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最有人氣的美食,不用說,一定是火鍋。
儘管一年四季都是適合吃火鍋的季節,但寒風陣陣的冬季,當然是和火鍋最般配了。不管外面是大東北的白雪皚皚,還是江南溼冷的冰雨連綿,只要有一口沸騰的火鍋,一桌超有滿足感的涮菜,就是治癒的。
全國各地都有火鍋,帶著濃重的當地特色。老北京有涮羊肉火鍋,東北有酸菜白肉火鍋,四川的麻辣火鍋更是遍布全國。而這兩年,越來越多的潮汕牛肉火鍋出現在各大城市,也深得口味清淡食客們的歡迎。
潮汕牛肉火鍋很不一樣。一方面,湯底清淡,通常只是清湯寡水加兩塊白蘿蔔,不像別的,牛油、花椒、辣椒滿滿一大鍋。另一方面,涮料純粹,主打就是牛肉,別的葷菜不多。
單純的牛肉涮料,純粹而不單調。會吃懂吃的廣東潮汕人,發揮了庖丁解牛的功夫,將別處只是單純片成片的牛肉,還從瘦到肥分成了好幾種不同的類別,並且給到專業的涮燙時間建議,以達到最佳的味覺口感。
這其中,就包括了嫩肉、三/五花趾、匙柄匙仁、脖仁、吊龍、肥胼、胸口朥。即使吃了很多次,也未必記得它們各自的部位、肥瘦比和涮燙時間,但大體就是從瘦到肥、以此涮完一種吃下一種最好。
嫩肉脂肪含量最少,是牛後腿上的,涮6-8秒就可以了。
接著三花趾、五花趾,都是牛後腿的腱子肉,區別在於紋路是三條筋還是五條筋的區別,就很有嚼勁,適合涮8-10秒。
匙柄是牛前腿上方肉,匙仁在匙柄上面,是西餐中的肉眼,更為鮮甜。這兩樣涮8分鐘就ok。
接下去的脖仁,又叫雪花,是最稀少的部位,出肉量只佔一頭牛的1%,刀工要求十分考究,因此也是最容易售罄的一種。涮個4-6秒就能享受到這大理石紋理的曼妙口感。
吊龍和肥胼,一個在牛脊背上,一個是牛腹部的夾層肉,脂肪含量都不低,涮6秒就行了。
樣子最不容易認錯的,就是胸口朥。這是牛胸口的軟組織,看起來是一大塊油的樣子,其實口感完全不膩,反而很脆。這個煮的時間要長一點,2-3分鐘左右比較好。
儘管全國各地都吃得到這種牛肉火鍋,但大部分潮汕人,或者去潮汕地區吃過的朋友們,都表示,正宗的,還得去當地吃。
因為這麼精細的牛肉火鍋,從出品,到切配,都太有講究了。很多潮汕當地火鍋店的牛肉,都是從屠宰到上桌,保證在4個小時之內。加上當地師傅熟練的刀工,保證了牛肉汆燙10秒鐘就能熟了。
現宰現賣,考究刀工,都是當地難以複製到其他地方的特色。難怪很多人都願意打飛的去潮汕吃一頓清淡的牛肉火鍋,享受這嚼到嘴裡回甘的奶香味。美其名曰反正吃的是牛肉,油也不多,應該不會發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