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是生成原尿的器官,因此我們常說觀尿液可以知腎臟。尿液有什麼異常常常與腎臟功能的好壞脫不了關係。
尿液檢查項目也是判斷腎病的重要指標之一。一些腎友發病之初,往往就是發現了尿檢指標異常,進而查出了病情,抓住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很多腎友知道要查尿,但卻不知道重視哪些化驗指標。及時檢查後也對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不能系統地進行規範的管理病情。
腎病最該關注的尿液指標是什麼?
尿常規——尿蛋白、潛血、紅細胞、白細胞
一次普通的尿常規檢查可以反映出很多情況。其中腎病必須要重視的指標包括4項:
尿潛血、尿蛋白:這兩項指標既是判斷腎病的主要指標,也是後續腎功能發展不可忽視的指標。
尿潛血呈現陽性表明,尿液中存在明顯紅細胞的漏出。通過高倍鏡下觀察一般超過3個紅細胞,表明發展到了血尿,需要重視腎小球的病變。有些患者還需要做尿紅細胞形態簡單,進一步鑑別紅細胞的來源。
尿蛋白呈現陽性,則表明尿液中有大分子蛋白漏出來,通常需要再繼續做個24小時尿蛋白定量,來準確判定尿蛋白漏出的量,來評估腎小球損傷的嚴重程度。
這兩項指標反應的主要是腎病早期炎症反應嚴重程度的情況,需要針對性進行抗炎免疫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尿潛血、尿蛋白的水平。
紅細胞、白細胞:紅細胞代表的情況不再多說。白細胞主要反應的是體內有沒有感染的症狀,存在感染情況表明自身免疫力較低下。有些類型腎病容易復發,多與頻繁感染相關,要想病情持續穩定,腎友們一定要重視免疫力的提升。
尿蛋白形態檢查:
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腎病必查的項目之一。我們常來評估腎功能看得最多的就是這項指標,而非尿常規中的尿蛋白加號。留取尿液時腎友們記住,「留尾不留頭」,也就是說前一天早7點的尿液不要,第二天早7點的尿液要留下,構成完整的尿液標本。
一般尿蛋白定量越高,反應腎小球濾過膜通透越嚴重,腎小球損傷越多,腎功能越差。此時要儘早控制腎臟免疫炎症反應,降低尿蛋白水平,保護好剩餘腎小球,延緩腎功能衰竭速度,穩定病情。
尿蛋白肌酐比檢查基本不受外在因素影響,一般超過30mg就需要引起重視。與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反應的內容相同,都是排出尿蛋白的情況,優勢是更加準確,方便測量。
微量白蛋白尿是相對24小時尿蛋白反應腎小球損傷及尿蛋白情況更精準的指標。有些腎病早期沒有明顯腎小球損傷,尿蛋白的漏出量較輕微,炎症反應比較隱匿,只看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反而會耽誤診斷。尤其對一些繼發性腎病,早期也只是有相應指標升高,比如糖尿病腎病早期多有血糖血壓升高,腎小球表現正常,一般到三期才開始出現尿蛋白的情況。
有些腎病患者兩次檢查結果差異大,對病情判斷並不精準,也會耽誤病情的進一步治療。
尿液留取是否準確是影響結果的關鍵,還有一些因素如飲食、運動、體重等等都會影響指標的穩定。
如果兩次檢查結果差異大, 一般以最後一次檢查結果為準。複查的結果往往更精準,且與初次檢查有一定的間隔時間,期間如果一直在用藥,一般相應的指標會比第一次減輕。但也不要掉以輕心,仍需要定期複查。此外,注意自身症狀的改變,比如水腫、胃腸道反應、食慾的情況等等,也有助於檢驗指標的準確性。
(註: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