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詩歌高峰論壇:詩人如何回應新時代?

2020-12-15 澎湃新聞

2019年6月20日,「第二屆東湖詩歌節(2019)暨東湖詩歌高峰論壇」在湖北武漢東湖開幕,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中國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葉延濱,副主任李文朝、梁平、楊克,秘書長霍俊明,以及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李元勝、葉舟、娜夜、榮榮、胡弦、李琦、大解、劉立雲、王久辛、閻安、張執浩等五十餘名詩人與會,在中國新詩百年之際探討「詩人如何回應新時代」。

「第二屆東湖詩歌節(2019)暨東湖詩歌高峰論壇」現場。活動由武漢市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

「鏡子打碎了,折射的是時代的天空」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在發言時表示,詩人應有擁抱時代的勇氣,「任何時代的詩人都無法置身於時代之外,也不可能以漠然的態度逃避時代」。回顧中國新詩百年的歷史,最有價值的作品產生的時刻,往往也是詩人和時代發生緊密聯繫的時刻: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孕育了一批優秀詩人,中國新詩就是在新文化運動的搖籃裡產生的。例如郭沫若的《女神》,我個人認為是新文化運動前十年間裡程碑式的作品,它是詩人擁抱時代的產物;抗日戰爭時期,很多詩人的寫作和民族救亡息息相關,這一時期的作品也是很有力量的。艾青、聞一多、穆旦等詩人,我個人認為都是在那個時期寫出了他們一生中的好作品;1980年代,在改革開放和撥亂反正的大背景下,大量作品表達人們在當時歷史環境下的所思所想,中國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劇烈變化,也塑造了一個精神富庶的時代。」

放眼世界詩壇亦是如此。吉狄馬加引用英國詩人特德·修斯對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評論,指出葉芝的作品正是融合了個體生命體驗與愛爾蘭的民族歷史,與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息息相關。處理好個體經驗與時代的關係,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同樣會受到感動。

吉狄馬加提及詩人穆旦,指其受英國詩人奧登影響,但「最好的作品還是與時代、與抗戰的大歷史背景有關」。「它相當於一面鏡子,某種意義上來說,鏡子打碎了,但每一小片折射的仍是那個時代的天空,和天空之下的大地。」他表示,理解我們所處的歷史進程、認識今天的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才能在思想上回應時代。

最後,吉狄馬加強調詩歌創作應符合詩歌寫作規律,仍應從藝術性、創造性出發,來完成和時代的對應關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提升詩歌技藝,提升詩人的寫作水平和能力,才能使中國詩歌真正意義上回應時代。」

論壇現場

「今天的新詩空前繁榮,但也空前複雜」

中國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詩人葉延濱在發言中指出,隨著科技網絡的發達、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以及自媒體平臺的興起,詩歌可以成為所有人的表達工具,詩歌已經從精英走向大眾。

「今天我們的新詩空前繁榮,也空前複雜,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氣味,有些也汙染著詩歌。」 葉延濱表示,詩歌要回應時代,每一個以詩歌為志業和使命的人,應該有三種自覺:一是堅持詩歌的精神高度,它應該是民族的精神高度;二是挖掘體裁的深度,不應在狂歡中模糊詩歌的邊界,因為當藝術沒有邊界的時候,它就變得可疑;三是文本的精度,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人有責任創造更優雅、更有包容性的語言,而不是讓語言變得更粗俗、更低能。

《詩探索》主編、詩人林莽在發言中提到,近年來漢語詩歌市場火熱,詩會頻頻、活動密集,但詩歌本身的問題不少。譬如,藉助網絡發展起來的詩歌「小圈子」越來越多,但建立在自娛自樂基礎上的簡單交流,離真正的詩歌創作尚有距離。又如,翻譯詩歌是一柄雙刃劍,它一方面與中國詩歌的誕生發展聯繫緊密,「沒有翻譯就不可能有中國當代文學」;另一方面,有一些翻譯不求甚解,只求把詩歌翻成「中文」而未必譯成「詩歌」,生疏了漢語本身歷史與內涵,進而影響詩歌創作的質量。

