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一首詩讓她惹下大禍,此後不問政商,一心搞「純文學」

2020-12-09 年之父

林海音本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廣東蕉嶺,父親是臺灣苗慄縣頭份鎮人;1918年3月18日,她出生於日本大阪,5歲隨父母遷居北京,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北京被她視為精神上的故鄉之一。

1937年,林海音從北平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在《世界日報》做記者、編輯。1948年11月,回到臺灣,此後受聘於《聯合報》副刊、擔任主編。1960年,出版小說集《城南舊事》,書中通過英子對往事的回憶,反映了作者本人對於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

如去知道林海音的名字就是通過《城南舊事》,不過最初並不是小說,而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事實上,如去對於這部電影的情節,除了記得一個年輕人偷人東西來供養弟弟上學以外,其他也幾乎全忘掉了,唯一記得清楚的是電影裡的那首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當然,這首歌實際上和林海音並沒有多大關係,它是李叔同先生的作品;不過,如去的確就是通過這首歌記住林海音這個名字的。

少年林海音
林海音結婚照

關於林海音,如去還知道的一個事情是「純文學」。林海音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期間,曾培養和幫助了很多年輕的作家,但也因此給自己帶來過不少麻煩。

如,她在副刊上曾發過一首題為《故事》的詩,詩中說:

從前有一個愚昧的船長

因為他的無知以至於迷航海上

船隻漂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

歲月悠悠,一去就是十年的時光

他在島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富孀

由於她的嫵媚和謊言,致使他迷惘

她說要使他的船更新,人更壯,然後啟航

而年復一年,所得到的只是免於飢餓的口糧

她曾經表示要與他結成同命鴛鴦

並給他大量的珍珠瑪瑙和寶藏

而他的鬚髮已白,水手老去

他卻始終無知於寶藏就在他自己的故鄉

可惜這故事是如此的殘缺不全

以致我無法告訴你那以後的情況……

結果這首詩被人舉報,說其中「愚昧的船長」系影射蔣介石,「飄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明指臺灣,「美麗的富孀」暗指當局接受美援,「她的狐媚」是說美國用美麗的謊言欺騙當局……於是,此詩被當時的臺灣當局認定存在嚴重的政治問題,詩的作者「風遲」(本名王鳳池)被抓了起來,坐了三年又五個月大牢。

但實際上,林海音發這首詩純屬偶然:當天的副刊編好後,發現遺下一小塊空白,而這一短詩正好能補上空白,於是臨時就從抽屜裡拿出來補發了。就林海音謹小慎微的個性,「常常夜半驚醒,想起白天發的稿子,有何不妥嗎,錯字改了嗎」,是不可能把明知有反「總統」內容的作品拿出來刊出的。

當時,由於她未曾有過「通匪」的前科,且在文壇上有極高的知名度,故當局放了她一馬、讓她「在和平的會談下辭去職務」了事。

離開主編十年的《聯合報》副刊後,林海音覺得有加強獨立自主的必要性,因而不繼續在官方監控的媒體供職,而是在1967年1月,自己創辦了文學雜誌《純文學月刊》。

林海音寫作中
林海音工作照

純文學這個概念最先就是由林海音提出的,意思是提倡不含政治及商業目的地創作文學。不過儘管這樣,林海音從1967年2月起,還是在《純文學》開設「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專欄,勇敢地衝破當局不準宣傳大陸文人的禁區,先後介紹了廬隱、周作人、凌叔華、鬱達夫、俞平伯、朱湘、魯彥、孫福熙、孫伏園、夏丏尊、羅淑、戴望舒、許地山、沈從文、朱自清、老舍、宋春舫、徐志摩等作家的作品。

不過,《純文學》最終也是沒有逃脫停刊的命運。香港版《純文學》主編王敬羲在紀念林海音的文章中是這樣說的:《純文學》的終止「是受一宗政治大案的牽累。主持人為了避禍,不惜『自廢武功』,最後停了刊」……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女士因中風病逝於臺北振興醫院。此去經年,如去願作家安息!

