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配樂走紅 作曲阿鯤談創作過程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舌尖上的中國》配樂走紅 作曲阿鯤接受本報專訪 稱食物與情感交融

  一道美食,光有色香味還不夠,「音」聽起來也得妙——《舌尖上的中國》打動人的除了視覺、味覺,還有聽覺。

  無論是第一集《腳步》結尾白馬佔堆仰望天空時,由阿鯤親自彈奏鋼琴、輔以交響樂隊的動人旋律錄製而成的曲目《初》,或是片尾曲《再會》,以及最經典的《勞作的春夏秋2》……很多觀眾稱《舌尖2》中的原聲音樂讓人「聽餓了」,也「聽哭了」。

  《舌尖2》的作曲阿鯤昨日在接受《法制晚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舌尖2的音樂比前部多的部分就是描繪人心。

  對話主創 我們的團隊是勁兒往一處使

  FW: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介入《舌尖2》的創作的,整個創作花了多長時間?

  阿鯤:我是從去年5月份開始構思,10月份左右開始落筆,10月份到今年1月份,4個月落筆在寫。

  FW:整個創作都是在看到成片之前完成的?

  阿鯤:我看過他們拍回來的一些素材,有些東西也很觸動我,有的食物也饞得人想舔屏幕。然後我就開始寫。有些時候是我的音樂先動,然後他們拿著我的音樂再去剪片子,也有反過來的。所以說我們是一個同步工作的狀態,相互有啟發,這是非常難得的。大部分音樂其實都是我和導演之間不斷的聊,討論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感覺,這樣出來的。

  其實我和導演他們相處得都非常好,我們都是80後,唯一一個不是80後的就是陳曉卿導演,陳曉卿導演很多情況下不會跟你直接說,他會跟你打比方,讓你自己去琢磨,去揣摩。還好,基本上他的比喻我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基本上在我們這個團隊裡都是勁往一處使,不管是導演也好、解說也好、配樂也好,都是這樣的。

  FW:陳曉卿導演也說《舌尖2》其實是給不同的食物定了調性的,有喜樂的菜,也有憂傷的菜,那你作曲的時候對於不同的調性是怎樣處理的?

  阿鯤:覺得其實很多食物跟人物情感是融在一起的,所以我們會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去考慮,去表達一種情緒,不管是食物的情緒還是人物的情緒。《初》還有片尾的《再會》本身並不是特別悲傷的曲子,單純聽也不會覺得特別悲傷,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可能也就聽到了什麼。

  FW:這次的《舌尖2》原聲是雪梨愛樂樂團錄製的,錄製過程是什麼樣的?

  阿鯤:雪梨愛樂都是一些很頂尖的樂手,他們老外拿到這些曲子就說,完了,這些曲子我們得哼幾個星期了,因為旋律太好記了。你知道我們東方民族比西方民族其實是更注重旋律的。雪梨愛樂的音樂總監擔當指揮,不管是片頭的還是片尾曲,他就說這些曲子的旋律一直盤桓在腦子裡,想忘都忘不掉,就處於這種狀態。

  FW:他們如何看待東西方在音樂和飲食文化上的碰撞?

  阿鯤:他們就覺得特別神奇,因為本身交響樂是西方的東西,但是我們是在表現很東方、很中國的東西,這是他們覺得很奇妙的地方。

  FW:你用管弦樂而不是中國傳統樂器,表現的卻是最純粹的中國風,這是怎麼做到的?

  阿鯤:這就是作曲的技巧了,看你怎麼去寫這個曲子,這次我不單單用了交響樂,還用了一些電子音樂,電子音樂同樣的也不是那麼中國,包括大家聽到的穿插在《舌尖》中的比較歡快的一段「叮叮叮」的配樂,也是用電子調出來的音樂,很多人都覺得特別有食慾,一聽就是《舌尖》來了。 文/記者 錢業

