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古墓的農民工:不敢告訴老婆孩子 有人窮到連鬼都不怕

2020-12-18 新京報

被清理前,墓裡堆滿雜物。新京報記者祖一飛 攝

朱路路第一次上新聞,是因為出現在南京一座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墓裡。墓的主人也姓朱,確切地說,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八個女兒,名號福清公主。

過去的半年多時間,朱路路幾乎每個晚上都睡在墓園的亭子下面。天亮之後,把鋪蓋捲起來抱進墓裡,再去附近的地鐵站廣場上等活兒幹。

像他這樣生活的農民工,最多時有二三十個。原本陰暗潮溼的古墓,被這群人用作倉庫和住房,成了一座臨時庇護所。

福清公主墓的後室,相當於一個20平米大小的房間。正中央擺放著一座2.87米長、1.6米寬的石棺床,一套破舊的被褥鋪在上面。東、西、南三側的壁龕中,各種雜物堆成了小山。西邊的一團衣服下,還藏著一袋鹽、一小包洗衣粉和一瓶橫躺著的老陳醋。

因為覺得溼氣太重,朱路路從沒在墓裡睡過覺。平時只有一個不愛說話的內蒙古小夥睡在墓裡。當地記者採訪那天,墓裡沒有其他人,進來放東西的朱路路就這樣被鏡頭捕捉到。他看起來有些不好意思:「我們沒找到活兒……身上有錢,但天天住賓館的話哪兒能住得起呢。」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古墓派」因隱居在古墓中而得名。現實版的「古墓派」最近卻沒了清淨。圍繞他們,一場關於農民工生存現狀的討論正在進行。有人提及了農民工素質問題,有人認為應加強文物保護,還有網友發問:「死人與活人孰輕孰重」?

現實版「古墓派」

朱路路今年30歲,患有癲癇、因打架坐過牢的他,始終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父母早年間離開老家安徽,長住上海打工。姐姐也已經在常州安了家。但朱路路很少跟家人聯繫,甚至連姐姐的電話都沒有。

他向別人解釋,自己是被家人拋棄,不得已過上眼前的生活。「父母要是在乎我,早來找我了。看我沒什麼指望,就想把我甩掉。」

整個三月,朱路路打工收入1610元。其中,搬四天鋼管掙了800元;酒店傳菜兩天,每天9個小時,按照15元時薪算總共270元;鋪兩天草坪,原本應得420元,老闆考慮到沒管飯又多給了20元;最後一次是3月24日,搬了兩小時的醫療器材,收入整100元。剩下的時間,他基本上是在墓園、街頭和地鐵站廣場之間來回晃蕩。

福清公主墓被清理後,工作人員在夜晚進行巡查。受訪者供圖

往常每個月,朱路路還會有300元的額外收入,那是父母打給他買抗癲癇藥的。但直到整個三月過完,朱路路還是沒有收到這筆錢。別人問起,他囁嚅著抱怨:「那個哩……前兩天我媽在電話裡說,讓我去死。」

一位年長的人聽完教育道:「你都這麼大了,還想讓父母管到啥時候?不讓你管就不錯了。」朱路路默不作聲。過了片刻,他對另外一個人張了口:「我跟家裡人的關係就像開火車一樣,不是一條線路,它跑不到一塊兒去。」

2019年春節,朱路路是在南京過的。他買了點熟食,在古墓邊擺了幾道菜。陪他一起留守的,還有一位74歲、自稱是在「修道」的江西人。

江西人名叫王奉安,平時也住在亭子下的長廊裡。區別在於,他靠撿廢品為生,偶爾還會有好心人送來衣物和吃食。腳上那雙40碼的361°運動鞋,就是一位遊客向他問了碼數,特意買下送來的。

兒子們打電話關心,王奉安很少會接,「你管你的,我管我的」。王奉安甚至想在今年斷絕這種往來,「我不跟你講話,不要你的錢,看看會不會成功」。

除了家庭特殊和經歷奇特的人,流落至此的也有普通打工族。陳廣虎的家在安徽馬鞍山,距離南京只有幾十公裡,近到「騎著電動車就可以回去」。每年收完水稻、老家沒活幹的時候,他就跑來南京打短工,一個月收入三四千元。

