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患者檢查出蛋白尿,如何診斷、評估與治療?

2020-12-19 腎為先

周遜 腎內科主任

腎病患者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蛋白尿,而蛋白尿主要是由於腎小球濾過屏障結構及功能異常以及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損所致的尿液蛋白質排出增多。簡單一點說,腎臟出現病變了之後,從腎小球「漏出」的蛋白質,無法被腎小管全部「重吸收」回到體內,而流失到體外。

腎病朋友不要小看這「尿蛋白」,平時不注意,或根本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然而,它卻不是什麼好東西,即蛋白尿既是腎臟損害的標誌物,也是腎臟病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因此,必須重視蛋白尿。

所以說,腎病患者經檢查一旦發現有蛋白尿,首先應該給出診斷與評估,其次再考慮治療問題。

1.什麼才算作是蛋白尿?

並不是說,尿中有蛋白就是蛋白尿,而是說,尿中蛋白質超出一定範圍才可診斷為蛋白尿。即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150mg(或0.15克),就可以診斷為蛋白尿。

另外還要弄清楚如下幾個概念:

微量白蛋白尿,即尿蛋白與尿肌酐比值(ACR)介於30-300mg/g之間;

顯性蛋白尿,即ACR大於300mg/g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500mg;

少量蛋白尿,即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1000mg(1.0克);

中等量蛋白尿,即24小時尿蛋白定量介於1.0-3.5克之間;

大量蛋白尿,即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大於3500mg(3.5克)。

2.如何對尿液中尿蛋白檢查結果作出評估?

醫生與腎病患者都必須弄清楚各種尿液檢查的優缺點,為的是準確判斷病情。我們經常使用的尿蛋白檢查方法是尿常規中蛋白的加號(即「+」),然而「+」號很容易受到尿液濃縮與稀釋的影響而產生非常大的偏差。因此,在觀察尿常規中尿蛋白的加號時,還必須關注尿比重(SG)這一數值。當尿比重小於1.010時,說明尿液明顯稀釋,此時通過尿常規檢測出來的尿蛋白值會遠遠低於實際值,甚至出現假陰性;反之,如若尿比重達到1.030或以上,此時通過尿常規檢測的尿蛋白值遠高於實際結果,甚至出現假陽性。因此,通過尿常規中尿蛋白加號來判斷病情時,應同時結合尿比重值。

還有一點也必須考慮進去,即通過尿液試紙方法測得的尿蛋白加號,僅對尿白蛋白敏感,對尿中球蛋白與輕鏈等並不敏感。如果僅通過試紙法來作為判斷依據,則容易錯過或誤判小管間質疾病(如高血壓性腎病及慢性間質性腎炎等)、結締組織病(如狼瘡性腎炎等)及腎澱粉樣變性與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的病情。

因此,判斷尿蛋白的「金指標」,還是應該檢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而ACR是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的比值,它不受尿液稀釋或濃縮狀態的影響,非常適用於蛋白尿早期的診斷,比如早期糖尿病腎病。

3.如何結合尿蛋白的量/質/持續時間/合併症來進行綜合分析?

一是尿蛋白的量: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1.0克,尤其需要引起關注與重視。因為持續如此,會導致腎病患者的腎功能逐漸下降,或每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達2ml/min。

二是尿蛋白的質:一般來說,腎病患者的尿蛋白以選擇性白蛋白尿為主,治療相對容易,預後較好。如果是非選擇性蛋白尿,以大分子蛋白質為主的尿蛋白,說明腎臟的基底膜損傷嚴重或以腎小管損害為主,治療難度大,預後較差。

三是尿蛋白的持續時間:尿蛋白持續時間越長,治療難度越大。早發現與早治療,效果與預後就會好。

四看合併症:僅單純尿蛋白升高,治療難度與預後大多較好。如若合併有明顯血尿、和/或高血壓、和/或血肌酐升高,則治療難度加大,且預後相對較差。

4.如何治療尿蛋白?

