  • 「林海音」一首詩讓她惹下大禍,此後不問政商,一心搞「純文學」
    1948年11月,回到臺灣,此後受聘於《聯合報》副刊、擔任主編。1960年,出版小說集《城南舊事》,書中通過英子對往事的回憶,反映了作者本人對於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如去知道林海音的名字就是通過《城南舊事》,不過最初並不是小說,而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
  • 《城南舊事》是部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銀河娛樂世界【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城南舊事》是部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城南舊事》是1982年吳貽弓導演的第四代電影,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導演從小英子在巷子口遇到的瘋女人那裡畫了第一個故事
  • 書香校園|讀書,點亮生活每一刻27: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題材的一部自傳體小說集。淡淡的文字,悠悠的敘述,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童年的緬懷和對人間溫暖的呼喚。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孩子們,讓我們打開書,和老師一起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親愛的孩子們,大家好!
  • 《城南舊事》:我們都在寫滿人間百態的城南體會著平凡的滋味
    那麼,作家筆下的童年是不是也承載著我們普通人的記憶呢?縱觀國內外作家,關於童年的寫作並不少見,尤其在羈旅漂泊後,童年成了作家夢中的歸途。但就在這些共同的回憶背後,每個人因為所處地域不同,習慣不同,又多了許多隻屬於自己的珍貴印記。
  • 林海音:《城南舊事》的作者,聊聊宅門裡,統籌全家吃喝的老婆婆
    作者:山佳因影片《城南舊事》,知道了作者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之前,曾寫過」《城南舊事》中的英子媽:15歲嫁人,29歲守寡,如何走出山重水複」一文,對海音母親的堅強豁達,印象頗深。今天的女主,則是海音的婆婆大人張玉貞,一個舊時代的「高幹夫人」,宅門裡統籌全家吃喝的當家人,也是相當有梗。
  • 電影《城南舊事》人生舊事一場離別
    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城南,多少往事隨風而逝,只留下吳貽弓電影中的故人影像,給人們一絲絲傷感,直到漸漸模糊。林海音將自己童年的美好記憶,留在了林英子純真的眼睛裡。透過這雙眼睛,我們看見那時的中國,那時的人們,看見城牆根下咀嚼草料的駱駝,看見人生不過是一場離別。
  • 《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人窮則反本」?
    原創 | 魚雁今天給大家介紹兩位著名女作家的代表作——蕭紅的《呼蘭河傳》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兩部著作,幾乎是這兩位作家最為我們熟知的典型代表,而在它們背後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具有自傳性質、散文化語言、對故鄉的眷戀、兒童視角等。
  • 城南舊事的劇情簡介?
    《城南舊事》是由臺灣作家林海音創作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與原著相比,電影版《城南舊事》進行了清潔的一些刪減,用一個臺灣小女孩的口吻來講了她成長過程中的三個故事,將人間煙火撒滿銀幕。林英子是住在北京城南胡同裡的一個小女孩,也是《城南舊事》的主角。
  • 《城南舊事》賞析
    《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編劇:伊明劇情梗概: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短評:《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託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
  • 余光中的一段城南舊事
    我們的關係始於編者與作者,漸漸成為朋友,進而兩家來往,熟到可以帶孩子上她家去玩。這一段因緣一半由地理促成:夏家住在重慶南路三段十四巷一號,餘家住在廈門街一一三巷八號,都在城南,甚至同屬古亭區。從我家步行去她家,越過江州街的小火車鐵軌,沿街穿巷,不用15分鐘就到了。記得夏天的晚上,海音常會打電話邀我們全家去夏府喝綠豆湯。
  • 張墨紫妍:《城南舊事》
    薦讀理由: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今天我為大家推薦教育部薦讀書目《城南舊事》。這本書的作者是林海音,北平是她童年生活的地方。林海音說:「北平是我住了四分之一世紀的地方,讀書、做事、結婚都在那兒,度過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因此,我的文章自然離不開北平。」於是,她把對北平的回憶與想念變成了《城南舊事》中一個一個生動的小故事。
  • 城南花已開
    第一次看見這個故事是在知乎,馬上到網易雲點開聽,一股油然的悲傷湧上心頭,嘆息生命落淚。城南花已開是一個90年男孩的網易雲ID,他是一個得了骨癌晚期的少年,他喜歡春天,喜歡音樂,喜歡繁花,喜歡在喧囂的網上看這個熱鬧的世界。
  • 《上海的城南舊事》:圖說城南
    園區的區位特點是南面濱江,北面近城,屬於城南地區,近代以來具有相當豐厚的文化底蘊。這一帶的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天寶十年,即公元751 年,上海地區第一個獨立行政建置的華亭縣設立。華亭下轄22 個鄉,包括集賢、修竹、高昌、長人等,園區所在地其時屬高昌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