為了省錢,陳廣虎的住宿問題也經常在墓園裡解決。有時候,他會跑到不遠處的鼓樓醫院,和患者家屬一樣,在走廊上打地鋪睡。除此之外,肯德基也是一個好去處。唯一要注意的是,早晨必須在五點多鐘醒來,否則就會被保安趕。

這些年在外露宿的經歷,陳廣虎從來沒告訴過妻子和孩子。「這哪能讓他們知道呢?」

沒活幹的時候,他就一個人到街上閒逛,最多一天走了8萬多步,微信運動經常佔領封面。每次穿過燈紅酒綠的城市,陳廣虎只是邊走邊看,不會通過吃飯以外的任何消費去嘗試融入。「很明顯,我和這裡遠得不是一點半點。」

「窮到連鬼都不怕了」

4月2日這天,朱路路站在地鐵站廣場上算了算,意識到自己最近一次幹活已經是8天前,「銀行卡裡只剩下幾百塊」。具體數字是多少,他沒有透露,只說過去半年多一直處於缺錢狀態。

朱路路也曾想過改變。3月中旬的時候,他聽說有家電子廠在招人,一個月算上加班費能拿4000多元,便打算去做份長期工。

結果沒出三天,他就吵著要離開。「天天過閘機門,什麼都沒帶它就是響,響了就要重新過,我急眼了就不幹了。」事實上,除了管理規定,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進廠後發現收入似乎達不到被承諾的那麼多。

就這樣,朱路路又回到了街頭。沒有固定的工作,他要考慮節流,儘可能地減少生活成本。吃住問題排在首位。但比起吃飯,住宿對他來說更好解決,將就一下也能過得去。

距離福清公主墓不到一公裡遠的安德門地鐵站附近,隱藏著一些廉價旅館。它們沒有安裝標牌,只能從磚牆上隱約辨認出用白色顏料塗抹的「住宿」兩個字。

在一家廉價旅館,十幾平方米的屋子裡滿滿當當地塞進5個鐵架床,兩個房間一共20張床位。上鋪收費12元,下鋪要貴上3元。就算所有床位住滿,一天營收也不過270元。

廉價旅館裡的高低床。新京報記者祖一飛 攝

床鋪上的被子花色不一,全部敞開在床上,看起來已經有段時間沒有洗過。屋頂還能發現雨天漏水的痕跡。這裡無需遵循禁菸規定,需不需要登記身份證,全在於老闆的心情。

為了省錢,一些農民工連這樣的旅館也不願去住。十幾塊錢拿來買飯吃、買酒喝,對他們來說是更好的選擇。

到了夏天,露宿在外的成本開始提升。睡覺之前,朱路路會在頭和腳的位置各點一盤蚊香,夜裡若是被咬醒,還得續上兩盤新的。「買一盒蚊香,基本上兩三天就能用完。」除了蚊子,蟑螂、蜈蚣也不時和他碰面。晚上失眠的時候,他就爬起來抽幾支三塊五毛錢一包的一品梅香菸。「這煙勁兒大,我睡不著了才抽。」

相比之下,冬天的大風和低溫對農民工們來說更難熬。王奉安上了年紀,尤其怕冷。他有些得意地告訴記者,自己一共儲備了7條棉被。下雪的時候,身下鋪三層,上面再蓋四層,出門還有兩身軍大衣可以穿。這些物資,王奉安已經記不清哪些來自城管,哪些來自社區,他統一歸結為「國家給的」。有了這些,他能過得舒坦許多。

