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教育,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對於如何教育孩子都可以說出一條條道理,並且說的頭頭是道,讓人嘆為觀止。
就比如說可不可以打孩子,對於這個觀點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會支持,認為適當的打罵有利於孩子成長,因為孩子認知能力有限,你跟他講道理他也聽不懂,還不如來簡單直接的打罵讓他長記性;還有的會反對,認為打罵會傷害孩子自尊心,不利於孩子認識到問題錯誤,甚至會激起孩子叛逆。
對於同一種教育方法,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觀點,而且貌似都說的很有道理。那到底哪個說的對呢?很多家長就看不懂了。今天看著這個專家說這樣做不對,明天又看到另一個專家說這樣做很好,家長就被這樣左右忽悠,搞的無所適從。
歸根結底,是父母沒有自己的教育標準,所以才容易被各類專家忽悠。
方法有沒有用,是不是好的方法,不在於是什麼方法,而在於你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使用。
那如何衡量要採用何種教育方法呢?這就需要我們掌握衡量教育方法好壞的標準。
很多人會說衡量教育方法優劣的標準是因材施教。這樣說也沒錯,畢竟千人千面,因材施教才能針對性解決問題,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因材施教的範圍太大了,因什麼材,施什麼教?它既牽扯到我們對孩子的了解,還包含我們對於教育方式方法的理解,缺一不可。說的好聽是因材施教,說的不好聽就是什麼標準都沒有,因為唯一的標準就是根據孩子來針對性的採取適當的方法。而孩子沒有一樣的,所以標準也就相當於沒有。
今天在這裡,我給大家指出一個相對更加詳細的標準,可以幫助父母更好操作的標準,那就是你的教育方法是否更有利於孩子的獨立。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的生存。我們父母所追求的孩子優秀啥的,不還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嗎?更優秀是為了更好的獨立生存。因此,你的教育方法能否有利於幫助孩子更好的獨立,就是衡量你教育方法優劣的最好標準。
就拿輔導孩子作業來說。
你對孩子很負責,每天都督促孩子學習,輔導孩子作業,甚至幫助孩子總結學習弱點,看起來像是一個負責的媽媽,每天都付出很多,但是這是一個好的教育方法嗎?按照我們的標準,顯然不是,因為它不能幫助孩子獨立,只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有的父母會說了,讓孩子獨立還不簡單?啥都不管,讓孩子完全自己做,不就是獨立了?
你再想一想,真的這麼簡單?
你生了個孩子,然後啥也沒有教給他,就把他扔到森林裡,美其名曰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但這樣能培養嗎?大概還沒等孩子培養出獨立能力來,孩子就已經被動物給吃了。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是簡單的啥都不管,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放手的過程。這是衡量教育方法優劣的第二條標準
那是不是做到循序漸進,用的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性,我們選擇的教育方法就是正確的了呢?問題還沒有那麼簡單。
你的方法再好,能幫助孩子再獨立,但是孩子不聽,有個卵用?就好比在戰場上,你是神射手,把自己最好的技巧傳授給別的士兵,但是別的士兵壓根就不聽,甚至覺得你說的一點用都沒有,那他能掌握你的方法嗎?肯定不行。
這就引申出我們衡量教育孩子方法優劣的第三個標準:你的方法是否可以被孩子更好的接受。
沒有絕對的好方法還是差方法,關鍵是你怎麼用。
而要決定在你怎麼用,你首先內心要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標準,在此標準的基礎上,篩選適合當前環境的教育方法,這才是最好的教育選擇。
而我們的標準有三條:是否更好的幫助孩子獨立;是否循序漸進;是否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遵循這個標準,就不愁教育不出一個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