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中打造湖廣會館移民文化主題區

2020-12-25 中國網

隨著「網紅重慶」知名度的不斷擴大,位於渝中區東水門長江邊的湖廣會館也成為外地遊客來渝的必到打卡地之一。在推動全區旅遊業高品質高質量發展中,重慶渝中區不斷提升湖廣會館景區品質,進一步凝聚巴渝精神,傳承好歷史文脈。

科技創新 文化活動 讓歷史「活」起來

自2005年開館以來,湖廣會館經過10多年的旅遊接待,古建築及其配套設施的自然損耗嚴重,設施老化現象突出,2016年國慶節後開始閉館提檔升級。湖廣會館邀請行業權威專家現場把關,全國招募古建築能工巧匠,恪守傳統工藝,對古建築漆面、牆面等進行專業保養,使之在修舊如舊中重煥青春。

2017年初,經過升級後的湖廣會館不但館內建築群煥然一新,移民博物館也以全新的形式亮相。以前的移民博物館展陳以實物為主,展品破損嚴重,展陳形式以靜態展示為主,缺乏創新。通過閉館施工,博物館採用了現代多媒體技術,打造「赤野千裡、昭民徙蜀、水路進川、陸路進川、報畝定籍」等景點。通過180°大屏幕,四川鄉試場所、票號、藥鋪等實景還原,再加上聲光電的科技組合和一系列的互動體驗活動,遊客可身臨其境重走移民路,體會移民入川的艱苦以及移民興川的辛勞。

去年1月份,遊客李青來到升級改造後的湖廣會館,在移民博物館的水路入川體驗區,她站在大屏幕面前,通過全景虛擬影像,感受驚險刺激的水路入川之旅。「蕩漾的浪花,搖晃的船身,還有現場有帶入感的聲音,那一刻仿佛自己真的站在一條入川的船上。」這種體驗讓李青感覺很新鮮也很真實。

此次提檔升級,湖廣會館還新增了移民文化專題陳列館、湖廣會館建築構件展、重慶老城圖片展等專題展覽,以此提升湖廣會館的吸引力,增強參觀遊覽的參與性與趣味性。

如何讓歷史真正「活」起來、「傳」下去?一直以來,湖廣會館以「塑造城市精神文化生活殿堂」為目標,以湖廣會館為載體,結合文化主題活動,弘揚傳統文化。

今年5月28日,「國學母城文化行舟」系列活動的首場展演在湖廣會館舉行,由重慶著名作家王雨創作的話劇《開埠》,以誦讀的形式在舞臺上進行了展演,讓前來觀看的市民仿佛看到了重慶當年的開埠史。

據了解,湖廣會館對外開放以來,先後舉辦了春節「禹王廟會」、清明「禹王祭祀」、五一「聽江民謠歌會」、國慶「移民文化節」、暑假「金榜題名季」等活動。渝中區以湖廣會館為載體,以傳統活動為基礎,增強會館與市民、遊客的互動,讓會館的文化傳承功能得以彰顯。

據介紹,湖廣會館計劃與學校、研究機構加強合作,開發適合各年齡段學生研學的課程內容,充分發揮會館作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功能,成為城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課堂。同時,會館還將與相關傳承人合作,打造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傳承的精品場館。

整體打造 整體提升 全方位展現移民文化

在展現移民文化方面,除了湖廣會館建築群本身外,渝中區還依託周邊的東水門老街、湖廣會館協調區,打造歷史文化街區和風貌區,通過整體打造和整體提升,全方位展現移民文化,推動下半城旅遊品質提檔升級。

在白象街與打銅街之間,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裡面靜靜地佇立著一棟百年老院——謝家大院,該建築建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2008年,謝家大院修復工作正式啟動,對建築外部進行了修繕。2017年,謝家大院再次修繕,對內部進行了完善。謝家大院整體修復工程設計負責人舒聞洋表示,在修復過程中,採用的原則是修舊如舊,並保留了很多它原本已經有的結構,「包括雀替、柱子、柱礎、還有很多它的額枋、廊枋、梁柱都是保留了的,以達到最佳修繕效果。」目前,謝家大院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正式對外開放。

謝家大院坐落於湖廣會館協調區,對謝家大院的修繕也是對該區域改造的一部分。除了謝家大院,協調區還包括明清客棧、下洪學巷40號、胡子昂舊居等歷史建築,它以湖廣會館、東水門城牆為依託,以旅遊、商業、歷史遺蹟展覽、文化活動為主要功能,彰顯文化特色,形成湖廣會館移民文化主題區。預計今年內該項目首開區將對外進行展示。

在東水門老街的打造上,渝中區充分結合湖廣會館的風貌,在去年底完成了景區周邊停車規劃、地面鋪裝以景觀優化、湖廣會館至東水門老街的地下通道整治等基礎設施的改造,引入了「中國渝菜博物館」等一批文商旅城融合發展的新業態。目前,東水門老街招商面積超過三分之二,街區內的旅遊、餐飲等業態已經部分營業,年內將實現全面營業。此外,東水門老街還成功舉辦了迎春燈會、非遺展示、玩賞古物、賦歌作畫等系列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