不考慮惡劣天氣的影響,亭子下的環境其實不算太差,最大的好處在於開闊、通風。福清公主墓由於處在地下,常年見不到太陽,空氣要差得多,墓室內還長有一些黴菌。

內蒙古小夥似乎並不在意這些。有網友表示同情的同時開起玩笑,說他「窮到連鬼都不怕了」。他不屑地反問道:「能有啥事?啥也沒有。」

從穿著上看,內蒙古小夥確實有些寒酸:外衣右側已經開裂,星星點點的棉絮露了出來,腳上的鞋子破了好幾個洞。

朱路路觀察到,沒活兒的時候,內蒙古小夥白天也待在墓裡,到了飯點才出來買飯,吃完又回去,躺在石棺床上繼續玩手機。他由此得出一個結論:「這人也懶得很,什麼時候沒錢了才出來幹活,有錢就不幹了。」

「也」字背後的現實是,大部分農民工等活兒的時間要比幹活的時間長。

今天又是沒老闆

農民工選擇住在福清公主墓旁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離安德門地鐵站不遠。地鐵站附近原本有一個勞務市場,2017年底遷到了十幾公裡外的地方。很多人習慣了這裡,不願再跑遠。

等活兒的人也記不大清楚,用工需求大幅減少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在他們看來,以前的局面是師傅搶手,如今成了老闆難求。陳廣虎形容,「每次有老闆來,人就跟馬蜂一樣轟上去了」。為了搶活,有人把老闆圍起來,「像抱小孩一樣抱住」;有人不顧勸阻,硬是擠上了老闆的車;肢體衝突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朱路路覺得,正是這些事情把老闆們搞怕了,很多人不願意來。

沒活幹的時候,一些農民工喜歡打牌消遣。新京報記者祖一飛 攝

技術活兒少了,但需求總還在,這時候就顯現出好活兒與孬活兒的區別。有酒店來招臨時洗碗工,4個小時給80元,算下來時薪也不低,很多人嘴上說著可以去,遲遲不見報名。有人騎著電動車來找建築工,立馬兒吸引了一大批人圍上去。最終,一位被挑中的大工坐上了車,沒地方可坐的小工只能背著包,一路跟在車後面跑。

日薪不超過150元的工地活兒,朱路路已經很少去,他覺得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他有自己的選擇標準,但這個標準是靈活可變的,如果身上沒錢了,一切另說。

71歲的劉佔強也在等待好活兒。他是這群農民工裡年齡最大的,從安徽來到南京已經兩年,雖然身體看上去很硬朗,年齡問題還是對他有影響。「一個月零七天了,我一直沒找到活兒。」他的生活成本已經壓縮到極致:一天兩個饅頭,只要2塊4毛錢。熱水可以到肯德基去接,不要錢。

有一次,他差點就撈到好活兒。那是一家自來水廠來招工,找人給沉澱池撈淤泥,一個月5000元,管住不管吃。最終,四位農民工得到了這份工作,其中一位已經60多歲。劉佔強感到很可惜,他當時就站在不遠的地方,趕到時已經錯過了好機會。

又一個沒等到活兒的夜晚,劉佔強跟工友們坐在馬路牙子上閒聊。工友為他算了筆帳:「辛辛苦苦種一畝地,能收八九百斤糧食,一斤糧食1塊多錢,除去農藥、化肥、種子,一年下來比不上人家打工一個月。」這就是他們寧願乾等著,也不願回家務農的原因。既然是等,就要嚴格控制損耗。「你說,農民工不睡馬路,誰睡馬路呢?」

他們中的一些人,原本也睡在福清公主墓旁邊的亭子下。媒體報導後,城管、社區等部門來到墓園巡查,對夜晚留宿的農民工予以勸離。有人把鋪蓋搬到了地鐵站旁邊的公廁下,那裡的房簷伸出來一截,簷下剛好有一圈平地。對無處可睡的人來說,已經是個不錯的棲身之所。

農民工搬走後,墓園的長亭下顯得有些冷清。四周的柱子上還留著他們待過的痕跡。靠近古墓的一側,有人用粉筆寫了一段對白:你想幹什麼?我想當總統。對面柱子上的七個字看起來更現實:今天又是沒老闆。

