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開學半個月了, 不知道大家的狀態如何呢?剛剛過去的教師節上,大家又有沒有給自己尊敬的老師帶一份禮物呢?
有句話說:開學的時候你是什麼狀態,學期結束的時候就是什麼狀態。
實不相瞞,我在上學的時候,每年的前幾周都有點迷迷糊糊的,總覺得狀態沒切換回來,上課上著仗著就分神了……
但是有一年,學校來了新的老師,可能因為年輕,還沒有被年復一年重複著的教學內容麻痺,所以他的課堂上總是有很多故事,有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總覺得還沒聽夠怎麼就下課了呢?
果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興趣一上來,課餘的時間也就被佔用了,連懶覺都睡得少了。
現在有很多出版社也引入了不少了高校名師,有的風趣幽默,有的旁徵博引,雖然信息量大,但覺得讓人愛不釋手,今天推薦比較通識的3本。
戴老師全名:戴建業,湖北麻城人,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送外號「國民教授」,也是青年學子口中「別人家的老師」。
戴老師在網上走紅,源於他的一套唐詩課,幽默機智的教學風格,還有親切率真的人格魅力,當然,配上獨特的麻城口音,真的相當有辨識度。
這本書中收錄的部分,主要是盛唐時期的作品,為了讓李白和杜甫的形象更立體,詩詞外還加入了兩人的人生軌跡,融合大量古人的精妙點評,不會全然是作者的本人感受。
例如有清朝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寫到的:
「李青蓮自是仙靈降生……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
特別適合入門和提升興趣來看。
就連理工科背景、向來搞不懂詩人為何傷春悲秋的我都看得津津有味,真後悔為何當初上學的時候沒出這本呢,不然絕對還能多考十幾分……
順便一提,這可不是戴老師第一本了,他先後的學術著作——如《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論中國古代的知識分類與典籍分類》等已有11本,各類雜文隨文——如《假如有人欺騙了我》、《一切皆有可能》等6本,據說還會持續創作,完全是一個請不下來的有趣老頭。
別被書名誤導了,這既不是小說也不是某國的藝術史。
實際上,這是一本「外國文學通關秘籍」,可以說,讀懂了這本書,再逛圖書館的外文區,或者去看藝術展,就可以昂首挺胸,評點一番了。
就像中國古詩詞一樣,經常會有一些「意象」,並且在特定的時期有特定的含義,含蓄而精準地傳達著人們的思想和情感。
就像春花秋月、醇醴香茗、對菊折柳、歸雁鳴蟬,不僅本身美,還能藉由我們民族共同的歷史和文化認知傳遞出某種「言盡而意未休」的思緒意趣。
重要共同的歷史沉澱,當然在其他國家也有。
如果了解這些審美密碼,知道了特定意象代表的含義,再去讀相關的作品,就不會覺得難以理解、不知所云了。
這套書有三個作者:包慧怡——畢業於都柏林大學英文系中世紀文學博士,陳杰——巴黎索邦大學法國文學博士,姜林靜——海德堡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在都任職於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分別是英文、法文、德文系的副教授。
他們從各種的文學藝術中選取了六個意象——天鵝、頭顱、花、塔樓、葡萄酒、玫瑰——進行解讀,結合經典的詩歌、繪畫作品,以及它們背後的歷史。
當然,這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視聽讀」的服務,不僅僅是看書,還可以「聽課」。
怎麼看怎麼是「教材」的書,豆瓣評分居然高達8.6!
如果說戴老師是以風趣幽默出圈,這本羅翔老師的《刑法學講義》可以說是「知識點密布」了,一條條的法條也是少不了的。
好在,羅翔老師的講解極具思辨性,輔助通俗案例,一點點引導讀者去思考法律的內在邏輯。
看完這本書,你才能真的感覺到,學習刑法不僅僅是因為它與生活密不可分,還能從中感受到法律與人文的力量,並將從中學習到的法學思維帶入到日常工作與生活中。
網友的評價是:
「顛覆刑法認知,升級思維方式,守護自己的生命、身體和財產,還能識破網絡詐騙、防治性騷擾、合理索賠、守護婚姻、處理意外法...」
提前打個預防針:
讀這本書時,一定要保持腦子在線。
因為它隨時都在刺激你思考。
摘錄一小段體驗一下:
「法律無法消滅惡,也很難改造邪惡,它只能有限地約邪惡,避免邪惡的泛。
如果在法律中依然要保留改造罪犯的美好設想,那也必須讓罪犯受到應得的嚴厲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