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關鍵的3個腎病指標,可惜多數腎友只看1個

2020-12-20 腎病之友

剛患腎病的「新手」,以及不太關注腎內前沿領域的人,經常會對腎病相關的檢驗指標產生誤解,或是理解有偏差。以致於出現「降肌酐」「消潛血」「尿蛋白至上」等錯誤觀念。

對指標有誤解,就可能會捨本逐末,求醫問藥誤入歧途,幡然醒悟時腎功能已經嚴重衰竭。

那麼,哪些才是慢性腎臟病的關鍵指標呢?主要有3個。

一、慢性腎臟病最重要的指標:血壓

許多腎病患者每次檢查就只顧著看尿蛋白。確實,尿蛋白是腎病最典型、最普遍的異常指標。

不過,腎病最重要的指標不是尿蛋白,而是血壓!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血壓,血壓,血壓!

近日又有腎病流行病學研究,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刊文指出:在包括中國以內的東亞,以及東歐、熱帶拉丁美洲和西撒哈拉非洲的國家中,對慢性腎臟病患者損害最大的因素是高血壓。

60%的腎病患者伴有高血壓。伴有高血壓的患者,病理往往更重,用藥反應普遍不佳,病情進展風險更大。

高血壓導致的腎損害進展速度,要比尿蛋白快得多。高血壓不僅可以像尿蛋白一樣使腎病呈漸進性進展,還可在短時間內引起急性腎衰竭,而且可引起心血管病——尿毒症最大的死亡原因。

可以說,高血壓直接掌握著腎病患者的最終結局。

腎友最應該看重的症狀,是高血壓。可是我每次科普低鹽飲食、強調血壓的重要性,從驟降的閱讀轉發數據就能看出來,沒幾人重視。我能怎麼辦?從此不跟大家科普降壓了?還得隔三差五一遍一遍地講。

其實不止是咱們腎病患者,絕大多數人,包括我國的3億高血壓患者,大多都對高血壓的危害認識不到位。

二、導致腎衰竭最常見的指標:尿蛋白

尿蛋白的重要性,腎病朋友們都比較清楚了。這裡要提醒的是:

不要看重尿蛋白定性(尿常規中的加號「+」),也不要看重尿蛋白的濃度(化驗結果後面的單位是mg/L或者g/L之類的,用容積做了除法的,是濃度單位),應該看重的是24小時尿蛋白定量,以及尿蛋白組分。

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衡量尿蛋白多少的最準確的指標,尿蛋白組分是分析尿蛋白各個組成成分最精細的檢驗項目。根據這兩項檢查,才能制定較為可靠的治療方案。

3.評價腎功能最準確的指標:腎小球濾過率

不是血肌酐。

雖然目前肌酐還牢牢把控著腎功能化驗單的老大之位,但它已經暴露了不少缺陷:

提示異常的時間偏晚,可能耽誤治療時機;各人基礎肌酐值不同,不能統一標準;容易受到幹擾而忽高忽低;不能判斷尿毒症的嚴重程度等等。

所以單純用肌酐來評價腎功能,經常不準確,評價腎功能最準確的指標是腎小球濾過率。

而且,肌酐是一種毒性很小的小分子,它本身對腎功能沒有什麼危害,有很多肌酐高達2000μmol/L或3000μmol/L的患者並沒有感覺到身體不適。毒性大的是呱類、吲哚類等物質。

所以「降肌酐」本身是個偽命題,一是因為腎臟固有細胞不可再生,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降肌酐方法;二是因為即使你強行把肌酐降下來,也只是化驗單數值看著好看,不能恢復腎功能。

非要降肌酐,那也容易,愛西特、尿毒清、羥苯磺酸鈣、素食等等,甚至變性手術,有一百種方法能降低肌酐,可是降下來有用嗎?腎臟依然沒有功能,該來的併發症還是會來,最終依然需要透析來維持生命。