接下來,渝中區將從「塑形象」「增特色」、「聚人氣」等方面進一步提升該區域的旅遊品質:將東水門老街燈飾工程納入市政燈飾工程統一規劃實施,呈現更加絢麗多彩的燈飾景觀;以「中國渝菜博物館」為主題,打造集聚特色尋根餐飲、傳統精品民宿、非遺文化展演、國學文創產品展銷等多種業態的特色街區;增加明清騎兵實景演出等系列活動,吸引更多遊客。

相關焦點

  • 重慶銅梁還有湖廣會館,古代會館建築群,是移民文化的見證
    重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移民城市,尤其是明末清初,經歷了中國歷史上長達一個世紀的「湖廣填川」移民浪潮,湖廣會館作為渝商人在重慶的聚集地,此時在重慶應運而生。不過重慶的湖廣會館遠不止渝中的那家,它曾經在許多地方建造過,但大部分都沒有保存下來,銅梁安居古鎮的這個顯然是倖存者,雖然它在歷史變遷中被損壞了幾次,但它現在屹立不倒,成為這個古鎮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 藏在重慶長江邊的湖廣會館,別有洞天很江南
    在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旁,渝中區鱗次櫛比的高樓林裡,躲著一個國內城市中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湖廣會館。聽過這個名字的人不少,真正去過的卻寥寥無幾。一來是到這裡的路不好找,另一個,大概是渝中區要收門票的景點實在不多,不巧的是,湖廣會館是其中之一。
  • 重慶母城 美麗渝中
    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紅巖精神匯聚、交融於此,孕育了渝中堅韌不屈、開放包容的文化品格。文化典藏歷史,時尚詮釋未來。如今的渝中,現代服務業引領區、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窗口區和「近者悅、遠者來」美好城市示範區建設同頻共振,正華麗升級、轉型蝶變。
  • 湖廣會館500本家譜幫你尋根 最厚家譜2500頁
    湖廣會館家譜查閱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數百本家譜中,或許可以幫您找到您先輩的足跡。同時,湖廣會館正籌備成立移民姓氏文化研究會,希望充分發揮家譜功用。去年該館建立中國移民文化研究中心,聯合學術界和民間文化研究專家,收集研究湖廣填四川以來,重慶境內姓氏演變過程,廣泛搜集家譜。目前,湖廣會館已收集到家譜500多本,涉及近百個姓的來源和演變過程。湖廣會館希望能將重慶主要姓氏資料集合起來,方便市民查閱,找到自己根在何處。    據資料記載,清初朝廷鼓勵老百姓移民四川時,當時大四川人口僅50來萬人。
  • 區縣文旅精品薈丨重慶母城 美麗渝中
    重慶日報版面 圖:重慶日報渝中區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處,兩江環抱、形似半島。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紅巖精神匯聚、交融於此,孕育了渝中堅韌不屈、開放包容的文化品格。文化典藏歷史,時尚詮釋未來。
  • 擁有300多年歷史的,湖廣會館,見證了重慶的滄桑與繁華
    在許多國內城市和東南亞國家,可以看到會館和商會等,早起是幾個城市,外來商人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而建的,其實現在在國內很多城市都保留著,重慶湖廣會館是其中之一。重慶的湖廣會館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建於乾隆年間,之後,道光年間修復了,現在這裡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和四個劇院,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在繁華繁華的城市中心,這樣的建築群體也顯得外面的美麗。湖廣會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走在院子裡所有的建築都有非常特別的地方,會館入口有一個小展示館,裡面用照片、文字、錄像來講述湖廣會館的前世和現在的樣子。
  • 自定義線路、中英雙語、點讚送門票……渝中雲上文旅館上線啦
    據渝中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渝中區將其積澱的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紅巖精神等厚重文化底蘊以及其濃縮的江城、山城、不夜城精華都展現在雲上文旅館上,將成為遊客遊重慶、逛渝中的「超強攻略」。六大板塊 覆蓋遊購娛吃住行來了渝中去哪玩、住哪裡、吃什麼、玩什麼?渝中區雲上文旅館正好都滿足遊客需要。
  • 重慶旅遊攻略,三天時間,你可以玩幾個景點!
    線路1:山城重慶一日遊 早出發遊覽仿古新建建築重慶湖廣會館(約1小時左右),它生動地再現了人類移民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參觀 中美合作所遺址之渣滓洞、白公館(各自約40分鐘左右),遊覽千年古鎮磁器口(約40分鐘左右)、觀明清建築,嘗傳統小吃,遊覽重慶獨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天壇式民人民大禮堂外景
