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與形式的雙向開拓——2017年長篇小說創作管窺

2020-12-15 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引言

長篇小說所表現的生活,應當更加開闊、深厚、多樣、完整,具有更強的普遍性、概括性,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感和悠遠的歷史感來。長篇小說逐漸走向了多樣化,也在逐漸地現代化,但現代長篇小說的最大特徵,在於它的理性,創作可以按照理性的邏輯去運作,作品也往往是以理性的力量來吸引人、徵服人。這就必然要求作家建立自己的思想堡壘、強化自己的理性思維,但正是在這一點上,暴露了我們的作家思想資源的貧乏。有些作家生活積累較為豐富、厚實,但卻不能把龐雜、混沌的生活材料去作理性的歸納和提升,因此表現在作品中就變成了生活的「展覽圖」和「大雜燴」。有些作家生活感受強烈、藝術想像活躍,具有較強的「探索」能力,但如果這種探索沒有堅實的思想基礎,沒有強有力的理性引導,其探索就容易滑入左道旁門。

——段崇軒(摘編自《光明日報》1999520日第6版署名文章《長篇小說的虛弱症》)

就小說創作的總體情勢而言,在2017年,曾經被冷落了一段時間的中短篇小說文體的寫作出現回暖。這突出地表現在一些中短篇小說集的市場熱銷以及在文學界的備受推崇上。曾經連續強勁了很多個年頭的長篇小說,不僅出現了年產八千多部的驚人數量,而且其中也還有一些作品以其高超的思想藝術品質引發業界的高度關注。就我個人有限的閱讀視野,這一年度內,值得注意的長篇小說作品主要包括劉慶的《唇典》、範遷的《錦瑟》、石一楓的《心靈外史》、張翎的《勞燕》、魯敏的《奔月》、宗璞的《北歸記》、嚴歌苓的《芳華》、阿乙的《早上九點叫醒我》、陳永和的《光祿坊三號》、梁鴻的《梁光正的光》、陳彥的《主角》、紅柯的《太陽深處的火焰》、任曉雯的《好人宋沒用》、陶純的《浪漫滄桑》、馬笑泉的《迷城》、徐貴祥的《對陣》、李佩甫的《平原客》、須一瓜的《雙眼颱風》、範穩的《重慶之眼》、王祥夫的《米谷》、關仁山的《金谷銀山》、喬葉的《藏珠記》、田中禾的《模糊》、陳斌先的《響郢》、閻連科的《速求共眠》、傅星的《怪鳥》、黃孝陽的《眾生·迷宮》、那多的《十九年間謀殺小敘》、劉震雲的《吃瓜時代的兒女們》等。細緻地梳理分析這些作品,可以發現,作家們在創作上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雙向開拓。

以文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或許與2017年是建軍90周年有關,在這一年,有一批社會身份殊異的作家,都把他們的藝術視野集中到了對於戰爭的關注與書寫上。劉慶的《唇典》、張翎的《勞燕》、嚴歌苓的《芳華》、陶純的《浪漫滄桑》、範穩的《重慶之眼》、徐貴祥的《對陣》等,皆屬這個領域值得注意的作品。其中,尤以對現代反戰思想的表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表達,最為引人注目。

對於現代反戰思想的書寫與傳達,在範穩的《重慶之眼》裡,集中體現在那位被稱為世界主義者的梅澤一郎律師身上。他經常強調自己是一個反對一切戰爭暴力的和平主義者。到了張翎的《勞燕》中,反戰思想則是藉助於日記的方式而巧妙地穿插在小說文本之中的。藉助於伊恩的日記這種形式,張翎對戰爭狀態下人物一種特有的微妙心理狀態進行了真切的揭示與記述。這一段記述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伊恩不斷地從不同角度質疑戰爭的意義。潛藏在人物懷疑思想之後的,當然是作家的一種反戰觀念。到了嚴歌苓的《芳華》,現代反戰思想卻集中通過小說女主人公何小嫚所親眼看見那種死亡慘狀之後的強烈精神反應而表現出來。