柱子上寫著「今天又是沒老闆」。新京報記者祖一飛 攝

打遊擊

3月28日下午,一群城管隊員和幾名社區幹部出現在長廊裡。看到旁邊的高壓電塔下掛著毛巾、內褲,欄杆上擺著一些衣物,領頭的人下了命令,要求全部清掉。很快,它們被集中到垃圾桶旁邊。

作為重點清理區域,福清公主墓相當於接受了一次大掃除。墓裡所有的雜物都被清理出來,在墓室門口靠牆壘成一堆。墓室內部被仔細清掃了一遍。作為旅遊景點的公主墓重新恢復整潔。

農民工們明顯感覺到,這一次行動的力度要比以前大很多。

幾位得到消息的農民工趕忙轉移。有人心存僥倖,把被褥藏到了樹叢裡,也有人把行李挪到了亭子背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得不忍受臭味。平日裡,一些農民工習慣在隱蔽處大小便,而不願去幾十米外的廁所。如今,氣味反過來燻到了他們。

每天來晨練的市民鄧堯注意到了這個變化,他發現亭子下的農民工少了很多。

提起墓園裡的農民工, 負責這一區域的街道城管科科長陳德平很頭疼。他告訴記者,之前有人在亭子下生火做飯,城管部門在處理時,「有人拿出一把刀,威脅我們隊員。」「挨罵就更常見了。」

類似的事情,鄧府山社區黨支部書記譚寧也曾聽說過。「有農民工拿著刀,在附近一個社區門口堵了兩天。」原因是,「你勸他走,他認為你動了他的窩」。譚寧對自己的安全問題有過擔心,她知道勸離工作面臨著一定的危險。社區為此專門作出規定:女同志去巡查時,必須有人陪同。

譚寧說,墓園公共空間被侵佔的現象,之前就已經存在。墓園下方至今立著一塊告示牌,牌子上稱呼農民工為「民工兄弟」,勸告他們「自覺遵守文物保護法規,不再將墓園作為住宿生活的場所」,落款時間是2016年5月。

2016年,社區就已發出通告,勸說農民工保護文物。新京報記者祖一飛 攝

如今回過頭看,這三年間情況並未好轉。幾個部門的負責人不約而同地提到「打遊擊」的說法,「你來他走,你走了他又來了」。

冬天下大雪的時候,社區和民政部門曾為墓園裡的農民工送過大衣和棉被,也聯繫過一些廉價賓館,請農民工們免費住宿,但一些人始終持抗拒態度。「把他們送去救助站,也是一下車就跑了。」譚寧覺得,很多農民工並不在乎生活質量能否得到保障,他們喜歡的是在街頭的自由。想幹活的時候幹活,不想幹活就閒著。

譚寧告訴記者,雨花臺區勞動局正在制定計劃,以後每周四、周五公布一批專場招聘信息;街道則把招聘信息製作成冊子,寫清楚公交線路,看到農民工就發放。他們希望通過就業這個關鍵點來解決問題。

文保困局

空間資源的矛盾,因為文物的存在多了一重複雜性。就福清公主墓來說,保民生還是保文物,雖然不是一道單選題,但在現實面前,解決起來並不容易。

部分農民工對文物保護認識有限。拿朱路路來說,他雖然知道墓是舊的,但認為「那是裝飾品,主要是給遊客看的」。一會兒又說墓是假的,「不敢把真墓放在這邊,放在這兒會被盜的」。

朱路路的依據是,福清公主墓並非一開始就在這座墓園裡。在他的理解中,從別處遷過來的古墓算不上多麼好的文物。

實際上,墓確實是從別處遷移過來的。1998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對福清公主墓進行考古發掘。由於早年間屢遭盜擾,墓內出土的文物相當有限,但墓葬本身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它在當時被認定為我國發現並保留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結構複雜、規格宏大的明代公主墓。換句話說,整座墓就相當於一件大型文物。

2000年,經專家和南京市文物局決定,福清公主墓易地重建,搬到了雨花臺區的鄧府山石刻藝術園。

雨花臺區文保所所長臺健勝回憶,福清公主墓出土時只發現了金紐扣等少數文物,但墓磚上刻有字,「和明城牆一樣,都是工部督造」,其本身也是文物。當初選擇遷移重建,納入鄧府山石刻園,是為了公益性展示。「向老百姓敞開,提供一個休閒嬉戲、尋古探幽的場所。」

