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攝影 向宇
12月9月,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受邀參加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他覺得非常親切:「我是四川人,以前在成都上學,目前的親人都在四川,情感上非常貼近。」在詩歌周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主題訪談活動中,康偉打開了話匣子,情感上的貼近,反倒讓他更加深入的思考:成渝詩歌表達,不能被經濟圈「圈」住。這個觀點獲得了在場不少嘉賓的欣賞和認同。
康偉思考,其實作為一個傳媒人,發現當下國家有長三角、京津冀等多個經濟發展群,但唯獨成渝,能激發起「兩地詩歌表達」這個有意思的話題。「我想這與兩地本身具備的豐厚詩歌傳統與當下現實的期待,和詩人自身的探索分不開。這是成渝兩地能提出的具有時代意義的話題。」
「兩地的心理到物理空間都在擴展。」在康偉看來,成語詩歌是兩顆冉冉升起的雙子星,在時代表達中彰顯著一種地域文化自信。成渝有緊密聯繫,歷史、文化、心理空間都很貼近,動車、高速公路開通了,物理空間更加貼近,兩地詩人交流頻繁。如今再加上國家提出的戰略,兩地經濟空間的高度融合,促成了社會空間的調整,各領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詩歌如何表達成渝雙城地區經濟圈?康偉的觀點是:「詩歌表達不能被經濟圈『圈』住。」具體來看,詩人可以捕捉雙城經濟圈發展帶來的經濟之外的深度變革,宏大的敘事,這些會在新時代條件下迸發出強勁發展活力。但他更希望,在宏大敘事之下,成渝兩地老百姓的生活也值得關注,希望詩人的聲音不要被時代淹沒,兩地詩歌表達在全國來看,就像是「詩歌方言」一樣,要保持自己的嗓音、音色、音質,保持自己的特色,在交流中保持豐富性多樣性,才能達成雙城詩歌的有效表達。
未來,兩地詩歌面對國家、面向國際世界,在這樣的視野下彰顯巴蜀個性,也是成渝雙城經濟圈適合表達中的重要挑戰。
本屆詩歌周由四川省作協、四川省文聯、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等支持,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五糧液集團公司主辦,成都市文聯《草堂》詩刊社等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