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張景陽
一則「科學睡眠方法導致嬰兒趴睡窒息」的消息讓人揪心:
4月16日,一名新手媽媽在「某付費睡眠引導群」提問,稱小孩翻身趴著睡覺一直哭,向群內的老師尋求幫助。「老師」回應「不是大哭就沒事」,然而約兩小時後,孩子嘴唇發紫,最終在漆黑的空間中不幸身亡。
視頻來源:南都N視頻(見習記者:姜婉茹)
視頻中,寶寶一隻腳卡在圍欄上。
悲劇的發生,令人惋惜心痛,同時也引發了輿論對於是否應倡導嬰兒獨立睡眠訓練的廣泛討論。
這些聲稱「科學」的育兒訓練真的科學嗎?
嬰兒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睡姿?
什麼階段的寶寶需要訓練獨立睡眠?
如何才能防止嬰兒睡眠窒息?
科技日報記者向業內相關專家求證
嬰兒應經常變換體位睡姿防止窒息
寶寶剛出生從早到晚幾乎都在躺著,採取什麼樣的睡姿對寶寶的健康有利,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對此,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曹海霞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睡姿直接影響到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不應固定睡姿不變,應該經常變換體位,更換睡眠姿勢。
「新生兒初生時保持著胎內姿勢,四肢仍然屈曲,為了幫助他們把產道中咽進的一些水和黏液流出,在生後24小時以內,仍要採取低側臥位。」
「寶寶的睡姿主要由照顧人決定,一般中國人的習慣認為要讓孩子及早把頭躺平,因此多採取仰臥位,而且還用枕頭、棉被、靠墊等物固定他們的睡姿,這是不科學的。而歐美人的習慣是讓孩子俯臥,認為這樣不影響孩子大腦的生長發育,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但另一方面,由於護養的疏忽問題,窒息死亡的比率也居高不下。」曹海霞說。
曹海霞介紹,正確的做法是經常為寶寶翻身,變換體位,更換睡眠姿勢,吃奶後要側臥而非仰臥,以免吐奶。左右側臥時要當心不要把小兒耳輪壓向前方,否則耳輪經常受摺疊也易變形。側臥位睡眠既對重要器官無過分地壓迫,又利於肌肉放鬆,萬一嬰兒溢乳也不致嗆入氣管,是一種應該提倡的小兒睡眠姿勢。但寶寶的頭顱骨縫還未完全閉合,如果始終或經常地向一個方向睡,可能會引起頭顱變形。例如長期仰臥會使孩子頭型扁平,長期側臥會使孩子頭型歪偏,這都影響孩子的儀表。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們對「嬰兒存在睡眠問題」這一概念的界定要科學合理,不能想當然地將睡眠問題與嬰兒身體健康問題時刻聯繫在一起。正如國內某嬰幼兒睡眠諮詢專業機構CTO王石雲月所指出,其實我們常說的嬰兒睡眠問題,只能叫做行為性的睡眠問題,它和真正的病理性的睡眠障礙是有很大區別的。可以說睡眠問題多是發生在身體健康的寶寶身上的睡眠行為問題。當父母的預期與孩子所在月齡的睡眠特點的不符,所謂的睡眠問題和擔憂也隨之而來,於是想著嘗試睡眠訓練」
獨立睡眠法、哭聲免疫法,真的科學嗎?
嬰兒睡眠是該訓練還是該引導?這一問題,國內外的觀點和理論存在差別。
在國外,專家們更傾向於為解決嬰兒睡眠問題貼上「系統訓練」的標籤。例如,哭聲免疫法認為,嬰兒需要學會如何安撫自己的情緒,而學會安撫自己的重要放方法就是留給他一些單獨哭泣的時間;無淚法,提倡睡眠訓練雖然重要,但更要鼓勵媽媽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解決嬰兒睡眠問題;5S法則更強調實際操作:襁褓裹緊、側位/俯臥睡覺,家長用聲音進行安撫,然後搖動寶寶,並給寶寶安撫奶嘴或者手指。
那麼,這些方法是否就放之四海皆準?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理察·費伯在其理論提出多年後,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了反思,「隨他們哭,不管哭多久,反正最終都會在自己的小床裡睡著」的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有父母陪著睡,並不意味著孩子就會失去獨立性。
反觀國內,有關嬰兒睡眠問題的專業理論和建議,更加強調「引導和培養嬰幼兒的睡眠習慣」。對於「嬰兒睡眠訓練」這一概念,王石雲月的觀點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專業認可:「我本人也不喜歡睡眠訓練這個詞,在平時我會更多地運用睡眠引導、睡眠調整、睡眠學習來描述這個過程。」
事實上,培養孩子獨立睡眠,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都需要完成的一項「使命」,問題在於,孩子在多大的時候來接受並完成這項使命最為合適?
