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南舊事》:圖說城南

2020-12-25 鳳凰網讀書


書名:《上海的城南舊事》

作者:馬學強 龔崢◎主編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2月出版

定價:65.00元

【內容簡介】

全書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依據大量原始資料,用嚴謹的歷史研究方法,對上海城南地區(黃浦區半淞園街區與原盧灣區一部分地區,現今該地區為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歷史文脈進行了梳理,對未來前景進行了展望。全書展出近百幅城南地區的圖片,從城區發展和百姓生活的角度切入,讓讀者既生動又準確地了解了上海城南的發展歷程。

【作者簡介】

馬學強,歷史學博士。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人文遺產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上海史志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江南區域史、中國城市史、都市人文遺產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上海通史》第2卷、《從傳統到近代:江南城鎮土地產權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國一個經商大族的變遷》、《出入於中西之間:近代上海買辦社會生活》等。參與主編《千年龍華》《西學東漸第一校》《閱讀思南公館》《百年大同》《追尋中的融入——上海復興中路一個街區的百年變遷》等。

龔崢,同濟大學畢業,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經濟師。現為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創新項目的重要策劃者與實踐者之一,曾參與2010年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方案策劃,負責主持城市案例的招展和參展服務。帶領團隊改造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後續利用項目,獲得亞洲首個LEED-ND鉑金級預認證,並榮獲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協會頒發的「卓越規劃大獎」。

【目 錄】

導讀

第1章 圖說城南

一 明清時期的城南

二 近代的城南

三 1949 年以來的城南

第2章 明清時期的城南

一 上海築城與「城南」的出現

二 黃浦江與城南的變遷

三 城南的商業與市集

第3章 近代化進程中的城南

一 城南的區位優勢

二 近代企業分布與「滬南工業帶」

三 城南的市政建設

第4章 半淞雅韻

一 半淞園開幕

二 半淞園景觀

三 園內活動

四 經營•印象•影響

第5章 街道時期的生活

一 半淞園街道的嬗變

二 街道裡的單位

三 街道裡弄的集體化記憶

四 現代城市社區

第6 章 成為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

一 大事件影響下的街區更新

二 營造「城市最佳實踐區」

三 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共享城市實踐的創新成果

四 城市最佳實踐區後續開發與利用

附錄

1.圖片目錄

2.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導 言】

熊月之(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城市史學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教授)

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以下簡稱園區),北至中山南路,南至黃浦江,東至南浦大橋,西至保屯路、望達路。2011 年,在黃浦區與盧灣區合併為新黃浦區以前,此地原為黃浦區半淞園街區與盧灣區的一部分,今均屬黃浦區。

園區的區位特點是南面濱江,北面近城,屬於城南地區,近代以來具有相當豐厚的文化底蘊。

這一帶的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天寶十年,即公元751 年,上海地區第一個獨立行政建置的華亭縣設立。華亭下轄22 個鄉,包括集賢、修竹、高昌、長人等,園區所在地其時屬高昌鄉。高昌鄉下轄四個裡,即高昌、盤龍、橫塘、三林,園區所在地屬高昌裡。1292 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政府設上海縣,高昌鄉屬之。在明清行政區劃中,園區所在地一直屬於松江府上海縣高昌鄉,主體部分兼跨二十五保的十四圖、十五圖等,一小部分屬於二十四保。

上海縣設立時並未築城,到1553 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因倭寇侵擾,才築起縣城。園區所在地被習稱為城南地區。上海縣城地處吳淞江與黃浦江之間,溯江而上,可達江南腹地,順江而下,直通大海,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築城第二年,朝廷在這裡設立海防道,駐兵防守。城南一帶,設有兵營。此後,城南逐漸出現一些村落、集市。

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社會經濟相當繁榮,園區所在城南一帶居民漸多,炊煙嫋嫋,鄰裡相望。兩個地標性建築在這裡出現,一是南溪草堂,一是高昌廟。南溪草堂位於江濱,系明代舉人顧英所築,窗涵水影,門過潮聲,賓客過從,把酒論學,好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園風光,清人有竹枝詞專記其景。高昌廟有新、舊兩所,均濱江而建。明代時期為附近朱、陳、張三姓居民樂助,清雍正間曾重修,後圮。廟宇供奉哪位神靈,住持為何人?因史料闕如,已不可考。日後江南製造局地址,即先前廟宇所在地。

