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20條

2021-12-22 學術志

來源 | 量化研究方法(ID:phdthink)

文 | 賀雪峰    編輯:學妹

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如下四個方面問題。一是社會科學性質問題;二是理論與經驗關係問題;三是中國社會科學主體性的問題;四是中國社會科學建設機制的問題。僅以20條分別論述之。

1、概念化。將關於事物的樸素印象,上升至對事物必然性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需要藉助概念。概念化即意味著學術化,是跨越日常經驗至學術經驗的必須手段。概念化須符合邏輯推演,符合形式邏輯。

2、理論化。社會科學是對經驗的抽象、概括和簡化。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說,社會科學應當形成對經驗更有概括力的認識,應當使人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機制,更加低成本地掌握和運用社會規律。

3、範式。一套具有共識性的概念、理論和方法構成社會科學範式。社會科學範式提供一整套的認識、解釋經驗現象和理論問題的框架和路徑。

4、學科化。科學範式與教育體制、研究制度及其它科學制度結合形成學科。社會科學的學科化,可以使社會科學相對獨立地發展演化,使理論具有相對自主演進的可能,使社會科學研究較低成本地組織起來。理論的重大突破往往是對新經驗的回應,而不是理論自我演進的結果。

5、社會科學理論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提煉,經驗構成理論的「本體」。西方社會科學理論是對西方歷史經驗的總結,中國社會科學理論是對中國歷史經驗的總結。

6、發展中國社會科學時,須借鑑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西方已有成熟的社會科學傳統,應站在理解中國經驗的立場上,對其理論和方法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洋為中用。

7、理論運用應提倡片面的深刻。理論可以是片面的,但必須是深刻的。不可用現成大詞簡單地概括表述中國經驗。也不可以用沒有具體語境也無具體所指的哲學思考來代替對中國問題的研究。

8、紮根中國經驗。長期田野調查形成厚重經驗,形成經驗質感,重視田野的靈感,經驗的意外。理論思考要與經驗互動,不斷地從經驗中吸取營養。理論要反映經驗,回應經驗,用經驗進行檢驗。理論來自對經驗內在邏輯的抽象,又不限於經驗。

9、經驗要與理論對話。經驗是不分學科的,是有內在邏輯和有獨特運轉規律的。經驗的邏輯要強大到可以與理論對話,與概念對話的地步,成功的概念化要能還原經驗的邏輯。所謂經驗的邏輯,核心是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社會內在的機制和邏輯。只有悖論的理論,沒有悖論的經驗。

10、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不具普世性,不可能真正做到「價值中立」,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民族性。

11、社會科學可以構成社會輿論政治正確的一部分,正是簡潔深刻的社會科學,使社會意識形態可能與理論有較好的契合度。意識形態領域有著尖銳鬥爭,我們正在輸掉與西方進行的意識形態戰爭。其中核心是中國社會科學喪失了對中國社會的自主理解,無法為中國人民認識民族利益提供有效力的概念工具。中國社會科學應該構造一套有利於中國發展的意識形態。

12、西方社會科學正在對中國進行學術殖民。中國社會科學不能只是回應西方問題,一定要在回應當前中國重大問題的過程中產生。

13、中國社會科學遠未確立主體性。當前的社會科學研究,要麼停留在解放思想的哲學層面,要麼過早技術化,二者皆不能夠形成對於中國歷史經驗的「確信」認識。不能過早進入枝節問題,不要過早技術化和精細化。沒有對結構的認識也就不可能理解細節,細節往往是結構的投影。要倡導發展對具體問題認識的「中觀理論」,積累產生出關於中國歷史經驗的「宏大理論」。

14、經驗研究是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有效路徑。既不要將社會科學神秘化,搞繁瑣哲學,又不能將社會科學現象化,變成樸素經驗主義。在中國經驗基礎上抽象概括,形成判斷,建立推論,構建邏輯體系,在反覆進行的學術研討中深化,精確化。社會科學本土化不是口號,也不可能在方法論的瘟疫中完成,只能在一點一滴的經驗研究中無限接近。

15、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中國社會科學建設階段,應該具有包容性,應該具有容納不同取向、不同方法的學術空間。或偏向理論,或偏向經驗,或指向歷史,或聚焦當下。沒有哪一個個體或團隊能包攬所有業務,只有分工合作才是正途。分工不是封閉,應加強溝通交流,打破藩籬壁壘。