這裡只談西醫治療尿蛋白,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看引起尿蛋白是何種腎臟疾病。

如果是急性腎小球腎炎,一般為自限性疾病,以休息與對症治療為主即可,同時防止與治療其併發症。

如果是急進性腎炎,需明確其病理類型,多需「強化治療」。

如果是慢性腎小球腎炎,在沒有腎動脈狹窄及嚴重腎功能異常的情況下,儘早使用RAS阻滯劑(即沙坦或普利類藥物),以減少蛋白尿及延緩腎衰竭。

如果是腎病症候群,根據病理類型,選擇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同時加用利尿、抗凝、對症與支持治療,防止併發症與合併症,並關注藥物的毒副作用等。

如果是繼發性腎臟病,需找出原發疾病是什麼,如狼瘡性腎炎、糖尿病腎病及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等。在治療原發病的前提下,還需加強對腎臟損害的治療,重點是控制蛋白尿。

如果是遺傳性疾病引起的腎臟損害,則應在基因診斷與病理類型的基礎上,尋找治療對策,防止誤診誤治。

在明確引起尿蛋白的腎臟疾病原因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引起尿蛋白升高的誘因。在消除這些誘因後,如若尿蛋白仍然持續升高,再制定進一步治療方案。各種誘因包括,感染、勞累、熬夜、劇烈運動及與飲食相關等等。

引起尿蛋白的腎臟疾病一旦被明確診斷,還需評估患者的腎功能狀態與嚴重程度。如果已經出現腎衰竭,需分清是「急性」?「慢性」?或「慢+急」?等。如果是急性腎衰竭,還需弄清楚是腎前性(失水?)、腎性(腎小球、腎小管間質或腎血管?)或腎後性(泌尿道梗阻:結石?腫瘤?)、如果是慢性腎衰竭,需弄清楚患者的慢性腎臟病處於哪一期(慢性腎臟病1-5期)。

最後,治療蛋白尿還必須關注患者的年齡因素,不同年齡的腎病患者的治療目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有所區別。年輕人,需防止患者的腎功能下降速度過快,治療應該更積極。年老者或預期壽命有限的腎病患者出現的蛋白尿,治療則以提高生產質量為主,控制尿蛋白不一定是治療重點。

