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的塵埃裡重建自己的生活

2020-12-15 人民網

原標題:在現實的塵埃裡重建自己的生活

  我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讀書人和知識分子,但正因如此,我們首先要去做一個社會中平凡的勞動者。在這個起點上,我們嘗試去讚美這個殘缺不全的世界,坦然去享有與我們的高貴心靈相匹配的那份隨時間而來的智慧。

  2015年8月,輾轉辦理完各種入職手續,我進入北京市一所市屬高校工作,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在此之前的兩年裡,我在北京某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科研工作,這也是極難爭取來的機會。雖名為博士後,但其實依舊是個窮學生,勉強分到一間宿舍,書籍堆積如山。

  順利入職後,我還沒有從博士後出站報告的疲勞寫作狀態中緩過神來,就馬不停蹄地走上了大學的講臺。各種教學和科研上的任務立刻就像潮水般湧來。在那個即將到來的新學期裡,我一周要上三門課,課餘時間幾乎全部都要花在備課、查閱資料和製作課件上。我幾乎無法像學生時代那樣自由享受讀書和寫作的無憂樂趣了,想到這些,心裡多少有些惋惜。我必須在現實的塵埃裡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剛剛接觸教學工作,我總是小心翼翼、一板一眼地處理課堂上學生們的提問和質疑,希望把每一次課都講得充分、透徹而且精彩。不過我很快發現,講課和寫論文真是兩碼事,也許自己肚子裡已經準備了足夠的內容,但要想把它們在課上有效地表達出來,絕非易事。於是,除了要求學生熟讀教材和相關參考書之外,我還針對課程專門編了兩本內部交流資料,供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我想,既然順暢老練地講話是一時克服不了的困難,那麼我或許可以用更好的文字讀物來彌補這個缺陷。

  一個學期很快就過去了,當我把各門課的期末成績登完之後,卻並沒有假期要來臨時的輕鬆感。元旦之後,我與學校的新聘期開始了,在我所屬的那個聘用檔次上,要求在一個聘期內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務。我這樣剛剛爭取到教職的青年教師就是要不遺餘力地在學校規定的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而要做到這些談何容易?首先要憑藉各種神通與這類刊物的編輯建立聯繫,其次還要讓自己的論文符合這類刊物的胃口,也就是要努力入編輯的法眼。核心期刊的編輯成為學術規則的制定者和裁判員,這是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一個痼疾。

  當然,與寫論文和發論文相比,更加不輕鬆的活兒,是申報各類研究項目和課題。在假期裡,青年教師幾乎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前期有領會、求教、鑽研、論證、填表和各種修改程序,中期有在詳細規定下經費的使用和管理,並伴隨著科研成果的檢查,年終要面對手續繁冗的報銷和最後的結項,這一叢雜亂的工作,佔用了一個教師大部分的有效時間。只有手中有課題,一個青年教師才有繼續評職稱的可能,在高校生態圈裡才可能站穩腳跟,才能為自己贏得一些尊嚴。

  除此之外,現實生存的壓力一點兒也不小。尤其在北京,我所在的學校已經不再給青年教師解決住房問題,因此只能跟所有的「北漂」一樣租房子住,在房租多少、距離遠近、居住條件好壞上仔細掂量。我住在北京的西南四環,房子的月租金剛好佔去工資的一半,剩下的部分用於吃穿、買書和日常開銷等方面,所剩無幾。但是,我的家人呢?我幾乎用所有的時間和心力在對付工作,我究竟給予了他們什麼?

  近年,國內出版過一本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的傳記,名為《天才之為責任》,我讀後深受震動,也想明白了一些問題。什麼是天才?許多走上大學講臺的青年教師,一路都被「天才」這個稱號簇擁著,居然讓我們信以為真,並幻想著那些我們理所應當該得到的東西,比如榮譽、金錢、生活品質、社會認同感,乃至思想影響力。沒錯,這些都是我們真心希望得到的,有些也是確實該擁有的。但是,它們並非毫無條件地就會降臨到任何一個自認為是天才的人身上。