16、在術業有專攻的前提下,發展集體學術。中國社會科學一定要有眾多可以面對面深入對話且密切接觸經驗的學術團隊。公共學術需在集體學術的基礎上發展繁榮。

17、學科發展要相對封閉並絕對開放。既可以從其他學科吸取營養,又形成相對封閉的話語體系。體系內部要有密集交流,要有對話、批評、發展、積累。要有共識。要逐步形成專門的概念和方法,同時具有廣泛共識的學科範式。不是漫無邊際的發展,不是到處發展,而是集中於一處,用力去發展,從而形成學科和方法上的突破。相對封閉的話語流的形成正是為了與外界絕對開放的對話。

18、注重基礎學術訓練,倡導經典閱讀與廣泛接觸經驗。閱讀經典著作而非專業研究文獻,是做好中國研究的前提,經典訓練是無用之大用。「無用」,即這些經典無法直接用到對中國的經驗研究上,學習經典不是尋找真理更非尋求信仰;「大用」是指思維訓練,邏輯訓練,是知識準備和方法準備。唯有長期讀經典才能形成理性的、邏輯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才會遵從形式邏輯。有科學方法,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把握經驗,才能從經驗中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社會科學的對話、積累和發展。經驗訓練也有一個無用之大用的過程,即基礎的經驗訓練不是為了獲取資料,也不是為了求解某個具體問題,而是要在與經驗的互動中形成質感,在經驗中發現問題和解釋問題。有了基礎性的經典與經驗訓練,才談得上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

19、學術研究要言之有物,反對「洋八股」。要有野性的思維,要敢於提出問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要注重厚重經驗中產生的靈感,提出問題不是終結問題,要不怕出錯。鼓勵創新,不拘一格。不要將社會科學神秘化和繁瑣化。要有直白的文風,要有實質內容。在研究中應當做到邏輯嚴密、思維慎密,而非形式上、方案上、表述上的認真精細。不要拘泥。尤其是不要拘泥成說,拘泥文字,拘泥形式。先大刀闊斧,再精雕細刻。

20、大國學術。中國是一個大國,有13億多人口,5000年文明史;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於急劇變遷中,有獨特的「中國問題」。因此,中國不可能依附於他國,中國社會科學也不可能是依附性的。社會科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決定了它不是一項業餘愛好,而是現代社會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中國可以提供眾多的研究崗位和經費,因此,中國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建設有主體性的社會科學。經過30年對西方社會科學的引進,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關於西方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方法了。這個時候,不是繼續依賴西方語境下的抽象大詞,而是呼嘯著走向田野,真正用西方社會科學的方法來理解中國歷史和中國經驗,形成真正有中國主體性的本土化的社會科學,可以說是當下中國社會科學最為緊要的使命。

賀雪峰老師將參加「第二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高峰論壇」,將發表「如何做農村田野調查」為主題的專題報告。想和他來一次面對面深度互動嗎?請掃描圖片二維碼了解詳情。




學術志

學術中國、知深的新家

以學術為志業,矢志不渝!

