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教育方法優劣的標準,並不是尊重孩子,也不是讓孩子更優秀

2020-11-02 神通奶爸

對於教育,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對於如何教育孩子都可以說出一條條道理,並且說的頭頭是道,讓人嘆為觀止。

就比如說可不可以打孩子,對於這個觀點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會支持,認為適當的打罵有利於孩子成長,因為孩子認知能力有限,你跟他講道理他也聽不懂,還不如來簡單直接的打罵讓他長記性;還有的會反對,認為打罵會傷害孩子自尊心,不利於孩子認識到問題錯誤,甚至會激起孩子叛逆。

對於同一種教育方法,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觀點,而且貌似都說的很有道理。那到底哪個說的對呢?很多家長就看不懂了。今天看著這個專家說這樣做不對,明天又看到另一個專家說這樣做很好,家長就被這樣左右忽悠,搞的無所適從。

歸根結底,是父母沒有自己的教育標準,所以才容易被各類專家忽悠。

方法有沒有用,是不是好的方法,不在於是什麼方法,而在於你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使用。

那如何衡量要採用何種教育方法呢?這就需要我們掌握衡量教育方法好壞的標準。

衡量教育方法優劣的標準

很多人會說衡量教育方法優劣的標準是因材施教。這樣說也沒錯,畢竟千人千面,因材施教才能針對性解決問題,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因材施教的範圍太大了,因什麼材,施什麼教?它既牽扯到我們對孩子的了解,還包含我們對於教育方式方法的理解,缺一不可。說的好聽是因材施教,說的不好聽就是什麼標準都沒有,因為唯一的標準就是根據孩子來針對性的採取適當的方法。而孩子沒有一樣的,所以標準也就相當於沒有。

今天在這裡,我給大家指出一個相對更加詳細的標準,可以幫助父母更好操作的標準,那就是你的教育方法是否更有利於孩子的獨立。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的生存。我們父母所追求的孩子優秀啥的,不還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嗎?更優秀是為了更好的獨立生存。因此,你的教育方法能否有利於幫助孩子更好的獨立,就是衡量你教育方法優劣的最好標準。

就拿輔導孩子作業來說。

你對孩子很負責,每天都督促孩子學習,輔導孩子作業,甚至幫助孩子總結學習弱點,看起來像是一個負責的媽媽,每天都付出很多,但是這是一個好的教育方法嗎?按照我們的標準,顯然不是,因為它不能幫助孩子獨立,只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有的父母會說了,讓孩子獨立還不簡單?啥都不管,讓孩子完全自己做,不就是獨立了?

你再想一想,真的這麼簡單?

你生了個孩子,然後啥也沒有教給他,就把他扔到森林裡,美其名曰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但這樣能培養嗎?大概還沒等孩子培養出獨立能力來,孩子就已經被動物給吃了。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是簡單的啥都不管,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放手的過程。這是衡量教育方法優劣的第二條標準

那是不是做到循序漸進,用的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性,我們選擇的教育方法就是正確的了呢?問題還沒有那麼簡單。

你的方法再好,能幫助孩子再獨立,但是孩子不聽,有個卵用?就好比在戰場上,你是神射手,把自己最好的技巧傳授給別的士兵,但是別的士兵壓根就不聽,甚至覺得你說的一點用都沒有,那他能掌握你的方法嗎?肯定不行。

這就引申出我們衡量教育孩子方法優劣的第三個標準:你的方法是否可以被孩子更好的接受。

總結

沒有絕對的好方法還是差方法,關鍵是你怎麼用。

而要決定在你怎麼用,你首先內心要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標準,在此標準的基礎上,篩選適合當前環境的教育方法,這才是最好的教育選擇。