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闢為通商口岸。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上海城市快速發展,成為中國最大城市與多功能經濟中心,園區所在地也滄桑巨變。

1865年,清政府在上海開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製造局)。局址初設虹口,次年遷於高昌廟,佔地七十餘畝,後又不斷擴充。清末民初,製造局是中國最重要的現代化兵工廠與造船廠,聘請洋員,僱用工人,生產新式輪船與槍炮子彈。製造局附設翻譯館,聘請中外學者翻譯各種西書,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航海、醫學、法學,更多的是關於機器製造的技術書籍。與翻譯館同處一樓的還有廣方言館,那是一所專門學習西方語言文字及其他西學的新式學校,聘請中外教習執教其中。局中還設有專門培養技術人員的學堂。製造局地位重要,清政府需要專門派兵守衛。廣方言館是官辦學校,兼任製造局監督的上海道臺是其直接行政領導,道臺大人時常要到製造局與學館中視察、指導工作。這樣,製造局就成為集兵工、製造、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機構。從清末到民國,從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到滬軍都督、淞滬護軍使,從軍政領導到普通學人,都相當重視或關注這一機構。伴隨這一現代大型企業的誕生,園區所在地交通設施、經濟結構、社會結構都發生了重要而深刻的變化。各色廠房、江邊碼頭、船塢、江岸道路、駐軍營房次第建築。著名的滬軍營路就是為了適應製造局的需要而專門開築的。為了適應大量導入人口的生活需要,附近農民的作物品種悄然發生變化,由糧棉而改為蔬菜。為適應人們交易需要的集市也空前繁榮起來。製造局東北角的高昌廟鎮的興起,就是其明證。

近代上海城市發展,是以縣城、公共租界與法租界為中心,向北、南兩翼擴展的。清末民初,北面是閘北興起,南面則是城南發展,從董家渡到製造局之間的濱江地帶,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這裡水陸交通都很便捷。水路方面,黃浦江水面遼闊,碼頭林立,有申大碼頭、沈家碼頭、鴻昌碼頭、江邊碼頭等。陸路方面,滬杭鐵路1909 年建成通車,上海南站就設在這一區域內。通過滬杭鐵路,上海可以迅速地通達松江、嘉興、杭州、寧波地區。1916 年,上海修建了北站至新龍華的聯絡線,滬寧、滬杭兩大幹線被連接起來。由此,從上海南站也可以便捷地通往蘇州、南京一帶。1927 年以後,園區所在地成為上海特別市一部分,其發展也被列入上海特別市規劃之中,被定位為「滬南工業區」。1928 年,南京國民政府調整上海行政區劃,城南地區被劃為滬南區。到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城南地區已是相當興旺的新興工業區。除了前面已經述及的江南造船廠,這裡還有求新造船廠、法國自來水廠、上海內地自來水廠、華商電器公司等,麵粉業、染織業、絲織業、搪瓷業等民族資本工業也紛紛落戶這裡。

縱觀園區所在地在近代演變的歷史,有一個特點極其鮮明,即區域命運與國家命運一起跳動。區域發生巨變的第一個契機,是洋務運動的興起。江南製造局的創辦,是中國歷經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兩次重創以後,痛定思痛,奮起學習西方堅船利炮的結果。晚清時期,江南製造局是中國政府官辦的最大兵工廠,製造局的工業水平代表了中國的工業水平。區域發展的第二次契機,是1900 年以後,上海地方士紳興起地方自治運動,開展以鋪路、造橋、裝設路燈、改良市政、加強市政管理為重要內容的城市近代化運動。這是仿效租界市政建設與管理、不甘落後、見賢思齊的愛國運動。城南地區是這次運動的重點區域。經此運動,城南地區環境有所改善,為日後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區域發展的第三次契機,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上海特別市成立,租界以外的上海地區被納入大上海特別市發展規劃。此後,城南地區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時期。大上海特別市計劃,是上海華界當局不甘於其市政建設與管理落後於租界,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的建設運動,其規劃制訂、市政藍圖設計,都有與租界一爭高下的內涵,帶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色,其中心地在江灣,但城南也是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三次契機,表現方式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實質則一以貫之,就是不甘落伍,振興中華。

