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郭蘇華《塵埃裡的花朵》看文學優劣的評判標準:咬合現實的能力

2020-12-22 文學私秘

文:葛維屏

什麼是文學優劣的評判標準?

這是我讀郭蘇華小說集《塵埃裡的花朵》凸起在我的心頭的一個問號。

隨著對她的文字的介入,我的迷惑的思緒,似乎廓清了霧障。

我覺得一個好的觸及人的心靈的文學,一定是緊緊地咬合著現實生活的文學。那種狀態,我臆想中的狀態,是應該努力貼近著生活,降低著自己的身份,插入自己的觸角,咬緊現實裡的每一個片羽,沉澱出自己的思考。

讀《塵埃裡的花朵》,我覺得作者就像一個拳擊場上的裁判,伏身在最貼近搏擊者的咫尺之間,努力靠近著那縈滿著塵埃的膠著雙方的身軀與靈魂,感受他們的或激烈、或庸常、或凡俗的脈動,然後把它們點綴成文字裡的燦爛。

作者的這種近身貼靠的寫作態度以及緊緊地咬合著生活的堅定力道,總是在不經意間激越著我,使我感到,原來生活裡的不起眼的點滴,梳理成文字的意蘊之後,能夠具有如此蠱惑人心的魅力。作者敘述的從容、披揭的坦蕩以及浸潤著作者靈犀的溫潤內質,讓生活裡的平凡瞬間有了意義,讓塵埃的霧霾綻露出溫馨的暖意,讓庸常的世事洇染著花朵的芬芳。

對此,我深有觸動。郭蘇華的寫作至少告訴我,如何去寫作,如何處理好與生活的關係,如何看待身邊像流水一般的日常。其實,我們寫作的人都有一個自己都知道的毛病,就是害怕與現實生活咬合在一起,害怕去直面現實的人生,即如我而言,我寫作的時候,總是把自己的視線,移開身邊的生活,幾乎沒有一篇是描寫身邊的現實的,因為我的內心裡害怕與現實覿面,拒絕從庸常中尋找素材。

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直面現實是一種勇氣,一種坦蕩,一種真誠,而實際上文學的真誠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因為這會涉及到暴露自己的靈魂,暴露出生存現狀,暴露了周邊環境,我們帶有一種本能的護痛般的對自己的遮掩,最終結果就是文學失去了應有的咬合現實的能力,但是郭蘇華在她的小說集《塵埃裡的花朵》中撕開了這種文學的誤區,使我看到一種近身貼近生活所能達到的通達感、舒暢感與欣悅感。我覺得,原來直抒胸臆也是一種對自我的療救,對人生的救贖。

一、《塵埃裡的花朵》裡對生活的咬合力體現在對真相的竭澤而漁上。

《塵埃裡的花朵》的序言裡,作者開宗明義地定調了她的寫作宗旨:「交出人生的真相」。此語看似簡單,但卻如雷貫耳,驚心動魄。

實際上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害怕真相的,而作者卻用真相冠以自己的寫作,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對咬合力的追求。

在作者娓娓道來的文字中,一不小心,我們就與比比皆是的真相碰面。在《塵埃裡的花朵》裡涉及的敘事範圍,我們大致可以分成每一個人都必不可少身處的三個維度,這就是職業維度,社會維度,家庭維度。而在這個三個維度裡,作者無一不是通過揭示真相的方式,去還原每一個同度與異度空間裡的存在真諦。

在職業維度裡,我們看到了作者交出的真相是職場中微妙的人際關係,是掌權者手中權力所產生的臣服別人的力量,是相互猜忌中所折射出的人心的叵測。這一種真相,我們可以在小說集裡的第一篇作品《代課教師》裡鮮明地看出它的具體的紋理。在這篇不長的小說裡,作者從女主人公學生時代寫起,她的努力,她的失意,直到走進學校,成為一名代課教師,作者堅守著真相的底線,交代出的是最沒有掩飾的生活,字裡行間,都聚集著由真相連綴著的一個女孩的最平常的努力史、奮進史或者叫掙扎史。這裡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粉飾之詞,只是生活的原生態裹脅著真相,融化在作者看似漫不經心的文字裡,然後迅即化成了一種力量,蠱惑著讀者被這份真相感染。至少我在這一份真相裡覺得充滿了寫作衝動,因為我們都有過作者坦蕩交出的真相裡的人生面對與現實情境。在這份職場的實錄中,作者最終讓主人公觸碰到了職場裡最為致命的自尊的屏障,女代課教師因為身份,成了校長的指桑罵槐的對象,因為那一份尊嚴,她選擇了離開,打造了職業困境的最司空見慣的模式範本。

