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攀比,你自然會快樂

2021-01-10 高下相形美醜相鄰

《牛津格言》中說:「如果我們僅僅想獲得幸福,那很容易實現。但我們希望比別人更幸福,就會感到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對於別人幸福的想像總是超過實際情形。」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在哀嘆自己的不幸,卻對他人羨慕不已。其實這是一種羨慕盲區。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即便是那些看似風光無限的明星、名人,他們的背後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誰都沒有想到著名導演謝晉的小兒子竟然患有智力障礙;美國前總統裡根曾幾度風光,晚年卻備受不孝逆子的敲詐、虐待;黛安娜如果沒有魂斷天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與查爾斯王子那場「經典愛情」走得如此糟糕呢?攀比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本應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有兩份調查報告顯示的結果,讓我們感覺到盲目攀比的危害及可怕。

第一份說:「人可能是一種很好的群居動物,但喜歡分析別人的經濟情況,會產生不平衡心理,可能導致自己快樂水平降低。」這份由巴黎經濟學院安德魯·克拉克和克勞迪婭·森尼克完成的報告發現,75%的歐洲人認為對收人進行比較是件重要的事。

經濟學家稱,窮人更有可能拿他們的薪水和周圍那些富人進行比較。但是,他們對許多調查進行的分析顯示,被同事收入多少困擾的員工生活快樂水平較低。該報告指出:「認為對收入進行比較越重要的人,滿意度的水平就越低,例如生活滿意度、全面健康,個人標準生活的滿意度、工作滿意度和對努力以及成績的考慮等。」

和那些羨慕同事的汽車或住房的員工一樣,拿自己的收入和朋友以及家人相比的人快樂水平也降低了二分之一。

第二份是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瑪麗·藏利和丹尼爾·威爾遜以及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諾爾曼·詹森完成的研究,把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死亡證明書同美國各地的收入水平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不管他們自己的收人水平是高是低,如果周圍鄰居比他富有,那麼他自殺的概率就高。研究報告指出:「隨著當地收入水平的提高,自殺案例越來越多。」

攀比之習古已有之,早不新鮮,但於今尤盛。

摒棄攀比,學會正視自己,學會自我釋放。只要退一步想,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並不需要太在意。真正需要我們在意的,是怎麼才能及早去除盲目攀比、自我折磨的扭曲心理。

一個老人趕著騾子外出,不一會兒,後面來了個騎馬的,馬跑得快,沒多大工夫就超過了騾子,老人很生氣,對著騾子大罵:「都是四條腿,為什麼跑不過人家?今天你要是趕不上那馬,回去就把你宰了!」但是不管老頭怎麼使勁地抽打騾子,騾子也跑不過那馬。過了不久,老人看見前面出現了一個推車的,路不平坦,所以無論推車的怎麼使勁,車子依舊行動緩慢,很快就被老人和騾子趕上了。老人樂了,笑著說道:「人能勝我,我也能勝人啊!」

每個人都有勝別人一籌的優點與技能,就像趕不上馬的騾子,所以我們不應該為某一些方面不如別人而抱怨。畢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不要跟別人比,要跟自己比。跟別人比,會使得自己不快樂。跟自己比,看到自己每天都在進步,會很快樂。

梁輝是一個公務員,過著安定日子。有一天,他接到一個高中同學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參加同學聚會。十幾年沒有見面,梁輝滿懷重逢的喜悅前往聚會。以前的老同學下海經商,住著豪宅,開著名車,一副事業有成者的派頭。梁輝回到機關上班,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整天長籲短嘆,遇人便傾訴心中的不平。

「那小子,考試就沒有及格過,憑什麼擁有那麼多錢?」他說。

「雖然我們的薪水不能與富豪相比,但不也過得很好嗎?」他的同事安慰他說。

「很好?我的工資攢一輩子也買不起一輛奔馳車。」梁輝心痛得跳了起來。

「我們這些坐辦公室的,有錢也犯不著買車。」他的同事倒是看得很開。而梁輝卻整天鬱鬱寡歡,後來竟患了重病,臥床不起。

盲目攀比只會使自己的欲望得寸進尺,而那些欲望不僅僅扼殺我們所有的快樂、幸福,甚至還會阻礙自己的發展,奪走自己的生命。摒棄攀比,拋開那些不必要的煩惱,收穫一份屬於自己的快樂。