曹海霞認為,不少媽媽提倡儘早讓寶寶獨自睡,甚至從出生就讓寶寶單獨睡,既能培養獨立性,能不打擾到自己安睡。但真正這樣執行起來,母親反而更累。原本可以伸手拍拍就繼續睡的寶寶,反而需要去另一個房間,花更多時間安撫才能睡熟。寶寶醒來的次數也更多。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攝
大多數育兒專家建議爸媽在寶寶在4到6個月大的時候開始睡眠訓練。曹海霞稱,當寶寶4個月左右的時候,基本就已經具備了比較規律的睡眠習慣,擁有了睡整覺的能力,當然也有一些寶寶滿1歲後還無法睡整覺,所以天生能不能睡整覺在寶寶中是存在個體差異的。
「嬰兒從出生到3歲,需要的不是什麼獨立性,而是最大限度上滿足對父母的依戀。西爾斯醫生在《親密育兒百科》裡批評了嬰兒睡眠訓練法,鼓勵媽媽和寶寶一起睡。夜間寶寶需要睡在媽媽身邊,需要聽到媽媽的心跳、聞到媽媽的體味、感受到媽媽肌膚的溫暖,藉此獲得安全感,才能睡得更安穩。」曹海霞說。
多大可以睡整覺?聽聽專家怎麼說
嬰兒多大可以睡整覺?
曹海霞表示,嬰兒睡整覺的準確定義為連續睡眠時長達到五六小時。在出生後頭幾個月裡,睡整夜覺對嬰兒來說,也就是連續睡上五六個小時而已。到1歲時,大部分寶寶就能一晚上睡10至12個小時了。
需要注意的是,嬰兒滿5個月時應該開始準備給孩子斷夜奶。孩子出生後由於體內的生物鐘沒有形成正常的規律,加上消化道功能不健全,胃又小,還處於一個高速生長的階段,需要的熱量也多,所以需一天24小時哺喂。因此如果是母乳餵養,一般主張按需哺乳,逐漸過渡到規律哺乳。
「睡整覺」其實並不難,這考驗媽媽們的耐心,而不是依靠「付費訓練法」來實現。「剛開始給孩子斷夜奶,需要將前半夜的奶儘量推後,最好能夠在11點左右餵孩子,將夜間1至2點的奶逐漸推後到凌晨4至5點鐘,這個過程需要數天,每天只推後半小時左右,逐漸達到要求。當孩子已經能夠在凌晨4至5點吃奶後,再將前半夜11點的奶逐漸提前在前半夜10點左右。這樣就停掉了孩子的夜奶。這裡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如果夜間醒來不睡,要吃奶,也可以少量餵水。」曹海霞稱。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攝
既然寶寶在3個月左右就已經具備可以連續睡眠5-6個小時的能力,怎麼做才可以讓他們睡整覺呢?曹海霞給出了如下建議。
首先,保證舒適的睡眠環境。保證寶寶在一個舒適、黑暗、安靜、安全的環境裡睡覺。
其次,增強飽腹感。飢餓是嬰兒夜醒的最主要原因。增加飽腹感可以讓嬰兒睡得更久更踏實。增加飽腹感的辦法要循序漸進,摸索適合寶寶的量,切勿心急,撐壞胃導致消化不良,反而會讓睡眠更差。
再次,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有的寶寶從小養成了抱睡、奶睡的習慣,夜裡也會睡不踏實。要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是保證寶寶睡踏實的基礎。1歲以內的嬰幼兒都建議在晚上7至8點之間入睡,早上6至7點之間起床,白天根據月齡情況適當小睡,作息規律,夜間的睡眠才會更好、更踏實。
同時,睡前情緒平靜、白天減少情緒刺激。平靜的情緒是好睡眠的關鍵,這就要求父母及時發現嬰兒的睡眠信號,及時哄睡,讓嬰兒在舒服、安逸的情緒中入睡。並白天增加活動量消耗能量。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可軒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