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世界。在江西省高安市的吳有訓科教館內,就存放著這顆原子彈的實體模型,這個模型是參照第一顆原子彈的實體,按照1∶1的比例製作的。吳有訓科教館館長劉裕黑介紹,這個1∶1比例的原子彈實體模型,是全國唯一的一個。因為保密的原因,直到現在,這個實體模型落戶高安的過程仍鮮為人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1∶1實體模型為何會留在高安?吳有訓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又有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原子彈模型是誰製作並通過什麼途徑運送到江西的?19日,參與了第一顆原子彈實體模型落戶江西整個過程的劉裕黑,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又一個謎團。
緣起
一枚郵票引出籌建吳有訓科教館
「第一顆原子彈實體模型落戶江西,還要從一枚郵票說起。」劉裕黑告訴記者,1988年4月28日,為弘揚中國科學家的愛國精神以及他們對國家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當時的國家郵電部發行了「中國現代科學家(第一組)紀念郵票」,分別是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與地理學家竺可楨、物理學家吳有訓、數學家華羅庚四枚郵票,其中吳有訓是江西高安人。時任高安市文化局副局長兼博物館館長的劉裕黑,當日與高安各界代表50餘人舉行了一個「紀念現代科學家吳有訓」的座談會,併購置了一批四大科學家的紀念郵票。
正是一枚吳有訓的郵票,讓劉裕黑了解到吳有訓是高安走出的科學家,並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國核物理學的開山祖師。這讓劉裕黑十分激動,當天晚上,他在辦公室查找資料,發現科學家紀念郵票中,李四光、華羅庚、竺可楨的家鄉都為他們興建了紀念館,唯獨吳有訓的家鄉——高安還沒有建紀念館。劉裕黑心裡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建一個吳有訓紀念館。但一直未有實質性進展。
1990年8月1日,原高安縣人民政府召開了由鄧小平同志題寫書名的《吳有訓》一書首發儀式。在這次儀式上,劉裕黑向當地政府提出了在高安興建吳有訓科教館的建議。當年9月,劉裕黑又先後前往華羅庚、李四光和竺可楨的家鄉,了解建館的經驗和籌資辦法。最後,他根據調查了解到的情況,寫下了興建吳有訓科教館的建議信,連同學習其他省份建館經驗調查報告,提交給高安縣領導。
1990年10月,中共高安縣委、高安縣人民政府批准了劉裕黑的建議信,並任命劉裕黑為吳有訓科教館籌建辦公室主任。「正是因為要在高安建吳有訓科教館,才有了第一顆原子彈模型落戶江西的故事。」劉裕黑表示。
遺憾
吳有訓未親自參與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接到籌建吳有訓科教館的任務後,劉裕黑開始全面徵集吳有訓的遺物、圖書資料以及吳有訓的愛國事跡等等。「在徵集所有與吳有訓有關聯的內容時,發現沒有一件比得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模型有價值。」劉裕黑說,「因為吳有訓作為中國核物理學的開山祖師,沒能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有著完美的遺憾,可我們不應該忘記他。」
劉裕黑表示,很多人都知道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等,但卻不知道吳有訓也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模型存放進吳有訓科教館是「為了忘卻的紀念」。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戰火一直燒到中朝邊境。為了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我軍與朝鮮人民軍一度把美軍打得潰逃400多公裡。1950年11月30日,杜魯門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表《關於朝鮮局勢的聲明》時威脅說:「不排除在朝鮮使用原子彈的可能。」隨後,美國幾次三番地對中國揮舞原子彈棍棒,進行威脅恐嚇,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義憤,也激發了中國擁有原子彈的願望以維護和平。
