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2月9日)上午,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以下簡稱「詩歌周」)主題訪談活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對談會在成都新華賓館開啟。對《詩刊》社副主編霍俊明來說,這已是他第四次參加成都國際詩歌周,在接受紅星新聞專訪時,他表示,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成都堅持舉辦國際詩歌周,本身就具有象徵性。
紅星新聞:你覺得本屆國際詩歌周與前三屆相比,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霍俊明:區別就在於,今年是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舉辦的,還邀請了在中國的外國詩人參與,本屆詩歌周的主題也是圍繞著疫情開展,我覺得這個話題在今年和這次國際詩歌周來討論,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能解決相應的詩歌寫作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本屆國際詩歌周在現實性、時效性、象徵性上,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紅星新聞:你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時代詩歌的寫作的關係是什麼?
霍俊明:我覺得在這種非常時期的文學和詩歌寫作,肯定對寫作者有額外的要求。實際上我們不管是談詩歌創作還是文學,首先有一個文學標準、詩歌標準的要求。反過來說,在這個期間,也還涉及到寫作者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問題,如果你能在非常時期用文學詩歌來表達,這本身就是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你的寫作需要有實質性內容,甚至能夠激起更多的共鳴,或者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產生影響。
霍俊明
紅星新聞:你如何看待成都的「詩意生活」?
霍俊明:我覺得成都的詩歌氛圍一直是挺好的,尤其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詩人流派運動、名刊等,都是從成都產生的,在當代中國詩人心目當中,成都肯定是不可取代的城市。同時,新世紀以來,成都的詩歌生態很好,舉辦了很多詩歌活動、創辦了很多重要的詩歌刊物、培養了很多年輕人。無論什麼年齡層,這裡的詩人身上都體現出了活力,我覺得寫詩必須要有活力,而活力來源於兩方面,一是詩歌需要有活力,包括創造力和創造性;二是從詩歌生態而言,詩歌交流、辦詩歌刊物、舉辦詩歌活動等也需要活力。所以「活力」是成都詩歌群的標誌。
紅星新聞:成都國際詩歌周已經舉辦了四屆,你覺得在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上,塑造中國詩歌品牌中,有什麼推動作用。
霍俊明:從這方面而言,成都做得非常好。實際上,早期城市建設更多是在建築、經濟意義上的建設,而現在,我們越來越注意到城市的文化形象。成都國際詩歌周的舉辦,我認為對於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和推廣的意義是不一般的。因為成都國際詩歌周是一個國際性的活動,在2018成都國際詩歌周中,我們開啟了成都與巴黎詩歌的雙城會,來自中、法、奧、德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詩人齊聚成都,開展主題交流,進行詩歌對話。後來很多法國詩人對成都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因為這個地方是一個綜合體,既有古代的詩聖杜甫,還有現代的熊貓文化、飲食文化、旅遊文化等,是一個具有國際化的城市。
紅星新聞:你對成都國際詩歌周的未來有怎樣的期許?
霍俊明:首先希望能持續的舉辦,我覺得評價一個活動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要不斷的堅持下去,它會自然成為一個紀念碑;此外,我覺得詩歌周已經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比如說每一屆都會有一個主題,每個主題是聚焦式的,一屆屆堅持舉辦下來後,它便形成了立體式的、互相支撐的,甚至是往外發展的這樣的一個整體。最後,待疫情消除後,我覺得應該延續此前的一些活動,比如說每一屆選擇一個重點區域或國家,今後在面向世界的空間格局上,面積更廣,深度更深,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編輯 李潔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