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財商培養,最有發言權的當非億萬富翁巴菲特先生莫屬了。當年,年僅六歲的他就開始賺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但一說到給孩子培養財商,家長們可能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到底在孩子幾歲的時候,可以開始給他們灌輸金錢意識呢?
答案當然是從小開始!而且越早越好!
因為孩子的生活離不開金錢,而且他們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又非常強。與其拒絕,不如好好加以引導。而大人對周圍世界和金錢的態度,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寶寶。寶寶在觀察模仿中,也會逐漸形成了自己金錢觀點。
所以,育兒江湖上一直有句老話:「什麼樣的孩子,背後就有什麼樣的家庭。」孩子的問題,最終總會回歸到家庭當中。說這個,也是提醒各位,培養孩子的財商意識要趁早沒錯,但是在引導孩子的金錢觀念時,先要審視一下自己對待錢的態度。對孩子別誤導,別走偏。不要出現曾經我分享過的某不到7歲的熊孩子口出狂言,號稱自己家裡有的是錢,傷了別人照樣賠得起的熊孩子。
言歸正傳。早點灌輸金錢意識能夠讓他們從小對貨幣、收入、消費、存儲、甚至理財在腦中有一個大致的意識,長大後能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收入。而巴菲特先生也強調財商從娃娃抓起。為此,他還特意製作了一套專門幫助孩子們培養財商的動畫片,中文名為「巴菲特神秘俱樂部」,英文名「Secret Millionaires Club」。這部片子是由他本人親自配音的,每一集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來呈現,生動有趣,分中英文兩個版本,4+的孩子就可以觀看。(感興趣的可以網上搜,免費觀看的)
如果,想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意識,通過有意提示、融入生活情節的遊戲,以及走出家門的實踐是最好的方法。
1、 有意提示
有意提示這一條適合小月齡的寶寶。比如我們在帶1歲左右的寶寶去超市或者商場時,當他們伸出小手想要指認物品的那一刻,父母們就可以趁機進行財商啟蒙了。
父母們在告訴寶寶物品名稱之後,還可以指著下面的價籤,告訴寶寶這樣東西是多少錢。去櫃檯結帳的時候也可以告訴寶寶現在要去為購物車裡的物品結帳了,結帳就是要付錢。把剛才買的東西都一樣一樣的羅列一下告訴寶寶。這樣寶寶知道要模仿,以後要把東西放櫃檯掃碼的時候,還要算錢、然後付錢才可以離開。
我個人認為超市其實是最好的給孩子進行財商啟蒙的地點。一個是「環境好」,孩子進去了可以到處看,也不會有人一直跟著盯著。家長管好自己的娃就行。再一個是「品類齊全」。吃的喝的用的,到處都是孩子熟悉的物品。而且只要不是易碎品,基本都可以讓孩子拿來看看、摸摸。不要了就放回原位就好。也不會遇到像在商場那樣總被人盯著、跟著甚至遭遇看了不買的冷眼。
而孩子坐搖搖車也是很好的財商啟蒙的機會。孩子要去玩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們,玩可以,但是這種娛樂是要付費的。用一元硬幣,就可以換來一次玩的機會。孩子就會有意識:哦,原來這種「玩」不像是小區的滑梯或者公園的鞦韆,去了就可以隨便玩,玩多少次都行。但這種搖搖車是大人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硬幣」。這就引入了一個「消費」的觀點。
2、融入生活情節的遊戲
遊戲總是孩子們百玩不厭的。最常見的就是在家玩買賣遊戲。這個大一點的孩子如3歲左右就可以開始嘗試了。
網上有很多賣紙幣的教具,和真實紙幣印製無差,紙張比較厚也不容易被撕壞。家長願意的可以買來和孩子玩。這樣增加了真實感,而且讓孩子也可以藉機學習「人民幣」「面額」大小的辨認。時代不同了,現在走哪裡都是微信支付寶,別說孩子,連大人見到真錢的機會不多了。
角色互換擺攤叫賣是最簡單的遊戲。拿孩子的玩具、書當叫賣物品就行。當然買賣過程中父母「加戲」也都是可以的。比如來一句:「太貴了,便宜1塊錢吧..」等等。記住,加戲的時候表達也要注意了,儘量把要求說的具體點,真實化。儘量不要出現模稜兩可的表達。比如「便宜點吧…」。不說出具體便宜多少,孩子沒有概念。當你表達出需要多,或是少的時候,也是巧妙進行數學啟蒙、加減運算的好時機。
3、走出家門的實踐
在家玩遊戲還不夠刺激,去超市真的購物算帳,結帳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大的挑戰。
家長可以在出門前列張單子,把要買的東西都列出來。去超市的時候讓孩子逐一尋找,尋找的時候就要注意價籤。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多少錢,如果貴要不要買?或者還有沒有更便宜的等等。買完後可以大概算一下價錢。最後結帳的時候如果有可能讓孩子自己體驗交款的過程。孩子會很心滿意足。
當然,別忘了回家後最好拿著購物小票進行復盤。看看每種物品花了多少錢,總共消費是多少,讓孩子對當日的消費、消費過程加深印象。
當然了,如果你還想進一步鍛鍊孩子的財商。還可以帶孩子去銀行,讓他們親手體驗把錢存進自己帳戶的過程。同時,還可以告訴孩子帳面數額,然後與孩子共同規劃這部分錢的使用。可以分出小部分額度,告訴孩子可以自由支配,並一起商量看孩子打算如何支配這筆錢。看他們想買什麼,從這個過程裡,再進行消費價值觀、甚至理財觀念的植入。
比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帳戶裡有100元是他可以隨意支配的。他可以列出自己想買的東西,並給每樣東西標出價錢。
可以和孩子討論類似以下幾個問題:
1、為什麼要買單子上這幾樣,是不是非買不可?——理性消費觀念的植入
2、買列表裡的東西100元夠是不夠?不夠的話孩子打算怎麼辦?——存儲意識
3、如果購買後還有富餘,那剩下的錢打算怎麼處理?——理財意識
家長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延展出很多可以與孩子共同探討的問題,比如為什麼要給孩子存錢,這筆錢家裡計劃是何種用途等等。
不過,建議與孩子討論的時候用商量的口吻,而不是給予壓力(有的父母語氣中可能會透露這是自己特別辛苦攢的錢,給孩子上學用的,要他珍惜等等。過早的告訴孩子這些表達不當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與負擔),又或者是暗示其可以放縱消費(這個例子就是我早前提過的,家人把「不怕,有的是錢「的觀點早早告訴了孩子,孩子在外面闖了禍還理直氣壯拿錢當擋箭牌)。
不管怎樣,財商啟蒙教育是遲早的,宜早不宜晚。但要把握分寸。給孩子傳遞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