林莽援引與會詩人日前在江漢大學舉行的「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年會」上的討論內容,表示當下中國詩歌應關注兩個方向,向外做好國際交流,向內則需重視漢語詩歌本身。至於如何回應新時代,「詩人應該對所生活的時代有自己的感受,一個真正的詩人應該從自己內在生命經驗出發、真誠地完成自己的寫作。」

廣東省作協副主席、詩人楊克提出,「新時代」亦指科技信息意義上的新時代。「埃茲拉·龐德寫作《在一個地鐵車站》時,地鐵剛剛出現;我們的詩歌創作也應該處理新的經驗,對新事物有所表現。」

「真正的詩歌既是面向當下的,又應是面向未來的」

中國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秘書長、詩人霍俊明分享了他在詩歌評論中寫過的一段話:

「一個詩人總會懷有寫作『純詩』的衝動,但也不能拒絕『介入』現實。但是在詩學層面二者的危險性幾乎是均等的。對於近年來越來越流行的現實之詩、物化之詩、時感之詩、新聞之詩以及公共題材寫作,我們看到的結果是大量的同質化的廉價文本。詩人有必要通過寫作,來甄別、判斷、調節和校正來完成包括了生命經驗、時間經驗以及社會經驗的『詩性正義』。而具體到不同時期的詩歌寫作,『詩性正義』因為時代的變化而充滿了調整與更新。」

在回應時代的問題上,他認為「純詩」與「現實」之間應該達到動態的平衡,真正的詩歌既是面向當下的,又應該是面向未來的。

詩歌評論家、河南大學教授耿佔春討論了幾位詩人在近代中國歷史變革中回應時代的不同方式。

他提到,1930年代的左翼詩歌賦予了一些漢語詞彙以新的修辭和意義。例如「光明」與「黑暗」這種對立的修辭,在郭沫若、何其芳和艾青之後,基本上成為白話詩中的一種固定搭配,與它們在古典詩歌中的含義與用法大不相同。「對詩人而言,『光明』、『黑暗』一開始是修辭,後來就從隱喻、象徵變成了大時代中的現實問題。所以1980年尹在勤教授在《何其芳傳》中寫道,1938年,何其芳在寫了《成都,讓我把你搖醒》之後就『奔赴光明的延安去了』。1930年代左翼詩歌完成了漢語對時代的特殊命名和修辭。」耿佔春說。

穆旦則代表了現代詩歌的另一種方式、另一種修辭。「他也曾使用過二元對立的修辭,早期作品《兩個世界》寫的就是一個闊太太的世界和窮人的世界。但在寫了幾首詩之後迅速打破了這種模式。穆旦在1940年代初寫的詩歌《五月》中有這樣的句子:『一個封建社會擱淺在資本主義的歷史裡』,這是他對歷史的敘述。他沒有用二元對立的方式來描述時代,而是用更複雜的經驗來處理它。」耿佔春表示,穆旦直到晚年仍有很好的寫作,而此前那種二元對立的寫法在改革開放以後得到的評價並不高。

