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豬網訊(記者金夢)若有人誇你「生龍活虎」,你大抵不會生氣,但若有人祝你「聰明如豬」,你肯定會杏眼圓睜了。說到豬,世界上幾乎沒有別人比中國人更看重豬了。歷史以來,豬便是我們家庭財產的一部分,在中國的漢字裡面,「豕」字是豬的意思。象形漢字提示我們,屋簷下有一個豕字,於是才誕生了「家」字。 對於豬,大家都不陌生,但你真的懂豬嗎?長期以來,我們的「豬同志」一直背負著「懶惰」、「骯髒」、「貪婪」甚至「遲鈍」等罵名,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古代,豬一直是勇敢、聰明與財富的象徵。其中「豬突豨勇」意為拼命向前衝,不怕死的人,這一成語也證明了豬是一種非常勇敢的動物! 上桌能做「紅燒肉」,下地能當「鎮墓獸」,豬被認為六畜之首,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遠在舊石器時代,豬的地位就已經很高。華夏文化五千年,豬文化更可溯及7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浙江餘姚),在漢唐時期,古人就已經掌握了當時頂尖的養豬技術。 如今,中國作為養豬大國,國人對於豬的印象卻與「勇敢」、「聰明」毫無關係,所以喚起大家對豬的熱愛以及對豬文化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 2021年1月11日,安佑集團圍繞「全球VR發布會——中國人的『豬』文化普及課」開展直播,安佑集團董事長洪平、張偉力教授在線講課,從豬對人類的貢獻、豬肉歷史文化兩方面展開,帶領大家了解不一樣的「豬」!
發布會現場
直播伊始,中國畜牧業協會秘書長何新天、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喬玉鋒研究員、Dr.Michel Colin(owner of Copri Consultancy company France)、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科學系教授/農業及環境學院國際合作副教務長Dr.Ermias Kebreab、美國肯塔基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Dr.Merlin Lindemann、Dr.Jannes Doppenberg(Senior Consultant/Nutritionist,Schothorst Feed Research,The Netherlands)、「豬八戒」扮演者謝寧、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安佑集團董事長洪平先後致辭,正所謂「窮不棄書,富不丟豬」,文化興,產業才能興;文化強,產業才能強!希望通過本次發布會,讓國民更加懂豬、愛豬、親近豬,攜手共創更加繁榮美好的未來。
中國畜牧業協會秘書長何新天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喬玉鋒研究員
Dr.Michel Colin(owner of Copri Consultancy company France)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動物科學系教授/農業及環境學院國際合作副教務長Dr.Ermias Kebreab
美國肯塔基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Dr.Merlin Lindemann
Dr.Jannes Doppenberg(Senior Consultant/Nutritionist,Schothorst Feed Research,The Netherlands)
「豬八戒」扮演者謝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
安佑集團董事長洪平
「安佑豬文化博物館全球VR發布會」正式啟動,啟動儀式由安佑集團董事長洪平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先生、安徽農業大學張偉力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毛勝勇院長、太倉農業局鄒翔局長、太倉市沙溪鎮副鎮長蘇益初、趙剛、蘇美利等啟動嘉賓主導進行,為本次發布會拉開序幕!