學術知識服務不變,歡迎回家!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關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問題
    20世紀50年代以後,長時期科學分類模糊,所以人們只知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分類也就出現了很多種方法。一種是兩分法: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毛澤東同志講:「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所以哲學就從社會科學裡分出來了,這是三分法。後來又有一種分法,把數學又從自然科學裡分出來,這是四分法。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導論
    一 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社會科學研究,就是人們從一定的社會科學學科角度出發,應用某些方法和技術對社會現象或事物所作的系統分析或解釋,簡稱為社會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我們認識各種社會現象及事物的途徑,是我們獲取社會知識的重要方式。目前社會科學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體系,從總體上來說,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可以區分為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的方法三個層次。
  • 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體系
    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體系是一個非常大的內容。根據已有研究,整理成如下方法體系圖,供大家參考。
  • [政學大綱速遞]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胡鵬(復旦國務學院政治學系)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講座|如何學習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科學研究必須從觀察和測量事實開始,並將測量結果轉換為數據,然後再針對數據進行分析,讓數據顯示出規律,完成這一系列任務依靠的就是研究方法。不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就不可能從事規範的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分為一般性方法和特定研究方法,一般性研究方法按照知識遞增關係又可以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方法,它們與特定研究方法一起構成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系。
  • 關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探索
    所以,在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之中就會遇到這一場景:因為關注的時間周期不同,導致了人們彼此不同的觀點。「蒙太奇」在法語裡是剪接的意思,是現代影視製作必不可少的技術,通過對同一影視片段,進行不同的剪接,可以讓人們產生不同的理解。2017年,颱風天鴿過境澳門,街道積水,人們看到一個人在街道上練習蝶泳,於是有網友將這段視頻放到了網絡上,人們紛紛嘲笑這位蝶泳哥。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大梳理
    其中,在檢驗研究假設結束之後,需要與現有的文獻對話,再次發現新問題,開始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在這個環節之中,資料分析作為重要一環,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極為重要。一般情況下,按照認識論基礎,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大梳理!
    其中,在檢驗研究假設結束之後,需要與現有的文獻對話,再次發現新問題,開始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在這個環節之中,資料分析作為重要一環,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極為重要。教育研究包含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及分類。一般情況下,按照認識論基礎,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 例解八種常見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使用不恰當,可以想像得到,必然是研究路坎坷! 研究方法千千萬,社科研究方法更是多種多樣。這麼多研究方法其實本質上並無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所做研究,或者適不適合當下的社會環境。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你必須要搞清楚,你究竟是在學方法,還是分析技術,還是方法論。
  • 多元主義視角下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再思考
    內容提要:量化研究範式和質性研究範式之間分歧的根源,在於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複雜性。相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社會本體更為複雜,依靠單一方法無法完全揭示社會的奧秘。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研究者秉持一種多元主義的態度可能更加有用。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前沿工作坊 :QCA和紮根研究方法邀請函
    研究方法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是衡量學術水平的基本維度。一篇高質量的論文往往離不開研究方法的創新,尤其是複雜社會現象的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現正處在範式革命的前夜,社會科學工作者需要超越機械論、還原論,確立系統的、整體協同的理論視角,直面因果複雜性,不斷創新和改進自己的研究工具與方法。
  • 技巧|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大梳理
    其中,在檢驗研究假設結束之後,需要與現有的文獻對話,再次發現新問題,開始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在這個環節之中,資料分析作為重要一環,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極為重要。教育研究包含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及分類。一般情況下,按照認識論基礎,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複雜議題融合報導中的應用
    《衛報》網站針對2011年英國騷亂策劃的「解讀騷亂」研究,成功地利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解讀了這一複雜議題,並藉助多媒體手段深入淺出地表達和報導了研究的結果。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融合報導中的巧應用,一要注意數據的準確和研究結果的可靠,二要採用合適的表現形式避免報導方式的單一和枯燥。這樣才能使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對融合報導發揮最大的助力。
  • 學術指南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步驟與技巧
    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體系是一個非常大的內容。根據已有研究,整理成如下方法體系圖,供大家參考。本文的核心點在於將研究方式進行了拓展,從基於資料獲得途徑、基於資料分析深度、基於時間視角等三個方面,對研究方式進行了多維度劃分,希望大家能夠對調查研究方式有更深入的認知。另外,該圖對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技術和方法做了概念解釋,供大家參考和加強理解。
  • 計算實驗:社會科學研究的新方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社會科學研究最重要的任務是認識、揭示社會現象的複雜性,而研究方法的發展正是為了提高我們認識、揭示這一複雜性的能力。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自身均在不斷地與時俱進。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一種新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計算實驗方法正在形成和發展。
  • 廣西革命紀念館開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課程培訓
    為紮實推進廣西革命紀念館科研工作,提升廣大幹部職工關於科學研究方法論方面的業務能力,2020年9月7日,廣西革命紀念館舉辦課程培訓班,邀請了南寧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員黃桂秋老師,重點圍繞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式、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主要類別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專門培訓
  • 社會科學實證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方法應用
    ,在社會科學實證研究中幾乎是無處不在。1 描述性統計描述性統計是社會科學實證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準確、全面、正確的描述是所有實證分析的基礎,如果對某個事件或某種現象的描述不清楚或存在偏差,那麼其後的所有分析都將是值得懷疑的。
  • 如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提問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良好的問題意識是科學研究的前提,也是創新性學習的起點。提問能力的欠缺,一方面反映了學術想像力的匱乏,另一方面也制約了中國社會科學的整體水平。
  • 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與悖論
    二是從研究方法上講,本身基於數理統計方法的社會科學研究亟需大數據的滋養與豐富。三是從文獻資料上講,大數據使社會科學研究的信息獲取變得迅速而便捷。基於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編碼數據化趨勢,可供研究的文獻資料發展到了極大豐富的階段。
  • 理解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性」
    筵葉涯劍人類的科學研究發展到今天,大體可以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類。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有差別「社會趨勢研究」委員會成員間的研究取向和方法論之爭蘊含著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社會科學研究的作用是什麼。社會科學的研究實踐並不像人們習慣性認為的那樣,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可以很方便地相互融合。從兩者的關係來說,基礎研究發現的原理是應用研究的知識基礎,而應用研究則探尋如何把抽象的原理轉化為具體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