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上海市法學會"關注我們
當前,中國社會的轉型和發展正在進入全新的階段。近些年來,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十分迅速,這對跨國網絡背景下的法律秩序生成、法院大數據與智能化的司法改革、社會治理和政策制定的跨學科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契機。
法社會學作為注重「在社會之中觀察和理解法律」的前沿與交叉學科,勢必需要對此作出回應。在這種背景下,由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上海市法治研究會、上海市大數據社會應用研究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承辦的「第三屆(2018年)中國法社會學年會跨學科聯合大會」於2018年10月18日正式召開。
來自全國學界、實務界的嘉賓們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共話亟待闡釋的前沿議題,共圖未來中國的法治建設。
◆◆◆
18日上午,年會開幕式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院長、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蔣傳光主持。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講席教授、院長孔祥俊,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市法治研究會會長季衛東,上海市法學會專職副會長施偉東,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周承分别致辭。
孔祥俊在致辭中提到,法社會學年會至今已舉辦到了第三個年頭。凱原法學院一向注重法社會學理論,特別是法學交叉學科與前沿理論的研究。作為法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社會學需要對新技術與新環境作出深刻的回應。
此次會議既有法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等交叉學科的學者,還有司法領域活躍在實務第一線的實務專家,期待各位同仁就會議主題進行熱烈的探討。
季衛東在致辭中回顧了過往兩屆年會的主題與收穫,三屆年會的主題一脈相承,分別是風險社會、基層治理以及司法改革。此次年會所聚焦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不僅能服務於司法和行政,而且還在相當程度上改變著國家運作機制,值得我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反覆審視。
此外,他還介紹了由上海交通大學法社會學研究中心實體化的新機構「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及其宗旨。
施偉東熱情地介紹了上海市法學會的研究及定位,並邀請大家在新時代、新環境下關心、關注、參與上海的法治建設、法學研究並建言獻策。
周承在致辭中代表上海交通大學介紹了「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更加有效地整合校內文理交叉融合的學術資源、建設世界一流文科的目標並表達了學校對前沿研究的支持。
◆◆◆
開幕式結束後,全體與會人員在包兆龍圖書館廣場進行了合影。
在會議的主旨演講環節,先後展開了多角度的精彩演講。主旨演講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張斌主持。
最高人民法院審管辦主任李亮以「銳意改革攻堅克難全面推進新時期人民法院司法公開工作」為題,介紹了當前法院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司法公開的新情況。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信息中心副主任幸生以「深化檢察智能化建設的實踐思考與規劃」為演講主題,聯繫理論和實際,介紹了檢察智能化建設的現狀與前景。
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珩報告了「大數據時代下開放共享司法信息化環境的營造」,以生動的介紹闡釋了在當前技術背景下開放共享司法信息化的詳細情形及重要作用。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院長左衛民以「司法領域應用人工智慧的反思」為題,提出新技術不只是實務之中運用的工具,而且要從實證法學的角度來理解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運用。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教授、上海感知城市數據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金耀輝的報告題目為「司法人工智慧:歷史、挑戰、實踐與願景」。他以生動的圖片和專業的知識向大家詳細匯報了人工智慧在司法中的運用歷程。
主旨演講的與談人共有3位,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特聘教授、副院長、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程金華,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李瑜青,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市法治研究會會長季衛東。
3位與談人立足法社會學的立場,對發言作出全面的總結與回應。幾位與談人提到,對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運用應當避免炒冷飯和跟熱點,應在法學與法律之中尋求評價標準,特別是從司法改革的背景加以審視。
