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月,天津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向第一屆畢業生頒發了一批大學文憑。其中,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親自將「欽字第一號考憑」頒發給法科第一名學生王寵惠。
「欽字第一號考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它的正上方寫著「考憑」兩個字,右邊書有「欽字第壹號」字樣。文憑正文開頭書有「欽差大臣辦理北洋通商事務直隸總督部堂裕(祿)為……」等字樣。文憑裡介紹了北洋大學堂的簡介,王寵惠的介紹和鑑定,以及王寵惠所學課程。甚至還提到了王寵惠曾祖父、祖父、父親的姓名。
如今,「欽字第一號考憑」珍藏於天津大學。
那麼,獲得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的王寵惠,有著怎樣的人生歷程?
王寵惠是香港人,祖籍廣東東莞,出生於1881年。王寵惠的父親王煜初是一名華人牧師。王煜初一共有6個兒子,王寵惠排行第四。不可思議的是,王煜初6個兒子,個個都是精英名士。長子王寵勳做過漢口漢冶萍煤礦公司經理,次子王寵光創辦了揚子機器廠,其餘4個兒子都留學歐美,並都拿到了博士學位。
王寵惠自幼在香港長大,入讀香港聖保羅學校,接受西方現代科學知識。同時,又在父親王煜初的督導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這樣的學習經歷,使得王寵惠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1891年,王寵惠進入香港著名的男子中學皇仁書院學習。1894年,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堂前身)到香港招生,剛剛從皇仁書院畢業的王寵惠,報名參加考試,一考而中,被該校法科錄取。
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命名為「大學堂」的高等學校,按照美國近代模式辦學,本科學制為4年。王寵惠的法科需要學習英文、幾何學、格致學、身理學、天文學、富國策、通商約章、律法總論、羅馬律例、英國合同律、英國罪犯律、萬國公法、商務律例、民間訴訟律等20門課程。
王寵惠從北洋大學堂畢業後,應邀到上海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教了一年書。王寵惠的哥哥弟弟都是留學生,他怎麼可能不去歐美走一圈呢?
從1901年到1911年,王寵惠先後留學日本和美國,就讀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並拿到了耶魯大學的法學博士。1907年,王寵惠將繼《法國民法典》之後,大陸法系國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翻譯為英文出版後,成為英國、美國各大學法律學院指定的必讀課本。
在20世紀初,清朝啟動了所謂的「清末新政」,準備制訂憲法,急需熟悉憲法的人才。1911年4月,清朝將王寵惠從美國召回來,參加憲法的修訂。可是,王寵惠回國後,並沒有前往京城為清朝效力,而是去了廣州,參加了同盟會。
短短6個月後,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席捲全國。第二年,以清帝遜位為標誌,清朝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由此可見,王寵惠的眼光是很敏銳的。
民國成立後,王寵惠做過外交總長、司法總長、教育總長,成為一名風雲人物。
1912年,當中華民國成立後,消息傳到海外,令無數華僑為之振奮。2月19日,荷屬爪哇島泗水市華僑,走上街頭,升起五色旗,鳴放爆竹,慶祝中華民國的成立。可是,荷蘭殖民當局派軍警武力幹涉,開槍打死了3名華僑,擊傷10餘人,逮捕100餘人。這就是著名的「泗水慘案」。
王寵惠時任外交總長。他多次致電民國政府,要求與荷蘭進行交涉,不能像清朝那樣,漠視華僑性命,任由列強欺負宰割,「民國初立,豈尚忍如滿清政府放棄責任,漠視僑民」。最終,在王寵惠等人的奔走下,中國採取強硬的態度,迫使荷蘭釋放了所有逮捕華僑,承諾懲治兇手,賠償和撫恤傷亡的華僑。荷蘭政府還表態,以後將對華僑和荷蘭人同等對待,絕不歧視。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取得的少有外交勝利之一。
1921年,王寵惠被選為國際仲裁法庭裁判員,並成為海牙國際常設法庭候補法官——王寵惠因此成為第一個在國際法院任職的中國人。王寵惠在海牙國際法庭上,為維護中國的合法權利積極奔走呼籲。
1958年3月15日,王寵惠因肺癌病逝於臺灣,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