相關焦點

  • 尿裡有泡沫,檢查蛋白尿為陽性,就一定是得了腎病嗎?聽聽腎病專家...
    前幾日,一家長帶著孩子焦急的來到門診,大夫你快幫我孩子看看啊,才十五六歲的孩子,怎麼就有腎病了呢?原來,在醫院查體時查出了蛋白尿,聽說蛋白尿跟腎病相關,家長就開始著急了。 蛋白尿確實是診斷腎病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檢查出蛋白尿就一定是得了腎病嗎?為什麼會出現蛋白尿呢?
  • 24小時尿蛋白0.23,是腎病的表現嗎?如何正確看待蛋白尿
    很多人在接受尿常規檢查時,都會出現蛋白尿陽性的情況。如果這就以為自己得了嚴重的腎病,那就是對蛋白尿指標的一種誤解了。大多數人出現蛋白尿陽性,很可能是生理性蛋白尿的表現。只要消除了引起蛋白尿的生理性原因,指標就會自然轉陰的。
  • 有蛋白尿必須要做腎穿刺?這些情況可不做,2種檢查能代替
    每種類型的腎病,治療的重點和治療方案是不同的,要做到最高效率的治療,必須要先明確診斷,再說如何用藥。 「治腎病先診斷,診斷不清不用藥」,這是腎病的基本治療理念。
  • 腎病症候群、大量蛋白尿怎麼治療?
    首先,要針對病因治療;第二,所有的患者都需要降尿蛋白以及降壓治療;第三,還有針對併發症治療。2、降尿蛋白以及降壓治療無論是什麼原因的腎病症候群,控制血壓、控制蛋白尿都可延緩腎損害,也是腎病症候群的主要治療措施,應貫穿於整個治療過程。血壓的控制目標是130/80mmHg以下。尿蛋白的控制目標是0.3g/d以下,如果達不到,越低越好。
  • 北京尿微量蛋白高如何治療
    據腎病專家白志誠介紹,治療蛋白尿的費用多少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主要跟選擇的醫院等級、治療方法、專家以及當地的消費水平有關。   針對腎炎病人的治療,進行相應的降尿蛋白、消除尿蛋白非常重要。
  • 夜尿多,泡沫尿?警惕是糖尿病腎病
    如果肌酐出現升高,說明腎臟的病變已經比較嚴重,所以這不是一個判斷早期糖尿病腎病的好方法。尿蛋白的檢查則可以更早地發現糖尿病腎病,所以患者需要定期進行尿液的檢測。 早期的糖尿病腎病尿常規檢查是不能發現的,尿常規蛋白陽性表示已有明顯的腎病。 糖尿病腎病有另一種檢查方法,叫做尿微量白蛋白檢測。所謂微量,就是很小量的蛋白就能夠檢查出來,所以能夠發現早期腎臟病變。
  • 為什麼要檢查24小時尿微量白蛋白?
    蛋白尿是腎臟受損的重要指標,降低蛋白尿是治療腎病的基本措施,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定期檢測尿蛋白尤為重要。臨床上檢查尿蛋白多以尿蛋白定性、24小時尿蛋白定量、24小時尿微量白蛋白方法進行檢查。那麼它們之間有何區別?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 尿裡有蛋白就是腎病?這是個大誤區!
    尿蛋白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在臨床接受尿常規檢查時,蛋白尿是最常見的一種異常表現。有的人對此很恐慌,就以為自己得了腎炎,其實這是一個很大誤區!尿裡有蛋白也不一定就是腎病,要正確認知!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不是所有的蛋白尿都是病態的。臨床也把蛋白尿分為功能性(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2種。
  •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就肯定是糖尿病腎病嗎?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微血管併發症之一。對於糖尿病腎病需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糖尿病腎病通常被分為5期:1期:是功能代償性改變,腎小球濾過率增加和腎臟體積的增大,沒有病歷組織學的改變。監測尿蛋白的幾種方法:1、24h尿微量白蛋白測定:比較麻煩,但準確性高,並且不受活動量和尿次的影響;2、段尿微量白蛋白測定:一般是採集夜間8h或12h尿液,換算出每分鐘排出量進行評估。
  • 腎病中常提到的蛋白尿竟有6種,提醒:治腎病先治蛋白尿
    一些人由於最開始的腎功能不好,延伸到患有腎病,他們在進行治療時,最關鍵的一部分是治療蛋白尿。通常情況下,腎功能越差的人,他們的蛋白尿情況也會更加嚴重,這也是為什麼治療蛋白尿是治療腎病的關鍵部分。腎病中常提到的蛋白尿竟有6種?
  • 預防糖尿病腎病,糖尿病患者必須要知道這3個檢查指標
    糖尿病腎病是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早期常無明顯臨床表現,尿微量白蛋白測定是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敏感指標,檢測發現微量白蛋白尿有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從而早期對疾病進行幹預,開展正規合理治療,最終達到逆轉或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的目的。 因此,預防糖尿病腎病,一定要做好早期篩查。
  • 尿中泡沫千萬別忽視,警惕蛋白尿!蛋白尿越多腎病是否越嚴重?腎病...