在社會維度裡,作者則用解剖刀一樣的鋒利,剖析著各色人等的心相面貌。那些隱藏在道貌岸然之下的欲望熾焰、那種躍躍欲試的心靈放飛、那種現實人生裡的無奈衝突,都被作者以她特有的調侃、冷靜、厭棄的筆觸繪聲繪色地畫影圖形出來,很多精彩的描寫,都讓人啞然失笑,而這種失笑的原因,是作者那種敢於直面人生窘境與靈魂百態的勇毅精神。比如在《傾述者》這一作品裡,描寫了一對網聊者在見面之後的尷尬與失落,作者操持著上帝之筆,在網絡時代甚囂塵上的沉湎於聊天工具裡放飛精神想像的男男女女的每一個微妙的心態裡流連徜徉,把他們的枝枝節節、彎彎角角都蕩然無存地燭照透視,留影下的是他們靈魂深處的活靈活現的嬗變軌跡。作者從來沒有對這些人物手下留情,但也沒有把他們描寫成十惡不赦,因為這些人物,恰恰就是從你我他身上抽象出來的縮影與剪影,他們的蠢蠢欲動的表現,是一種正常,但也不能不說是一種異動。作者如實地繪出這樣的一幅眾生相,正是她堅守的對真相孜孜以求的準則而對社會領域的一種不容退讓的出擊。

而在家庭維度裡,作者則以要言不煩與一地雞毛合縱連橫的筆觸,展現了中國特色的以七大姑八大姨為外在層次的維繫著叢生關係的血緣親情體系。在這裡複雜的稱謂,構成了廣博互聯而四通八達的關係網、人情網與交際網,但這種網絡同樣充滿著微妙的劍拔弩張的內在磨礪。我印象深刻的《鏡像記》就是剪裁了一段親情網絡上的人際交往折射出的微妙波動。這個小說裡其實蘊含著的內在信息非常豐富,但作者沒有對家庭淵源作過多交待,但毫無疑問家族龐大的社會體系支撐了小說裡前臺的情節內容。作者在這一篇小說裡,重點圍繞「借錢」這一核心關鍵詞,牽連出親緣網絡中的一段交往歷史,小說裡揭示出,在親情網絡中,有真心相助者,也有曲意敷衍者,作者在這種精選的交待片斷中,透射出家族關係中種種虛情假意的真相,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意旨,也在這種意在言外的白描敘述中得到了淋漓的彰顯。

二、《塵埃裡的花朵》裡對真相的咬合力體現在對追索的寧缺勿濫上。

作者對真相的求索精神是昭然若揭的,也與她的寫作追求是相合拍的。

但問題是,真相難尋,真相難找,如何面對捕捉真相時所產生的無能為力?

實際上,我們應該知道,看不清真相,也是一種真相。

世事蒼茫,人心莫測,如何忖度世界的真相,是作者給予自己設立了一個難題。

而作者在《塵埃裡的花朵》裡破解真相難解的辦法,就是直接把她的看不懂、弄不清陳述出來,從而使之成為另一種對真相的表述形式。

很多情況下,我們面對真相的時候,都採取的是一種不懂裝懂、自欺欺人的方式,假裝自己知道真相,其實,這種態度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虛偽,這種形式支撐起來的真相,反而離真相更遠。

可以說,現代文學的發展,根本無意於條分縷析真相的本來面目,那種上帝式視角與演義者全能口吻,已經日益在當代文學敘事文本裡被疏遠、隔離,我們更多地在當代先鋒文學的文本裡看到的是人心識力的匱乏、是不知因果的困頓、是真相撲朔迷離的迷障。