《勞燕》的題材本身,即具有突出的國際性色彩,因為作家所集中描寫展示的,正是抗戰期間中美軍隊並肩作戰的故事。這就已經突出地體現了某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味。《重慶之眼》中的戰後索賠這一條結構線索明顯存在。時間進入21世紀,中日之間關於抗戰期間「重慶大轟炸」索賠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訟。既然迄今無一例對日索賠案勝訴,那類似於範穩在《重慶之眼》中所描述的「重慶大轟炸」索賠案,恐怕就幾無勝訴的可能。雖然勝訴無望,但這條結構線索卻牽扯出了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命題。

強化精神透視的力度

2017年長篇小說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就是一些作家把自己的藝術視野集中到了對於現代人各種精神疾患的透視與表現上。範遷的《錦瑟》、石一楓的《心靈外史》、張翎的《勞燕》、魯敏的《奔月》、宗璞的《北歸記》、嚴歌苓的《芳華》、那多的《十九年間謀殺小敘》等作品,在這方面的表現特別搶眼。

魯敏的《奔月》明顯具有精神分析學深度。《奔月》藝術形式上的一個特色,就是對於假定性敘事形式的巧妙設定與使用。小說的核心事件,就是女主人公小六一次意外車禍後的悄然失蹤。作家所漸次打開的,正是現代女性一直掩藏很深的精神世界。如果說,曾經的小六表面上溫順乖巧,那麼這個被敘述者逐漸發掘並呈現給廣大讀者的,則是另一番面目。出現在他者視野中的自我,往往是受到道德、法律等社會性因素強勢監督的「超我」。而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更多地由本能控制支配的那個貌似「張牙舞爪」的「本我」才浮出海面。小六之外,包括小六的丈夫、情人以及老媽的精神世界,也都在魯敏的筆下得到了相對透闢的挖掘與表現。

石一楓的《心靈外史》對國人精神信仰層面上心靈深淵的存在進行了真切的深層透視,可以視為石一楓小說創作的新開拓。這一點,集中通過大姨媽這一被刻畫得神靈活現的女性形象而凸顯出來。具體來說,在這部雖然篇幅相對短小但敘事時間跨度卻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長篇小說中,大姨媽精神信仰方面的疾患,乃集中通過四個關鍵性的時間節點而體現出來。假如說石一楓的《心靈外史》真實再現了大姨媽一生不無曲折的精神信仰史,那麼,從作家的角度來說,大姨媽最後到底信了什麼或者乾脆就不再信什麼,實際上都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在於石一楓《心靈外史》的寫作本身,在於作家以如此一部具有心靈衝擊力的優秀長篇小說關注、思考並表現了國人的精神信仰問題。

老作家宗璞的《北歸記》,作為一部以西南聯大為基本原型的長篇小說,活躍於其中的無論是大學教授,抑或是青年學生,都屬於知識分子行列。為讀者所久違了的莊嚴、雅正的古典愛情書寫中,這部作品既有豐富的時代內涵,也充分揭示出知識分子複雜的精神構成。

敘事形式上的努力探索

優秀的長篇小說,不僅要求具備複雜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也要求具備帶有明顯繁複色彩的敘事形式建構。劉慶的《唇典》、張翎的《勞燕》、範穩的《重慶之眼》、嚴歌苓的《芳華》等,均有可圈可點之處。

《重慶之眼》在藝術形式上的一大搶眼之處,表現在三線並置的宏闊藝術結構的精心營造。就是說作家圍繞重慶轟炸這一具體事件,設定了三條時有交叉的結構線索。第一條,當然也是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抗戰期間,日軍對於作為戰時陪都的山城重慶持續不斷的轟炸與襲擾,與中國軍民表現出的眾志成城、堅決反抗的不屈意志。第二條,是劉雲翔、藺佩瑤、鄧子儒之間堪稱盤根錯節的情感纏繞與糾葛。還有一條,就是21世紀中日之間關於抗戰期間「重慶大轟炸」索賠所發生的激烈爭訟。

就《勞燕》來說,作家張翎在敘事藝術上的努力,主要表現在她對多種文體形式的適度穿插式徵用。舉凡書信、日記、新聞報導、地方志、戲文,乃至於兩隻狗之間的對話等,全都被有效地納入敘事進程。同時也表現在對交叉性亡靈敘事手段的精心設定。之所以要設定如此一類帶有生命達觀特色的亡靈敘事者,與張翎意欲完成的敘事意圖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關聯。某種程度上,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空範圍內,以中國戰場的抗戰為根本聚焦點,對非正常的戰爭狀態所導致的人性與命運的裂變進行足夠真切的透視,應該被看作是張翎《勞燕》意欲達到的高遠藝術目標。亡靈敘事手段的有效徵用,實際上是為了企及這一藝術目標的基本路徑之一。