如在司法公開制度的建設中,目前更多是單向度的信息輸出,同時,司法評判本身具有高度的專業性,未來在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更應尋求人民評判的話語機制。
此外,還需要關注「大數據的全面性」同「使用者的片面性」之悖論,避免形成群體極化、幹擾技術的中立性與完整性。
◆◆◆
18日下午的分論壇在多會場同時進行。第一單元的主題為「大數據與司法改革」,由華中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齊海濱主持。
同濟大學法學院教授、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蔣曉偉作了題為「司法的『大數據』化與司法改革」的報告,對未來五十年的人工智慧發展及其與司法的結合作了展望。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人民法院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祿生的報告題目為如何區分「李逵」與「李鬼」——淺談司法大數據的技術迭代,通過四個階段類案推薦的技術區分及法律運用作出論述,對當前大數據在司法中的運用作出了批判分析。通過導訴機器人的例子,認為應當區分大數據真正的應用和熱點炒作。
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副主任賴敏娓以「大數據與司法體制改革」為題,探討大數據對司法環境的改變以及它在檢察領域的實踐價值,她尤其談到技術發展的迅速,活躍在司法實務中的工作人員越來越需要及時的跟進和學習。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師資博士後楊繼文的報告題為「大數據與刑事拘留檢察監督信息化改革」,就具體的部門法運用來探討大數據在刑事問題中的應用。
上海金橋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門負責人時超的報告題目是「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在法院執行領域的探索」,介紹了時間偏離、行為偏離、結果偏離三種分析,他以對被執行人的執行方案生成為例,認為新的技術可以用來提高實務質效,提供規範化管控,也提升了公眾的滿意度和司法的公信力。
中建智庫助理研究員賈佂宇作了題為「提升網際網路法院的數據治理能力——對區塊鏈的應用」的報告,提醒大家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興起之外關注區塊鏈對法學及法律實踐的影響及改變。
上海大學法學院教授、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李建勇,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秘書長林喜芬,上海海關學院法律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婁萬鎖作為與談人分別對六位發言人的內容作出回應。
◆◆◆
第二單元的主題「人工智慧與法律治理」,由李建勇教授主持。
湖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郝士銘作了題為「形式法律推理系統構建的邏輯與計算基礎」的報告。以詳細的數據和公示作出了詳細的技術性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研究員潘理的報告題目是「大數據分析技術在法院智能化管理與決策中的應用探索」,他回顧了司法信息化的發展歷程並從專業角度分析了大數據要解決的問題及其對管理者思維變革的影響,以及數據積累不充分、業務模型構建困難、缺少有經驗的實施者等現存問題。
上海大學法學院教授、上海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蘭躍軍、上海市社科院法學所副研究員彭輝、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網信辦檢察官林竹靜就上述議題展開了對談。
◆◆◆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風險社會與法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副院長陳柏峰擔任主持。
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專職副秘書長、《中國應用法學》副主編牛凱報告主題為「加強網際網路司法與法律研究需要正確處理五個關係」,提出微觀和宏觀兩個視角,他認為傳統的法學理論已經不能完全符合網際網路實踐的要求,需要以傳統法學理論為基礎,開展網際網路法學研究,從而指導實務。
華宇元典法律研究院首席業務專家侯曉焱報告「大數據賦能司法規律研究的新可能」,提出大數據可以賦能司法研究,從大數據銜接小樣本,可以給出一個全景的實現,便利定量研究、驗證假說並且提供新的發現。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檢察部檢察官助理趙輝的報告主題為大數據時代檢察機關踐行「楓橋經驗」路徑研究,提到「楓橋經驗」注重從源頭上預防矛盾,通過多元化矛盾解決機制。由此闡釋大數據在檢察系統運用的主要途徑,如預警和化解矛盾、解決數據休眠和數據壁壘問題。
江蘇省啟東市人民法院司法鑑定科助理審判員朱煥東的報告題目為「楓橋經驗下網際網路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重構——以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解決為例」,他從交通事故鑑定中的問題切入,闡述了我國交通事故糾紛的主要問題。
吉林大學法學院講師李曉倩、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李樺佩、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副教授黃韜分別作了評論與對談。
◆◆◆
此次年會在理論研究單元之外,論壇特別就上海的法治實踐設置了單獨的討論版塊。第四單元以法官工作量測量為主題,由最高人民法院審管辦副處長王煒主持。
王煒在開場發言中特別提到,法官工作量測量是最高院、亞洲開發銀行和上海交大合作項目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可供法院系統用來評價法官,而是可以讓社會各界共同監督法官的工作效率。
