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格言》中說:「如果我們僅僅想獲得幸福,那很容易實現。但我們希望比別人更幸福,就會感到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對於別人幸福的想像總是超過實際情形。」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在哀嘆自己的不幸,卻對他人羨慕不已。其實這是一種羨慕盲區。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即便是那些看似風光無限的明星、名人,他們的背後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誰都沒有想到著名導演謝晉的小兒子竟然患有智力障礙;美國前總統裡根曾幾度風光,晚年卻備受不孝逆子的敲詐、虐待;黛安娜如果沒有魂斷天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與查爾斯王子那場「經典愛情」走得如此糟糕呢?攀比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本應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有兩份調查報告顯示的結果,讓我們感覺到盲目攀比的危害及可怕。
第一份說:「人可能是一種很好的群居動物,但喜歡分析別人的經濟情況,會產生不平衡心理,可能導致自己快樂水平降低。」這份由巴黎經濟學院安德魯·克拉克和克勞迪婭·森尼克完成的報告發現,75%的歐洲人認為對收人進行比較是件重要的事。
經濟學家稱,窮人更有可能拿他們的薪水和周圍那些富人進行比較。但是,他們對許多調查進行的分析顯示,被同事收入多少困擾的員工生活快樂水平較低。該報告指出:「認為對收入進行比較越重要的人,滿意度的水平就越低,例如生活滿意度、全面健康,個人標準生活的滿意度、工作滿意度和對努力以及成績的考慮等。」
和那些羨慕同事的汽車或住房的員工一樣,拿自己的收入和朋友以及家人相比的人快樂水平也降低了二分之一。
第二份是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瑪麗·藏利和丹尼爾·威爾遜以及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諾爾曼·詹森完成的研究,把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死亡證明書同美國各地的收入水平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不管他們自己的收人水平是高是低,如果周圍鄰居比他富有,那麼他自殺的概率就高。研究報告指出:「隨著當地收入水平的提高,自殺案例越來越多。」
攀比之習古已有之,早不新鮮,但於今尤盛。
摒棄攀比,學會正視自己,學會自我釋放。只要退一步想,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並不需要太在意。真正需要我們在意的,是怎麼才能及早去除盲目攀比、自我折磨的扭曲心理。
一個老人趕著騾子外出,不一會兒,後面來了個騎馬的,馬跑得快,沒多大工夫就超過了騾子,老人很生氣,對著騾子大罵:「都是四條腿,為什麼跑不過人家?今天你要是趕不上那馬,回去就把你宰了!」但是不管老頭怎麼使勁地抽打騾子,騾子也跑不過那馬。過了不久,老人看見前面出現了一個推車的,路不平坦,所以無論推車的怎麼使勁,車子依舊行動緩慢,很快就被老人和騾子趕上了。老人樂了,笑著說道:「人能勝我,我也能勝人啊!」
每個人都有勝別人一籌的優點與技能,就像趕不上馬的騾子,所以我們不應該為某一些方面不如別人而抱怨。畢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不要跟別人比,要跟自己比。跟別人比,會使得自己不快樂。跟自己比,看到自己每天都在進步,會很快樂。
梁輝是一個公務員,過著安定日子。有一天,他接到一個高中同學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參加同學聚會。十幾年沒有見面,梁輝滿懷重逢的喜悅前往聚會。以前的老同學下海經商,住著豪宅,開著名車,一副事業有成者的派頭。梁輝回到機關上班,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整天長籲短嘆,遇人便傾訴心中的不平。
「那小子,考試就沒有及格過,憑什麼擁有那麼多錢?」他說。
「雖然我們的薪水不能與富豪相比,但不也過得很好嗎?」他的同事安慰他說。
「很好?我的工資攢一輩子也買不起一輛奔馳車。」梁輝心痛得跳了起來。
「我們這些坐辦公室的,有錢也犯不著買車。」他的同事倒是看得很開。而梁輝卻整天鬱鬱寡歡,後來竟患了重病,臥床不起。
盲目攀比只會使自己的欲望得寸進尺,而那些欲望不僅僅扼殺我們所有的快樂、幸福,甚至還會阻礙自己的發展,奪走自己的生命。摒棄攀比,拋開那些不必要的煩惱,收穫一份屬於自己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