慢性腎衰竭要做的是保護腎功能(腎小球濾過率),而不是降肌酐。

相關焦點

  • 腎病尿檢有2個問題,腎友不得不知
    多數人發現腎病,都是尿檢出現了異常,進一步檢查追蹤到腎臟的問題。判斷腎病兩項典型的尿檢指標就是尿蛋白和尿潛血,如果兩項指標都出現了異常,腎炎機率非常大。為保證檢查準確性,及時了解腎功能,腎友尿檢要注意兩個問題:尿蛋白需多次檢查更準確尿常規中的尿蛋白指標屬於單次檢查,結果易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大,比如喝水多少、出汗多少、高蛋白飲食、檢查前有劇烈運動等等都會影響到指標的準確性。
  • 不想腎病發展成腎衰竭,腎友要抓住5個關鍵時間點,減輕腎臟負擔
    對腎病患者來說最擔憂的是發展到腎衰竭階段,這就代表著病情惡化且壽命縮短。一旦確診腎病需接受科學規範性治療,抓住治療黃金期就能防止病情惡化。 腎友抓住哪5個關鍵時間點,可避免腎衰竭纏身?
  • 腎友及時掌握3個降尿蛋白的小技巧,關鍵時刻不怕踩雷
    慢性腎病防範腎衰竭的發生,降低尿蛋白水平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阻止更多的大分子蛋白漏出,對保護腎小球的基底膜及剩餘完好的腎單位有重要意義。降低尿蛋白的過程中,關鍵是對腎臟內出現的免疫複合物引起的炎症反應加以抑制,減輕腎小球的損傷,來從根本上解決尿蛋白漏出的問題。大部分類型的腎病在積極用藥進行免疫治療後,尿蛋白基本上都會下降到1g以下,腎功能進展速度不會太快。但也有個別的患者,用藥後出現依賴或藥效不達標的情況,導致指標反覆,病情久治不愈。
  • 滿足4個條件的腎友,幾乎不會尿毒症!佔2個也很有勝算
    1、處於腎病早期,且足夠重視病情的人 根據腎小球、腎小管等重要腎單位細胞損傷的程度,可評估腎功能損傷的情況。按照腎小球濾過率可把腎功能分為三個主要時期,腎病一、二期為腎病的前期,主要輕微的炎症反應或尿蛋白,腎臟自主的代償性就能消化掉,不會有明顯的腎功能損傷。
  • 降尿蛋白的3個小方法,只有極少數腎友做到,效果不比激素差
    存在尿蛋白的情況,一般常見於慢性腎病。腎病的預後好壞,尿蛋白是一個關鍵的衡量指標。目前降蛋白的主流方法根據不同病理類型腎病,分為兩方面:一、激素搭配免疫抑制劑的免疫療法二、普利類、沙坦類或他汀類等通過降壓、降脂起到的間接降蛋白作用的方法多數腎友通過堅持治療,尿蛋白大多能降下來,長期用藥可以保持穩定狀態。
  • 腎病不想尿毒症,必須要盯住3項關鍵指標,腎功能或可安然無恙
    說實話,腎臟病並不是一個進展特別迅速的慢性病,相比於一些嚴重的慢性病尤其是心臟疾病、肝臟疾病,腎功能的進展速度並不是很快,尤其對一些不很嚴重類型的腎病,病情是容易控制的。防範尿毒症的發生,有一個關鍵點就是腎功能的進展速度。治療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觀察腎功能的一舉一動,其中有一些指標具有明確的評估價值。
  • 腎友注意:臉色有4個異常暗示病情加重了!趕緊查查2項指標
    腎病患者通常也有特有的「病容」,腎功能受損後,一些症狀會首先通過臉色表現出來,且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的症狀也會隨之增多,且有些甚至表現的比之前的要嚴重。這些通過臉色變化傳遞出的病情的「信號」,腎友們要重點關注!1、眼瞼部及臉部浮腫。
  • 27個腎病要查的指標,一文讓你成為半個腎病檢驗專家
    廢話不多說,開篇進入正文:尿常規1.尿蛋白定性(加減號)尿蛋白陽性,最常見於腎小球疾病,比如慢性腎炎、腎病症候群、IgA腎病、膜性腎病、微小病變腎病、狼瘡性腎炎、過敏性紫癜腎炎、糖尿病腎病等,需要激素、免疫抑制劑、中醫藥
  • 患有腎病必須堅持個體化飲食原則,可惜,不少腎友吃錯了!
    這是因為,僅憑腎病患者給出疾病的一個診斷名稱或幾項化驗指標異常,沒有提供更全面而具體的病情,醫生無法準確作出適合某位腎病患者的飲食方案。同樣是IgA腎病,病情表現可以千差萬別,化驗檢查也會各不相同。IgA腎病患者,有的有水腫、有的沒有水腫、有的伴有高血壓、有的有血尿酸升高、有的已經出現血肌酐升高、有的容易出現高鉀或低鉀血症等,這些患者的飲食都不可能一樣。
  • 腎功能檢查報告,哪幾項指標最關鍵?3個數「暴露」腎臟狀態
    但隨著腎功能發生實質性的損傷後,受損超過50%,各種症狀就開始出現,且指標檢查往往出現明顯異常。腎功能指標,你看對了嗎?腎功能損傷也就導致了腎病的發生。要評估病情的嚴重性,及腎功能損傷的情況,一些指標就變得尤為重要。尿檢、血常規、血生化及腎臟B超是檢驗腎功能的基本檢查。
