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尿液是反應腎臟的一面鏡子,腎臟一旦出問題,往往是尿液先出現異常。慢性腎病發生後,及時判斷評估腎功能的情況以及掌握腎衰竭的風險,都需要通過一些尿液檢查指標來深入了解。
其中最為熟知最受關注的就是尿蛋白相關的指標。包括尿常規中的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微量白蛋白尿、尿蛋白肌酐比、還有NAG酶、α1微球蛋白等等。單純看尿蛋白漏出的情況的,可以反映出腎小球基底膜受損程度,腎臟濾過功能的好壞。
尿蛋白常被看作是檢驗腎功能好壞的「金指標」,固然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但更深入的了解腎功能,還有腎臟內部生存環境,只看尿蛋白還不夠。還有一些尿檢的相關指標,同樣對治療腎病具有重要意義,不可忽視。
除了尿蛋白,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指標,其實對腎病治療也非常關鍵。
尿沉渣檢查,全面掌握你的尿
常看到化驗單上除了尿蛋白的指標外,還有就是尿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還有葡萄糖、亞硝酸鹽、膽紅素等相關的指標。這些都是對尿液中有形成分檢驗的結果。
有些腎炎早期並沒有明顯的尿蛋白異常,但存在尿潛血、尿紅細胞、白細胞、膽紅素等指標異常,同樣表明腎臟內存在炎症反應,需要及時診斷糾正。
膽紅素是比較特別的一項指標,不少患者檢查發現膽紅素升高,常常懷疑是肝膽器官出現了問題,而不是想到腎功能。尿膽紅素其實是尿紅細胞破壞後出現的產物,一般經腎小球濾過排出體外,比較少,但如果突然增多要考慮腎小球受損的情況。
尿紅細胞相位(變形率)檢查
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則表明尿液中存在紅細胞,單純尿潛血對腎功能的影響並不大。但也有部分患者存在尿潛血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尿蛋白的症狀,且腎小球開始出現明顯損傷,整體腎功能受到影響。
因此單純潛血的患者,即使早期沒有明顯不適症狀,仍然需要早點查清,及時加以糾正治療,以免越來越嚴重危及腎功能。
對於突然莫名其妙的出現尿潛血和腎炎中期階段潛血越來越嚴重的患者,都需要做這項檢查。
尿滲透壓,可以預測腎病惡化風險
觀察尿蛋白我們更多了解的是腎小球的情況,而尿滲透壓則是反應腎小管的強有力指標。
腎小球完成過濾任務後,腎小管則負責重新吸收,使尿液濃縮,維持腎臟體內的血流的穩定。當腎小管出現間質性損傷後,濃縮能力下降,則可觀察到尿比重會降低,尿滲透壓低。
尿滲透壓降低的患者常伴有夜尿增多的情況,夜尿越多表明腎小管間質損傷比較嚴重。且有研究表明,尿滲透壓越低,腎小管與腎小球都出現損傷的患者,尿毒症的風險更高,甚至達到2倍。
所以腎友們在改善腎小球濾過功能的同時,也要注意監測腎小管的情況。
尿蛋白電泳,查清尿蛋白來源
一般常見的尿蛋白多數腎小球性尿蛋白,多為大分子蛋白和中分子蛋白。所以我們常常只要針對腎臟腎小球內炎症反應加以控制,尿蛋白水平可以迅速降下來。
但有部分患者在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後,降低尿蛋白並不是很順利,容易出現反彈甚至加重的情況。此時進一步查清楚尿蛋白成分,有助於更深入地進行治療。如果檢查發現存在小分子蛋白,則多表明病變的位置不僅只在腎小球,還包括腎小管,那麼只保護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就不行了,還需要改善腎小管的情況,全面的系統的來維護腎功能。
(註: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