勇敢地說出我不懂,然後在這一前提下,繼續向真相發起攻擊,這正是《塵埃裡的花朵》一書作者的志存高遠處。

在作者的小說裡,「不知道」、「不明白」這樣的語詞比比皆是。

比如在《隨便生長》中,作者寫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而作者對真相展開集束出擊的最典型的一篇作品,是名為《刺探》的一篇小說。

這篇小說也是作者在序言中提及的一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對它的看重。

在這個小說裡,真相的缺失,可以說是小說裡的一個關鍵詞。

在小說裡,大量密集地存在著「也不知道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她永遠不知道」等等喻示著真相缺位的話語。

之前,我曾經有幸讀過作者所著的一部自傳體性質的長篇小說的電子版,這一篇小說裡的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經還與作者作過交流,建議她把這段內容抽取出來,另行寫出一個獨立成篇的作品。

現在我在作者的小說集裡終於看到了這個作品。但是,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刺探》裡將敘述者換成了一個男性的視角,也就是作者長篇小說裡的敘述者丈夫的視角,那部長篇小說裡的「我」在《刺探》裡成為一個被觀察與提供刺激源的身份。

作者通過《刺探》,意圖打探一個家庭裡的父輩們,是如何演繹他們的在後輩眼中看來不可思議的青春往事的。

在《刺探》裡,敘述者的妻子顯然是一個對真相的孜孜以求的追索者,並因是故,敘述者被倒逼著進行了對上輩人情感秘史的探訪,但是,他不是處處碰壁,就是得到了錯誤的信息,始終也沒有找出當年的那些真相所在。

可以說這反映出真相揭秘之難,而這種對真相的秘而不宣的困境,竟然導致下一代之間的「百年孤獨」一般的心靈對立,小說結尾,正是因為敘述者對真相無力解剖的棄守,導致了妻子的離去。小說裡妻子道出她離去的原因:「我們結婚這麼多年,我們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掏心的話。」

這就是真相的意義。

而同樣,真相的缺失,顯現出的是一種更為嚴峻的真相。

因此,真相寧缺勿濫。我們不需要虛假填充的真相,用童話般的修辭,裝幀現實生活,製造處處通透、時時亮堂的虛飾意境。

沒有真相的虛假填補,就相當於咬合不在一起的牙齒,它們相隔很遠,隔著兩層皮,這樣的文學註定是曇花一現。而在真相缺失的情況下,作者補綴上面對真相可望不可即的困頓與迷茫,卻讓嚙合的牙齒,有了交錯的力道,緊緊地咬住了生活本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塵埃裡的花朵》裡,作者處處用真相反襯出的真相缺失,打造了她的文本的先鋒性,同時,也體現出作者一直堅守著的創作基調,這就是我們在下面一節裡提到的作者在寫作上的誠意定調這一個環節。

三、《塵埃裡的花朵》裡對追索的咬合力體現在對文本的誠意定調上。

尋找真相的目的是什麼?對於小說文本來說,是祛除虛飾,回歸真實,這是對文字的節約,對空間的騰挪。

這正是真正的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可貴之處。

因為我們看過了太多的詞不達意的虛偽,經識過花裡胡哨的虛飾,語言表達出的真誠是文學作品能夠依然吸引著我們的唯一的純潔的領地。

在《塵埃裡的花朵》一書中,作者追蹤真相,同時直言真相的空白處,推舉出另一種真相的缺失,兩個方向的努力,擠壓出的是作者一片對於真摯與誠實的淬鍊,打造出的對於人生秘境的求解與追問。

在追尋真相的倒逼壓力下,作者奉還的是自己真誠的文本敘事,從表象上看,作者揭示的是生活中的一地雞毛,人際關係中的塵埃迷濛,還有靈魂深處的沉滓泛起,它們不一定是美的,因為真相從來沒有肩負著塑造美麗的職能,但是作者在這一份對真相的不通融的追尋中,卻反襯著作者內心裡的那一片苛求人生潔淨的強烈訴求。

這樣,從作者的文本裡,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剖析現實真相的時候,始終提拎著那高居生活之巔的審慎目光,抱著與生活真相絕決的不妥協的態度,最終凝聚成一種敘述者的內心的誠意的表達。

