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部遊牧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大約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支最為純正的遊牧民族了。
牧民的真實生活既苦又甜,總會讓我心生嚮往。
遊牧生活的日常是互相幫助。
沒有哪一個牧民鄰居糾結在你佔了我便宜我搶了你地盤上不肯放手。
他們的怨怒都來去匆匆,過後如同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回歸質樸的相處方式。
你幫我,我幫你,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誰也不會只予取予求,大家都有自知之明也都不辭辛苦地付出和回報著。
牧民們總是那麼大氣。
他們從不會糾結於錢財地位和家境,更不會執迷於今天誰出軌了,明天誰出櫃了這種浮華的問題。
他們尊天重地,用著無盡的生活智慧去輾轉生活。
即使是對待不喜歡的人,他們也不會小家子氣到不理睬。
我一個新疆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面對廣闊的草原天地的時候,你的心也就變得寬廣了。
所以在這樣的天地間,成就了作家李娟。
李娟,這個生活中很常見的名字,如果加上前綴「阿勒泰」,那就賦予了特別的意義。
阿勒泰的李娟1979年出生於新疆,高中畢業後跟隨著家人在阿勒泰的深山牧場,經營者流動的雜貨店和裁縫鋪,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
從1999年開始寫作,到如今20年的時間過去,李娟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從《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到《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冬牧場》、《遙遠的向日葵地》,這些作品無一不是在寫阿勒泰,在寫李娟那貧窮、簡單而帶有新疆異域風情的生活。
但就是這樣的一段人生經歷、就是這樣記錄阿勒泰生活縮影的散文集,卻讓李娟幾乎拿遍了國內各項文學大獎。
作為不怎麼知名的現代散文作家,李娟拿下了「人民文學獎」、「上海文學獎」、「花地文學獎」、「天山文藝獎」以及「朱自清散文獎」和「魯迅文學獎」。
取得了如此成就的李娟,她寫得卻是那些生活中的小事、個人的經歷和感悟。她文字質樸、真誠、質地純粹,帶著清新和靈動。
李娟的作品始終寫得是她自己的內心,是她自己的生活、是她自己的人生感悟。她沒有迎合市場去寫讀者「愛看」的文章,卻用真誠的文字打動了那些依然熱愛傳統文學的人。
也是李娟,讓我明白了,那些最終被讀者喜愛的、被認可的作品,始終要真誠、要有自我的堅持與風格。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裡,文學作品也變成了「快餐式」作品,暢銷書乃至新媒體文章,讓無數靠寫作為生的人,從清貧的作家變成了登上富豪排行榜的人物。
面對傳統文學的窘境,有多少人能堅持寫下去呢?
在選擇寫內心的文字,還是迎合市場需求炮製一本暢銷書籍中間,又有多少作家都堅持自我呢?
當許多人理直氣壯地炫耀對大自然的「徵服」時,李娟,卻跟從一個哈薩克家庭,遊牧在冬庫爾夏牧場,閱讀那裡的星月花草,牛羊駱駝。
哈薩克族人的歷史文化,古老的生活習俗,豁達、孤獨、純粹、仁厚…攪拌著自然的沉靜和遼闊,通通被她納入筆下,寫成羊道系列散文。
在李娟筆下,這支也許是世界上僅存的、真正意義上的遊牧民族的生存景觀得以呈現。
這是一種與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滿了艱辛、苦難而又自有其尊嚴與樂趣的古老生活。李娟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這些世界角落的人和事,所有的文字都在強調他們的與眾不同。
在這令人心生敬畏的大自然裡,任何情感在她的描繪中都顯得那麼真切自然。以前,我們都會覺得小氣財迷不好,生氣打架不好。
可是在李娟的筆下,這本書中的,包括以前的每本書中的那些小情緒,都顯得那麼真實且不讓人討厭。
牧民總是那麼真實。
在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環境裡,他們也會認為誰是好的,誰是不好的。可他們有起碼的教養,他們有常識的判斷,他們更有做自己的定力。他們也會評論他人,他們還會毫不掩飾對不同人的喜惡,可他們依然禮貌地對待他人,從不會試圖幹涉他人更不會給別人添麻煩。
全書如一幅水墨長卷,清淡翔實,充滿著優美又智慧的光。
當然,最吸引人的,依然是李娟的文字和跳躍在字裡行間的奇思妙想。
「雲多固執啊,哪怕在夜晚,仍然是白色的。」
「斯馬胡力剝下羊皮,埋了羊屍。別的羊正遠遠地、喜悅地走向青草。」
「這經過我們而去的事物,這隻知來處而不知去處的……媽媽會為之惘然嗎?」……
李娟的眼裡全是美,但心裡卻不無孤單。
閒暇時她總是一個人走很遠很遠,但卻總是無法抵達想去的地方。
只能站在高處,久久遙望。
而且每次出門,向著未知之處無盡地走,心裡卻更惦記著回家,她的心思交纏在腳步和靈魂之間,寂寥成長天秋水,孤鶩落霞,但卻從不憂怨,而是藉由這孤獨而把持自己,不悲傷,不煩躁,不怨恨,平靜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記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和時間面對面。
李娟筆下的自然之美自不必說,生命之美更被她描摹成了一幅濃墨重彩的巨幅大寫意。
「孤獨而鮮豔的紅漆搖籃置放在一成片碧綠的、結滿冰霜的草地中央。盛裝的小母親跪在搖籃前,解開衣服俯下身子,把胸脯傾向搖籃,長久地一動不動。我們也一動不動,勒住馬,遠遠地環繞著,耐心地等待。
清晨的霧氣中,四面群山蒼蒼茫茫。」
對於這位不到20歲的小母親,生活是殘忍的,但生命卻折射出令人窒息的美!
一隻小羊羔死了,眼睛仍然溫柔地睜著。
「小羊羔的靈魂沿著陽光下的陰影走走停停,頭也不回,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
一條小生命的離去,落筆而成難言的悲壯與崇高。
李娟筆下的哈薩克世界,既簡單,艱苦,枯燥,又浪漫,快樂,知足。
那些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下,始終滿足又堅強的鮮活的生存著。
讓生活在城市裡的滿是欲望的我們都覺得有種羞愧。
這支甘心沉寂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的人群,年復一年的櫛風沐雨,順天應地,逐水草而居,以饢為食,以氈棚為家……
《羊道》系列與《冬牧場》真實記錄了哈薩克牧民「在路上」的生活。其中艱辛的轉場和貧窮的生活就是哈薩克人「悄寂深暗」的生活本身,並非李娟的藝術想像和誇張。
如此用力的活著,生命的意義何在?
也許,於他們,努力才是價值本身,過程本身就是意義!
今夜,我為能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只有像李娟這樣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著裁縫、賣著小百貨,懷著對生存本能的感激與新奇,一個人面對整個的山野草原,寫出自己不一樣的天才般的鮮活文字。
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裡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譁。
去讀讀李娟吧,夏牧場那麼大,山谷那麼深,草場那麼寬,夜空那麼深,扎克拜媽媽一家的喜怒哀樂那麼多。
讓我們陪她一起在這無邊無際的單調裡,仰望天空,貼近地面,用盛情「款待」世間的一草一木,然後,在生活的枝枝蔓蔓裡,一起把自然和人性邀請進內心,讓生命變得更有刻度,去好好生活,用力的去擁抱這個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