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之際,我不由想起在兩國文化交流百花園辛勤耕耘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於強,以及他撰寫的五部中日題材長篇小說。
於強以他敏銳的視角,將自己長期從事外事、旅遊積累的素材和多次赴日的見聞撰寫成感人的文學作品,在中日兩國出版,感動了眾多日本讀者。日本讀者稱他的著作是「我心中的書」,「日中友好的指南書」,「日中友好的辭典」,「日中友好人士必讀的書」。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於強(日本共同社 辰巳知二攝)
1984年於強擔任安徽省馬鞍山市外事辦公室主任時,為給遺留在大連的日本戰爭孤兒古蓮雲落實政策而四處奔波,使她和丈夫有了工作和住房,子女也順利就業和上學。古蓮雲十分感激,把他當作親人,向他倒出自己四歲時被日本父母遺棄在中國,中國養母含辛茹苦把她撫養長大這一坎坷人生經歷。於強以她的遭遇為藍本,撰寫了反映日本戰爭孤兒的長篇小說《風媒花》,1987年日本光人社出版。中文版封面由時任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孫平化題字。
日本《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十幾家主流媒體評介該書。日本著名小說雜誌《小說城》稱「中國人寫戰爭孤兒題材小說恐怕這是第一部」。 詩刊《桃花鳥》以醒目字眼評介說:「這是一部細緻地描寫了日本孤兒悲劇,懇切希望日中不再戰的史實作品。」
於強收到日本國會議員、駐滬總領事、文學泰鬥司馬遼太郎等許多讀者來信。神奈川縣讀者保仙裕博來信說:「讀過此書我很感動,這才了解到日本侵略中國的罪惡。」群馬縣中島靜子女士來信說:「我認為要重新思考戰爭留下的創傷,使悲劇不重演。」
當時中國大陸作家撰寫的小說在國外出版可謂鳳毛麟角。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激勵於強,他立志要將自己的文學作品再次推出國門。
於強又根據從事外事、旅遊工作接觸的人和事,撰寫了長篇小說《翰墨情緣》,在中日同時出版。該書描寫日軍侵華時期,一個駐紮在江南採石鎮的日本軍人迷上了當地著名書法家李海天的書法,一心想弄到手。而李海天的愛妻死於日軍炮火,他發誓不將書法作品賣給日本人。這個日本軍人在戰爭結束後遺憾地回到日本,仍念念不忘李海天的書法。中國對外開放後,他數次來中國旅遊,屢經曲折最終如願以償。
該書日本版被評為日本圖書館協會1946回選定圖書。書腰帶印著「為紀念日中邦交20周年出版」。
日本群馬縣讀者芳賀美技讀後給於強來信說:「我們都被您的書深深地感動,幾乎是一邊讀一邊流淚。」她還在日本《上毛新聞》報上發表文章寫道:「也許像李海天這樣受到身心創傷的人還很多,但我相信:認識過去的不幸,加強彼此的交流是兩國發展友好的紐帶。」
馬鞍山市老婦王明聽了《風媒花》的長篇連播後登門來找於強,懇求他幫助尋找四十多年的日本前夫和她的中年兒子宋宗志的日本生父。他們聲淚俱下地講述了悲慘遭遇。原來,王明年輕時與一個名叫西山的馬鞍山礦山的日本技師相戀結婚,生下兒子宗志。日本戰敗,丈夫撤回日本如同飄去的雲。她幾十年經受著「天涯一去無消息,終日長相思」的感情折磨,淚灑長江,終日盼望丈夫歸來,母子二人歷經磨難……於強請日本朋友幫助她們尋找日本親人,同時採訪她們。經過艱辛努力,撰寫了長篇小說《異國未了情》,在中日同時出版。
日本群馬縣讀者土谷麗在信中寫到:「我流著淚水讀了您的傑作《異國未了情》。女主人春花的經歷是那樣的悽慘……從這部巨作中,我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感受到筆者的一顆盼望日中兩國永遠和平之心。」
《歐洲時報》刊文稱:「軍國主義留下傷痕刻骨銘心,《異國未了情》感動日本讀者。」
上海嘉定的中日混血兒朱某讀了於強的小說,給於強來信,說他的命運比小說中的幾位主人公還要悲慘,懇求為他寫一部書。1995年於強調入上海工作後多次去他家中採訪,他的遭遇簡直就是著名日本影片《人證》在上海的再現。原來,朱某的媽媽在十五、六歲上初中時,經不起駐紮在上海嘉定的日軍士兵深澤的誘惑墜入情網,與他結婚生下朱某。日本戰敗深澤撤回日本,臨走時信誓旦旦地說將來要接他們母子赴日定居,可他走後沓無音訊。朱家三代人歷盡磨難,苦不堪言。中日邦交正常化後,朱某花了八年時間終於找到日本生父下落。然而深澤已改名,否認曾在中國結婚生子的事實。朱某歷盡周折找到深澤當年寫給生母的信。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深澤承認朱某是他的兒子,並答應幫助朱某全家辦理赴日定居手續,可他後來出爾反爾。朱某猶如五雷轟頂,受到巨大打擊,他的女兒期盼長大後赴日為爸爸討還公道……。
於強根據朱某的不幸命運先寫了一部紀實文學《望斷東瀛淚》,後改編成長篇小說《櫻花璀璨》出版。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等十多家主流媒體發表評介。《人民日報》海外版稱「(該書)揭露了日本侵華戰爭遺留下的惡果,倡導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代友好。」《解放日報》介紹此書是「呼籲中日兩國人民以史為鑑,不要讓悲劇重演。」
《櫻花璀璨》打動了一位會中文的名叫稻見春男的日本企業家,他住在上海,將此書翻譯成日文傳給親朋好友閱讀。後經校對,由《東北網》日語頻道連載。
2011年3月,於強在日本千葉縣探親時,遭遇3·11東日本大地震,他急於趕回上海,但苦於買不到機票。他亂中思定,頓生創作靈感,以中國作家的視角觀察日本災區,搜集點滴資料。他回上海後,以日本宮城縣女川町佐藤水產株式會社專務佐藤充捨身救助中國20名女研修生的動人事跡為藍本,撰寫了反映在3·11東日本大地震中,日本人和中國人互相關心幫助,甚至冒死相救,超越國界大愛的長篇小說《海嘯生死情》在中日同時出版。
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為《海嘯生死情》舉辦了紀念出版會。時任日本共同社上海支局的辰巳知二局長採訪了於強,撰寫了題為《經歷東日本大地震的中國小說家為日中兩國友好譜寫新篇》這一長篇報導,日本20多家報紙整版轉載。日本NHK上海事務局記者塚本觀知夫採訪於強後製作了八分鐘的專題片,在NHK日語頻道和英語頻道播放。日本《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日經產業新聞》等媒體也採訪於強並報導,產生社會反響。
於強接受每日新聞上海支局記者採訪。(周建國攝)
日本大阪的讀者大敏子給於強來信說:「面臨當今這樣的中日關係,能在NHK看到這樣的正面報導,讓人感到溫馨,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於強的五部中日題材小說在中日和平友好的彩圖上繪上了濃濃的一筆,堪稱中日文化交流百花園的奇葩。我衷心期待於強這位中日戰爭孤兒的知己與兩國友好交流的架橋人在兩國文化交流百花園筆耕不輟,為中日世代友好譜寫更多新篇章。(本文作者旅居日本神戶,吉林省作家協會與攝影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