也就是說,作者在用文字重塑出生活的時候,也被自己創作的文字反塑著,從而形成了作者的強大的氣場,飄蕩在文字之上,令我們震懾與震撼。

這就是作者內心裡的「花朵」的喻意。

這個花朵裡有作者看到的那一份超越苦難的人生韌力。《廚工小張》中的那位打工女,在作者抽絲剝繭的描述中,呈現出的是一個並非完美的為生存而無所不為的女人,但是,作者對她的理解,讓我們看到那些即使蒙塵也要頑強地活著的女人們,她們踩著那些致命的痛苦,而依然活得無怨無悔。

這個花朵裡有作者感受到的那一份不曾屈服於生活常規的自尊意志。在《山月不知心底事》中,作者細緻地描寫了那一個抱著「僥倖的心理,以為這個世界遠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壞」的職場女性,因為不願意丟失尊嚴去送禮,而無法分到一所安居樂業的住宅,在她的無奈中,我們可以感同身受著那一份對人生尊嚴的純粹的執著情懷。

這個花朵裡有作者對人生虛偽平庸的絕不妥協的厭倦與輕蔑。在《小鎮浴室》這樣的只能說是速寫類的作品中,作者也不忘對真相的竭盡所能的榨取。小說裡涉及到的客戶的摳門、老闆的勢利,都在這樣的一篇庸常人生的敘寫作品裡得到了凸顯。

在作者的以真相打底的塵埃般的現實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煥發出的一種強烈的對生活的期待與期許,希望這一份人生的真誠,去壓制真相給我們帶來的醜陋的外觀,讓人生擁有理想的意義與光明的亮色。

這可以說是才是寫作的真正價值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們作為寫作者,很多情況下,正是出於在現實中難以找尋那一份花朵的芬芳,才願意用文字陪伴著自己去進入到一個可以讓真相不再受到刁難與歧視的文學的空間,在這裡,率性的真誠能夠主宰著世界的流程,暢達的真摯可以沒有屏蔽地釋放自己對人生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是一種自我救贖,對自我渴求人生潔淨存在與極致純粹夢想的一種安慰劑。

這是與文學不舍不棄的勞動者的心理上的一種本能。

而這種本能反過來也慰藉著寫作者的靈魂,讓他或她感到一種快樂與滋潤。這正是《塵埃裡的花朵》作者在序言中所說的:一個寫作者,「你是享受的,快樂的,溫暖的,被文字帶給你的感覺,浸潤著。」

因為文字釋放了自己的真實,確認著一個真實的自我,定調了一個真實的世界,抒寫了一個真實的靈魂。郭蘇華在《塵埃裡的花朵》裡袒現出的對真實的至極追求,告訴我們,文學的優劣的標準在哪裡。