  • 揭秘湖廣填四川:通過三條路入川 重慶是重要驛站
    湖廣會館是湖廣填四川歷史的產物。  湖廣填四川·飲食  打造經典回鍋肉將川菜發揚光大  大量移民的進入,帶來的不僅是人丁的興旺,還有各地不同的飲食風俗。現在川渝兩地人們愛吃的回鍋肉,有人說,就是清初之時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們發明的。清初之際,湖廣填四川而來的背井離鄉之民,每逢年節要煮大塊肉祭祖。死人祭過了,東西不能浪費,煮肉湯裡下點蘿蔔白菜,肉塊切片回鍋快炒,就成了一道美食。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路孔鎮與我虛構的岷壩村、惠水河很相像,古鎮、河流、拱橋,還真有個趙家祠堂,有保留完好的湖廣會館和高築牆小開窗的客家民居。鎮上的店鋪名字很特別,如「艾餈粑」「一壺春」「大食店」等等。採訪得知,當年有路過的移民在瀨溪河舀水喝,大老遠帶來的瓷碗不慎落進了河水裡,便認為是留其在此舀飯吃,於是就在路孔落戶了。這些都寫進了小說裡。因了這部小說,我成為榮昌的榮譽市民。
  • 成渝雙城志:文化同源|移民研究專家陳世松:移民文化是助推成渝發展...
    黃勇 攝影在移民研究專家陳世松看來,成渝雙城,山水相依,文化同源,移民文化是川渝歷史文化的共同特色。在歷史長河中,成都和重慶分別在歷次移民大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移民文化是歷史留給四川省和重慶市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 解放碑擴建中央商務區 渝中半島打造5A景區開通旅遊巴士
    今年6月,重慶市委宣傳部啟動了以全媒體方式開展「走五大功能區域看改革發展新貌」系列主題宣傳活動。  今日起,本報推出「看都市功能核心區與都市功能拓展區——走進五大功能區域媒體聯合行」系列主題宣傳,聚焦都市功能核心區與都市功能拓展區。  現在的渝中區發展得如何?未來,渝中區又將是怎樣的?
  • 渝中區下半城大變樣,打造重慶未來的旅遊名片
    日前,重慶網紅景點最集中的區域,母城渝中曬出「扮靚」方案,主要集中在下半城:將以「1年有變化、2年出亮點、3年見成效、4年出形象、5年大變樣」的目標,推進渝中半島濱江岸線提檔升級,重點建設「十大公共空間」。
  • 重慶鬧市區隱匿的古建築群,距今300多年歷史,就在長江索道下
    @攝影師 SilverQSY重慶這個城市很有意思。不僅是說它的地形,也不僅是說這裡的吃穿住行,而是這裡的人,這裡的歷史和文化。重慶,除了我們印象深刻的火鍋文化,還有很多值得說道的獨特文化,比如重慶的碼頭文化,比如重慶的會館文化。
  • 打卡6條渝中旅遊精華線路,讓你感受不一樣的「重慶春節」
    依山而建,與水為鄰,還有美景美食相伴,重慶帶給你的不僅是奇幻,還有不一樣的寵愛和溫暖。渝中區作為重慶母城,有著獨樹一幟的「母城文化」,除了集聚重慶吃喝玩樂的精華,還一舉成為國內點讚最高的網紅旅行地。在渝中,記者特地整理了6條主題遊覽線路,讓遊客春節輕鬆暢玩。
  • 酣暢淋漓、水煮重慶,巴渝兒女激情熱辣的千面一城
    秉持著這個疑問,曉墨來到了東水門一側的湖廣會館。湖廣會館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會館建築群。重慶人想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就要到湖廣會館。外地遊客想知道「這群帥哥、美人怎麼來的?他們能不能幫我們改善後代基因?」
  • 重慶市渝中區進京展演活動五大亮點揭秘 體現巴渝文化
    一、區情簡介及背景情況 渝中是重慶母城,承載著重慶文化的「根」和「源」,是底蘊深厚的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紅巖文化發源地,也是重慶主城現代都市圈的核心,被譽為「老重慶底片、新重慶客廳」。 (一)完善網絡化的公共文化設施 在區域標誌性方面,從土地、規劃、市政等方面大力支持三峽博物館、規劃展覽館、市少年宮、國泰藝術中心、解放碑時尚文化城、湖廣會館協調區建設。
  • 「湖廣填四川」客家人之地-重慶真武場
    在其龐大的移民過程中,不管是因奉旨入川還是經商與求生入川,這一路途在當時都算得上是萬裡千山了,在當時,整個移民入川的路線大體上有兩條,一條是陸路,一條是水路,沿黔北經遵義入川的陸路需翻山越嶺路途勞累,而沿長江穿三峽的水路也是灘多水急險象環生,每一名入川的客家人都是經歷了各種艱辛才得以入川。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老作家沙汀(原名楊朝熙)祖籍湖廣省湖北地域,上川祖在清初隨大批移民進川, 祖父楊仁和曾任重慶府都欽部小官,繼後在川西北安縣安昌鎮定居,建八字龍門府第。老作家艾蕪(原名湯道耕)祖籍經核查《湯氏族譜》系湖廣省寶慶府武崗州(湖北地域武崗縣)楊家橋,清康熙中葉上川祖湯成烈攜妻楊氏和5歲兒子入蜀,始居彭縣竹瓦,第五代分支新繁縣水村。
  • 中國第一移民水鄉,重慶榮昌萬靈古鎮
    萬靈古鎮,據說是當年湖廣填四川的第一移民鎮,萬靈古鎮原名路孔鎮,位於重慶市榮昌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2014年12月,重慶市榮昌區萬靈古鎮風景區正式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4A)級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