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老人為激活社保卡,被家人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
文/万俟 (公眾號:海哥商業觀察 ID:hgsygc)
近日,湖北某銀行,身患重病、行動不便的94歲老人,被家人抬到銀行,攙扶著到網點完成人臉識別,僅僅為了激活社保卡。
隨著我國網際網路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老年人成為了被時代落下的人。
實際上,不只是老年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被數字時代「拋棄」,成為數字時代的「受害者」。
面對數位化浪潮,不僅個體顯得無助,久經商場的公司同樣有些不知所措。當一部分人和企業抓住數字時代的紅利,乘著風口飛得越來越高,另外一些卻無奈隨風飄散。
1
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
今年,一幅幅心酸的畫面讓我們關注到了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老年人。
黑龍江哈爾濱市的一輛公交車上,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因為沒帶手機,不會掃碼,被車上眾多乘客斥責,甚至有人說,你白活這麼大。司機、民警堅持按照規定辦事,老人最終只能無奈下車;
大連的一個地鐵站,一位老人因不懂如何出示健康碼,而被工作人員擋在了門外;貴州的李阿姨因為不會掃碼支付,打車時多付了10倍的車費,原本15元的路程被收取了150元。
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不會上網,讓老人出行難、看病難、辦事難。當手機成為大部分人的通行證,卻為老年人樹起一道「電子圍欄」。
但,數字時代的弱勢群體不只是老年人。
他們也可以是進行網貸卻無力償還的大學生、將全部身家投入P2P的投資者、被短視頻「假靳東」欺騙的大媽們、深信並轉發謠言的父母、背負蛋殼公寓租房貸的打工人……
數位技術的賦能下,人性中惡的一面更加具有破壞性力量。經濟領域的網絡黑灰產業、社交媒體領域內的網絡暴力以及傳播領域的繭房效應,製造了很多新受害者。
即使是普通網民,權益也在不知不覺間遭受侵犯。比如,我們的隱私難以得到保障。快遞信息、位置信息、人臉識別數據被洩露已經見怪不怪,廣告根據我們的興趣進行精準推送……
如果說,網際網路是一個任人挑選的自助餐廳,有人吃到了精心烹製的大餐,有人吃垃圾食品,也有人吃到了玻璃碴。
進入數位化時代後,整個社會都按下了加速鍵。幾十年上演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並不誇張。
當整個社會的學習曲線開始變得陡峭,跟個體的發展曲線出現了錯位,就造成了越來越大的數字鴻溝。
數字經濟下,我們能夠看到更多的精彩,但同時也更加的焦慮,有更深的無力感,但是卻不能置身事外。時代在推著我們向前走,我們都害怕會成為那名不知道如何用智慧型手機辦理業務的老人。
今天被拋棄的是老年人,但其他人也未必能在這個時代遊刃有餘。
2
被時代拋棄的公司
不僅僅是眾多個體面臨數字鴻溝,很多傳統企業同樣面臨著數位化轉型的鴻溝,並難以跨過。這個名單上有手機巨頭諾基亞、膠捲巨頭柯達、娛樂連鎖企業HMV、美國最大的計程車公司Yellow Cab。
傳統行業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這個話題已經是老生常談。
馬雲一聲「實體零售已死」,從零售業到保險、醫藥、金融、媒體,眾多行業都被顛覆。
在2020年疫情所帶來的衝擊下,數位化甚至成為企業運轉必須採用的基礎方式。
一個又一個網紅品牌只需兩三年崛起,甚至上市。與此同時,有著二三十年發展歷史的企業卻逐漸走向衰落。
數位化轉型並非易事,和那些沒有包袱、能夠輕裝上陣的初創公司不同,傳統企業轉型起碼面臨著「五座大山」。
《中國產業數位化報告2020》指出,企業當前的轉型困境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自身數字轉型能力不夠導致「不會轉」;二是數位化改造成本偏高、而自身資金儲備不足造成「不能轉」;三是企業數位化人才儲備不足致使「不敢轉」;四是企業決策層數位化轉型戰略不清導致「不善轉」;五是企業多層組織模式不靈引致「不願轉」。
不像「祖宗之法」,大部分企業都是以生存發展為目標,更多是不會、不能、不敢、不善,導致不願。而當企業終於痛下決心轉型,卻發現為時已晚,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
轉型不僅是一個快速、一次性的改變,而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與此同時,科技公司卻在加速變革,大廠們頻頻對組織架構「下手」,小米甚至在上市不到八個月的時間裡進行了五次組織結構的調整。雙方的差距正在拉大。
曾擔任寶潔公司前IT和全球商業服務副總裁託尼薩丹哈表示,寶潔的IT和全球業務服務被認為具備業內第一流水準,但是這遠遠不夠,因為初創企業擁有50%的成本優勢和10倍的靈活性優勢。他還表示,70%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失敗了。
轉型是找死,不轉型是等死。傳統企業正在陷入兩難境地。
3
人人都應共享數位化紅利
技術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隨其而來的法律、隱私、倫理、道德、安全等問題也層出不窮。
清華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蘇竣將這種風險與挑戰歸納為四類:包括技術系統越來越複雜導致的技術風險;智能技術擴大系統形成壟斷帶來的市場風險;精準算法推送等其他智能技術引發的社會風險;以及人們不適應新興技術衝擊和挑戰產生的認知風險。
國家方面需要引導形成數位技術的價值遵循和基本原則,畫出底線和邊界並嚴格監管。
前不久,《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正式「亮相」,規範平臺的《規範促銷行為暫行規定》、《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也相繼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對外徵求意見。
除此之外,國家也開始出手,提倡對於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已經印發。
除了國家方面的監管,數字時代的主力軍——科技公司,尤其是科技巨頭更需要以身作則。
對於用戶,要堅守基本底線,做好個人信息保護,確保用戶權益不受侵害;對於行業,也要積極進行數位化賦能。
越來越多的巨頭意識到競爭從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共贏發展,他們也從曾經的顛覆者變身賦能者,要開放自身資源,為合作夥伴提供解決方案。
張勇說:「數位化時代的新商業文明,本質是要回到人本身,從關注流量、關注交易量,到關注客戶、關注消費者,關注一個個具體的人,關注全社會的效益」。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
一部手機幾乎綁定了我們所有的個人信息,承載了大部分的社交、網購、安全驗證行為。網絡時代的公民權利保護應該得到重視。
相關報告顯示,2020上半年中國產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達25.3萬億元,預計2020全年市場規模將達51.5萬億元。隨著產業網際網路向產業上下遊延伸,未來那些「老公司」將重新煥發活力。
中國網際網路已經走過25年,2020年開啟新十年。在5G等新基建的推動下,數位化會發展的越來越快。與此同時,人與人的連接也變得更加緊密。讓更多的人和企業共享數字經濟成長的紅利,是需要持續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