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俗話,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1-01-09 靜心匠道

鄉村的俗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幾千年下來鄉村充滿生活經驗的總結。在民以食為天地為幸福的古代,鄉村人們對健康和長壽做出了許多的總結。

人們發現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什麼時候吃什麼,祖輩們的總結在幾千年前就總結了出來,不過由於現在城市發達,許多年輕人都覺得俗語不夠時尚和科學,有點輕視之心。其實,現在的我們更應該了解自己的文化,去深刻吸取文化裡面的精髓。

民間俗語其中有一句: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古代,古人將一天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一個時辰。晚上的話,以黃昏到黎明是五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7點到9點,9點到11點,11點到1點,1點到3點,3點到5點。

現代醫學分析熬夜對人體的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人體的生長、發育和代謝應在夜間睡眠時間進行。特別是晚上人體新陳代謝的最高峰,最後不要進食或貪食,如果長期這樣做會增加對人體的發病率,影響發育和新陳代謝。

什麼是:一更不貪食呢?

這句俗語的的意思。就是人在十一點到一點,不要吃夜宵。為什麼?

對於天天吃宵夜,或者下班晚了才去吃一頓,或者勞累一天後吃上一頓好的。但是告訴大家科學上說晚上10點到6點是最好的睡眠時間。一天最好是晚上7點到9點,食物消化需要時間。

如果你晚上暴飲暴食,食物還沒有被及時消化,你如果就去睡覺了。這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如果食物不被消化,就會引起食物堆積等症狀。長此以往,自然會影響人體健康。

特別是愛美的女生減肥,很多人儘量不吃晚飯,這其實也不是一種健康的減肥方法,其實可以正常飲食,但是儘量不要吃宵夜,晚上儘量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會長胖,會讓你增添健康。

這句話就是告誡大家,人們睡覺前不應該吃太多,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人生道理。人們總結出這樣一個養生飲食習慣,那就是「一更不貪食」,可以說是適合現代的任何人。

什麼是:三更不貪色?

其實這個非常好理解,我們一直說色字頭上一把刀,過於頻繁的生活會讓身體虛弱。特別是,三更本來是休息時間。特別是熬夜肯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如果你不睡覺,突然有一天你發現了,嗯?我怎麼會越來越嚴重,腰酸一整天,20多歲像是50歲的人身體。

特別是歷史上,看看明朝皇帝那麼多短壽的,如果我們不控制自己的欲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身體才越來越健康。所以該休息的時候休息,是古人對養生最好的意見

對古人來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種延續千年的生活方式。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生活壓力反而越來越大。「賺錢」的成為了人生唯一目標,這是不符合自然規律,

現代人在生活中要多注意「酒色財氣」的四戒,因為任何一戒過度了,都會影響身體。千萬不能說自己年輕時努力工作,透支身體積蓄許多的財富,當自己退休時,身體由於透支崩潰了,想想你自己的一輩子的積蓄都用來治想病了,那這算安度晚年嗎?

所以早點休息早點睡,適度鍛鍊身體,才是持久的健康狀態。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好的投入到為祖國的建設中來。