啟動儀式
洪平:豬身上的精神文化 安佑集團董事長洪平先生在線分享了《對人類最有貢獻的動物——豬》,分享開始前,洪平董事長連問了線下與線上觀眾幾個問題:「你養過豬嗎?」、「你喜歡豬嗎?」、「你吃過豬肉嗎?」以及「你見過豬嗎?」,以上四個問題作為本次分享的開始。
安佑集團董事長洪平
洪平董事長指出,中國是家豬的起源地,在六畜中,最能代表中國的就是「豬」。他引用了蘇東坡的一句話——「無肉令人瘦」,說明了中國人對於豬肉的熱愛。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國民食用肉品來源豬佔50%~70%,中國人可以把一頭豬從頭吃到尾,從皮吃到內臟,從肉吃到蹄,吃到「體無完膚」。 商周時期豬往往用於祭祀,並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和民族中使用,豬與牛羊「三牲」合祭,一說謂之「太牢」。漢代墓葬中握玉豬的習俗,是不希望死者空手而去,而是帶著滿滿的「財富」。到六朝時期,墓葬中也往往有豬或豬圈陪葬。 同時,豬能在十二生肖中佔據一席之地也並非偶然。從古代的「豬」崇拜,到祈獲富足生活,豬在中國農耕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於華夏人民而言,豬是美味佳餚,是陪葬品、是精神文化。從小到大,從生到死離不開豬。 最後,洪平董事長重申了安佑的愛豬宣言。他表明,我們要福利養豬,讓豬的自然習性少受壓抑;我們要健康養豬,讓豬遠離病苦;我們要環保養豬,讓豬活得乾淨舒適。我們追求讓豬為人類犧牲之前,能健康且快樂地活著,使「豬快樂、人快樂、環境快樂」的企業價值得以體現。 張偉力:舌尖上的飲食文化 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張偉力先生在線分享了《舌尖上的豬肉文化》,張教授從豬的不同部位的肉如「豬頭肉」、「五花肉」、「豬排」、「火腿」等和中西豬肉飲食文化等方面展開了一場風趣幽默的主題報告。
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張偉力
人類吃豬肉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元前7500年。豬肉一直以來在漢族飲食文化中佔據著主角。在本次分享中,張教授向大家分享了我國的「火腿文化」。 火腿相傳起源於北宋,北宋抗金名將宗澤戰勝而還,鄉親爭送豬腿讓其帶回開封慰勞將士,因路途遙遠,便撒鹽醃製風乾以便攜帶。醃製而成的豬腿色紅似火,稱為火腿。因為火腿產於金華一帶,所以又俗稱為「金華火腿」。金華出產的「兩頭烏」豬火腿,香味濃烈,便於貯存和攜帶。 除了火腿,宋朝還孕育了很多飲食文化,宋人對於飲食的精細程度,催化了百般的烹飪技巧與方法。比如我們的宋朝美食大家蘇東坡,自己改良創新了新式的豬肉吃法,將豬肉做得肥而不膩、軟而不爛,就是流傳至今仍被我們熟知的——東坡肉。 本次分享張教授還為我們講解了中西方的豬肉飲食文化的區別,他指出中國人大多注重豬肉的成分,比如肥肉和瘦肉,西方人則是注重豬肉的老、嫩程度。在我國唐朝時期,古人多喜食肥肉,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瘦肉的需求越來越大,肥肉逐漸受到「冷落」。對此張教授鼓勵大家要多食肥肉,肥肉中富含膽固醇,攝入適量的膽固醇有利於是人體機能的發展。 什麼叫膽固醇?張教授現場幽默解讀:就是吃肥肉時要膽大一點、固執一點、想法純粹一點。 講課結束後,我們跟隨著直播來到了安佑豬文化博物館,同主持人張玉平和安佑豬文化博物館講解員王媛媛開啟了「豬文化」了解之旅。
安佑豬文化博物館
據了解,安佑豬文化博物館的主旨是「安豬安宅安全家,佑國佑民佑天下」。寓意是期望集眾人之力,傳播養豬技術與文化,喚起當代人對豬的關注與熱愛,讓21世紀中國養豬技術領先全球,讓中華兒女知道豬的歷史與文化,讓中華民族成為最懂豬的民族! 據說在農村,年年歲末較為熱鬧的重頭戲就是吃上一碗〝殺豬飯〞了。糧滿歸倉、豬肥羊壯,勤勞樸實的鄉親們滿懷豐收喜悅,殺年豬、話小康、載歌載舞來迎接榮歸故裡的鄉友和八方來客,更期望來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看完這場直播,我們不得不感嘆,咱們中國歷史中「豬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這些也只是豬文化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精彩值得你去探索。在辭舊歲、迎新年的時節,這場中國人的「豬文化」普及課,祈願來年為每一位觀眾帶來「富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