  天才,是需要一個人拿出生存的堅持和勇氣、去歷經磨難、吃盡苦頭、披荊斬棘地克服一切困難之後,才能抵達的境界,這是一個天才天然需要承擔的責任。只有那時,我們才能重新認識我們自己,才能去除頭腦中的一些不良幻想,努力與這個世界平心靜氣地交談。我們需要時刻告訴自己:我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讀書人和知識分子,但正因如此,我們首先要去做一個社會中平凡的勞動者。在這個起點上,我們嘗試去讚美這個殘缺不全的世界,坦然去享有與我們的高貴心靈相匹配的那份隨時間而來的智慧。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高考後如何重建生活現實感
    2020高招【高考後如何重建生活現實感】高考結束,考生和家長都進入了一個短暫的空白期,一切懸在半空,卻又想大肆放鬆。在心理專家宋振韶看來,考生高考後的首要任務是重建「現實感」,重新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繫。 那麼,如何讓學生調整心態,重建「現實感」呢?
  • 從郭蘇華《塵埃裡的花朵》看文學優劣的評判標準:咬合現實的能力
    這是我讀郭蘇華小說集《塵埃裡的花朵》凸起在我的心頭的一個問號。隨著對她的文字的介入,我的迷惑的思緒,似乎廓清了霧障。我覺得一個好的觸及人的心靈的文學,一定是緊緊地咬合著現實生活的文學。那種狀態,我臆想中的狀態,是應該努力貼近著生活,降低著自己的身份,插入自己的觸角,咬緊現實裡的每一個片羽,沉澱出自己的思考。讀《塵埃裡的花朵》,我覺得作者就像一個拳擊場上的裁判,伏身在最貼近搏擊者的咫尺之間,努力靠近著那縈滿著塵埃的膠著雙方的身軀與靈魂,感受他們的或激烈、或庸常、或凡俗的脈動,然後把它們點綴成文字裡的燦爛。
  • 高考後,重建生活「現實感」
    在他看來,考生高考後的首要任務是重建「現實感」,重新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繫。「一方面,高三階段的高強度複習衝刺,並非一個人的生活常態,人生肯定不是天天要考試衝刺,在這種非常態下,學生與現實生活之間會產生短暫的扭曲感。另一方面,當高考結果出來,無論是否理想,都會對學生的自我感受產生衝擊,考得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考得不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 《煙火裡的塵埃》相信自己所愛,be yourself
    的大男孩,在紛亂複雜的娛樂圈卻一直堅守著自己最初的音樂理想。《煙火裡的塵埃》是最近一年抖音上火起來的歌之一,但這首歌其實是華晨宇2014年的作品,2015年4月13日還獲得了第十五屆音樂風雲榜組委會推薦十大金曲獎。
  • 誰不是一邊追求光和熱,一邊被現實按在塵埃裡
    早上8點第一個出場的就是自己,時間緊迫,她課前跟學生簡單見了一個面,稍微磨合了一下,就開始比賽。課還沒上到一半,因為一個學生的回答超出了預設,她自己不知如何引導,場面一度尷尬。沒辦法,自己的課堂還是得自己完成,只好當著全區老師的面想到什麼說什麼,胡謅了一通。
  • 冬至正能量句子:誰不是一邊追求光和熱,一邊被現實按在塵埃裡
    早上8點第一個出場的就是自己,時間緊迫,她課前跟學生簡單見了一個面,稍微磨合了一下,就開始比賽。課還沒上到一半,因為一個學生的回答超出了預設,她自己不知如何引導,場面一度尷尬。沒辦法,自己的課堂還是得自己完成,只好當著全區老師的面想到什麼說什麼,胡謅了一通。可以想見,那次比賽的結果,李老師名落孫山。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老師議論紛紛,說她不認真備課,糊弄學生,能力有限。
  • 你可以愛一個人到塵埃裡,但沒有人會愛塵埃裡的你,不要看低自己
    但因為她愛的太卑微,覺得只要多付出辛苦努力賺錢,讓生活更好,他們之間的感情就能更好。她並沒有改變另一半對她的看法,依然我行我素做自己,依然懶散到想上班就去,不想上班就不去。因為他不用擔心生活的任何問題,家裡有一個能幹的媳婦,還特別的聽話懂事慣著自己。更不用擔心房貸車貸還不上,總有一個人替他扛著。
  • 誰能親手重建自己的人生?
    一個女人離開出軌的丈夫,帶著她的五個孩子,親手重建起一座房子,也親手重建起自己的生活。她用一支筆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你可以看到一個女人不竭的生命力,她書寫,她創造,與此同時她參與社會活動,愛她的家人,喜愛一切美好時髦的物質。
  • 《自我的重建》當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自我的重建》書評 在此書的前言中有這麼一句話:「當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壓力也許會給你指明一條道路,讓你變得更好,就像我所經理的一樣正如安德烈斯所經歷的一樣,當面對生活帶來的壓力,要妥善處理好。因此文章大部分介紹了正念減壓療法以及如何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在對正念減壓療方法的介紹中首先提出的是壓力對個人生活的意義以便更加深刻了解。 壓力到底是什麼?在不好的人物或則事情面前又是有怎麼樣的感受?
  • 抖音大火的《煙火裡的塵埃》,原來是這個意思,續作你聽過嗎?