「毫無疑問每個詩人都應該回應時代,但每個詩人回應時代的方式會成為對詩人的考驗。」耿佔春說。

相關焦點

  •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舉行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舉行「屈原一直在我們身後」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13日訊(見習記者 周磊 馬如蘭 通訊員 歐陽林)今天,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中外詩人高峰論壇在汨羅市舉行
  • 不倫不類的「廣東詩歌高峰論壇」
    同時,各位專家也對廣東詩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潛在的危機,進行了較為準確的診斷,如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式微以後,廣東詩人如何面對網絡時代和碎片化時代帶來的新挑戰,廣東詩人如何避免同質化創作,建立獨特的個人詩歌話語,以及要開拓想像視角和未來視角的創作方向,提升詩歌流派的命名能力等,為廣東詩歌今後的發展指出方向、明確目標,提供了各自獨到的見解和建議。
  • 創作談丨陳惠芳:新詩歌時代,詩人的喜與憂
    網際網路的介入,自媒體的興起,新詩歌時代的到來,「紙媒詩人」獲得了新的擴張空間。「網際網路+」,詩人不能被減掉,更不會被減掉。詩歌的空間在加寬,詩人的才情在加深。敬畏我們的時代,敬畏我們的文字,敬畏我們的詩歌,我們會有更多的收穫。 新時代,新氣象。
  • 詩歌屬於鄭愁予或北島的時代 年輕的詩人在哪裡?
    一位詩人拿起手機,開始拍攝小視頻,她的鏡頭繞場一周,寫下「詩歌論壇正在進行中~」點擊發送。然後,每到一位新的發言嘉賓上臺,她都會拍攝5秒的小視頻,在語言欄裡輸入詩人的名字,抄上講稿裡的演講主題,以「~」為結尾點擊發送,2個小時的論壇,她一共發送了28條小視頻。類似的朋友圈直播是詩歌節詩人們主要的線上活動項目,吟誦時要發,採風時要發,喝酒時要發,見到北島更要發。
  • 中國新聞網: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舉行 關注「抗疫詩歌...
    中新網成都11月2日電(單鵬)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2日在成都舉行,百餘位國內著名詩人、詩評家、學者及部分詩歌刊物主編在論壇上開展學術交流與觀點碰撞。其中,「抗疫詩歌」被頻頻提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詩壇創作出大量反映疫情的詩歌作品。
  • 兩岸詩歌高端論壇海口啟幕 汪國真等60餘名詩人椰城論詩
    、海外華人和大陸的60餘位詩人及藝術家,就傳承發揚中華詩歌文化傳統進行探討。  在成功舉辦三屆屆兩岸詩會的基礎上,海南省根據兩岸詩人建議,以「詩意中國: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主題,繼續舉辦2014兩岸詩歌高端論壇,通過四屆兩岸詩會的舉辦,將兩岸詩會打造成為海南國際旅遊島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 第五屆東湖國際法律論壇在武漢召開
    第五屆東湖國際法律論壇在武漢召開發布時間:2020年11月24日 09:18 來源:中新網湖北 第五屆東湖國際法律論壇在武漢召開  中新網湖北新聞11月24日電 (鄧海婷 馬芙蓉)11月22日,第五屆東湖國際法律論壇在湖北武漢召開。
  • 2019中國·曲阜「新時代儒學價值」高峰論壇舉行
    2019中國·曲阜「新時代儒學價值」高峰論壇舉行 2019-04-    4月3日,2019中國·曲阜「新時代儒學價值」高峰論壇在曲阜孔子研究院舉行。
  • 成都國際詩歌周論壇觀點①|要凸顯巴蜀詩人個性,不要被經濟圈圈住了
    由四川省作協、四川省文聯、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等支持,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五糧液集團公司主辦,成都市文聯《草堂》詩刊社等承辦的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如期而至。出於防控疫情需要,本屆國際詩歌周及時調整了議程,戶外採風活動取消。12月9日上午,成都國際詩歌周主題論壇在新華賓館舉行,來自國內外的詩人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討論新形勢下的成渝詩歌發展。其間,火花不斷。
  • 四位詩人精彩對話,演繹詩歌「四重奏」
    12月20日,作為第六屆武漢詩歌節的重頭戲,三場「中國詩人面對面」活動相繼舉行。在首場活動中,湖北詩人閻志作為主持人,與楊克、李少君、周雲蓬展開對話,共同討論詩與民謠、詩與自然、詩與時代、詩與武漢的話題。
  • 100多位詩人相聚武漢詩歌節:為城市生機寫下一份詩意證明
    武漢詩歌節總策劃、《中國詩歌》主編、詩人閻志在歡迎致辭中說,他期待更多詩人在2020年這個特別的年份,在武漢這個特殊的地方留下特別的詩篇。舒婷(中)舒婷請假來參加武漢詩歌節向武漢人致敬本屆詩歌節為期3天,相繼舉行「新發現」詩歌營、詩歌朗誦、詩人面對面、詩歌音樂會、第12屆聞一多詩歌獎評選頒獎等活動
  • 新時代呼喚草原詩歌新輝煌
    因此,大力倡導草原新詩的創作,引導詩人們關注草原邊疆,繁榮新時代文學,更好地服務於「一帶一路」戰略,是大有可為的。倡導草原新詩是一種概念性引導,並非提倡什麼流派,也不是停留於口號或追趕時髦賺人的眼球。草原新詩的創新發展,一定是長遠壯闊的,其前景也必定會持久不衰。這與當下某些詩人只關注個人內心、過度自我化的小資情調等狀況的改變,努力關切時代、書寫當下生活、引領創作方向,都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 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
