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結束,考生和家長都進入了一個短暫的空白期,分數未出、志願未報,一切懸在半空,卻又想大肆放鬆。每年這個時期就會出現新聞,最近就有「湛江8名學生高考後去海邊踢球,1人被海浪捲走」的悲劇發生。
宋振韶,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長期和大學生以及準大學生打交道。在他看來,考生高考後的首要任務是重建「現實感」,重新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繫。
「一方面,高三階段的高強度複習衝刺,並非一個人的生活常態,人生肯定不是天天要考試衝刺,在這種非常態下,學生與現實生活之間會產生短暫的扭曲感。另一方面,當高考結果出來,無論是否理想,都會對學生的自我感受產生衝擊,考得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考得不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宋振韶說,這兩方面都是學生的「現實感」受到衝擊的體現。
那麼,如何讓學生調整心態,重建「現實感」呢?
宋振韶覺得,有三件事不妨一試:一是在家裡做做家務,農村孩子還可以去田間地頭勞動,這是一個接地氣、感受人間煙火氣的方式,讓孩子真切地體會現實生活的節奏感和質感;二是和家人進行一段時間的旅行,放鬆身心,長時間的複習備考會讓交感神經過於興奮,旅行則讓「主管」放鬆的副交感神經也得到施展,感受到能量的補充;三是整理自己之前12年學習生涯的物品,分門別類,整理過程也是對自己過往的總結,既讓心安靜下來,也十分輕鬆。
有的學生高考後會進入到一種過「high」的狀態,甚至因為一些衝動行為而導致悲劇,比如在不安全的水域遊泳、去未開放的區域爬山。「高考之後,學生會有短暫的『眩暈』的狀態,需要一段時間的穩定和緩衝,這個時候家人的理解和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宋振韶說,「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需求,他想跟你說,你就多聽一聽,但不要過多地去幹預。」
到了填報志願階段,宋振韶覺得首先要擺正心態,不要急,選擇志願很重要,但也不要看成是「定終身」的事情,如臨大敵。「人生不會因為一個志願的選擇就被完全決定,人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也是不斷調整的過程,不會一步到位,也不會一條道走到黑。」宋振韶說,所以,千萬別緊張,不妨心平氣和又大膽地面對。
其次,家長的「尊重」也尤為重要。宋振韶建議,家長可以多提參考意見,但絕對不能讓孩子「必須」如何,不然就會為未來埋下隱患,「有的孩子上了家長要求他報的志願,結果整個大學都過得很不開心,一直在糾結和衝突中,之後的發展也不是很好」。
孩子的興趣是填報志願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在整理自己過去12年的物品時,也不妨整理自己做過的事,列一個「成就清單」,看過哪些書、對哪些事情特別感興趣、做過哪些自己特別滿意的事……把這些事情列出來,從散點上尋找自己特別希望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在參考家長、老師等多方意見後,最終的決定應由孩子來下,「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成長環境和家長的成長環境是不一樣的,所以孩子需要自己作出選擇」。
然而,也不排除有的孩子特別沒主意,把選擇權主動交給了家長。在這種情況下,宋振韶建議,家長儘可能地讓孩子擺出幾樣他想選的學校和專業,然後一起討論分析利弊,最後從中選擇一個。
事實上,填報志願無非是高考分數、學生興趣、就業前景等幾方面的博弈,宋振韶特別反對放棄興趣、完全以就業為導向的選擇。「過度、過早的功利化,最終會讓孩子完全喪失了學習求知的樂趣。」宋振韶說:「高等教育不僅是為了找一份待遇好的工作,而且什麼叫待遇好?如果你真正做了最適合自己、最開心幸福的工作,其實往往你會幹得很好,待遇也不會差。」(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