寫到這裡,如去忽地自覺對於林海音先生的一句名言有了新的認識,這句名言是:「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聽腳步聲就可以知道。」

相關焦點

  • 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
    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百年誕辰追思記新華社臺北4月28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一部《城南舊事》讓她成為兩岸讀者心目中「永遠的英子」;她返回寶島故鄉,在臺北恰巧也住城南,那不大的客廳曾聚起「臺灣半個文壇」。
  • 學習「文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原來他們還沒進入過文學研究場域,不知道如何用文學批評理論詮釋文學作品。你應該在很多場合,遇見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讀完一首現代詩、外國詩、小說,我不知道從何下手批評?別慌,學校教育的主要好處即是系統化、專業化,你不會說圈內話,找不到切入點,自有課本教你,《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史》課雖遲但到。
  • 「獨·詩」Vol.21
    歡迎收聽來自 英語學院詩歌社 的 線上欄目 「獨·詩」Vol.21在這一首詩中,我們不知詩人因何而與戀人相別,但卻可以看到他思念成疾,在記憶的幻影裡煢煢禹禹、不斷徘徊。他無感於周遭的歡樂,在萬象更新的時候遲遲其行,難改內心之憂鬱與沉悶;他將身邊的一切更迭都視作戀人出現的預兆,在花木葳蕤中不沾片葉,一心尋覓對方的芳蹤;他偶而抬眼望向枝蔓,以為自己能夠見到繁花壓梢、晴空朗月,結果卻是白白地伸手來,又空落落地收手去。
  • 放下昨日執念,醒來不問過往 |「為你讀詩」
    放下虛妄,心宇澄淨,亦可返璞歸真 | 第2585期加入「為你讀詩」會員,同步收聽30部以上自製人文專欄
  • 臺灣文學館推出「文學精釀啤酒」和「澄秋 / 沐月」雙層玻璃杯組
    府城臺灣文學館推出「文學精釀啤酒」和「澄秋 / 沐月」雙層玻璃杯組。臺灣文學館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推出年度商品「樂園漫步」啜飲共享組,包括兩款精釀啤酒「細水」與「鯨波」兩款雙層玻璃杯「澄秋」與「沐月」,從啤酒口感到包裝設計展露豐富的文學意涵,令人驚豔!
  • 林海音簡介
    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慄縣,生於日本大坂,3歲隨父母返臺,5歲來到北京,在北京度過了童年與青年時期,在北京,她完成了從學生到新聞記者、從少女到為人妻母的轉變,北京是她文學之路的起點。1948年,舉家遷往臺灣,在臺灣仍以辦報、辦刊、寫作、出版為主,聯絡了大批在臺的文化界人士,提攜了大量臺灣的文學青年,出版了眾多文學名作,被稱為臺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
  • 「以詩歌和春光佐茶」,飲冰室茶集文案如詩
    統一飲冰室茶集以獨特的文學風格,融合茶香與書香的品牌精神:「以詩歌和春光佐茶-飲冰室茶集」,喝飲冰室茶集是與眾不同而且具有獨特文學氣質與想法的,加上風味濃鬱、獨特茶香的記憶點令人難忘。在民初文藝復興的思潮中,誕生了「飲冰室文集」;在現代人渴望自由的思緒中,誕生了「飲冰室茶集」。以文學的氛圍創造了專屬個人的文藝氣息;以優雅的茶香喚醒專屬個人的生活品味。承啟自東方,捻一首詩意,從西方,攫一抹笑意。傳承東方特有的茶香,融入西方飲茶文化的喝法。
  • 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詩 王勃和王維分別寫過《山中》您喜歡哪一首
    (《祝〈草堂〉創刊並致一點希望》)可見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背景環境下,也會喜歡不同的詩。一、王維與王勃的《山中》王勃(約650年-約676年),王維(701年-761年),這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一個是初唐四傑之一,一個是王孟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
  • 慈禧的文學造詣不凡,她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成千古名句流傳至今
    也正應為這樣,慈禧在文學方面的造詣被她的政治手腕掩蓋,很多人都不關心慈禧留下什麼作品,她懂些什麼等等,但是我們想像,他作為八旗女子,能夠在皇帝的選秀中脫穎而出成為貴人,自認是琴棋書畫都有很深的研究,其實他有一句成了千古名句,而且很多人都會念。