    蛋白尿是腎損傷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引起慢性腎臟病變持續進展的一種獨立危險因素。近年來發病的患者也越來越多。 當然,某些非腎臟損傷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蛋白尿,比如劇烈運動後、高熱、寒凍、腎靜脈畸形、尿液被血液、膿液、精子、陰道分泌物汙染等,但這些情況較少見,而且易被識別。 在臨床看診中,常會有患者發出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尿裡的泡沫叫蛋白尿呢?
  • 腎病患者尿蛋白3+怎麼辦?4種情況,有效治療措施各不相同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下留取的尿液,當腎病患者化驗檢查結果顯示為尿蛋白3+時,都必須引起重視。如果是首診的腎病患者,應進一步做全面檢查,並結合患者的病史、症狀與體徵等以明確診斷;如果是複診的腎病患者,也需要進一步檢查其它某些項目,以判斷之前治療是否有效或病情是否復發。之後可根據如上得出的結論,再分別採取措施。
  • 腎病患者出現蛋白尿要注意什麼?醫生建議做好這6點,降低蛋白尿!
    蛋白尿是一種臨床中常見的表現,通常是腎臟病變導致的問題,因為腎臟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會引發腎小球過濾功能下降的表現,所以,一部分蛋白質無法有效過濾,就會隨著尿液一起排出。一般蛋白漏出越多,腎臟過濾功能就越差,因此就要早期進行調節。 腎病患者出現蛋白尿症狀要注意什麼?
  • 大量蛋白尿才是腎病的特徵?不一定!這些特殊的腎病了解一下?
    其實,並不是所有腎病都會表現為大量蛋白尿,長期尿蛋白不明顯的腎病也有很多,如果不及時加以控制,同樣會逐漸損害腎功能,影響長期生存率,咱們下面就來說說。糖尿病腎病的發展進程可分為Ⅴ期,在Ⅰ期和Ⅱ期時,尿蛋白均正常,發展到Ⅲ期才會出現微量白蛋白尿,此時若不積極採取治療措施,90%以上的患者會發展至Ⅳ期,出現顯性蛋白尿。當大量蛋白尿得不到控制,很快就會進入Ⅴ期——腎衰期。也就是說,糖尿病腎病病情發展到Ⅳ期才會出現明顯的蛋白尿,而此時往往已離腎衰不遠了。
  • 問:糖尿病到糖尿病腎病的距離?微量白蛋白尿一個指標就能決定!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現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種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質,但在生理條件下尿液中僅出現極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腎臟異常滲漏蛋白質。微量白蛋白尿是目前公認的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指標。通過定期檢查,患者能夠及早發現病情。
  • 尿常規檢查可以查出早期腎病嗎?讀懂化驗單!避免向尿毒症惡化
    想要知道是否患上早期腎病,可以從尿常規檢查中發現。養成定期體檢習慣,注意尿常規檢查,就可以發現早期腎病,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不會讓腎病向尿毒症方向惡化。尿常規檢查細菌異常升高尿常規檢查異常怎麼回事?尿常規檢查出現蛋白尿+、潛血++,諸如這些尿常規異常是許多患者關心的問題。一般單獨出現的蛋白尿異常和潛血異常,不會作為診斷腎病依據。但是,當排除了出現以上情況的生理性原因和非腎病原因外,就可以確診為腎病。要想進一步確診腎臟損傷程度,進行腎臟纖維化檢查、腎臟B超、腎穿刺活檢。蛋白尿和潛血同時陽性哪種情況要高度重視?
  • 腎病患者尿蛋白2+怎麼辦?
    腎病患者尿蛋白2+怎麼辦?在臨床上,尿蛋白2+是一個比較微妙的程度,我們來看看,醫生是如何治療的。尿蛋白2+有多麼嚴重?尿蛋白2+比較微妙:它比尿蛋白1+更確定腎病的存在,但所表示的腎臟受損程度很輕,又難以引起重視。
  • 腎病怎會有蛋白尿,離尿毒症有多遠?記住4點,或與尿毒症無緣!
    周遜 腎內科主任所謂「蛋白尿」,即尿中檢查出超過正常範圍的蛋白質。由於咱們腎臟的腎小球濾過膜的濾過及腎小管的重吸收,健康人尿中僅有極少量蛋白質。一般來說,健康人每日尿蛋白排出量小於150 mg(即0.15克),當作尿液蛋白質定性檢查(即尿常規之PRO)時,多呈陰性(-)反應。當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加時,簡單的尿常規檢查即可測出,稱蛋白尿。如若24小時尿蛋白含量≥1.0g,則稱為少量蛋白尿;如若24小時尿蛋白含量≥3.5g,則稱為大量蛋白尿。
  • 全面解析糖尿病腎病的篩查與防治
    尿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早期的臨床表現,也是診斷糖尿病腎病的主要依據。然而,尿白蛋白對診斷2型糖尿病腎病的特異性不足,對預測病情的轉歸也存在局限性。糖尿病腎病早期可表現為尿白蛋白陰性,症狀不明顯,易被忽略,但目前仍缺乏比尿微量白蛋白更可靠敏感的糖尿病腎病早期檢測指標。 1. 尿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早期的臨床表現,也是診斷糖尿病腎病的主要依據。其評價指標為尿白蛋白排洩率(UAE/AER)或A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