相關焦點

  • 米樂英語副總分享四大評判標準 衡量教育機構優劣
    師資的甄選、教育的情懷、產品研發的團隊、教育的理念是評判教育機構優劣的四大標準。」米樂英語副總劉靜靜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她以米樂英語為例,米樂英語嚴格篩選北美精英外教資源,結合國內外教研團隊成果,採用固定老師、固定時間的教學模式,通過在線視頻互動平臺,讓英語學習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純正美式教學和標準美式發音,真正將「北美學校搬回家
  • 天津牙齒咬合矯正
    在如今這個時代,顏值對於我們自身來說非常重要,而牙齒也是評判顏值的標準之一,很多女生都會因為牙齒不齊而失去信心唯唯諾諾,千萬不要讓你在花一般的年紀裡失去自我,牙齒矯正可以讓每一個愛美的女生綻放美麗笑容,重獲新生。   柳眉杏眼,人面桃花,唇紅齒白,一代佳人。
  • 在現實的塵埃裡重建自己的生活
    原標題:在現實的塵埃裡重建自己的生活  我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讀書人和知識分子,但正因如此,我們首先要去做一個社會中平凡的勞動者。在這個起點上,我們嘗試去讚美這個殘缺不全的世界,坦然去享有與我們的高貴心靈相匹配的那份隨時間而來的智慧。
  • 應客觀評價文學翻譯現狀
    由上可見,某項翻譯獎的空缺,並不表明文學翻譯現實中真的沒有好譯作。    評價某個領域的學術成就,不能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還要結合該學科的特點進行全面觀察。當前有些輿論對文學翻譯現狀評價偏低,除對優劣所佔比例缺乏全面評估之外,我認為,還與對待文學翻譯的評價標準和學術觀念存在異議有關。什麼是翻譯最確切的標準,至今沒有定論,具體到如何評判文學翻譯作品,更是見仁見智,各抒其理。
  • 牙齒咬合正常六項標準
    微信號:kqjy--2000投稿郵箱:361687558@qq.com正常牙齒咬合六項標準是咬合的最佳自然狀態,是正常[頜]的靜態的、形態學的標準,是直絲弓矯治器的理論基礎,也是正畸治療的目標。圖7-48 正常咬合磨牙與尖牙關係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低到塵埃裡的女人,能開出花朵嗎?
    網圖侵刪張愛玲說過:「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就寫了這樣一個女人。男人喜歡讀書,女孩也愛屋及烏,每天都看好多書,在學校的成績由普普通通突然躍升為全班第一名。女孩認為男人熱愛音樂,就不屈不撓的練氣鋼琴。三年的光陰流逝,男人始終對女孩一無所知。三年後,女孩因為母親改嫁要前往其他城市,出發的前一頁,女孩鼓足勇氣等待男人,準備想他表白並獻身於他,卻陰差陽錯失去機會。
  • 《原來你還在這裡》在塵埃裡開出一朵花的莫鬱華
    根據辛夷塢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原來你還在這裡》在2018年11月播出,蘇韻錦和程錚的故事不在這一篇贅述了,筆者只想要給那朵塵埃裡的花朵莫鬱華,唱一首純粹的讚歌。手邊的可樂,從來不吃的超辣毛血旺,暗自努力的巧遇,寫在筆記本裡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她內裡一步一步按照節奏走下來的,可是周子翼從來沒有正視過這一份感情。
  • 誰不是一邊追求光和熱,一邊被現實按在塵埃裡
    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老師議論紛紛,說她不認真備課,糊弄學生,能力有限。李老師說,她的人生從沒有像那時那樣不堪過,她覺得很痛苦,很丟人。但隨著一次次的磨練,嘲諷的聲音少了,讚賞的聲音多了。這些年來,她參加了不下50場的比賽和講座。
  • 好老師的評判標準
    學校裡,最基本的關係就是師生關係。學生的成長成才離不開老師的教育幫助。教師節即將來臨,全社會應該藉此機會發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同時,老師也應該盡職盡責,對得起老師這個光榮的稱號。那麼,怎樣才算是一個優秀的老師呢?首先,教師的評判標準應該由單看教育論文獲獎證書的數量向學生是否有進步轉變。
  • 學者談文科生薪酬墊底:起薪不是評判的唯一標準
    原標題:學者談文科生薪酬墊底:起薪不是評判的唯一標準-搜狐教育   與該調查結論相似,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在前段時間出版的《中國薪酬發展報告(2012年)》中指出,2012年各大類專業畢業生起點薪酬平均水平分別為:哲學專業1600元、歷史學專業1871元、教育學專業2263元、文學專業2518元、醫學專業2636元、軍事學專業2667元、農學專業2703元、經濟學專業2708元、工學專業2812元、管理學專業2825元、理學專業2834元、法學專業
  • 看中西評判標準的差異
