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理諮詢師 咿呀
喜歡我可點上方的關注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經常聽到一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意思是說,不管是在工作,還是在家庭、生活中,那些經常抱怨、愛表現或者賣慘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人們的關注 ,也更容易獲得一些利益。
哭,是人的天性。人剛出生時,不會說話,不舒服了、餓了、尿了,只能通過哭來表達,用哭來吸引大人。當嬰兒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於是生存的本能會讓嬰兒一不舒服就會用哭來表達 。
當哭、愛哭的技能經常被某一成人使用時,我們可以總結為這是一個「人際交流問題」或「溝通問題」。會哭的人通過哭這一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希望引起更多的人來關注。
在工作中,你周邊是不是總有愛撒嬌、平時說話嬌滴滴的同事,能力可能一般般,但在職場中就是順風順水。
畢業後,老師印象最深刻的永遠是那些不守紀律、調皮搗蛋的學生。
這樣的事件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很多,會哭鬧的孩子確實比那些乖巧懂事的能獲得更多的關注度,也更容易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除了人類,自然界也會遵循這一原則。老鷹永遠是先給那些叫的大聲、脖子伸的老長的孩子餵食,而那些叫的聲小或者脖子伸的不夠長的多會出現營養不良,而被優劣生存法則所淘汰。
相對比那些乖巧懂事的,愛哭的孩子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
他們明白他們自己想要什麼,也敢於開口去提。通過哭鬧這一方式 ,他們的需求被朋友 、親人、領導、同事所感受到,並會儘可能的去滿足。而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猶如老黃牛一樣,天天埋頭苦幹 ,任勞任怨,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也不會與他人溝通交流,遇到問題都是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樣的孩子,大家看不到他的好、也不知道他有什麼困難和需求,自然而然的就會忽視了。
愛哭的孩子懂得示弱
愛哭的人經常會給人呈現一種弱者的形象,也能更容易勾起人的同情心和憐憫心,從而能夠讓得到比別人更多的好處。
現在網上經常有一些新聞,吃瓜觀眾不管事情的真相,只要是弱者,都會先給予同情,並認為他們很可憐,他們肯定不是過錯方。
我們在電視劇裡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劇情,男主提出分手時,通常會說,你很好、很堅強,我相信你離開我一樣能過的很好,但她很柔弱、很膽小,沒有我我怕她會想不開。
這就是愛哭的作用。
恰當的示弱,也會讓更多的人能幫助自己。之前有一同事,說話嬌滴滴的,經常讓同事幫忙拿個快遞、搬個東西,幹完後也不忘誇讚幾句,同事們也是樂得其中。
要是換成那種不善於示弱或不善於溝通的,也只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幹了。
愛哭不是指讓你真的天天去哭,它所代表的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懂得去爭取自己的利益。如果一個人一味的沉默,沒有需求、沒有情緒、沒有自我、沒有意見,那就如一個隱形人一樣,沒有人能看得到他的價值,沒有人能知道他的感受。
當然,會哭也是一門技術,不是所有的哭都會有奶吃,也不是所有的哭都會被人同情。有沒有奶吃,最終還是需要憑藉自己的個人實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上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