相關焦點

  • 阿鯤:全球配樂界的中國力量
    阿鯤,原名陳鯤,先後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四川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影視音樂作曲、音樂製作人。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國》等。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會是:《舌尖上的中國》。而背後的作曲家阿鯤(有些人是不是光看到他的名字就饞了????),也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國際影視配樂界昂首崛起的不容忽視的「中國力量」。
  • 《謎巢》發配樂特輯 音樂顧問打造「聲音密恐」
    今日,由李冰冰、凱南·魯茲、吳尊聯袂主演的國際動作冒險大片《謎巢》發布了一段原聲配樂特輯,該片配樂由《功夫熊貓3》的中國音樂顧問阿鯤操刀,其中高頻撥弦的配樂配合影片中「蜘蛛暴亂」的驚悚畫面,讓人產生千萬隻蜘蛛在身上爬行的「幻覺」,甚至引發「聲音密集恐懼症」。據了解,《謎巢》將於2018年1月19日正式上映。
  • 《謎巢》發配樂特輯《熊貓3》音樂顧問打造聲音密恐
    今日,由李冰冰、凱南·魯茲、吳尊聯袂主演的國際動作冒險大片《謎巢》發布了一段原聲配樂特輯,該片配樂由《功夫熊貓3》的中國音樂顧問阿鯤操刀,其中高頻撥弦的配樂配合影片中「蜘蛛暴亂」的驚悚畫面,讓人產生千萬隻蜘蛛在身上爬行的「幻覺」,甚至引發「聲音密集恐懼症」。據了解,《謎巢》將於2018年1月19日正式上映。
  • 影視作曲大師趙季平談《大話西遊》音樂創作
    趙季平:《紅高粱》在1987年創作,1988年上映,在當時來說是一部離經叛道的作品,具有開創性,在視覺和聽覺上都很有衝擊力,在風格上既是先鋒派的又是非常民族的。比如「我爺爺」和九兒「野合」那一個場景,在配樂上使用的是音塊來模擬人生的吶喊,很有衝擊力,當時沒有人這麼用過。
  • 《舌尖上的中國2》今晚開播 樂山養蜂夫妻掌勺
    《舌尖2》的四川養蜂人。   第二季多了四川元素,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導演組。《舌尖2》全片共分為《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秘境》《相逢》《三餐》和拍攝花絮8集。   時隔兩年,備受矚目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將於今晚至6月6日,每周五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的21: 00、紀錄頻道(CCTV-9)的22:00同步開播。首播拍攝製作周期一年半,央視導演陳曉卿的這道大餐即將接受觀眾的檢驗。   《舌尖1》引發全國「舌尖」效應,也讓紀錄片再次火了一把。
  • 100位中國電視劇音樂人
    作者 / 靈樨 影視音樂是影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能夠幫助劇情起到煽動觀眾情緒、渲染情節氛圍的作用,頭部影視項目在選擇音樂總監或作曲的人選上也會非常慎重。
  • 跟著舌尖上的中國品美食,秒變美食品鑑家!
    「一種方言、一種食物、一個故事」是他創作的主線。在拍攝中,黃鶴在自己的朋友圈講述了幕後的艱辛,「在舌尖的拍攝過程中幾乎每天都是14個小時的超負荷工作,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總是在和光線搶時間。」辛苦的拍攝結束後,等待他們的是北京的機房,沒日沒夜的後期剪輯。
  • 《神鵰俠侶》的配樂很經典,但這些回憶殺插曲卻不是中國的
    粵語版的片頭曲是由林夕作詞,周華健作曲並和齊豫一起演唱的《神話情話》。音樂一起《神鵰》的片頭畫面歷歷在目,聽起來盪氣迴腸。愛是微笑是狂笑是傻笑,是玩笑或是為著害怕寂寥。愛是何價是何故在何世,又何以對這世界雪中送火?
  • 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在美食中找尋年味兒
    這部由北京東海麒麟公司出品,愛奇藝影業(北京)宣傳和發行,陳曉卿任藝術總監,陳磊、鄧潔、李勇導演,李立宏解說,阿鯤作曲的影片,通過展現中國廣袤大地上奇絕的年貨食物,串接了一個個新年故事,試圖用鮮活的鏡頭語言保存一部民族生活史和文化檔案,帶觀眾重尋舊日的習俗和年味兒。  尋找年味兒,是創作《舌尖上的新年》的立意之本。「人們時常會說,如今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 電影配樂大師莫裡康內逝世 曾為多部經典電影創作配樂
