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發現腎病,只知道尿常規、尿蛋白?更可靠的指標近在眼前

2020-12-19 騰訊網

許多慢性腎病患者在發病初期常認為雖然有蛋白尿,但身體沒有什麼不適,根本不怎麼重視。事實上尿蛋白是腎臟有問題的信號,腎臟是人體排洩器官,如果此處有問題會影響人體,甚至致命。

慢性腎臟病蛋白尿的發生不僅僅是營養蛋白質的大量流失,而且會加重病變腎小球的損傷。另外,正常情況下,腎小球會濾出一些小分子的蛋白質,但都可以被腎小管重吸收回血液,長期的尿蛋白會使腎小管長期超負荷運轉,這樣就會腎小管造成損害。

更嚴重的是:蛋白尿是造成尿毒症的獨立危險因素,它最大的危害在於毒蝕腎臟,加速病情向尿毒症發展。

但臨床上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發展都很隱匿,有一部分病人甚至已經發展到尿毒症期,才會出現噁心嘔吐,進而意識到自己的腎臟出現了問題,可能就已經晚了。也只有少數在慢性腎臟病的早期,表現為乏力,有時候伴有眼瞼、下肢浮腫。

因此,正常人每年體檢時有必要查一個尿常規,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病史的人,還應再加一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的指標檢測。

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是診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一項敏感而可靠的指標,通過尿微量白蛋白的數值,結合發病情況、症狀以及病史陳述就可以較為準確的診斷病情,判斷病情進入了纖維化哪個階段。尿微量白蛋白/尿肌肝判斷糖尿病腎病很有意義。

正常情況下,人體尿液當中白蛋白的濃度低於20 mg/L,若發現微量白蛋白指標出現異樣,白蛋白結果為20-200 mg/L,也許注意尿液白蛋白排洩可在鍛鍊,尿路感染和急性發熱時暫時升高。至於尿肌酐水平,通常尿液中存在的肌酐正常濃度為10至300 mg/dL。

從而得出尿微量白蛋白與肌酐的比率:

尿液中存在的白蛋白正常濃度應小於30 mg /g;若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0-300 mg/g,屬於異常階段;而尿液白蛋白肌酐比值 >300 mg/g屬於高度異常。

尿微量白蛋白與肌酐之間的比值的正常值在30以下,如果超過了30就屬於異常,就稱為微量白蛋白尿。如果出現了尿微量白蛋白升高,這時候就需要給予降低尿蛋白治療,比較常用的藥物有普利類的藥物和沙坦類的藥物,比如貝那普利和纈沙坦。

一旦超過300,就需要進行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測,需要尿蛋白治療方案。另外就是從病因上進行治療,比如糖尿病腎病就需要控制血糖。