易地重建後,福清公主墓的規格也在提升。2006年,它從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升級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福清公主墓2006年被公布為南京市文保單位。新京報記者祖一飛 攝

臺健勝告訴記者,在一年兩次的巡查中,文保所沒有發現墓園內的文物有明顯的人為損傷,「只有風化、剝落等自然損耗」。文物保護與農民工問題產生碰撞,他認為是管理缺失的結果。

「疏永遠好於堵,農民工本身屬於弱勢群體,不能採取強制手段。」對於有人建議在古墓邊設立欄杆等做法,他也明確反對,因為古墓就是文物本體,不能在上面打孔。「只能通過管理去改變。」

新一輪的媒體報導,給文保所在內的有關部門帶來不小的壓力,他們已經籌劃出新的解決辦法。正在實施的,是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由公安、城管、街道組成工作小組,進行24小時的勸離。之後還將增設崗亭,對整個園區引入物業,「進行全面、長效的管理」。

被勸離後,朱路路(右)將行李從墓園搬走。新京報記者祖一飛 攝

「安德門個個是人才」

被勸離的農民工,又流回到安德門地鐵站旁邊的廣場上。朱路路早就把鋪蓋轉移了過去,王奉安要稍晚幾天。夜裡城管人員離開後,他偷偷溜到古墓的亭子下睡過四晚。直到第五天,才放棄像躲貓貓一樣的睡前「遊戲」。

午後,廣場上的氣氛變得安詳。有人坐在小馬紮上看書,書名叫《一隻獵雕的遭遇》;有人抱著一瓶30元的白酒,打開喝了一口又擰緊蓋子;還有人頂著陽光湊在一個唱戲機屏幕前,喇叭裡傳出電視劇《亮劍》的聲音。

唱戲機是這位農民工十幾天前花費300元購買的,「現在沒錢吃飯了,想200塊錢賣掉」。有人出價70元,他沒捨得賣。

人聚到一起後,物品便以不同的方式流動著。一個胖女人不知道從哪裡搞來幾條活魚,在廣場上逢人就問要不要。有農民工買了一條,幾分鐘後有點後悔,問她:「你這魚還能活多久?」得到的回答是「你問魚去。」有位老太太抱來一堆衣服,朱路路看了看,花五塊錢買了件黃色的衝鋒衣,衣服上印著「XX外賣」四個字。一家餐館中午的飯菜沒賣完,下午便以五元一盒的價格填進了幾位農民工的肚子。

夜幕降臨後,廣場上走過一名女子,朱路路扭過頭小聲嘀咕,「她就是幹那個的」。

朱路路說,曾經有位中年男人找到他,掏出300塊錢叫他去附近的公園「玩」。到了之後才發現對方是想讓他幫忙解決生理問題,「我一腳給他踹到臺階下面去了」。

朱路路不是沒有拿身體換過錢,他的方式是獻血小板。一個月2次,每次可以拿到100塊錢現金、2張蔬果卡和一些吃的。最後一次去的時候,他突然犯了癲癇,清醒後被人告知「以後不要再來了」。

通過各種方式掙來的錢,相當一部分被換成了酒。對於大部分農民工來說,即使身上再沒錢,酒也是不能少的。

張平是廣場上有名的酒鬼之一。沒活兒的時候,他每天中午都要喝上半斤白酒。3月30日下午三點,張平已經躺倒在馬路邊的停車位上,吐出來的汙穢流出去幾米遠。

第二天酒醒之後,張平不願再提起醉酒的事。他擺擺手,直說丟人丟大了。他有些後悔昨天喝過了一斤,「白酒不能多喝,喝多就成傻子了」。他多次看到有人喝完酒後,沒有任何緣由就將玻璃瓶摔碎在地上。清潔工已經習慣等人散去再過去打掃,不會發出一點怨言。「跟盲流沒有道理可講。」