(作者:王春林,系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長篇小說創作心得
    長篇小說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講故事。長篇小說的創作過程,包含選題、風格、內容、語言、人物、細節、結構等幾個方面。因為每個作者經歷不同,知識面不同,興趣不同,選題便有所不同。所以,選題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儘量選自己能夠駕馭的題材寫作。當然,不是說我們不熟悉的歷史題材不能寫,我們龐大的作者隊伍已經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寫了一遍又一遍,演繹了一遍又一遍。
  • 三年級的孩子創作長篇小說
    三年級的孩子創作長篇小說 2019年04月16日17:18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仲志維 宋亞娜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仲志維 通訊員 宋亞娜)三年級的小學生正在創作長篇小說,
  • 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長篇小說創作將迎來豐收
    2013年,蘇童、馬原、阿來等作家的長篇新作相繼問世,作家們如此密集的發力,委實讓2013年成為長篇小說的豐收年。按長篇小說寫作的大小年之分,2014年會是中國作家長篇小說的「小年」嗎?    今年始,嚴歌苓通過筆下澳門這座城拉開人生之真的帷幕,並交付自己的「長篇功課」。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施戰軍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嚴歌苓新作的反響不錯,接下來還有很多重量級作家的作品將面世。
  • 陳冠強分享長篇小說《有竹人家》創作體會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
    12月3日晚,由梅江區作家協會主辦的陳冠強長篇小說《有竹人家》創作分享會在梅城古色古香的友恭樓舉行,陳冠強就該小說的創作背景、小說虛構與真實之間的關係、人物塑造以及結構的搭建等問題與文友深入交流。
  • 2017年長篇小說概覽
    付秀瑩(《長篇小說選刊》主編)  舒晉瑜(中華讀書報總編助理)白 燁(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推薦語  關於2017年度的長篇小說,我提的5部作品都屬於現實題材,但在對於現實生活的看取與把握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個人在現實題材創作的新進取,同時也顯示了整體的現實題材創作也在穩步發展。  《太陽深處的火焰》(紅柯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有著紅柯小說常見的西部風景與浪漫情懷,但最為獨特的,卻是糾結於徐濟雲和吳麗梅的愛情故事,交織於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深層碰撞的文化內涵,那就是立足於文化自省的文化批判,以及對於生態文明與學術清明的深切呼喚。
  • 長篇小說《槐馬坡》首發暨簡明輝創作研討會舉行
    長篇小說《槐馬坡》首發暨簡明輝創作研討會舉行時間:2015-01-18 19:48:32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高政超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由省作協主辦的長篇小說《槐馬坡》首發式暨作者簡明輝創作研討會今天舉行。
  • 長篇小說《龍尾堡》受熱捧 嚴步青講述創作始末
    近日,一部名為《龍尾堡》的長篇小說引起熱議,陝西作家嚴步青以清末到解放前關中70年歷史變遷為背景,譜寫出一曲三秦大地變革動蕩和苦難抗爭的曠世悲歌。16日晚,嚴步青做客西安知無知文化空間。三個小時的活動中,嚴步青與書友們分享了他的創作歷程,並稱希望讀者能通過他的作品回味民國住事,重溫鄉情鄉愁,他在活動中所展現出的才情和真誠也贏得讀者的讚許和掌聲。  帶讀者尋找百年失憶的關中  談起創作這部小說的初衷,嚴步青表示,緣於自己對家鄉,對陝西這塊土地的熱愛。
  • 【長篇小說論壇】汪政 | 長篇小說:請慢慢走,等等靈魂
    我並不是要想去仔細地梳理長篇小說的演進過程,回顧諸如此類的常識只不過是想說明,我們應該始終對長篇有一種歷史的和整體的觀念,並且,應以這樣一種歷史的和整體的觀念去看待和考量當下的長篇的創作狀況以及它發生的種種變化。
  • 時代進程的文學檔案——從小說創作看40年文學發展軌跡
    但自1979年開始,中篇小說異軍突起。究其原因,是它在反映生活和描畫人物上,有較大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而我們的作家由於具有堅實的生活積累和厚實的藝術儲備,需要運用中篇小說的形式來表達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篇小說在新時期的崛起,可謂恰逢其時,實屬風雲際會。  因為積累豐厚,有備而來,「歸來者」作家率先在中篇小說創作上表現出獨有的優勢。
  • 有點兒萎靡的長篇小說,還是要振作起來
    改革開放40年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長篇小說創作幾乎呈現井噴態勢,通過時下紙媒、網絡和微信平臺發布的鋪天蓋地的報導,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長篇小說或發表或出版或獲獎的信息,不難想像長篇小說的寫作規模和創作速度,已經溢出了讀者的文學史知識範疇和文學理解力視域。鬱達夫在1926年出版的《小說論》中寫道:「人民對於小說的要求增多,作小說的人的報酬也豐富起來了。