相關焦點

  • 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金指標!為什麼腎病患者還要檢查尿常規?
    「其實那次就已經是腎病的一個先兆了,要是當時多留個心眼查一次尿,就不至於這麼快轉化成尿毒症。」小張如是說。因家境貧寒,小夥子最終放棄了治療……這類故事,在臨床上其實有很多。據統計,進行透析的尿毒症病人中有90%左右都是因為不重視尿檢而導致的。
  • 判斷尿蛋白輕重,不能只靠尿常規!治腎病還有更精準的參考
    小孫最近總是發現尿中有泡沫,也曾了解到出現泡沫尿可能是腎臟有問題,現在泡沫這麼多,是不是意味著腎病非常嚴重了啊? 索性,小孫就決定去附近的醫院做個尿常規檢測,檢查結果發現已經尿蛋白2+,潛血2+,當時醫生說可能是腎臟出現了問題,建議去大醫院腎內科詳細診治。
  • 腎病|24小時尿蛋白和尿常規不相符,應以哪個為準?
    我們先來說一說尿常規,主要有3點:(1)尿常規是一項普通檢查,操作比較簡單,但相對粗略,作為臨床篩選疾病的首選。(2)尿常規中的尿蛋白測定是定性的,正常是陰性,增多以(+)到(++++)來表示,化驗起來簡單方便。
  • 腎病只知道尿蛋白、血肌酐?3個更有用的指標你卻錯過了
    說到腎病,不得不提的是它的一大特性「隱匿性」,部分人發生腎病早期往往症狀不是很明顯。判斷腎病,大多需經過系統的檢查,其中最基礎的是「兩規+一超」,即尿常規、血生化檢查和腎臟B超。基本上可以把腎臟的問題查得透透的。
  • 腎病不能只看尿蛋白?不想耽誤病情,4項指標最好快點弄清楚
    慢性腎病發生後,及時判斷評估腎功能的情況以及掌握腎衰竭的風險,都需要通過一些尿液檢查指標來深入了解。其中最為熟知最受關注的就是尿蛋白相關的指標。包括尿常規中的尿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微量白蛋白尿、尿蛋白肌酐比、還有NAG酶、α1微球蛋白等等。單純看尿蛋白漏出的情況的,可以反映出腎小球基底膜受損程度,腎臟濾過功能的好壞。
  • 判斷尿蛋白輕重,不能只靠尿常規!
    小孫最近總是發現尿中有泡沫,也曾了解到出現泡沫尿可能是腎臟有問題,現在泡沫這麼多,是不是意味著腎病非常嚴重了啊?索性,小孫就決定去附近的醫院做個尿常規檢測,檢查結果發現已經尿蛋白2+,潛血2+,當時醫生說可能是腎臟出現了問題,建議去大醫院腎內科詳細診治。
  • 預防糖尿病腎病,糖尿病患者必須要知道這3個檢查指標
    糖尿病腎病是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早期常無明顯臨床表現,尿微量白蛋白測定是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敏感指標,檢測發現微量白蛋白尿有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從而早期對疾病進行幹預,開展正規合理治療,最終達到逆轉或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的目的。 因此,預防糖尿病腎病,一定要做好早期篩查。
  • 尿蛋白(+)就說明腎病了?別被「騙了」,真相是這樣
    在臨床上,可依據尿蛋白陽性的指標來判定腎病損傷的程度以及腎病治療的效果。 當發現報告單上蛋白尿有+號時,就要留意是否持續出現,如果是偶爾檢查才出現一次,大可不必過度擔心。 因為這很有可能是生理原因引起的,比如吃過多高蛋白食物,精神激動,劇烈運動,長時間妊娠受寒都可能出現尿蛋白。這種蛋白尿是暫時性的,無需治療。
  • 尿檢還只知道看尿蛋白?這項指標也可以提示腎病進展!
    咱們很多腎友去醫院進行尿檢,往往只關注尿蛋白、尿潛血、鏡檢紅細胞等指標,比如根據尿蛋白的「+」號看看腎病有沒有加重,根據紅細胞數量看看有沒有血尿,到此就覺得本次尿液複查已圓滿結束了。其實,除了上述「老朋友」外,在尿液的相關檢查中還存在著不少有用的指標,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腎病進展。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尿滲透壓。滲透壓是啥?溶液的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其實說白了就是溶液的壓強。
  • 尿蛋白尿越多腎病越嚴重?帶你30秒看懂尿檢報告
    腎病尿常規常看的指標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尿潛血、尿蛋白等等,那這些指標的變化又代表什麼?今天就給大家一一揭開答案。尿白細胞:尿液中檢測白細胞項增多或陽性(+),往往提示存在尿路感染,如果白細胞超過5個,基本可以確定。
  • 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臨床意義是什麼?