1962年11月,毛澤東發出了「中國人靠自己研發原子彈的號召」。吳有訓這位中國核物理學的開山祖師,抱著強烈的愛國精神,積極選拔、推薦科技人員,迅速組建隊伍,抓緊開展原子武器的研製工作。按照規定,同時也為了保密的需要,進行原子彈研發的所有人員必須是黨員。為了參與整個原子彈的研發過程,吳有訓提交了入黨申請書,但由於當時吳有訓在國際科學界的威望很高,黨和國家領導人皆認為吳有訓繼續留在黨外,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愛國科學家歸國效力,比入黨更能發揮作用,所以吳有訓沒有入黨,但其學生如錢三強、王淦昌、周光召等全入了黨並進入了保密狀態,參與原子彈的研製。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吳有訓當日20時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中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興奮與喜悅,但同時,這又是一個完美的遺憾。因為從他親赴美國考察研究,到出任新中國第一任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後改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並作為中國第一個核科研計劃的制定者,吳有訓做夢都想著能親自參與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但這個願望最後落空了。不過,吳有訓很快就釋然了,因為他的學生們幫他完成了強國夢。
感動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免費製作
既然要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模型存放進吳有訓科教館,那就得製作原子彈模型,但是沒有參與原子彈研發的人根本沒有見過第一顆原子彈是什麼模樣,很難進行模型的設計與製作。但劉裕黑從1990年至1999年的9年時間裡,一直沒有放棄把第一顆原子彈模型存放進吳有訓科教館的目標。
1999年3月,離吳有訓科教館開館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第一顆原子彈模型還沒有一點著落。
怎麼辦?劉裕黑經過冥思苦想,最後決定去北京尋找高級工程師鄧元梁。對於劉裕黑的來意,鄧元梁表示要取得曾經全面參與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同意,才能把第一顆原子彈的模型製作出來,否則根本不可能。根據鄧元梁的指點,劉裕黑找到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負責人,並說明了來意。該負責人聽說是為建吳有訓科教館製作第一個原子彈1∶1的實體模型,是為紀念吳有訓先生,馬上表示了贊同,並表示全國只此一例,換其他人或做其他用途絕對不授予這個特權。該負責人同時還告訴劉裕黑,製作1∶1的實體模型至少要近6萬元人民幣,劉裕黑為此犯起愁來,因為籌建吳有訓科教館所有的資金全是募捐而來,6萬元一時間成了一個難題。
無奈之下,劉裕黑想盡辦法找到籌建吳有訓科教館時認識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賀賢土、杜祥琬兩位院士,兩位院士表示可以各捐2萬元。雖然還差一點,但劉裕黑心裡有了點底。之後,他又找到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出人意料的是,研究院被劉裕黑籌建吳有訓科教館的精神感動,最後答應免去6萬元的製作費用,決定製作完成後當作一件特殊的禮物,送給吳有訓科教館。
運送
原子彈模型乘火車秘密到江西
經過20多天的努力,中國第一顆原子彈1∶1的實體模型製作成功。隨後,劉裕黑採用了掛貨品的方式,把原子彈模型用火車帶回了南昌。「現在想想挺有意思的,當時火車站檢查,我就說是普通的一個貨品,他們也信了,讓我順利過關,估計這個與原子彈一模一樣的模型,火車站工作人員也不認識,否則在車上就會引來圍觀。」劉裕黑回憶,從去北京到帶回原子彈模型,整整花去了30天的時間。
劉裕黑把原子彈模型帶回南昌後,僱了一輛貨車把模型帶回了高安,當時沒有告訴任何人把模型帶回來了,這個秘密直到1999年4月26日吳有訓科教館開館的那一天才揭開,讓許多前來參觀的人大開眼界。
意義
展出實體模型讓人們記住歷史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1∶1的實體模型,是吳有訓科教館的一張名片。」劉裕黑向記者表示,很多人沒有見過原子彈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出來背後,蘊含著多少愛國科學家的血汗,還有人不明白原子彈研製出來對保家衛國的意義。通過開放吳有訓科教館,很多市民與學生參觀原子彈模型,在講解員的解說下,輔以圖像再現的形式,不僅使他們明白了這些道理,同時也普及了科學知識,也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
2000年4月24日—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科學家)率領宋家樹、周毓麟、經福謙、朱建士院士考察團一行9人,專程到吳有訓科教館參觀了原子彈模型並舉行了「吳有訓誕辰103周年」紀念座談會,暢談科教興國。
吳有訓科教館自1999年4月26日開館以來,還接待了許多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義大利等國家的遊客。許多外國遊客參觀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模型後,對中國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科學家憑著愛國熱情研製出原子彈,表示十分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