而我們的標準有三條:是否更好的幫助孩子獨立;是否循序漸進;是否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遵循這個標準,就不愁教育不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分數固然重要,但不是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
    家長由於望子成龍心切,很計較孩子的分數,或以物質獎勵誘惑,或用威脅打罵施加壓力,使孩子不知所措。教師為求聲譽,也很在乎考試成績,或增加習題數量,或加班加點補課,使學生負擔日益加重。根據我多年來的觀察,在學校考第一的學生,踏入社會後,並不見得就是最優秀的成功者;相反,成績差一點的學生,踏入社會後,倒可能脫穎而出,顯露出其聰明才智。分數只能反映學生在某門學科學習上的成績,而不能取代綜合素質教育的成果。
  • 米樂英語副總分享四大評判標準 衡量教育機構優劣
    當前,教育產業噴薄發展,線上線下教育機構更是層出不窮。在教育機構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如何從中挑選出高質量、高水準、尊重孩子發展規律的教育機構是擺在家長面前的一大難題。「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教育,都要遵循教育規律。
  • 分數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我看到這樣一則引人深思的漫畫:第一幅圖中一個滿臉笑意的孩子拿著一張100分的卷子,頰上是他父母鼓勵的唇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另一個拿著一張55分卷子的孩子,他愁苦的臉上巴掌印觸目驚心;而第二幅圖中,那個曾考100分的孩子只考了98分,臉上也因此添了一道巴掌印,另一個孩子卻因為這次考了61分而獲得了父母的吻。
  • 放養不是放縱,教育孩子堅持這3個原則,讓孩子更優秀
    凡事家長都親力親為,沒有對孩子做到放手,而如今,孩子慢慢的長大了,在他們的心中就形成了對於父母的依賴感,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各樣的不放心,其實,這也間接導致了孩子不能夠真正的做到成長,教育,我們家長不能夠只教會孩子讀書學習,更重要的品質也需要家長一步一步的去教育。所以,在教育孩子上,有時候需要進行放養,不要一味的去約束孩子,有時候放養會讓孩子更加的優秀。
  • 開朗與否不是判斷孩子性格優劣的標準,不必逼內向的孩子變外向
    一說起「孩子性格好」,家長那個們首先聯想到的一定是「積極樂觀」『、「陽光開朗」、「外向大方」等形容詞,仿佛只有擅長與人交際,長袖善舞才是「好性格」;而相對而言性格沉穩,喜歡獨處,不喜交際往往就成為了反面典型。但是否喜歡與人交流真的是判斷一個孩子性格優劣的標準嗎?
  • 感恩教育不是讓孩子卑躬屈膝,感受委屈,是讓孩子學會尊重和理解
    感恩不是快餐,也不是一次性消費,別把孩子培養成演員。可是,卻被一些學校當成了快餐來消費,讓孩子成為了這場「快餐」消費的演員。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感恩教育也當如此,否則育人也不會是一項極困難的工作。一次「感恩」教育的快餐表演,到底意義有多麼大,我們無法用指標衡量。但是一場本該耗時費力的感恩教育,卻被壓縮在了一場演講中,價值有多少也值得我們深思。
  • 營養價值不是衡量孩子吃食物的黃金標準
    很多家長都習慣性的為孩子買「好吃的」、有營養的,但是說到具體的食物,家長們的答案也不一樣,每一種食物的營養價值不一樣,到底要怎麼選擇呢?其實營養價值不是衡量孩子吃食物的黃金標準,對孩子來說,滿足發育需求是重要的。
  • 知識分享:在教育孩子時,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然後引導孩子
    猶太父母認為:在教育孩子時,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然後引導孩子。而現在有些父母總是把子女的行為解釋成叛逆,其實他不過是忠於自己的天性而已。換言之,就是父母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作品。父母期許孩子能像父母想想那樣的,甚至比父母想像的更優秀、更聰明、更有志向。
  • 關心尊重他人,並不是只是對於成年人的要求,孩子更需要
    ,孩子更需要!,孩子更需要!尊重孩的不同相信大家從小就知道,有一個十分優秀的孩子,叫做&34;。家長總是會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對比自家孩子的缺點,希望能夠激發孩子的動力。,孩子更需要!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尊重別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多次訓練、教育,不斷強化而逐漸建立起來的。孩子健全的個性是在自信和自尊的條件下建立的。一個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長大後也就會懂得該如何去尊重別人。
  •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
    我覺得,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或許你會說金錢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金錢可以買到幸福、快樂,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或許你會說穩定的工作和老婆孩子熱炕頭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這樣可以得到物質和精神兼得的美滿的家庭生活
  • 《孩子:挑戰》: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長期的工作,教育孩子也是對父母耐心、教育孩子方法、毅力的挑戰。3.尊重孩子的意願很多父母願意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條件、卻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願,他們更習慣指揮孩子,讓孩子聽父母的話,孩子有了不同的意見就會遭到父母的呵斥,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不聽父母的話、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