縱觀園區所在地在近代的景觀,還有一個特點極其鮮明,即區域景觀十分注意突出中華元素。這以半淞園最為集中。半淞園始建於1918年,佔地七八十畝,是上海城南最大花園。園取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詩中「翦取吳淞半江水」詩意命名,園名即富含中華文化元素。園林設計強調「全園悉從華制,無仿效洋式之處」。園中亭臺池沼,一依山水畫稿,加以點綴,沒有採用歐美園林常見的那種大片草坪、大塊廣場的樣式,而將水景、假山作為園林的主體景觀,由人工開挖園湖,延伸出數條河道,復將挖湖之淤土堆疊成假山,以人為之美融入天然,以清幽之趣構築濃麗。這種藝術情趣,深得中國傳統園林美學真諦。園中一年四季花卉盛開,以牡丹、紅梅、金橘、桃花最有名,均為中國傳統名花。與景觀風格相呼應,半淞園內景點名目,也帶有濃鬱的中華意蘊,諸如江上草堂、群芳圃、枕流軒、杏花村、碧梧軒、荷花池、九曲橋、藕香榭、水風亭、又一村、剪淞樓、迎帆峰、瞰江亭、花徑、雲路等。園中時常舉辦花卉展覽、焰火晚會等。尤其是中國傳統時代常見的蘭花會、龍舟賽,還有眾多文人愛好的崑曲,在半淞園最為出名。每年端午節前後的三五日,半淞園內照例有龍舟競渡表演,嘉定、南翔、浦東、羅店等地的龍舟競相來此獻藝,引得無數遊客近悅遠來。1923 年來看龍舟的遊客有七八千人,1926年有2萬左右,到1934年則不下3萬餘人。由此,半淞龍舟成為民國上海旅遊的一大亮點。

半淞園突出中華文化元素,與當時上海租界的外灘公園、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極斯菲爾公園(今中山公園)、虹口公園凸顯西洋文化元素,適成鮮明對比,與華人設在公共租界的張園也很不相同。當時曾有人比較半淞園與張園文化韻味之差異,認為半淞園如同晚唐文人之詩歌、惲南田筆下之花卉,張園則是「歐化文、西洋畫」,風格迥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那時中國紳商眷念中華傳統文化,堅守與弘揚中華文化的心態。這與日後在這裡興建的世博會中國館突顯中華文化元素,簡直如出一轍。是巧合,還是有著某種內在聯繫?有待專家解讀。

區運連著國運,園色凸顯國色。最能反映園區所在地興衰與國家命運脈搏一起跳動特點的,是1937 年「八一三」事變以後,侵華日軍飛機野蠻轟炸南市,投下8 枚炸彈,炸死炸傷七百餘人,風景秀麗的半淞園被炸為廢墟,繁忙熱鬧的上海南站被夷為平地,其他諸多現代企業、市政設施也橫遭摧毀。一度道路寬暢、廠房林立、繁榮昌盛的城南地區,變得瓦礫遍地,尿糞橫流,蚊蠅亂飛,滿目瘡痍。

從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直到1949 年上海解放,園區所在地經濟社會一直與髒亂差聯繫在一起,棚戶連片,人口擁擠,環境骯髒,治安混亂。尤其是南車站路、廳西路、保屯路、西凌家宅、惠祥弄等地的草棚簡屋最為密集,環境最為惡劣。解放前夕,這一地區在政治上是江南造船廠、南市發電廠進步工人進行抗日反蔣的地下鬥爭之地,同時又是流氓橫行、惡霸當道和各類社會渣滓麇集之所。