    大家都喜歡熱熱鬧鬧,這樣好讓我們沒有時間,停下來好好審視一下自己,而審視自己,恰恰是我們最該做的。審視自己多麼百無聊賴,活在虛幻的快樂裡,又是多麼地自由自在。是不是只剩下我在問,這是我想要的日子,這是我想要的未來嗎?
  • 王京薈:低到塵埃裡也能開出花
    看到自己的高考成績,王京薈的心情起伏於激動和為難之間。激動的是,多年努力,終於考出理想成績;為難的是,學費好像頭上澆下的一盆冷水,讓她不知該如何向家人開口。她上網查過,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在一起要兩萬餘元。這筆錢款對她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前行路上的攔路虎。
  • 新華學子蛻變之旅:越過塵埃,做發光的自己
    【化繭成蝶,不負韶華】 夢想,對於曾經的我來說似乎是一個非常遙遠且難以觸及的詞語,我從未想過渺小塵埃裡的「微微」,有朝一日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光,獲得夢想裡的那份殊榮。它似乎在告訴我,微微在世界裡雖然很渺小,但是不弱小,找尋到自己的方向,努力、堅持、從不停歇去追逐,就能越過塵埃,讓夢想發光。
  • 風暴在塵埃裡,或詞語中,但仍然壯觀
    風暴在塵埃裡,或詞語中,但仍然壯觀文/孫樹恆1走起,抖落一身塵土燈光,一片金黃溫度和緩,收斂起吞吐的聲音我站在長街之外目拍打自己的肋骨,每一處都有相應的印記。我不能打開我怕一打開,那些刻骨的陳皮舊痣頃刻之間就吹得無影無蹤我忍住,試圖用奔跑,燃燒血液烘乾身體裡的溼氣都怪自己個小腿短,能量不足以支撐只要風一吹,我就感覺
  • 「奧利給」大叔爆火朋友圈:我們是世間的塵埃,卻是自己的英雄
    有人說,「再低微的骨頭裡,也有江河。」他的願望不大,卻足以抵上整個人生。要知道,每一個人的臉上和眼睛裡,都裝著屬於自己的生活。在醫院大廳,一個男人肩上背著一個布包袱,包袱裡裝著他的家人。我們無從得知他們到底背負著什麼,又被什麼樣的現實擊潰。但我們都感受到了生活的重擔。那種難以擺脫的困頓,直擊心靈的痛苦,都是生活切切實實的滋味。現實中,誰不是一邊承受著生活的錘鍊,一邊拼命地活著。
  • 《心的重建》:被分手後,別讓過去傷害現在的自己
    在這裡推薦一本書,名字叫《心的重建》,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心的重建》是世界心理治療專家、全球心靈導師露易絲·海的作品,這本書可以指導大家在經歷失去時如何療愈自己,讓自己積極地生活。《心的重建》中給出了另一種理解,讓我們清醒的面對現實,提醒自己:我或許不知道結果會如何,但我知道生活是愛我的,而且,不論有沒有他,我都會過得很好。
  • 你是世間的塵埃,卻是自己的英雄
    十二月伊始,朋友圈裡已經有人發出靈魂拷問——年初的flag還有哪些未完成?都是第一次做人,何必互相為難呢? 我就先不急著去盤點2020年的flag,畢竟還有30天可以挽救一下。大概也是越來越不care那些數據上的東西了吧。
  • 看透生活的經典句子,精闢現實,引人共鳴!
    七、你可以愛一個人到塵埃裡,但沒有人愛塵埃裡的你。即使你掏心掏肺對他好到極點,最終也只能感動了自己,別把自己看成無可替代,也別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先好好愛自己。八、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軟弱展現給別人看,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狼狽說給別人聽。因為根本沒有人會覺得你很可憐,只會覺得你很無能很沒用。
  • 2021國考申論熱點:拒絕重建圓明園,背後是歷史敬畏與現實考量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華圖在線公眾號發布:2021國考申論熱點:拒絕重建圓明園,背後是歷史敬畏與現實考量,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國家文物局的回覆,雖然有「慎重論證」的含蓄措辭,但意思已經非常明顯。這項建議本身的訴求點其實是不太立得住的。   論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建設,圓明園斷壁殘垣的遺址,便是最現實的教材。雖然恥辱,但令人反思。它用殘酷的現實告訴所有中國人,落後就要挨打,強大才能興邦。
  • 你為什麼總在他面前卑微到了塵埃裡?
    — 1—不管你多優秀,當你喜歡上一個人後,總會卑微到塵埃裡。昨晚睡的正香,閨蜜西西火急火燎地給我打了三次電話,那刻想拉黑她的心都有。「我學小提琴還是鋼琴呢,哪一種會比較受男孩子喜歡些?」聽到西西問這些,睡意全無,這個非常排斥樂器的西西竟然開竅了?
  • 在夢裡,我是一個塵埃,在天空中自由……
    我們發現他們的房子不是磚砌的,而是一種輕而薄的馬賽克組件組合,可以拆卸,也可以摺疊,房子裡的一切都是聲波,機器隨時都在你的服務中。他們吃人造蔬菜,人造肉,非常有營養。我們在月球上生活了幾天,收集了許多礦物質和食物樣本,拍攝了許多生活在月球上的人的照片,基本了解了他們的生活、技術、文化等等。沒有欺詐,沒有盜竊,沒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