    遂寧國際詩歌周舉辦高峰論壇 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 3月5日,遂寧國際詩歌周高峰論壇上,中外詩人共同探討新時代的詩歌發展。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周洪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的國度,新時代的詩歌將是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的詩歌。
  • 2018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大會暨創意寫作高峰論壇在穗舉辦
    11月9日至11月11日,「2018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大會暨創意寫作高峰論壇」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行。本次會議是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承辦。會議以「新時代、新起點、新使命」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公開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美國聖母大學等海內外120多所高校近300位文學與寫作教師,以及知名作家、資深媒體出版人歡聚羊城,共同探討新時代中國高校創意寫作專業建設、教學經驗和人才培養大計。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論壇丨《詩歌月刊》主編李雲:成渝詩人要把...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攝影 向宇 楊瑞青12月9日,安徽省作協秘書長、《詩歌月刊》主編、詩人李雲在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主題論壇活動上表示,成渝詩人要把兩地地域性的東西寫好寫透,在詩歌作品中展現特質性最強的部分
  • 新時代中國幸福家庭建設高峰論壇將持續聚焦公益
    北京商報訊(記者 方彬楠 高春豔)日前,北京商報記者從「新時代中國幸福家庭建設高峰論壇」上獲悉,《中國媽媽藍皮書》將在2019年上半年發布。
  • 快訊| 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詩刊》社發布《新時代詩歌遂寧...
    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的國度,新時代的詩歌將是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的詩歌。3月5日,在遂寧國際詩歌周詩歌高峰論壇中,中國作協《詩刊》社與中外詩人共同探討新時代詩歌發展新路徑,並對外發布《新時代詩歌遂寧宣言》。
  • 「首屆海峽兩岸微電影高峰論壇(2014武漢)」論文徵集
    附件一:論文格式要求 附件二:首屆海峽兩岸微電影高峰論壇報名表 「首屆海峽兩岸微電影高峰論壇(2014武漢)」的序幕拉開,熱切期盼大家的支持和參與。 本屆論壇由湖北省臺辦、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倡議和組織,經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籌辦,是2014年海峽兩岸交流的重點項目,旨在以微電影創作為切入點,通過兩岸高校青年學子的交流與學習,砥礪思想,促進視覺傳播的研究;通過臺灣學子、湖北地區以外高校學子在漢的實地考察增進他們對武漢乃至湖北的了解,發掘和傳播荊楚文化;通過專家、學子對微電影這一文化形態的共同探討,推動兩岸微電影事業的發展
  • 兩岸詩人高雄共論「新詩百年」
    廈門城市學院人文與藝術系教授陳仲義的一席話,拉開了「兩岸詩歌高端論壇」的序幕。此次論壇由人間文教基金會、臺灣文學藝術交流協會、中國詩歌學會等聯合主辦。18日上午,兩岸近50位詩人及文學評論家相聚高雄佛光山,共論「新詩百年」的傳承與創新。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白話詩八首》,被公認為新詩在中國的發端。陳仲義表示,與文言文詩相比,新詩完成了一個轉型和一個回歸。
  • 湖北武漢「湖北省博物館」、東湖風景區旅遊景點遊記
    其中,出土文物是主要的,它們不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時代特徵,基本上反映了湖北古代文化的面貌。在20多萬件藏品中,許多是稀有而重要的科學材料,如:京山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車;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玉人、鷹;盤龍城商遺址、墓出土的大玉戈、銅鼎、銅靛藍;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銅器等。隨縣境內的編鐘青銅器群和16雕龍鳳玉佩與28宿天文影像盒;秦代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竹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