    莫裡康內十分高產,曾為超過500部電影創作配樂,曾創下一年為27部電影配樂的驚人紀錄,代表作包括《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美國往事》《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黃金三鏢客》《西部往事》等。2007年他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曲家。2016年,他憑藉昆汀·塔倫蒂諾的《八惡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
  • 傳統作曲與電子音樂作曲在創作技法方面的差異
    當前,人們對電子音樂的認識並不全面,大部分人並不能夠完全接受電子音樂作曲方式,但是電子音樂確實存在,並已經成為了未來音樂創作的發展趨勢。傳統音樂與電子音樂不僅在觀念上存在差異,在創作技法上也不同,下面遊戲音樂製作小編一起來跟大家說說。
  • 《舌尖上的英國》走紅 網友:該叫"舌尖上的土豆"
    《舌尖上的英國》走紅 網友:該叫"舌尖上的土豆" 2014-05-22 10:32:54來源:天府早報作者:責任編輯:鮑文玉 ■天府早報記者雍鈴子  時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正在大肆撞擊著中國人的味蕾,地球另一邊的英國人也沒閒著:兩名英國男子看 《舌尖上的中國》產生靈感拍攝了短片《舌尖上的英國》。
  • 大學生製作泡麵版《舌尖上的宿舍》走紅(圖)
    原標題:大學生製作泡麵版《舌尖上的宿舍》走 紅(圖)    《舌尖上的中國2》的解說詞、橋段和配樂,只是美食的內容換成了學生宿舍裡的泡麵……昨天,一部叫作《舌尖上的宿舍·泡麵篇》的大學生自製視頻在網上瘋傳,這讓很多網友驚呼,《舌尖上的中國2》就是這個套路,學起來不難啊!
  • 歌曲《愛情的流沙》走紅 詩人李尚朝越界創作
    近日,詩人李尚朝作詞作曲的歌曲《愛情的流沙》在中華演出網上線後,不到一天就在點擊排行中迅速躥紅,登上一周排行榜,秒殺《小蘋果》等一大批神曲。那麼,這首一夜爆紅的歌曲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昨日,記者聯繫到《愛情的流沙》詞曲作者李尚朝進行採訪,聽一聽他的創作經歷和歌曲背後的故事。
  • 配樂和場景交相輝映:優質的配樂,是影視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角色
    陳光榮與《中國機長》的導演劉偉強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合作關係,合作的作品有《風雲之雄霸天下》、「古惑仔」系列等等。此次的再次聯手,劉偉強給予了陳光榮很大的創作空間,但《中國機長》這部電影題材特殊,它是一部驚悚災難片,其緊張氣氛要如何利用配樂來將它的張力擴大,片子中心的緊張劇情和場景需要用配樂來堆疊,陳光榮坦言這方面自己花了不少心思。
  • 年產值不足4億 配樂行業成電影產業的「孤島」?
    製作人劉三斤則認為經紀團隊介入影視音樂創作對接是一件好事,但苦於國內沒有完整的合作形態,很多音樂人也並不了解具體該怎樣運作。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內的影視劇創作者對配樂的重視程度則尚未達到歐美同行的高度。竇鵬在此前的採訪中提到,趙薇找到他為《致青春》作曲的時候,距片子上映僅剩下21天。
  • 湖南衛視出品的紀錄片《中國》,為什麼請日本人配樂?
    另外,該片的配樂,則由日本音樂家梅林茂及中國作曲家徐鯉聯手製作。那麼問題來了:如此厚重,如此正史般、史詩般的介紹中華歷史的紀錄片,為什麼要由日本人配樂?梅林茂為這兩部電影的配樂,在多個電影節上被評選為「最佳電影配樂」。梅林茂(Shigeru Umebayashi)1951年出生於日本福岡,是亞洲影壇的知名配樂家。而且,他為中國觀眾不少熟悉的電影配樂。
  • 英國影視配樂專業留學院校有哪些?
    影視配樂是一種與視覺同步為畫面創作音樂,展示的是相關音樂主題和烘託情感的背景音樂。在英國音樂留學中,影視配樂專業是留學熱門專業。那麼,你知道英國影視配樂專業留學院校有哪些嗎?接下來,大家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院校吧!
  • 從原創專輯到電影配樂,「金曲獎專業戶」林生祥重新生長
    要做出理想的電影配樂,林生祥三連呼「很難」「非常難」「不簡單」。 與林生祥通話過程中,他始終慢條斯理,有時個別問題會想上三五秒鐘再回答。期間,清脆的鳥鳴聲、掉在鐵板的雨聲,從聽筒傳來。這讓人想到他在臉書上經常分享的家鄉風景,臺灣美濃山區潮溼的高溫空氣撲面而來。就像他的電影音樂,讓人不禁沉浸其所營造的氛圍中。
  • 一首歌唱出70多個生僻字走紅 由90後小夥作詞作曲
    近日,由蘇州90後小夥陳柯宇作詞作曲的歌曲《生僻字》在網絡走紅。陳柯宇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首歌裡面有70多個生僻字,創作靈感來自網絡熱詞「又雙叒叕」,希望通過歌曲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漢字文化,讓生僻字不再生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