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0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王 雨
樹挪死,人挪活。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變遷史就是移民史。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查閱客家移民資料,發現客家移民後代在重慶市榮昌區的盤龍鎮和成都市龍泉驛區的洛帶鎮最多,兩地都有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客家人志遠好動,自東晉「五胡之亂」始,歷經五次大遷徙,成就過不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填四川》小說主人公寧徙的落腳地,我選擇了熟悉的榮昌。
王雨《填四川》(圖片來自網絡)
寫完《填四川》後,該書責任編輯、重慶出版社的羅玉平先生將列印稿給了當地宣傳部領導看。我開先是有顧慮的,書稿裡寫的是虛構的岷壩村、惠水河。宣傳部領導和當地民俗專家看了書稿很重視,特邀我和羅玉平去開了座談會。有人問,為啥不寫路孔鎮、瀨溪河?我老實回答,因為小說裡寫有貪官,怕引起誤會。有人說,你還寫了移民女傑寧徙、寫了廉吏寧德功呢。在他們的鼓動下,我和羅玉平去了我從沒去過的明清建築保存完好的路孔鎮(現萬靈鎮),去了客家移民後代眾多、至今百分之六十的人會說客家話的盛產夏布的盤龍鎮。
重慶榮昌萬靈鎮(圖片來自網絡)
我腦洞大開,再次動手改寫書稿,把地點改寫成路孔寨、瀨溪河。路孔鎮與我虛構的岷壩村、惠水河很相像,古鎮、河流、拱橋,還真有個趙家祠堂,有保留完好的湖廣會館和高築牆小開窗的客家民居。鎮上的店鋪名字很特別,如「艾餈粑」「一壺春」「大食店」等等。採訪得知,當年有路過的移民在瀨溪河舀水喝,大老遠帶來的瓷碗不慎落進了河水裡,便認為是留其在此舀飯吃,於是就在路孔落戶了。這些都寫進了小說裡。因了這部小說,我成為榮昌的榮譽市民。
榮昌風光 劉勇 攝(圖片來源:重慶市人民政府網)
客家移民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歷史文化的書寫者。他們帶來了薴麻種子、豬種,帶來了建築、紡織、摺扇、制陶、茶藝,帶來了各地的民俗風情與文化藝術,與當地土著結合,融為一體,生機勃勃。
成都的洛帶古鎮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至今生活在那裡的多是「湖廣填四川」時從福建、廣東、江西等地來的客家移民的後代,佔當地人口總數的八成以上。古鎮街口有八角井,傳說因蜀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井中而得名「落帶」。我去過這傳說多古蹟多的古鎮。青石板路留下了歷史的滄桑,一街七巷之老街保留有清代客家移民民居,保留有乾隆年間客家土樓風情的湖廣會館、廣東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素有「客家名鎮、會館之鄉」的美譽。客家人講究茶飲,幾杯香茗三五老友十幾張桌子鋪排,喝茶打牌擺龍門陣,極是悠閒。當地客家人傳統習俗的舞龍燒龍的「火龍節」,說是源自江西籍的劉姓客家人,至今,劉姓家族仍聚居在洛帶古鎮的寶勝村,以扎龍舞龍為業,行接龍祭祖、迎龍歸巢、殺雞出龍、舞龍點睛表演。古鎮啟動了客家民居建設,招徠農民向城鎮移居。歲月遮掩了當年篳路藍縷的艱辛,光陰模糊了祖先的容顏,但深烙客家人心中的共同記憶未有消失,他們是追逐「聶透」(太陽)的客家人。
成都洛帶古鎮的湖廣會館(王俊 攝,圖片來源:視覺四川)
洛帶客家水龍文化節(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郝飛 攝)
重慶榮昌是「湖廣填四川」移民的集散地。當年的城門上,老遠就可以看見高懸的招民旗:「插起招民旗,自有墾荒人」「奉旨招民填川治川」「榮昌縣乃去川府的必經之地,懇請移民留下置業」「榮昌水肥土沃,任由諸君開墾」。該縣的路孔寨(現萬靈鎮)青山環抱,吃乾糧舔鹽蛋住巖洞、越崇山峻岭、走蠶叢鳥道路過的客家移民,見到刻有「路孔寨」標牌的城門。古寨有六個石孔與瀨溪河相通,路孔因之得名。寨內唯一的老街彎拐狹長陡峭,石板梯道被踩踏得變了形,泛著青光,路邊是平房、吊腳樓土著民居。繞過寨子經由榮昌主城與四川瀘州的沱江匯合的瀨溪河緩緩西流,河水繞寨時遇石樑橫阻形成了白銀石灘。橫跨河面的石橋特別,臨寨子的一段是拱橋,伸向南岸的一段是平鋪的石橋。拱橋可過漕運大船,橋壁刻有「大榮橋」字樣。河對面是萬靈山,山上有萬靈寺。「打鐵的識銅,稱釘的識斤」,尋見這天賜寶地的真敖高僧這麼唱。移民們把斤兩的「斤」想成金子的「金」,填川選址務擇仁地,既莫居鬧市也別離其太遠,以便他日完糧過稅、考試入場,便覺得是落戶置業發家的好地方。
重慶湖廣會館(朱毀毀 攝,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一代又一代的當地土著和客家移民共同努力,老街上的商鋪、餐館、茶座、作坊、客棧、祠堂日漸增多,耕田、養豬、做扇、制陶、船運、採煤、織麻日漸興盛。榮昌麻布(夏布)是榮昌擁有的3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早先的榮昌就「夜夜機杼聲,家家績麻布」,人們白天在外勞作,回家又連夜織布,疲乏時唱歌提神,便是「夏布神歌」。我採訪過盤龍鎮的一位耄耋老人,老人興致勃勃邊織麻邊歌唱,唱出真情唱出命運。「么妹要勤快,勤快要績麻,三天麻籃滿,四天崩了架,幾天才把麻編好,編好才能把漿刷。染好麻布做衣衫,青藍白色有配搭。么妹穿起像天仙,扭動腰身樂哈哈。」「男兒一心上四川,逆水坐的賣鹽船,來到這裡織麻布,么妹心頭好喜歡。」移民文化促使了經濟興盛,成就了榮昌的夏布產業。清光緒年間的《榮昌縣誌》記載,「各鄉遍地種麻,婦女勤績成布,白細輕軟較甚於葛。」民國時期,榮昌全縣有夏布織機5000多臺,年產夏布70萬匹。現今,榮昌夏布的國內銷售收入數億元,出口創匯上億美元。榮昌夏布織造技藝被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榮昌的陶瓷、摺扇亦久負盛名,榮昌的豬兒有國家級研究院研育,聲名遠播,供不應求。
經濟離不開文化,文化繁榮經濟。如今,成都、重慶相向發展,榮昌將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努力建設重慶主城都市區重要增長極,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支點。經濟文化共進,必將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日報》(2020年12月22日第15版)
作者:王 雨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