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很多腎友去醫院進行尿檢,往往只關注尿蛋白、尿潛血、鏡檢紅細胞等指標,比如根據尿蛋白的「+」號看看腎病有沒有加重,根據紅細胞數量看看有沒有血尿,到此就覺得本次尿液複查已圓滿結束了。
其實,除了上述「老朋友」外,在尿液的相關檢查中還存在著不少有用的指標,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腎病進展。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尿滲透壓。
滲透壓是啥?
溶液的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其實說白了就是溶液的壓強。中學大家可能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當用半透膜把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隔開時,根據兩側溶液壓強的不同,溶液之間會發生滲透現象,這種液體流動滲透的壓力就是滲透壓。
滲透壓的大小取決於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溶質微粒越多,滲透壓越高;反之,溶質越少,滲透壓就越低。
就尿滲透壓而言,尿液內的溶質微粒,如電解質、尿素、糖類、蛋白質等越多,滲透壓就越大,尿滲透壓的正常值一般為600-1000mmol/L。
尿滲透壓和腎功能有什麼關係?
已知腎臟是通過對尿液濃縮或稀釋作用來達到調節體液滲透量的平衡,當腎功能(這裡主要指腎小管間質)完好時,濃縮能力正常,尿液中的溶質微粒就多,尿滲透壓就會保持在600mmol/L以上;而當腎功能受損時,濃縮能力下降,使得尿液中溶質微粒數目減少,尿滲透壓就會降低,多見於慢性腎盂腎炎、多囊腎、尿酸性腎病等慢性間質性腎病,也可見於慢性腎炎後期,以及急慢性腎衰竭累及腎小管和間質。
因此尿滲透壓的高低可以用來評價腎小管濃縮功能的好壞,從而提示腎病進展的狀況。
多項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例如,國內有專家將健康人群和慢性腎病不同分期人群的尿滲透壓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尿滲透壓會隨著腎功能損傷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說明該指標對慢性腎病的進展,包括慢性腎衰竭的早期診斷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尿滲透壓與尿比重
說到腎臟的濃縮功能,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紹過尿比重這一指標,它可反映單位容積的尿中溶質的質量,同樣可幫助了解腎臟的濃縮和稀釋功能。那麼有了尿比重,為什麼還要關注尿滲透壓呢?
原來,尿比重的精確度相對較差,可因飲食和飲水、出汗和排尿等情況的不同而有較大的波動,另外,當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葡萄糖和酮體等大體積溶質時,尿比重也會異常增加,影響對病情的判斷。
而尿滲透壓不受溶質顆粒大小和性質的影響,只與溶質微粒的數量有關,在反應腎臟的濃縮功能方面更為準確。
早期關注尿滲透壓,有助於早期了解腎臟狀況,大家不妨下次去醫院檢查一下該指標,檢查方法也很方便,與常規尿檢一樣留尿即可。
參考文章:
1.尿滲透壓與尿生化指標在慢性腎炎診斷中的意義
關注腎泰網,您身邊的腎臟健康管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