  • 梁曉聲《雪城》等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新舊版本見證輝煌70年
    新中國文學取得了輝煌成就,長篇小說創作更是碩果纍纍,因此,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學習出版社聯袂合作,共同策劃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併入選了中宣部
  • 北大校友餘澤民榮獲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翻譯獎
    2017年12月28日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的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頒獎典禮上,北大校友、旅匈作家、翻譯家餘澤民翻譯的《燭燼》榮獲「翻譯長篇小說獎」,原創穫獎作品為劉慶邦的《黑白男女》、呂新的《下弦月》、陳彥的《裝臺》和曹文軒的《蜻蜓眼》。
  • 2017年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新時期文學
    2017年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綜合素質:新時期文學 http://www.hteacher.net 2017-01-20 13:57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2020年長篇小說評述:呈現發展的社會現實,書寫恆久的人間情義
    所以長篇小說並沒有因為大體量而過時,而是以豐富的內涵參與著人類精神探索的重要議題,有著與時俱進的自我更新能力。上世紀90年代開始顯現的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蓬勃與繁榮持續至今,2018年長篇小說的出版數量已經破萬,近2兩年來依然保持著高產的狀態,體現著文學抵抗歲月流逝的綿長恆久的力量。冬陽透過雲層,溫暖著大地。
  • 日媒:日本作家爭相以舊上海為背景創作長篇小說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9日報導,日本作家、詩人松浦壽輝回憶道:「一直以來我都想創作以上海為舞臺的小說,尤其對發生淞滬會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1年的4年間感興趣。因為還沒有發現從日本角度描寫這一時期的上海的小說。」
  • 黑土作家溫宏聲長篇小說《哈爾濱大偵探》出版發行
    溫宏聲大半生的時光從事刑警和巡警工作,其創作的小說《哈爾濱大偵探》,是以冰城名探侯培生為原型,塑造了刑警侯濱松、戴洪嶺、魯俊山等栩栩如生的人物,通過小說的形式,藝術地展現給讀者。小說中的故事情節,或多或少有溫宏聲和戰友們的影子,作品謳歌了充滿傳奇色彩的冰城公安戰線的英雄群體。
  • 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如何守正創新出精品
    石一楓 著有長篇小說《紅旗下的果兒》《心靈外史》《借命而生》等,曾獲魯迅文學獎  弋 舟 著有長篇小說《跛足之年》《蝌蚪》等,曾獲魯迅文學獎  問:現實主義的概念十分廣闊、複雜,您在創作實踐中,如何理解「現實」?深入生活對於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意義在哪裡?  範穩:我一直認為,現實生活的素材就擺在那裡,創作內容對誰來說都是平等的,最重要的是怎麼去發現。我生活、工作在一個多民族省份——雲南,有25個少數民族。對我來說,每接觸到一個少數民族,我都覺得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 長篇小說《女兵安妮》在寧首發
    2020-12-15 08:28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南京作家書寫南京紅色基因長篇小說《
  • 長篇小說《己卯年雨雪》在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啟動英文版版權交易
    圖為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10月1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4號館,外文出版社向各國出版發行機構展開了長篇小說《己卯年雨雪》英文版啟動與版權交易活動。《己卯年雨雪》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熊育群先生耗費14年撰寫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通過中日兩對戀人的回想與交鋒來表現戰場背後廣闊的社會與生活背景,被譽為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該書國內出版後獲得廣泛好評,權威的評論刊物和媒體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 扇面書法創作 摺扇的創作形式
    【提示】新朋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書法屋」關注我們  扇面書法創作中,團扇書法創作是最自由、最豐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