解放以後,園區所在地長期屬於蓬萊區(後為南市區)半淞園街道,居民95% 左右是勞動人民,內以工廠工人、三輪車、場車、建築和手工業工人佔多數。人民政府對園區所在地大片棚戶區進行了改造,在南車站路、保安路建成一批市民新村。至20 世紀80 年代,所有臭水浜都被填平,建成多條柏油馬路,建造了200 多幢工房。改革開放以後,園區所在地實行大面積舊區改造。2000 年,原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並一」後,淞園小區陸續拆除危棚簡屋1 萬7 千平方米,動遷居民2800 餘戶,單位44家,當時規劃這裡將建設各類建築40 萬平方米,其中住宅33 萬平方米。2002 年以後,隨著上海世博會積極籌辦,給園區所在地的城市更新帶來了脫胎換骨的契機。作為浦西世博園區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半淞園區境內的中山南路、西藏南路口社區擁有近1 平方公裡的世博用地,被規劃為浦西世博園的「陸上大門」。為了擦亮這浦西世博「第一扇窗」,半淞園社區圍繞「舊區改造」,努力演繹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建設現代宜居城區,推動居住區建設的定位逐漸走高,社區居住形式出現多元化。園區所在地在宜居環境品質、低碳生態模式、工業建築再生、科技集成應用和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百年老廠房變身「星級綠色建築」,南市發電廠成功改建為「城市未來館」,使其成為上海城市變遷的見證者。發電廠於2007 年正式關停,實施綜合改造。發電廠區內高達201 米的大煙囪,變為以不同顏色展現天氣狀況的「世博氣象景觀塔」。其他一些工業建築,分別被改造為多個城市參展者的「案例聯合館」。