來自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黃海錠報告了法官工作量測算的方法研究,他解讀了法官工作量測算的基本思路和概念,以及法官工作量測算中的四個關鍵,也即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科學測定審判輔助人員數量、基於法官核心事務認知法官工作量的飽和狀態、測算方法取得廣泛共識。
來自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劉宇玥報告了江蘇法院案件權重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他提出具體的三個階段,即飽和度調研、案件權重1.0系統、案件權重2.0系統,智能化的衡量分析指標更為系統化,測算結果的展示也更關注用戶體驗。
來自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孫慧報告了上海法院法官員額測算模型的構建與運用,她運用了統計學方法通過對法官承擔的審判工作事項進行分析,確定法官核心審判工作事項和平均審理時間,由此對審判工作總量進行測算,並結合單個法官工作飽和時間最終測算出法官員額。
來自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汪瀾回報主題為構建科學的審判績效考核的實證研究,從目的、權重係數、大數據結合三個方面談法官績效考核,特別提出應該承認不同地區法官的工作任務不同,法官的客觀能力、主觀努力、配套保障不同,因此對法官工作量飽和度的計算也應廣泛調研、綜合評價。
來自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吳慧瓊報告主題為「我國各地法院審判績效考核的考察分析」,分為績效考核的理念探討和其本人的思考兩個方面,從審判的質量與案件的數量、效率之間的矛盾、社會正義與個案正義之間的矛盾、程序與實體的對應等展開多方面的闡述。
來自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的邱素芳報告題目為「以司法需求總量與法官工作飽和度為核心要素完善人民法院人力資源配置與分類管理」,以相關分析確定人民法院審判任務的影響因素,用劇烈分析合理確定辦案成本差異對不同地域法官工作量的影響,根據各地實際狀況作出了四個圈層的界分並評價了其優缺點。
幾位在場的學術與實務專家分別作出了熱烈的探討。
評議人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管辦主任劉坤談到法官工作量的功能定位,他認為員額分配、資源調整、工作評價是有益的,而考核帶來的重量輕質、重判案輕調解也許並不是考核的問題,各地也不能用同一個標準,而是應當少而精、尋求可解釋的最大公約數。
主持人王煒副處長對此回應,他認為法官工作量測算要突破現有的框架,要實際地測一測法官到底能承擔多少工作量。法律人追求的某些的東西是一樣的,但談到標準要回歸科學和客觀,具體對待哪些能夠挖掘,哪些挖掘不到但很重要;哪些需要主觀彌補,哪些進行客觀採集。
評議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侯猛繼續作出對談,他認為大數據對法官來講是把法官的勞動量量化,有負面影響;而人工智慧則是解放了法官,有正面影響。法官工作量考核的意義在於效率與公正,法官工作量考核對司法資源分配只是重要因素,對領導決策很重要,但不能用於對法官個人微觀評價。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孫轍回應了飽和度概念存在的問題,認為資源配置主要指人力資源的配置,而合理工作量的概念較好,動態且靈活,計算方式為剝離其他工作量後的核心工作量,時間項只作為參考項,可以適用於法官,也有潛力適用於審判團隊中的法官助理。
青海省海北州中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陳杰談到了當下中國法院的具體情況:大量案件都是巡迴審判,律師參與率低,民眾法律素養低,海拔較高的環境下工作條件艱苦。考評工作應結合具體情況,向各位同行、專家更多進行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程金華認為應當區分「工作量的測量」和「考核」的問題,本單元的題目一開始是測量與考評,後面把考評撤掉了,更為合理。做好測量,而考評標準可能有其他維度。他提到了同行評審、小樣本的實證研究、大量裁判文書、大數據等多種具體的方案,未必只有一種方法最好。
◆◆◆
此外,年會還設置了「全面深化依法治市路徑與舉措」「黨的領導與基層依法治理」「技術變革下民商事法律實踐的新挑戰」為主題的單元。
各位來自上海市法治研究會、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上海市司法局、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上海市委政法委研究室、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的專家領導對上海法治具體實踐及其理論研討作了翔實而深入的討論。
◆◆◆
第三屆法社會學年會的閉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講席教授高全喜主持。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陳柏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侯猛教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上海市法治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施凱分別作了總結。
最後,季衛東教授對各位與會的朋友再次表示感謝,並宣布了「第四屆中國法社會學年會」將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承辦的消息,期待大家明年重逢於武漢。
(市法學會法社會學研究會供稿)
責任編輯:胡 鵬
版面編輯:路小藝 唐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