平時,張平算是農民工圈子裡受敬重的那一類人。他愛好書法,每天早晨都要給自己寫一個招牌。老家開封的他,習慣在「瓦工」前面加上「東京汴梁」四個字。手機號碼也被他設計成花式。一個人在外,張平懂得如何讓生活多點樂趣。但有一樣東西,從來都是他的心病,那就是家。「不能談家,我的悲劇太大。」張平已經14年沒回過家,打工時碰見一位老鄉,他也只是問了問房子的情況。「只要房子沒塌就行了。」最近,他還作了一首詩「滿天星頭離走屋,兩輪駕我耳風呼。安德大街是終點,希望聘臨貴公司」,題目叫《吟早》。

張平在餐巾紙上寫的毛筆字。新京報記者祖一飛 攝

捨不得買紙,張平就四處搜集可以寫字的東西。肯德基裡別人沒用過的餐巾紙、垃圾桶旁被丟棄的泡沫廣告板、撿來的中華煙煙盒和快遞紙袋,全被他寫上了毛筆字。有工友需要寫工作介紹,他的收費是10元。

除了張平這樣的「書法家」,廣場上還有「科學家」和「演說家」。

安徽人盧劍自稱曾因打架、做違法生意入獄六年。在獄中,他有空就看書,從醫學、哲學到科學一樣不落。出獄後,他想要將沉澱下來的一些想法變成現實。從時速3000公裡的雙層超級高鐵,到一井多廂的超級電梯,再到20年之內實現6小時全國直達的超級物流,都在盧劍的計劃之列。

盧劍說,他想通過參加江蘇衛視《夢想成真》來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最近他才知道,這檔節目在2012年開播不久後就已停播。

公廁旁邊,風頭正聚集到一名年輕男子身上。從哥倫布到歐洲宗教,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越南戰爭,他慷慨激昂,嘴裡像機關槍一樣吐個不停。

一旁的朱路路聽得直發笑,他很早就聽過一句話——安德門的農民工,個個都是人才。還有一句是「安德門這地方,十個人裡有八個鬼」。朱路路承認,自己也算在其中。

聽了一會兒「演說」後,朱路路捧起手機,連上了公廁裡的免費Wi-Fi。睡覺前,他想看幾集86版的《西遊記》。下載列表中,還有電視劇《飛虎隊》和趙本山小品大全。

有人在離開前留下一句「回家去嘍」,朱路路笑著對那人說:「回什麼家呢?安德門不是你的家啊。」

(文中王奉安、陳廣虎、劉佔強、鄧堯、盧劍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祖一飛 編輯 胡杰 校對 危卓

