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底,都潛藏著一種害怕被時代拋棄,害怕在日出月落中就悄無聲息變成窮人的恐懼。
網上有言:中產階層最大的焦慮,就是害怕跌出自己的階層。
很榮幸,我從來沒有進入中產階級,所以體會不到跌回階層的焦慮。
低產階級害怕過一段時間被打入無產階級,這感覺我有,最近還特強烈。
社會發展太快,行業越來越細化,細化後的行業對人才的要求卻是綜合性的,你會攝影,最好會拍視頻,拍出來最好能剪輯成片。
你會設計,最好會文案,如果會策劃,那肯定別人會挑你。
你會寫小說,最好會寫劇本,再大一點就是能導能演,自己不說,別人也說你是全才。
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越強,越沒有可替代性,所以,很多單位都想要這樣的人才,如果沒有綜合能力,必須在某一領域特別牛掰,照樣可以橫掃天下。
最怕的是沒能力,還說對金錢,權力,地位沒興趣。
我得不到夠不著的東西,潛意識會保護我的自尊,我會說哎呀,我對北塔湖那個片區的房子沒興趣,我深知,自己壓根買不起。
樊登老師在講《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書中提到,恐懼來自敏感。
這句話好像說了跟沒說一樣,太淺顯的道理嘛!
反正我一琢磨就是這麼個道理。
比如你覺得自己很笨,尤其考試,墊底的那種,結果你身邊一人老叨叨你笨,還說他身邊有一人逢考必過,是學霸,考了一堆證。
結果你火來了,這不是明擺著給人脹氣嗎?你陰陽怪氣又損又懟。
別人會說你太敏感了。
這種恐懼意識來自敏感的小心心沒有錯。
經別人這麼一說,自己心裡會暗暗琢磨,人家已經很優秀了,還有這麼多證傍身,你本來就笨,又沒什麼能耐,還處處不如人,太他媽害怕了。
關鍵你還懶得改變,這才是最致命的。
只要別人對你的弱點和別人的優點對比,你就開始炸毛,其實這種敏感來自於你的恐懼和不如意。
我發現身邊很多人處於這樣的焦慮:不如意還不改變。
鄰居,同事,朋友,同學都跟我說過:這個年紀,沒有小年輕的拼勁,也沒有前輩的資源和能力,每天庸庸碌碌,可碌碌無為。
說這些話的人, 大都是又窮又不上進,又模糊又懶惰的人。
但也有那麼幾枚翹楚,常說:如果說我們是最喪的一代,我不服,三十幾歲怎麼了,正青春,正當年啊,正是奮擊勃發的年紀。
說這些話的人,大都是有能力,有遠見,有錢景的人。
其實不能隨便定義一個喪人和一個富有激情的人,他們對於生活的理解和掙扎。
我一朋友,累死累活發了點獎金,說她要買某大牌的眼霜,某名牌包包,還說要請我吃大餐,我暗搓搓,眼巴巴等了好久,結果這貨說,下次吧,她給孩子的興趣班,補習班費用繳完,發現回到解放前,她朝思暮想的那些大牌也只能一拖再拖了。
手上但凡攥著點錢,就在脫貧的邊緣反覆試探,最終總是以失敗告終。
話說回來,榨菜也得省著點。你知道嗎,少吃八包榨菜就能省出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刺不刺激?
還有其他方式自救嗎?
有。
盲目樂觀和自信。
認為這個世界依舊很美好。
但也要理智一點啊,各位。比如:
要認清一個現實:
30歲以後,人的體能會開始下降。
很難再靠努力成為核心競爭力。只能通過經驗勝過年輕人、通過才幹和資源勝過同齡人、通過聚焦來勝過更強者。
這時,再漫無目的地頻繁跳槽,沒有在一個方向之上形成可持續性積累,可疊加式的進步,將會非常危險。
尤其今年疫情,這場天災,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對所有人的身體、閱歷、認知、人性、良知、勇氣、思想、靈魂、價值觀等,都是一場赤裸裸的篩選…沒有安全感,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沒有把握能克服。
其實回到上文提到的焦慮,害怕,恐懼,敏感都是來自於對外界變化的沒把握。
能力撐不起對自己的救場。
抽點時間,做沉浸式思考,自己到底有什麼能耐?
才能不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