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公務員、事業單位等的「逢進必考」,催生了雨後春筍般的考前培訓機構。不少培訓機構推出極具誘惑力的「包過」或「半包過」班,收費頗高。對於求勝心切的考生和家長來說,面對培訓機構形形色色的宣傳,不免產生疑慮:這些培訓機構的實力和宣傳可信嗎?交了「包過費」之後,到時考試不過,真的按協議退費嗎?
幾年前,我兒子就參加了一家培訓機構的面試培訓。當時他的筆試成績,在所報考崗位的分數列第1名,比第2名高出2.6分,而這個崗位招聘計劃只有1人,進入面試的有4人。因為從筆試成績公布到面試只有三天時間,也為了有把握起見,就報了面試速培班。當時三天交費2900元,校方承諾面試不過退900元。結果正式面試打分又把第2名拉下7分,最終被錄用、如願以償。
通過這件事,我對考前培訓機構刮目相看,特別是對面試環節的「臨陣磨槍」深信不疑。後來還介紹了幾個朋友的孩子,也參加了那個考前培訓,結果也都順利考中。家長們說:「收費是高了點兒,但是花倆錢兒值得!」
有人不禁要問,考前培訓真有那麼神奇嗎,有沒有暗藏什麼貓膩呢?
關於筆試的考前培訓不好說,因為牽涉到個人的學習基礎、培訓時間長短和老師的輔導程度等多個方面。以下單就面試前的集中培訓,透露一點奧秘,當然僅是個人看法。
首先,從面試培訓主辦方的角度看:「沒有金鋼鑽不攬這瓷器活兒」。
1、提前掌握考生的基本情況
培訓機構承諾的「包過」,多指面試前的培訓,之所以有這個底氣,主要由來自兩方面的因素作支撐:一是已經公布的考生筆試成績、報考崗位和排名;二是考生前來諮詢報名時的簡短交流和初步面試。這樣就把考生的基本情況,有了一個大概而清晰的了解和把握,並迅速作出判斷,有針對性地向考生推薦收費培訓的具體檔次。
作為校方,跟考生的心情和目標是一樣的,都希望經過培訓指導,有個完美的臨場發揮,面試一考即過。這樣既證明了學校的實力、擴大了影響,又增加了收入,一舉多得。考生考中是最好的宣傳筒,一傳十,十傳百,讓培訓機構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2、聘請有經驗的專業指導老師
培訓機構聘用的指導教師,至少有一至兩人,是曾經的命題者或面試官,起碼熟悉面試的流程套路和打分標準,所以在指導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對考生的提升幫助很大,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是否參加過專門培訓,面試官一看便知,差別明顯。
3、設置真實的面試模擬場景
面試培訓最後,都要布置真實的模擬場景,讓考生親臨其境,現場指導。這對初次應聘的考生來說無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熟悉了之後,考生便逐漸消除了畏懼感,言行自如,有利於正常發揮。
4、面授幾個成熟的應試機宜
細節決定成敗。指導教師往往到最後的模擬環節,才面授幾個關鍵細節。從上場離場站位、開場白和結束語,到意外情況的應對處理、著裝打扮等。譬如著裝,一般要求男生穿西裝、打領帶、理平頭,夏天上身只穿襯衫時要扎外腰,顯得精神,也挈合白領職業特點;女生忌穿短裙、長髮披肩和濃妝豔抹等,以免給評委留有輕浮印象。
5、靈活收費,穩賺不賠
面試前的協議培訓,主要有三種類型:普通班,按培訓時間收費,一天或一小時多少錢,不存在退費問題;半包過班,經培訓後面試不過的,退費一部分;包過班,經培訓面試不過的,全額退費或部分退費。收費標準從幾千元到上萬元,可以說是坐收漁利、穩賺不賠。因為沒有多大希望的考生,全額退費的包過班一般是不建議你報的。當然,在繳費類型選擇上,他們還是尊重考生和家長的自主權。
其次,從考生和家長的角度看:「買起馬了還買不起鞍?不差錢!」
大學畢業找到工作是第一要務,能被自己心儀的職業崗位錄取聘用,更是求之不得。筆試成績關鍵看個人的學習基礎和努力程度,而進入面試如同長跑進入最後一圈衝刺,這時如有外力相助,相信誰也不會拒絕。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會不是金錢能買來的,所以對於考生和家長來說,在筆試成績進線入圍之後,花點錢參加面試前的培訓指導,短時間內接受技巧點撥、發拙潛能、快速提高,還是值得的,免得留下遺憾。有了這樣的心理,有的考生在面試順利通過之後,對培訓班應該退的收費也不去領了,作為回饋和答謝,就不難理解了。
最後,提幾點個人建議:「胸中有糧,遇事不慌」;「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1、凡經過筆試、面試的崗位招聘,特別是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崗位招聘,分值一般是各佔50%。因此,筆試和面試同等重要,筆試是第一關,筆試過不了就沒有面試的機會。筆試是長期積累之功,大學期間就要勤奮,所謂「胸中有糧,遇事不慌」;面試是臨場發揮,提前接受培訓指導十分必要,所謂「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2、參加面試前的培訓,當然應當是在筆試入圍之後。正規的招聘考試,一般是按筆試成績排名1:3的比例劃定面試人員範圍,特殊情況下,如遇成績並列,可能要多於3人。根據以往經驗,筆試成績的名次,被面試成績名次超越的較少。不過也不要因此氣餒,事在人為,只要不放棄努力,可能有反轉的機會,特別是招聘名額較多的崗位,反轉的機會更大一些。即使這次不行,還為下次應聘提供了經驗,面試前的培訓一般不需要「二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