相關焦點

  • 南京通報「南應學生學籍」處理情況:學校不實宣傳,已為405人辦理有關手續
    經查,2016年,該校在家政服務(護工方向)專業上採取不實宣傳、隨意承諾(包括承諾護理專業大專文憑、護士資格證、包分配等)的方式違規招生。今年該批學生即將升學或就業,由於校方無法兌現有關承諾,引起學生和家長不滿。
  • 罵討薪農民工不付費律師:人窮規則不能窮
    有人認為,農民工過河拆橋實不應該;另外有人認為,即使農民工拖欠律師費,律師也不應破口大罵,有損「農民工律師」形象。本報記者採訪了爭議中的周立太。  1、我的律所兩個月都沒發工資  新京報:個人資料顯示,你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  周立太:對!我是重慶開縣人,農民!兄弟姐妹6個,我排行老二。只上過小學二年級。
  • 「找老婆比登天還難」 農民工性愛話題引發思考
    資料圖:在城市建設中,處處都有農民工的身影。27歲那年,他在老家相過一次親,見了幾次面後,女方家長嫌他窮不同意,戀愛告吹。小向於是到廣州、福建打工,但在那些地方沒有碰到合適的女孩。等他再回老家,想在本地找對象,發現老家的情形已經大變,村裡年輕的男人和女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裡的只有老人、小孩和帶孩子的主婦。小向在家待不住,跟著其他老鄉來到了義烏。
  • 貴陽七成農民工文化生活單調 收入較低不敢奢求
    調查中,新生代農民工獲取知識和提升技能的渠道中網絡佔到71.12%,其他途徑的不到20%。由此可見,網絡是他們獲取知識和提升技能的主要途徑。  收入較低 不敢奢求文化消費  今年24歲的喻大軍是生於貴陽、長於貴陽的新生代農民工,一身被印燙得有稜有角的工作服,讓記者感覺他很「城市」。  喻大軍老家在織金。
  • 李安窮到什麼程度?老婆一個人開車生孩子,彪悍的女人外溢著幸福
    大導演李安即便獲得過2次金馬獎最佳導演,2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然而卻有著不堪回首的8年窮酸日子,窮到什麼程度呢?結婚的時候,李安的媽媽連胸花都捨不得買,去院子裡摘了兩朵大紅花,新娘子直接發怒,然而李安的媽媽卻只能坐在他們的大紅床單上抹眼淚「李家對不起你。」
  • 可不可以告訴孩子賺錢辛苦,家裡不富裕?
    前一陣有個話題引發了諸多討論,一位農民工父親帶著兒子去吃肯德基,孩子一邊吃,父親一邊講:你這一頓飯,吃了我一天的工資。孩子聽著父親的話,感覺手裡面的雞腿都不香了。有人說:這簡直就是家庭版的PUA呀,吃頓快餐也要讓孩子心懷愧疚!
  • 我最窮的時候連屎都不敢拉乾淨,怕餓得快,你呢?
    1、沒有窮過,也沒有錢過,戀愛,結婚,生子,買房,和老婆倆都是自己操心解決,沒要家裡啥錢,一切安安靜靜順順噹噹。到今天,老婆離開我和女兒們211天了,再過12天,是老婆生日,她永遠45歲了。這211天,每天都是昨天。
  • 年輕上進孩子的窮
    哪怕,爺爺奶奶對她的學業根本不懂:從她每天學什麼,到她分到什麼班,再到在成績單上籤什麼字。年少時,鍾芳蓉為此疑惑過:為什么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為什麼不像電視中城市人家的父母那樣,日日回家吃飯,對孩子噓寒問暖?但她看到身邊農村的小夥伴都是如此,也就學會了接受:她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是這麼運轉的。
  • 怕老婆的三大星座男,雙魚座對老婆的話不敢不聽
    而是處處受限於自己的老婆,行動相當的不自由。雖然這些人很愛自己的老婆,但同時也在害怕自己的老婆。在十二星座之中,這三大星座男就很怕自己的老婆,而雙魚座對老婆的話不敢不聽,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1、雙魚座如果讓雙魚座的男生處理現實問題,他們是很頭大的,他們並沒有自信能處理好。
  • 農民工每天能掙兩三百,為何「年年打工年年窮」?錢都去了哪裡?
    農民工是我國一個特有的群體,因為城市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近幾十年間出現。根據我們的數據統計,現在全國有3億農民在外面打工。之所以他們外出打工,是因為農村種地收入水平比較低,農民在家裡掙不到錢。很多農民外出打工之後,每天可能拿到200~300塊錢的工資,算起來並不是很低。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民工很窮。
  • 為什麼農民工要去城市打工,而不願意待在家裡務農呢?
