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即將過去,本周我們回顧了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一年一度舉辦的公眾開放日,向大家介紹以兒童為對象的各類公益項目,及公益基金組織,希望喚起大眾對兒童慈善事業的關注。
本周的主題推薦單元,我們介紹了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通過對2019年各類藝術活動及展覽的回顧與總結,反思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現狀,並展望當代藝術的未來發展路徑。
近期回顧2020年12月19日,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在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普育西路105號的公益新天地園內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公眾開放日。開放日設立了不同項目展示的「站點」,並由每個整點時刻發車的「美好列車」來導覽今年度聯勸公益基金會的項目亮點。
「乘客」首先來到聯勸公益基金會辦公室探訪工作人員的日常,辦公室的一角陳列著全部由捐贈而來的物品,參觀者可隨手捐助,帶走它們。隨後,「乘客」來到關注鄉村兒童營養攝入的「一個雞蛋」項目,該項目已經進入第8年,2020年春季學期覆蓋了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8個省份的13個地區,共有167所學校的16.7萬人次師生,在午餐中吃上了1800萬個雞蛋。在被疫情包圍的一年內,「一個雞蛋」也沒有停下腳步。
第三站是鄉村兒童衛生清潔狀況的「清潔小手」項目。該項目伴隨著「一個雞蛋」項目產生,志願者發現許多兒童在飲食之前沒有洗手條件,而不合理的飲食和清潔問題帶來的健康疾病是造成兒童營養不良的兩大因素。尤其在新冠疫情下,健康衛生問題顯得尤其緊迫。截至目前,「清潔小手」計劃已經為11個省市的131所農村幼兒園安裝了洗手池和捐贈清潔衛生物資,超過10000名師生受益。參觀者可以在這裡隨手捐一份給鄉村兒童的清潔套裝,包含肥皂、臉盆和起泡袋。
第四站是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課餘生活的「放學啦!寶藏小屋」項目,該項目重點在長三角地區城市開展,致力於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安全保護、教育發展和社會融合。中國共有3億兒童,而其中受父母流動影響的約佔三分之一。2015到2019年,聯勸公益已經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市設立23個小屋,惠及超過6萬名困境流動兒童,他們中很大部分是在城市中從事體力勞動人群的孩子,放學後無人照顧和陪伴,寶藏小屋給了他們一個與人交流、學習新鮮事物的去處。
最後一站是捐贈人建議基金站點,向來訪者介紹了當下國內外前沿的慈善公益形式,包括首批民政部指定的13家慈善組織網際網路公開募捐信息平臺之一的聯勸網,國內外的捐贈人建議基金(Donor Advised Fund,簡稱DAF)的發展情況和案例分享。
除了案例介紹和展示,開放日還設立了新興公益形式介紹展臺,包括聯勸網的公益捐贈有獎知識問答,國內外「捐贈人建議基金」系列案例展示和現場交流,以及慈善義賣活動。義賣收入直接通過聯勸網平臺進入聯勸公益基金會,用於慈善事業。
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是上海第一家由民間發起的資助型公益基金會,成立於2009年。截至目前,歷年累計捐贈人次將近6000萬人,捐贈總額達到約人民幣6.5億元。該基金重點關注兒童、助老、社區發展和公益行業支持,致力於讓公眾了解和參與公益,發現參與公益的快樂,促使公益參與者成為整個社會正向改變的驅動力,並從中收穫自我成長的幸福。在快樂、多元、理性的公益實踐理念下,承諾透明公開的善款使用。
開放日所在的公益新天地全稱上海公益新天地園,佔地約23000m²,2015年被列為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園區前身是由著名慈善家陸伯鴻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後建立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遠東最大的留養類慈善機構「新普育堂」,同時也是上海市兒童福利院舊址所在地。
該園區集結了大量公益組織入駐辦公,以「創新、開放和共享」為發展理念為指導,以探索「跨界合作」的方式解決重大問題為創新模式,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上海公益新地標。」(作者:池勉,圖片由聯勸公益提供)
本周主題推薦「當代藝術」的出現被理解為是在「現代」語境下尋求出路的「另建構」。1979年,首屆「星星美展」在中國美術館東側的小公園舉行,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開創性事件。當代藝術從此開始與以中國傳統的書法國畫為代表的傳統藝術,和以西方油畫雕塑為代表的學院藝術相互交集。
本周的主題推薦是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基於對中國當代藝術活動展覽在2019年的調查情況,進行了回顧與分析;探索當代藝術在人類精神解放,與情感抒發領域的未知之地。(主持:劉懿琛)
上海·展覽|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由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將於2020年12月25日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開幕。
詳情請關注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2019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是基於2019《中國當代藝術年鑑》的調查,《年鑑》收錄展覽和活動3941條、文獻4319篇、15000多個藝術家的活動信息。對2019年中國當代藝術的最新發展和突出的變化進行總結和歸納,分單元呈現。