相關焦點

  • 《城南舊事》賞析
    《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編劇:伊明劇情梗概: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短評:《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託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
  • 吳貽弓:一首《送別》卻是說不盡的城南舊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首李叔同所寫的詩句 最早為國人熟知,還是那部《城南舊事》看過電影的人 都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難以忘懷 《城南舊事》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電影的一座高峰 而執導筒的正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
  • 城南舊事的劇情簡介?
    《城南舊事》是由臺灣作家林海音創作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與原著相比,電影版《城南舊事》進行了清潔的一些刪減,用一個臺灣小女孩的口吻來講了她成長過程中的三個故事,將人間煙火撒滿銀幕。林英子是住在北京城南胡同裡的一個小女孩,也是《城南舊事》的主角。
  • 《城南舊事》讀書報告
    《城南舊事》中的人物 李博仁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一部自傳體小說。 談《城南舊事》中女性地位   李天嬌   城南舊事中的女性人物有:英子媽、秀貞、宋媽等很多女性人物
  • 《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城南舊事》電影—導演·吳貽弓我們讀《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會感到剛硬的魯迅也有一股稚嫩的幽默;我們讀沈從文、讀冰心、讀林語堂的關於「童年」的文章,總能感到一種溫馨,一種親切;可是電影《城南舊事》裡傳遞出林海音的童年只是真實,只有真實
  • 《城南舊事》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
    《城南舊事》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設計人:於保東一、閱讀時間規劃6小時,一個小時一篇。二、閱讀方法文本細讀+瀏覽三、閱讀重點閱讀完成後回答以下問題1.《城南舊事》的主題是(最少三個關鍵詞): 、 、 。2.你讀完《城南舊事》感覺(閱讀的感覺)這部書有什麼感情基調,談談你的閱讀感受。100字以上。3.《城南舊事》你覺得運用的最大的寫作手法是什麼?試作出自己的分析。結合對文本的理解,寫出自己的簡要分析。不得少於100字。注意回答此問題的格式。
  • 城南舊事 閱讀答案 檢測試卷
    《城南舊事》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她是中國現代女作家,被稱為臺灣文學「__________________」。 2.《城南舊事》記敘了主人公英子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一篇         兒童小說。是按照____   順序排列的。整篇小說,從頭至尾,由小英子的第___    __人稱觀點循序發展。3.
  • 《城南舊事》:「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小說以細膩、率真的文筆,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這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寫照,又是當時北京平民生活與民俗舊貌的寫真。
  • 百歲上影集團老演員李季去世 曾參演《城南舊事》
    百歲上影集團老演員李季去世 曾參演《城南舊事》時間:2020-03-04 22: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百歲上影集團老演員李季去世 曾參演《城南舊事》 3月3日,上影演員劇團官方公眾號發布訃告,上影演員劇團演員李季於2020年2月29日去世,享年100歲。
  • 《城南舊事》影評
    觀《城南舊事》有感猶記得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名字叫做《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就是出自於《城南舊事》。而看電影和讀書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故事情節還是有很大的改動,但主人公依舊是我心中的那個可愛的小英子。
  • 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下載:《城南舊事》
    內容簡介:   《城南舊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初版於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 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 余光中的一段城南舊事
    這一段因緣一半由地理促成:夏家住在重慶南路三段十四巷一號,餘家住在廈門街一一三巷八號,都在城南,甚至同屬古亭區。從我家步行去她家,越過江州街的小火車鐵軌,沿街穿巷,不用15分鐘就到了。記得夏天的晚上,海音常會打電話邀我們全家去夏府喝綠豆湯。
  • 《城南舊事》:我們都在寫滿人間百態的城南體會著平凡的滋味
    余光中說:「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英的。」說起北京,我們不難想到天橋、雜耍、小吃、胡同兒,關於北京這座城市,人們寫了太多,紅牆琉璃瓦下的吆喝和四季雨雪都不再新鮮。而林海英又憑什麼代表這座城市呢?在《城南舊事》中,小英子是盡職的旁觀者和記錄者,如果用成人視角來看待故事裡的所有人,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人的身份都有些尷尬,女瘋子、小偷和姨太太並不是合適的交友對象,中年保姆也不值得文學家浪費筆墨。
  • 《城南舊事》讀後有感
    在這暑假,我又復讀了一遍《城南舊事》。
  • 《城南舊事》不思量,自難忘
    我們看一看序言《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城南舊事》的序言。生活環境解讀《城南舊事》這篇作品寫的是作者小時候在北京城南生活的記憶,北京城又叫四九城,城牆四面,有九個門,過去老北京居住的都是四合院,因為都是平房,胡同多,所以有人稱北京的古文化為「胡同文化」或「四合院文化」。
  •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到底有多好?
    《城南舊事》能夠收錄小學語文課本,並非是偶然,無論是文筆、構思、立意,都足以證明它的優秀。從問世以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也有六十多年,翻拍成電影距今也有37年了,但這麼多年過去,《城南舊事》並未被時間埋沒,反而被一代代人翻閱,轉為心中共同的珍貴記憶。
  • 想起了我之前買的《城南舊事》,讀庫做的珍藏版
    作者 |子元小猴子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嗜書日常# 今天看到書友關於《城南舊書》的動態,想起了我之前買的《城南舊事》,讀庫做的珍藏版,就按定價66元買的,書到了只有一個感覺,這錢花得值。後來偶然參加館配會,發現了福建少兒的一本《英子的故事》,內容可以和《城南舊事》互相補充。一個是小說,一個是紀實性的散文,不同文體,但筆端都流露出林海音的那種似有若無淡淡的鄉愁。《城南舊事》關維興的插圖細膩靈動。《英子的故事》徐素霞的插圖寫意粗放,風格各異。值得一提的是,徐素霞和林海音同為臺灣苗慄人。
  • 《城南舊事》中的「英子」,與林海音如同祖孫,這37年去了哪?
    不知道每個人是否還記得電影《城南舊事》中的「英子」,被譽為「中國電影眼睛最清澈的女孩」。而近期短視頻平臺,關於《城南舊事》的剪輯不斷浮現,清澈面龐、大大眼睛的「英子」不知是多少人童年的青春記憶,也是美好、純淨、憂傷的化身。那首《送別》中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又不知是多少人的童年離別,也不知是多少人的悲歡離合。
  • 《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人窮則反本」?
    原創 | 魚雁今天給大家介紹兩位著名女作家的代表作——蕭紅的《呼蘭河傳》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兩部著作,幾乎是這兩位作家最為我們熟知的典型代表,而在它們背後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具有自傳性質、散文化語言、對故鄉的眷戀、兒童視角等。
  • 致敬剛剛去世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他讓《送別》流傳成經典
    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吳貽弓先生,於2019年9月14日在上海去世,享年80歲風叔在得到消息半小時後就決定寫一篇紀念文字但,吳貽弓和臺灣以及臺灣電影沒關係呀,你會說怎麼沒有呢——吳貽弓導演的經典名作《城南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