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國際詩歌周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曾潔
用詩歌串聯天府與世界,讓世界品讀成都的詩篇。由四川省作協、四川省文聯、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等支持,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五糧液集團公司主辦,成都市文聯《草堂》詩刊社等承辦的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如期而至。出於防控疫情需要,本屆國際詩歌周及時調整了議程,戶外採風活動取消。12月9日上午,成都國際詩歌周主題論壇在新華賓館舉行,來自國內外的詩人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討論新形勢下的成渝詩歌發展。其間,火花不斷。
論壇現場
講壇伊始,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組委會秘書長、成都市文聯主席、詩人梁平點題:「詩歌在成渝是一個特別特殊的符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成都是中國詩歌的重鎮,這個成都的概念包括重慶。這個符號是整個中國必須認可的,這裡的詩歌,這裡的詩人,足以成為詩歌重鎮的擔當。這兩個地方的詩歌表達和交流不是一兩次活動可以完成的,希望成渝兩地的詩歌交流一如既往地活躍,一如既往地承擔起中國詩歌重鎮的責任。」
梁平主持論壇
《詩刊》副主編、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霍俊明發言:「經濟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推動力,對經濟和城市的表達有多重,包括小說、非虛構,目前都有重要的文本,國外有《倫敦傳》,國內葉兆言寫了《南京傳》,北京的邱華棟剛剛完成了《北京傳》,為什麼作家們通過非虛構的方式完成對一座城市的書寫?這和時代發展分不開。反觀,詩人對城市和經濟的表達是否達到了一個特殊的標誌?巴渝在中國詩歌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第三代詩歌運動的策源地在成渝地區,當時的巴蜀推出了上百個重要的詩人,包括中國最重要的詩歌流派,詩歌文本和觀念是在這裡產生的,對中國先鋒詩歌運動起到了特別重要的推動作用。巴蜀詩歌特質,強調城市文化和市民文化,和當時的市民生活幾乎是重合的,從中可以看到那個時代市民是怎麼生活的。再看當下的城市生活,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既有對歷史的繼承也有對新時代的融入。經濟科技和詩歌的融合,對詩歌提了非常高的要求。詩人不是經濟學家,可以捕捉經濟之外的深度變革,要保持鮮明的特色,新時代條件下,需要突破地、面向世界地凸現巴渝詩人的文化特性和個性。「
霍俊明交流
《中國藝術報》總編康偉從旁觀者、傳媒人的角度談到:「只有成渝才有可能提出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成渝兩地的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相愛相殺,大家紛紛在網際網路上蓋樓,討論成渝兩地,雖然有時候樓會被帶歪,但所謂的相愛相殺帶有調侃的表達,是這兩座城市愛之切的表現。當下,能夠坐到一起探討是真心相愛。成渝兩地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如今,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詩歌可以來表達成渝雙城經濟圈,但不要被城市圈經濟給圈住了。詩人不要被時代所淹沒,要聽到自己的音色和音質,保持成渝兩地詩歌的方言,這個方言是打引號的,是指的特色,要實現對雙城經濟圈有效的表達。」
康偉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