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本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廣東蕉嶺,父親是臺灣苗慄縣頭份鎮人;1918年3月18日,她出生於日本大阪,5歲隨父母遷居北京,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北京被她視為精神上的故鄉之一。
1937年,林海音從北平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在《世界日報》做記者、編輯。1948年11月,回到臺灣,此後受聘於《聯合報》副刊、擔任主編。1960年,出版小說集《城南舊事》,書中通過英子對往事的回憶,反映了作者本人對於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
如去知道林海音的名字就是通過《城南舊事》,不過最初並不是小說,而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事實上,如去對於這部電影的情節,除了記得一個年輕人偷人東西來供養弟弟上學以外,其他也幾乎全忘掉了,唯一記得清楚的是電影裡的那首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當然,這首歌實際上和林海音並沒有多大關係,它是李叔同先生的作品;不過,如去的確就是通過這首歌記住林海音這個名字的。


關於林海音,如去還知道的一個事情是「純文學」。林海音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期間,曾培養和幫助了很多年輕的作家,但也因此給自己帶來過不少麻煩。
如,她在副刊上曾發過一首題為《故事》的詩,詩中說:
從前有一個愚昧的船長
因為他的無知以至於迷航海上
船隻漂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
歲月悠悠,一去就是十年的時光
他在島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富孀
由於她的嫵媚和謊言,致使他迷惘
她說要使他的船更新,人更壯,然後啟航
而年復一年,所得到的只是免於飢餓的口糧
她曾經表示要與他結成同命鴛鴦
並給他大量的珍珠瑪瑙和寶藏
而他的鬚髮已白,水手老去
他卻始終無知於寶藏就在他自己的故鄉
可惜這故事是如此的殘缺不全
以致我無法告訴你那以後的情況……
結果這首詩被人舉報,說其中「愚昧的船長」系影射蔣介石,「飄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明指臺灣,「美麗的富孀」暗指當局接受美援,「她的狐媚」是說美國用美麗的謊言欺騙當局……於是,此詩被當時的臺灣當局認定存在嚴重的政治問題,詩的作者「風遲」(本名王鳳池)被抓了起來,坐了三年又五個月大牢。
但實際上,林海音發這首詩純屬偶然:當天的副刊編好後,發現遺下一小塊空白,而這一短詩正好能補上空白,於是臨時就從抽屜裡拿出來補發了。就林海音謹小慎微的個性,「常常夜半驚醒,想起白天發的稿子,有何不妥嗎,錯字改了嗎」,是不可能把明知有反「總統」內容的作品拿出來刊出的。
當時,由於她未曾有過「通匪」的前科,且在文壇上有極高的知名度,故當局放了她一馬、讓她「在和平的會談下辭去職務」了事。
離開主編十年的《聯合報》副刊後,林海音覺得有加強獨立自主的必要性,因而不繼續在官方監控的媒體供職,而是在1967年1月,自己創辦了文學雜誌《純文學月刊》。


純文學這個概念最先就是由林海音提出的,意思是提倡不含政治及商業目的地創作文學。不過儘管這樣,林海音從1967年2月起,還是在《純文學》開設「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專欄,勇敢地衝破當局不準宣傳大陸文人的禁區,先後介紹了廬隱、周作人、凌叔華、鬱達夫、俞平伯、朱湘、魯彥、孫福熙、孫伏園、夏丏尊、羅淑、戴望舒、許地山、沈從文、朱自清、老舍、宋春舫、徐志摩等作家的作品。
不過,《純文學》最終也是沒有逃脫停刊的命運。香港版《純文學》主編王敬羲在紀念林海音的文章中是這樣說的:《純文學》的終止「是受一宗政治大案的牽累。主持人為了避禍,不惜『自廢武功』,最後停了刊」……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女士因中風病逝於臺北振興醫院。此去經年,如去願作家安息!
寫到這裡,如去忽地自覺對於林海音先生的一句名言有了新的認識,這句名言是:「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聽腳步聲就可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