    所以很多人寧願待在城市打拼,也不願意回農村。但對於很多農民來說,他們更願意待在自己的家鄉,哪怕條件沒那麼好,用農村話來說,就是在農村過得很踏實。城市有城市的好,農村有農村的好。城市人更享受便利,農村人更喜歡接地氣的生活,一家子人待在一起,每天白天在田野裡做做莊稼,晚上老婆孩子熱炕頭,日子也照樣過得很舒適,即使他們去了城市也還是更願意回到農村。
  • 老婆,你借給娘家的錢都沒收回來,我拿什麼給你吃香喝辣?
    老婆,你借給娘家的錢都沒收回來,我拿什麼給你吃香喝辣?,我就說手裡寬鬆了就還了,,到現在我們親戚中只要有困難大家都會一起幫助的,,,最好不借!既然都要傷,那就不借!而且,誰規定你的錢多就要無限制的幫助了!照這樣說,那比爾蓋茨的時間全用來掙錢和幫助窮親戚了!很多人就敗在「不好意思」上,在我的人生字典裡,沒有不好意思這種說法,我不怕得罪人,該拒絕就拒絕,從來沒人敢在我面前說我半句不是,我自己強大,誰都不怕,但我還是很有人情味的!
  • 孩子是否應該窮養?從來不敢跟父母要錢的孩子:窮是一種自卑
    一直以來「男孩子要窮養,女孩子要富養」這句話都被很多家庭信奉為教兒聖典,被認為是真理一般的存在。誠然,適當地窮養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培養孩子節約和自立自強的性格。但是一直給孩子灌輸「窮」的觀念是否真的是正確的呢?
  • 故事:五大三粗的農民工送花給美麗的老婆,知道真相後工程師淚崩
    結婚這麼多年,從來沒聽老婆說過她有弟弟啊!而且今天也不是什麼節日,會不會是送錯單元了?於是,孫相熹急忙拿起花下樓,他要把花交到小區門口的居委會,請他們找到這個粗心的馬亞峰的姐姐,把花轉交給她。這時天雖然已經亮了,但小區裡除了保安還沒有幾個人出來。
  • 農民工和惡業農民工
    打工人這個詞最近很火,但是打工人在外面被人瞧不起,乘地鐵不敢坐位置,害怕把位置坐髒,甚至有些地方還寫上不準農民工進入,我想說,沒有我們農民工你們吃啥?住啥?你們吃的大米是我們農民工種出來的,你們住的房子是我們農民工修建的。之前有人問我,你在外面打工,最怕什麼?
  • 該不該讓孩子意識到窮?這是所有媽媽要思考的,西瓜視頻告訴你
    都說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父母的行為和言論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什麼這麼說呢,科學家研究過孩子幼年時期的經歷會伴隨著人的一生,大部分來說父母是孩子幼年時期陪伴最多的,這也就是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我們來看一則故事。
  •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敢窮、不敢生病、不敢倒下……
    說實話,這幾天原本都不想更文了,因為最近家裡發生了一些變故,整個人都很累很累,可越累反而越睡不著,大晚上,索性跟大家聊聊最近的生活。人到中年的苦,從父母生病開始。三年前的冬天,父親出了一場車禍,落下了殘疾,生活不能離人。去年冬天,母親罹患心梗,疫情期間住院,我在病床前守了七天七夜。
  • 被現實埋葬的「中國式」父母:不敢窮,不敢病,更不敢喊兒女回家
    ☆「中國式」父母,為了孩子能有多拼命?@巨焦:很多父母往往是愛你沒商量,甭管對不對,我的出發點都是為你好;另一方面中國孩子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青春期撒著歡叛逆,可是連首付都要父母出,只好秒慫認命。中國式父母就是這樣,為了孩子,吃苦受累都不怕,也從來不說,怕給孩子增添負擔,他們大多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並不求回報。他們為了孩子拼命賺錢又盡力節省,想把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留給孩子買房買車、結婚生孩子。
  • 95後滬漂故事後續:年輕人,我滬漂23年年薪千萬,40歲才敢結婚
    12、有人問我為家鄉脫貧工作做出過什麼貢獻?我只能無奈的告訴他:我離開了家鄉。「人間淡漠疏遠也是種安全邊界」喜歡你的文字,也認可你的觀點,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淡漠疏遠也是種安全邊界。希望每一位看到我留言的朋友都能幸福平安!特別是年輕的朋友,有時候取捨的選擇最艱難,無論如何,都別後悔!「承認自己比人低一等,我不覺得丟人」一堆人擠破腦袋去上海付出大半輩子換不來一套屬於自己的小戶型,為了面子硬說自己不是滬漂,那你告訴我你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