    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臨床意義是什麼?臨床上,判定腎病發生與否,多通過尿常規檢查中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兩個指標進行綜合判定。尿蛋白定量判定能準確的反應受檢者的腎臟功能,常用的診斷指標即是24小時尿蛋白定量。偶然一次發生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標,不能確診為腎病。
  • 腎病不能只看尿蛋白,尿檢還有2個問題,不得不知
    多數人發現腎病,都是尿檢出現了異常,進一步檢查追蹤到腎臟的問題。判斷腎病兩項典型的尿檢指標就是尿蛋白和尿潛血,如果兩項指標都出現了異常,腎炎機率非常大。 其中尿蛋白指標對反應腎功能的情況較為敏感,如果檢測尿液中有大量蛋白漏出來,表明腎臟內細胞腎小球受到損傷,整體腎臟的濾過功能也出現了下降。
  • 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可以體現出什麼?
    24小時尿蛋白定量腎病鑑定的有效手段腎病患者在進行檢查時,醫生通常會要求患者進行一次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查。有些患者對這種檢查不了解,操作中容易發生錯這就導致檢測不準確,從而失去了檢測的意義。嚴重的情況會讓醫生的診斷出現偏差釀成很嚴重的後果。究竟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測的意義何在呢?
  • 尿蛋白VS尿微量蛋白,傻傻分不清楚?
    ,這麼麻煩,醫生您看我這個尿常規裡面不是有一個尿微量蛋白了嗎?」首先我們先分清什麼是尿蛋白,以及產生尿蛋白的幾個原因:24小時尿蛋白定量是指收集24小時內的排出的所有的尿液來做定性試驗的一種尿液檢測方法。清晨第一次的小便排乾淨後,從第二次小便開始留。記錄第一次小便的時間,直至第二天的這個時間,為24個小時內的,每一次所有的小便,都放在一個容器裡,混合均勻,然後從中間抽取100-200毫升,化驗後是否屬於蛋白尿。
  • 4類腎病需要更重視降肌酐,而非尿蛋白!不少人給搞錯了
    我們都知道,血肌酐一升高就意味著腎功能已經出現損傷了,基本達到腎功能不全的程度甚至腎衰竭。所以基本上慢性腎病早期醫生不會看血肌酐來衡量病情。 相比之下,尿蛋白相關指標是判斷腎病早期情況的「寵兒」,是關注度最高的檢查。
  • 尿常規檢查可以查出早期腎病嗎?讀懂化驗單!避免向尿毒症惡化
    想要知道是否患上早期腎病,可以從尿常規檢查中發現。養成定期體檢習慣,注意尿常規檢查,就可以發現早期腎病,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不會讓腎病向尿毒症方向惡化。尿常規檢查細菌異常升高尿常規檢查異常怎麼回事?一般單獨出現的蛋白尿異常和潛血異常,不會作為診斷腎病依據。但是,當排除了出現以上情況的生理性原因和非腎病原因外,就可以確診為腎病。要想進一步確診腎臟損傷程度,進行腎臟纖維化檢查、腎臟B超、腎穿刺活檢。蛋白尿和潛血同時陽性哪種情況要高度重視?當尿常規檢查結果,蛋白尿和潛血同時出現時,要高度懷疑腎臟損傷。
  • 判斷病情,不要只盯住尿蛋白加號啦,這兩項指標也非常關鍵!
    在腎內科,經常能聽到類似關於尿蛋白加號的問題,為啥腎友們對尿蛋白這麼重視呢?原來,尿蛋白加號的多少就代表著尿液中漏出的蛋白質量的多少,而通常漏出的蛋白越多,腎病就越嚴重,因此尿蛋白是幫助判定腎病損傷程度以及腎病治療效果的重要監測指標,難怪它在腎科這麼「紅」了。
  • 別被尿蛋白給騙了!腎病尿檢有2個問題,腎友不得不知
    多數人發現腎病,都是尿檢出現了異常,進一步檢查追蹤到腎臟的問題。判斷腎病兩項典型的尿檢指標就是尿蛋白和尿潛血,如果兩項指標都出現了異常,腎炎機率非常大。為保證檢查準確性,及時了解腎功能,腎友尿檢要注意兩個問題:尿蛋白需多次檢查更準確尿常規中的尿蛋白指標屬於單次檢查,結果易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大,比如喝水多少、出汗多少、高蛋白飲食、檢查前有劇烈運動等等都會影響到指標的準確性。
  • 尿蛋白有加號,就是得了腎病嗎?
    常常會有許多人因為出現血尿、下肢水腫、多尿來醫院就診,醫生便會要你去檢測尿蛋白,那麼檢測結果又分陰性(-)和陽性(+),那麼他們分別代表什麼呢?尿內出現蛋白就稱為蛋白尿,也就是尿蛋白。
  • 尿蛋白陽性就是腎臟出毛病了嗎?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如此常見的檢查,其中的一項指標卻經常嚇壞了一批患者,那就是尿蛋白!而老醫生的淡定則源於豐富的經驗,他知道引起尿蛋白的不僅限於腎炎、腎病等,常見的發熱、尿路感染、劇烈運動、藥物影響等都可能導致尿蛋白陽性,而且他還知道,對於一個沒有既往腎病史而又沒有腎病表現的病人,重新複查一次,很可能尿蛋白就變成陰性的了,這是為什麼呢?第一次查陽性,重新查一次就變成了陰性,是化驗室的人做錯了嗎?筆者在這裡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化驗室做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接近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