  •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教育孩子,不應摻雜著功利的目的
    每個父母,都很重視自己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學習好不好,作為個人評價的一項標準,會伴隨許多孩子很久,學習多少知識,是每個人在未來能在社會上立足的底氣和資本,但許多家長對於孩子學習怎樣的態度卻逐漸變質。,有著自己的獨特交接,在他寫給孩子的信中,他對兒子說,自己從未強迫孩子去學習什麼,在同齡人都在去上各種各樣的課外班的時候,他更在乎孩子有沒有足夠的自由,在人格和性格上有沒有成長,更不會把孩子的分數作為評價他的標準。
  • 三十六計教出好孩子,優秀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更優秀
    孩子優秀只是因為教育方法更優秀。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家長、老師常常因為孩子進步緩慢而著急,由此或者粗暴地給孩子戴上「腦子笨」、「性格難以改變」之類的帽子,或者自認為學識淺、水平低,不會教育孩子。實際上,只要方法妥當,任何孩子都是優秀的;只要用心,總能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
  • 孩子在哭也許不是無理取鬧,用更合適的方法讓孩子停止哭鬧!
    盧梭曾說過:「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價。」不是所有的哭鬧都屬於無理取鬧,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我們更能夠發現真正的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他們哭鬧的問題。第3, 無法得到尊重,通過哭鬧進行反抗有的父母只是因為生養了孩子才擁有了父母的身份,但其本身的思想、行為其實並未達到合格父母的標準。
  • 教育尊重孩子個性,順應本能才能達到好效果
    尤其是三歲以前,孩子做出一些出格或者令人覺得不舒服的事情,不要想太多,很多時候只是一種本能罷了。教育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父母的意願為本,過程中要了解孩子的喜好,尊重他們的需求,尤其是隨著年紀增加,孩子上學之後,很多時候就開始了逐漸脫離父母掌控的範圍,這個時候父母會用學習為藉口,對孩子管控得更加嚴格。
  • 那些在挫折教育中長大的孩子,變得更優秀了嗎?#小模範 #育兒
    有的人認為是獨生子女一代的孩子由於受父母的溺愛而太過脆弱,有的則認為是這種挫折教育缺乏對人的最基本的尊重。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這是因為,那些自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喪失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鍛鍊機會;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麼叫成功。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鍛鍊提高學生潛能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 衡量幸福的標準:發自內心的笑容是更多了?還是更少了
    文/深度心理 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做家長不需要完美,但需要進步,用科學、有效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用家長的心理成長來為孩子的全方面成長來保駕護航。:挑戰》一書中提到「如何在尊重孩子、給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時,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贏得合作,這是現代教育的基礎課題,也是現代父母面對的永恆挑戰。」
  • 老師不是神聖,善待孩子的老師就是尊重孩子的未來!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即使沒有設立教師節,尊重老師也是每一位學生和家長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範。如何尊重老師,樂彬媽媽有自己的見解。樂彬媽媽在她的親子日記中這樣寫道:說實話,今天當看到張老師挺著孕肚站在講臺前為孩子授課時,讓我挺心疼,也很感動。
  • 家長逼孩子吃韭菜餡餃子,是不慣著孩子嗎?不是!這是不尊重孩子
    對待各種不同的原因,家長也需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逼孩子吃絕對不是一個有智慧的辦法。另外這樣的教育方法還會破壞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孩子在年幼時還不會反抗,只好順從父母,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可能會出現憂鬱或者反叛的情況,以後上大學或者工作,會選擇離這些有強迫症的父母遠遠的,這樣自己的生活才不會被打擾。孩子從小受到這種不尊重的對待,潛移默化也會學會這些「不尊重」的處事方式,在今後與人交往中常常表現出冷漠,忽視同伴的想法和感受,長此以往,他的朋友或者戀人也會離他越來越遠。
  • 為啥父母要尊重孩子?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往往更優秀,建議父母看看
    文丨飯飯媽家長是否知道,尊重一個孩子,對他們到底有多大的幫助?黃磊和孫莉的教育方式,一直都被很多父母關注,每次他們家娃有點風吹草動的事,都會上熱搜,閱讀量和討論量都非常高。但是在羨慕別人的同時,家長有沒有想過,這和她父母的教育其實是分不開的關係,他們尊重孩子愛美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