詳情請關注
坪山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線下活動推薦·海報集詳情請關注
十二GALLERY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體與態詳情請關注
Cubism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演|如水·漂泊·交融——我與苗族務工阿姨的魔都之歌詳情請關注
煙囪PSA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在「三室兩廳」如何喝光海水?詳情請關注
上海當代藝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論壇|畫家 畫賽 畫廊——應時而變才能成功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邀請香格納畫廊創始人勞倫斯·何浦林先生、BANK畫廊創始人馬修·伯利塞維茲先生、天線空間創始人王子先生與約翰·莫爾繪畫獎基金會理事凌敏女士共同討論新變局下的畫家、畫賽與畫廊。
詳情請關注
約翰莫爾繪畫獎微信公眾號
上海·放映|岸上漁歌導演馬智恆花了四年時間拍攝紀錄片《岸上漁歌》(Ballad on the Shore),走訪塔門、大澳及香港仔等,找來香港仍懂得吟唱漁歌的漁民,追訪他們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記錄被時代遺忘的文化。本次活動將由放映與導演連線兩部分組成。
時間:12月27日14:30-17:00
地點:野狸弄,上海市靜安區愚園路愚谷邨361弄42號一樓正門
詳情請關注
野狸弄LonelyFox微信公眾號
上海·放映|南南之約本次活動將放映六部與雅加達、峇里島、金邊、上海的亞文化場景有關的紀錄片。
詳情請關注
Subtropical亞熱微信公眾號
上海·劇場|陌生人,我想和你聊聊這個冬春交替的日子詳情請關注
那什麼實驗創作小組微信公眾號
上海·劇場|心思劇團一人一故事2020年度演出盲盒詳情請關注
小心思s微信公眾號
上海·派對|新年·NEW TRIP詳情請關注
MAJA project微信公眾號
上海·音樂派對|電梯跨年詳情請關注
Elevators上海微信公眾號
北京·放映|DV和我的故鄉:《巫山之春》導演見面會及展映活動時間:2020 年 12 月 26 日
地點:郎園Vintage21號樓一層薈讀空間(請走郎園北門)
詳情請關注
刺魚微信公眾號
北京·對話|汪暉、賀桂梅、毛尖:民族形式與革命的「文明」論詳情請關注
北京中間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山中橋·山中房·山中園詳情請關注
山中天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北京·音樂|二〇二壹兵馬司冬日派對詳情請關注
兵馬司唱片微信公眾號
武漢·展覽|邊界詳情請關注
春熙照相館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故鄉系列1:海波和他的北方詳情請關注
坪山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佛山·漫步|未有佛山,先有塔坡:佛山起源之行詳情請關注
BOOK導賞微信公眾號
杭州·展覽|青山行不盡 ——唐詩之路藝術展詳情請關注
中國美術學院微信公眾號
杭州·展覽|「源」中國小水源公益展詳情請關注
青山村 NatureHub微信公眾號
成都·展覽|自定義的方式·一個與N個展覽詳情請關注
千高原藝術空間微信公眾號
烏魯木齊·展覽|#我也愛你詳情請關注
高臺當代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廈門·展覽|廈門外貿優品展——廈門好設計12月25日,由廈門市商務局主辦、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承辦、廈門市進出口商會協辦的「廈門外貿優品展——廈門好設計」將正式開展。該展覽共收錄63件紅點設計大獎與當代好設計獎獲獎作品,均是廈門在地企業優秀的獲獎產品。旨在全方位展示廈門企業出色的創新設計,呈現最新的消費與產業發展趨勢。
詳情請關注
紅點設計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線上活動推薦本次主題攝影展覽希望通過攝影作品探索疫情下公共空間中新的發現與見解。徵集了來自中國、美國、日本、英國和荷蘭等不同地區,30餘位作者的200餘份作品,將在同一時空中生發一場扁平式的對話。
詳情請關注
ChinaGSD微信公眾號
線上講座|身邊動物的觀察與記錄講座時間:2020年12月27日20:00-21:00
騰訊會議ID: 897 562 915
講座嘉賓:姜雅風
詳情請關注
生態南匯微信公眾號
線上直播|2020跨年晚宴:地球接力2020年是人類史上非常特別的一年,全球各地的人們都經受了太多。良食基金髮起「2020告別晚宴:良食媽媽廚房全球接力」直播活動,邀請世界各地24個時區,約48位意見領袖及不同的機構、家庭和個人,在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01月1日,從地球第1個時區開始,陸續接力,展示那個時區的人們2020年最後一頓晚餐吃了什麼?為何吃這個?如何製作?背後的飲食理念是什麼?以及對未來飲食的思考和探索。
直播活動完全遵循植物領先、動物福利、健康、可持續、良善飲食的理念,儘量選取當地植物性食材進行烹飪,向全球展現植物性飲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以此啟發公眾對健康、可持續性飲食與人類未來關係的思考。
直播連結:
直播連結1(2020年12月31日14:00至2021年1月1日2:30)
直播連結2(2020年1月1日8:00-11:00)
詳情請關注
何以為食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繫我們,請發郵件至shenjw@thepaper.cn)(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