    但提到西方有什麼聖人,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但實際上是很多的,但都是宗教聖人),你可能會說亞里斯多德、柏拉圖或者蘇格拉底,如果以中國文化的評判標準他們確實可以封聖,但是注意了他們實際上被稱為「希臘三賢」。 而賢與聖是有差異的,具體表現在宗教意義上。
  • 就看這四項標準
    特別是2011年,《珠寶玉石名稱》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標準中將國際標準的黃玉髓命名為黃龍玉。黃龍玉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是多晶複合體,屬隱晶質結構。摩氏硬度6.5-7.5,相對密度2.55-2.7g/cm3,斷面口為貝殼狀,油脂光澤。黃龍玉與和田玉一樣,不具有產地意義,不特指一個地方(雲南龍陵)。所以全國各地都有分布,產地多自然品種多樣,黃龍玉什麼料好?
  • 冬至正能量句子:誰不是一邊追求光和熱,一邊被現實按在塵埃裡
    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老師議論紛紛,說她不認真備課,糊弄學生,能力有限。李老師說,她的人生從沒有像那時那樣不堪過,她覺得很痛苦,很丟人。但隨著一次次的磨練,嘲諷的聲音少了,讚賞的聲音多了。這些年來,她參加了不下50場的比賽和講座。是啊,沒有誰生來就是成功的。只有忍得住冷嘲熱諷、無奈與尷尬,妥協與苟且,才能堅持走到最後,才能讓光照進生命的縫隙,成為更好的自己。
  • 有人問,優秀風景照的評判標準是什麼?我認為是這樣的,您認為呢
    畫面清晰通透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評判是否優秀的先決條件。如果照片模糊,或者灰濛濛的,那肯定就是廢片。2.曝光準確。攝影藝術是用光的藝術。一張風景照的優劣,曝光準確是重要的評判標準。優秀照片既不能過曝,也不能過度欠曝,在直方圖上來看就是起牆不撞牆。
  • 黃新斌 | 學科評判標準發展的邏輯進路——從以內統外、範式翻轉到視域融合
    從學科理論體系建設的一般程式看,確定邏輯起點、界定概念、推演理論、構建體系的過程,其實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抽象,對背景性、系統性等諸多維度的剝離嚴重割裂了學科研究與現實世界的有機聯繫。對獨特理論體系的追求可能因過於熱衷抽象思辨而與社會實踐和現實世界脫節,導致理論失去觀照現實的洞察力。  經
  • 理解還是評判
    ——選自弗萊《捍衛想像》【文學教育不可教學生從事批評】C·S·路易斯【所謂「批判閱讀」,乃誤導】我也避免把我所贊成的那種閱讀,形容為「批判閱讀」( critical reading)。這一短語,假如並非隨便稱呼,在我看來則是極大誤導。我在前面章裡說過,我們評判任何語句甚或任何文字,只有藉助看它是否起到其應起作用。
  • 衡量教育方法優劣的標準,並不是尊重孩子,也不是讓孩子更優秀
    有的會支持,認為適當的打罵有利於孩子成長,因為孩子認知能力有限,你跟他講道理他也聽不懂,還不如來簡單直接的打罵讓他長記性;還有的會反對,認為打罵會傷害孩子自尊心,不利於孩子認識到問題錯誤,甚至會激起孩子叛逆。對於同一種教育方法,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觀點,而且貌似都說的很有道理。那到底哪個說的對呢?很多家長就看不懂了。
  • 滿足這幾個特徵的女性,被稱為「油膩婦女」,看完評判標準扎心了
    前一段時間在看一個綜藝的時候,在裡面聽到了一個詞「油膩大叔」,形容一些中年男子,他們的特徵是年紀大、頭髮少、肚子圓,其實這個詞形容的還是很貼切的。這一段時間網上又流傳出了「油膩婦女」,而評判的標準真的是條條都戳寶媽們的心啊,聽到這個詞,很多寶媽都恨不得抱頭痛哭一場。
  • 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讀者反應
    比如,第480章,作者故意把「放屁」寫成「放硫化氫」,引得評論區裡一片歡聲笑語。讀者紛紛出來分析屁的化學成分,實則調侃作者和相互調侃。網絡文學閱讀終究是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閱讀,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閱讀同樣如此。「爽點」「淚點」和「笑點」的存在,體現了《大國重工》努力照顧網絡文學讀者閱讀體驗的敘事策略,讓讀者找到了「樂子」,也就吸引了他們。
  • 你可以愛一個人到塵埃裡,但沒有人會愛塵埃裡的你,不要看低自己
    無論何時都不要看輕自己。春波結婚八年一直都在為生活奔波,因為她是家裡的頂梁柱,也是家裡賺的最多的人。因為有孩子要養,還有房貸車貸要還。她本來可以找一個輕鬆一點的工作,不用起早貪黑,還可以每天都回家,多陪陪孩子。但因為她愛的太卑微,覺得只要多付出辛苦努力賺錢,讓生活更好,他們之間的感情就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