相關焦點

  • 「母雞不蹄公雞鳴,三更雞叫宅不寧」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母雞不蹄公雞鳴,三更雞叫宅不寧」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說起農村的俗語俗話,可能有些朋友會略知一二,因為這些俗語俗話,都是經歷了幾千年而流傳下來的。雖然有一些沒有科學考證,聽起來也像無稽之談,但有一些老話,卻也是非常有道理的,都是經過生活經驗的總結,從而得出的。那麼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可能第一次聽,不知道其說的是什麼,但去細細深究的話,到也能感嘆出老人們的智慧。像有句俗語叫做,「母雞不蹄公雞鳴,三更雞叫宅不寧」。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個說法就是為了讓人們有一個規律的作息時間,只有有了規律的作息時間,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才能保證明天要做的事情不至於被耽擱。讀書也好,幹農活也罷!「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個俗語可以說是農村人長期總結下來的經驗之談,下面我們看看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何為不貪三更色?食色性也,吃的喝的和色,都是成年人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吃喝是有講究的,最起碼不能暴飲暴食,否則,你的身體健康就會出現問題了。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在古代,老祖宗是很注重養生的。他們自然遵循天道的規律,並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老祖宗無論是從飲食上,還是睡覺上方面都有一些順應天時的規律,特別是一些有道之人更是如此。
  • 農村俗話:孩子取名「男不帶天,女不帶仙」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取名字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富貴人家的男嬰,通常來說,取名字都會找當地的「大師」或者「神婆」,還有的專門找寺廟裡的主持求賜字。可見人們對於名字的重視程度,而且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孩子取名』男不帶天,女不帶仙』」,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道理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他去世後,他的後人現在村裡不那麼聰明,看著呆呆的。很多人就會說這是因為上輩人把聰明才智給用完了,洩露天機太多,所以後輩人來償還了。其實,這麼理解這句俗話是錯誤的,這句俗話說的其實是人情世故,並不是什麼玄奇迷信。那麼,這句話究竟是個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話「十個瘦子九個貧,一個不貧有精神」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裡,流傳了許許多多的農村俗語,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雖然這些俗語並沒有華麗的語言和優雅的句子,但是這些農村俗語是老祖宗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句俗語就是「十個瘦子九個貧,一個不貧有精神」,一起來了解下吧!
  • 農村俗語「不戀一更色,不貪三更食,不動五更氣」這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裡有很多的俗語,有的俗語也是根據老一輩的農民通過自己的經歷來告誡後人,有的俗語也是根據農民的經驗總結出來的,這其中就有很多的俗語告訴我們後人在做一些事情面前不能太過貪婪,要不就會得不償失,就比如這句俗語「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那麼這句話經常在農村裡聽到,但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話說「門前一棵槐,不掙自己來」,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話良莠不齊,有一些帶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個人色彩,還有的是明顯不符合科學規律。在過去的農村,或者是現在的農村人,常常會想起小時候誰誰家門前有棵大槐樹,長得多粗多粗,然後感嘆現在門前都沒有這種樹了。的確,過去的農村人門前喜歡栽一棵大槐樹,槐花開時,門前滿是香氣。但過去的人栽在門前不是為了吃槐花,而是有句俗話叫「門前一棵槐,不掙自己來」。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老輩人常常提起
    比如這句「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雖然聽起來簡單,但真正能做到的卻沒有幾個人。這句俗語不僅警醒眾人,還告訴了我們如何做才能讓身體更好,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吧。要想了解這句話,首先我們就應該將這句俗語中的時辰搞明白,現代人全部用了幾點鐘幾點鐘,很少有人知道三更對應的是如今的幾點,雖然我們經常會說「三更半夜」這個詞語,但是如果讓你明確說出幾點大部人卻答不出來。
  • 農村俗語「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通常是老祖宗們的經驗累積和智慧彰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樸實的道理,同樣也屬於中華文化。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易於理解,就是說:人啊,在三更時分就不要貪戀美色;在一更時分就不要再吃東西;在五更時分就不要再生氣動怒。
  • 農村俗話: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是啥意思?很多人對這句話理解有誤
    這是一句農村俗話,但很多人理解這句俗話時其實是有誤的,並不是說大家理解的意思都有誤,而是理解這個「三」有誤。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大家看到這樣的問題時,總要想盡辦法去列出個一二三來,但其實,在一些俗話和老話中,凡是有三這個數字的,多是虛指,這並不是個實際指向,說三樣就三樣,而是個虛數,可以是五樣,也可以是一百樣。
  • 農村俗語說:「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俗話中有一些在解讀時是會產生歧義的,主要是因為這些話為了省字沒有講明白,導致一些人解讀時會想當然地去理解。農村俗話本來是要通俗易懂,但有些其實摻雜了很多別的東西,像是這句「借三不借二,借急不借窮」就容易讓人誤解,誤解的主要點在前半句上。
  • 農村俗話「雲裡日頭洞裡風,蠍子尾巴後娘心」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現在的農村和過去不同,過去的農村,視離婚為洪水猛獸,所以後娘也是不多的,為了突出離婚將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心理打擊,出現了不少關於這方面的警示,一些俗話、老話、諺語,都試圖告訴人們,離婚後再娶或再嫁,都不會落到好,所以最好是不要離婚。
  • 農村俗語「三錢不借,三禮不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那麼老人說的這句俗話到底是什麼用意呢?一是不熟悉人不借:從字面上看不熟悉的人來借錢不會盲目借給他,可能見過面或者經過別人介紹在一起吃過飯,但是並不是很熟悉,因為你對其可能不熟悉,也不知道這個人具體做什麼的,有沒有能力償還,即便有借條但是沒有一個熟悉的中間人那也不可能隨便借,像現在很多見過一次面喝過一次酒就找人借錢,借怕他跑了找不到人還錢,不借擔心以後說不定有用到他的地方,
  • 出行千裡不拿針這句農村俗語,所要傳達的意思,確實很有道理
    當然這些老人所傳授的經驗,也不是他們更有文化或者更有智慧,他們也是通過祖輩口耳相傳流下來的經驗,與他們在年長歲月中所得出的實踐作出的總結。如同這句農村俗話:出門千裡不拿針,在以前那年代,其實可以講是一句至理名言,別小看這短短數字,卻包含了數代人的智慧。
  • 農村俗話說出門千裡不拿針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農村俗話中,有一類是講出門、旅遊、以及遊學這類的。這些俗話和別的俗話一樣,都是千百年來,農村人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裡面有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和智慧。比如這句「出門千裡不拿針」。有人看到這句話後會不解,這個出門和拿針有什麼關係?另外,這個出門千裡,難道不該帶些生活用品嗎?古代交通不發達,走千裡需要很久,這不更需要帶生活用品嗎?如果不帶,衣服破了怎麼辦?所以,這句話好像有些矛盾,究竟是想說明個什麼道理呢?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 農村諺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啥意思
    鄉村大視角的農民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農村大學生小妮,今天給大家說說咱們農村的這條俗語諺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古代這個「一更、兩更、三更是什麼意思呢?」時間那麼這農村諺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分別講的是什麼道理呢?
  • 農村俗話:人過40,富不交2人,窮不管2事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古人說四十不惑,很多人直接理解字面意思,其實這裡的四十不惑,更多說的是人生的一種狀態,到了這個年齡,人應該放開一些沒必要的執著,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種時候再不是小孩子,經不起大風大浪,因為家庭的負擔都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農村人總結出了這樣的俗話:人過四十,富不交2人,窮不管2事。
  • 農村老人說「50不蓋房、60不種樹、70不做衣」啥意思,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人說「50不蓋房、60不種樹、70不做衣」啥意思,有道理嗎?如今隨著社會經濟不斷地發展和進步,這些年國家也非常重視農村的發展,針對農村推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以及優惠政策。
  • 俗話:「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俗話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流傳著許許多多的農村俗語,而這些俗語和我們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並幫助我們生活、指導我們進步。而俗語的種類有很多種,有關於農諺的、有關於氣象的、有關於人情世故的、還有關於蓋房子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