  • 腎病只知道尿蛋白、血肌酐?3個更有用的指標你卻錯過了
    說到腎病,不得不提的是它的一大特性「隱匿性」,部分人發生腎病早期往往症狀不是很明顯。判斷腎病,大多需經過系統的檢查,其中最基礎的是「兩規+一超」,即尿常規、血生化檢查和腎臟B超。基本上可以把腎臟的問題查得透透的。
  • 腎病不能只看尿蛋白,尿檢還有2個問題,不得不知
    多數人發現腎病,都是尿檢出現了異常,進一步檢查追蹤到腎臟的問題。判斷腎病兩項典型的尿檢指標就是尿蛋白和尿潛血,如果兩項指標都出現了異常,腎炎機率非常大。 其中尿蛋白指標對反應腎功能的情況較為敏感,如果檢測尿液中有大量蛋白漏出來,表明腎臟內細胞腎小球受到損傷,整體腎臟的濾過功能也出現了下降。
  • 腎友懷孕清單,25個問題詳細解答
    3.懷孕前要做什麼準備?除了普通人的一般要求:戒菸戒酒、心態好、睡眠足、飲食均衡。以及懷孕前3個月開始吃葉酸,預防胎兒神經管畸形這些必要的準備。腎友還要做好準備的,最重要兩點是:腎病相對平穩;孕期不能用的藥,該停的都停了。4.懷孕會引起腎病惡化嗎?
  • 腎病治癒多年未復發的「過來人」給仍在治療的腎友之6條勸告!
    比如幾乎所有的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AGN)、絕大多數急性腎損傷(AKI)、大多數過敏性紫癜性腎炎(HSPN)、多數膜性腎病(MN)、部分微小病變腎病(MCD)及IgA腎病(IgAN)與其它病理類型的腎病症候群(NS)等等,完全可以治癒且不復發。對那些已經治癒多年且一直未復發的腎病患者,筆者是最為了解的。
  • 腎友懷孕清單,25個問題詳細解答
    腎友還要做好準備的,最重要兩點是:腎病相對平穩;孕期不能用的藥,該停的都停了。腎功能分期處於CKD1-2期的患者,即腎小球濾過率大於60。這一條最重要!2期)患者懷孕,與不懷孕的腎友數據,發現懷孕並沒有增加女性遠期腎病進展風險(肌酐翻倍、尿毒症)。
  • 3類常見腎病有「自愈」機會!早重視2點不毒的概率更大
    腎病種類較多,多達數十種。不同類型的腎病預後的結果會有所差異,但大致相同。但並非所有腎病都會走向「尿毒症」的路,任何腎病只要發現的足夠早,治療的及時,都有一定完全「治癒」的機會。所以說腎友們發現腎病後,應該積極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不要只盯著「腎衰竭」「尿毒症」這些不好的結果看。
  • 腎病不能只看尿蛋白?不想耽誤病情,4項指標最好快點弄清楚
    慢性腎病發生後,及時判斷評估腎功能的情況以及掌握腎衰竭的風險,都需要通過一些尿液檢查指標來深入了解。其中最為熟知最受關注的就是尿蛋白相關的指標。包括尿常規中的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微量白蛋白尿、尿蛋白肌酐比、還有NAG酶、α1微球蛋白等等。單純看尿蛋白漏出的情況的,可以反映出腎小球基底膜受損程度,腎臟濾過功能的好壞。
  • 別擔心,符合6個條件的腎友幾乎不會尿毒症,佔2個也很好
    目前來看我國1.3億的腎病患者中,大約有300萬的尿毒症患者,進行了透析治療,大約佔到2%。剩下的98%的病友腎功能處於較好的狀態,依然可以持續發揮作用。多數病情尚輕的患者,其實不易發展到尿毒症,因此治療過程更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維持自己病情的穩定,而不是過早的擔心到了腎衰竭或尿毒症該怎麼辦,有些病友就是想得太多,但做得太少。這6種情況的腎友,尿毒症機率其實都非常小!
  • 不想腎病進展太快,2項指標必須早診斷,是治腎的關鍵
    腎病進展得快慢,主要是看腎功能下降的速度,評估腎功能的好壞,不同階段反應的指標有差異。 腎病早中期典型的包括尿蛋白、尿潛血、紅細胞、白細胞、尿蛋肌酐比等等,以尿液檢查相關指標為主。
  • 腎友養成這5個好習慣,尿蛋白不上升/腎功能更穩定!
    周遜 腎內科主任經正規醫院專科醫生診治後,腎病患者最怕的是尿蛋白再次升高或腎功能不穩定。尿蛋白升高,則可能提示腎病復發了;腎功能不穩定,則可能提示腎病還在發展中。當然不夠,要想保證有好的治療效果,包括近期療效與遠期療效,即患者的尿蛋白不上升及腎功能更穩定,腎友還需養成如下五個好習慣,以配合醫生的治療。1.養成按醫囑用藥的習慣一般來說,在剛開始用藥治療期間,腎病患者都會按照醫囑用藥,不會自作主張隨意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