  • 朗讀溫州國慶特輯|月光下的中國,我想為你寫一首詩!
    朗誦文本:《月光下的中國》歐震/文 我一直想為月光下的中國寫一首詩我喜歡她寧靜的樣子喜歡她溫柔中的強大力量只要透過柳樹的髮絲看一看小橋下的流水月亮就會與你脈脈對視讓你感到怦然心動讓你情不自禁、流連忘返 近處的長亭,遠方的古道那些美麗的傳說,真摯的友情、純貞的愛情那些傾國傾城的美人那些臨別折柳、相逢一笑就像一首無譜的音樂在月光下隨風起伏
  • 春天到來,白居易寫了一首詩,劉禹錫和詩一首,從而成為詩壇雙璧
    「四海齊名白與劉」,白居易與劉禹錫不但是生活上的好友,更是文學上的知己。二人均是詩詞高手,惺惺相惜,互相提攜。每當一人有新作完成,另一人必寫詩相和。大和三年春天,白居易的仕途不順,他的處境如同閨婦一般,於是寫了一首詩來隱喻當時的處境。
  • 我沒有那麼多奢望,只想簡單生活 |「為你讀詩」
    他的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代表作有《老虎的金黃》《小徑分岔的花園》等。總有一種普普通通的生活吧舒心地坐在寧適的長凳之上,/ 滿目的晚景是多麼陶心愉性——博爾赫斯一戰期間,青年博爾赫斯在日內瓦求學,並開始寫詩。
  • 跋《徐志摩詩全集》
    某些篇目可以說就是「散文」,散文與詩結合。他的詩似乎沒有他的人生經歷更吸引人,他的故事似乎比他的詩歌流傳更廣。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平常百姓都喜歡聽故事,都有一顆「八卦」心。越是名人的八卦,興趣越大。對於當代人,除了眾所周知的《再別康橋》,其他詩歌似乎還沒有著名到人盡皆知。至於「詩人」徐志摩為什麼在現當代文學史上如此出名。究其原因,他的行為罷了,他的行為就是一首詩。
  • 鳳凰衛視《公益中國》「為你讀詩」專題節目將播(明晚七點)
  • 唐詩裡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出自一詩僧之手,一般人則是感悟不到!
    唐詩也是中國文學的代表,如果沒有唐詩的中國文學,那應當說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情,也正是由於有了唐詩,才使得我們的文學更加的豐富,也更加的厚重。整個唐朝的詩人,他們身上都有一種自信,而這樣的一種自信,也正是當時由於國家的強大。
  • 「三秦文學」詩歌群:「詩歌精選」(第159期)
    念路遙文/餘鵬勃像牛一樣耕耘像土地一樣奉獻你帶著巧珍和她的加林哥來了一對對毛眼眼還在張望你帶著雙水村的村民來了共吟一首詩文/端山雪翁舉一杯星酒祝福君一縷星光好有夢想舉一杯太陽酒祝福君一縷陽光團團結結結晶結晶同看遠方都是一個發展發展發展再發展奮鬥奮鬥再奮鬥追求追求再追求共吟一首詩
  • 《我在睡前讀一首詩》:餘秀華,讀一首詩,就讓精神出一次軌
    《我在睡前讀一首詩》:餘秀華,讀一首詩,就讓精神出一次軌我們生活,是一日三餐,是衣食住行,那麼,文學作品算什麼?是可有可無的無病呻吟嗎?是傷春悲秋的無聊話題嗎?都不是,文學作品,從人類有意識開始,就有了,雖然很古樸,簡陋,但它伴隨了我們這麼多年。忙碌的生活,已經不容得我們喘息,文學作品,也漸漸遠離,我們越需要的東西,越要拋棄,於是,越來越疲憊,越來越無奈,再忙碌,也要讀一首詩,看一幅畫,聽一段音樂,這不是浪費時間,這是拓寬生命,這是豐富人生。
  • 杜牧很深情的一首詩:我喜歡你,像春風走了八千裡,不問歸期!
    例如筆者接下來要和大家介紹的這首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贈別》,也是一首非常唯美的愛情詩。 贈別 杜牧 (唐) 娉娉嫋嫋十三餘, 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裡揚州路, 卷上珠簾總不如。
  • 一心念佛就是真正懺悔
    剛才講過「一心稱念」,那個一心稱念就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念的時候就是萬緣齊放。可是那個「放」,雖然放,一不念又回來,我們現在就是這個狀況。在一心念的時候,心裡頭很清楚「阿彌陀佛」,沒有的別雜念,佛號放下了,亂七八糟念頭又來了。它有個彈性的,永遠沒有辦法把這些妄想執著舍掉。原因是什麼?功夫不夠,所以要念得純熟。只要在純熟上用功夫就行了。
  • 把「我愛你」翻譯成「今晚月亮真美」,是你看了假的夏目漱石
    但據知乎一位日本文學話題優秀回答者稱,事實並非如此:這個翻譯最早的出處是小田島雄志的『シェイクスピア全集』和『珈琲店のシェイクスピア』,其中提到了夏目漱石將「I love you」翻譯為「月がとっても青いから」(月亮真是很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