相關焦點

  • 關於攀比心理的現實說說
    1、人生可以追求,但切莫攀比;你虛榮可以,但一定要靠自己!2、現在的跑操在無形中已經變質了,它的目的不再是為了鍛鍊什麼身體,是為了一種可悲的榮譽,成了班與班的攀比。美好的生命狀態應該是不爭逐,不刻意,不攀比,不在乎,不羨慕,嫉妒恨,一切如花開花落,順其自然。8、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總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總幻想那些不能實現的,今天的心靈怎能安靜?9、我們應該不與別人盲目的攀比,自己就會悠然自得,不要把自己人生目標定得太高,自己就會歡樂常在。
  • 「你才多大,就和弟弟攀比!」孩子愛攀比,可能是缺乏「認同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地接觸到各種的事物和人,這也是孩子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容易產生一些心理情緒,比如攀比的心態。「你才多大,就和弟弟攀比」小明今年5歲了,一次和表弟視頻聊天,表弟先拿出變形金鋼出來給他看,還說這是他爸爸在高級商店裡買的。小明聽起有些不舒服,於是就把自己的最珍貴的鋼鐵俠手辦拿出來炫耀。
  • 孩子的「攀比」,多數是對的
    因此說,媽媽根本不必憂慮,只需回應:「我也覺得他們家很多東西比咱們家的好,但我們不需要和別人家一樣,爸爸媽媽一直陪伴你,讓你健康成長,你每天都很快樂,不是很好嗎?爸爸媽媽也在努力工作,我們的條件也會慢慢變好。」
  • 你只看到孩子愛攀比,卻沒看到背後的真相
    調查還發現,面對孩子的「我也要」,很多家長常常把孩子的攀比演變成大人之間的競爭,他們會盡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害怕孩子輸了,愧對孩子。其實,在幼兒園孩子的認知裡,攀比還沒有與金錢和社會地位掛鈎,孩子的視角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複雜,一起看看孩子攀比背後的真實動機吧!
  • 幼兒園「新型攀比」蔓延,老師和家長不及時制止,受傷的會是孩子
    小倩想到以自家的經濟條件應該沒有誰會給孩子買這麼貴重的玩具,一問才知道是幼兒園同學給他的。近年來的攀比之風真的是越刮越大,但當攀比現象在幼兒園中都開始出現的時候,是不是大家真的需要深思了呢?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攀比現象的發生?1、 老師強制分享教小孩子學會分享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在孩子覺得開心,也不會對家庭造成負擔的情況下。
  • 孩子攀比心重,家長勞神傷財,解讀「負性攀比」,幫孩子早日糾正
    2.孩子的認知會出現錯誤攀比還會誤導孩子的認知。前文說過,同事因為沒有同意給女兒買限量版娃娃而被小姑娘哭著說「爸爸媽媽不愛我了」。除了少數孩子集中在成績、能力的攀比外。大多數孩子的攀比心理集中在物質方面。但讓孩子用物質來滿足情感需求和內心需要本身就是一種病態的行為。因此家長應該多與孩子進行互動,注重精神教育,幫助孩子尋找更多的快樂源泉,讓他們明白,即使沒有頂尖的物質水平,人一樣可以活得很快樂。
  • 拒絕攀比(作文素材)
    但是,他們卻忘記珍惜現在擁有的,只一味去追求他們所沒有的,最終弄得自己疲憊不堪。他們因為把所擁有的和追求到的東西和別人攀比,而陷入「比上不足」的自卑和嫉妒不平中。比如,本來已經買了房子,看到別人房子更大,於是也要買大房子;看到別人住別墅,自己便也要買別墅;看到別人買了車,自己也要買車;本已有了車,但看到別人有名車,於是自己也要換輛更好的......如此登山一般,這山望著那山高,永無止境地追隨。
  • 當孩子出現攀比心理時,告訴他攀比只會讓他停滯不前
    所謂攀比心理,是刻意將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條件等方面與別人進行比較,並希望超越別人的一種心理狀態。攀比是現在普遍存在於孩子之間的一種現象,比如對物質條件,父母的社會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這種現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
  • 做人,學會不攀比!( 經典 )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小草不和大樹比高矮,你有你廣闊的天,我有我遼闊的地。清茶不和咖啡比品位,你有你濃烈的香,我有我清淡的色。做人不和別人比生活,你有你疲憊的追求,我有我平常的快樂。
  • 克服攀比的心理
    就是因為盲目攀比的心理使這個人沒有看到樹木的真實價值,讓利益嫉妒蒙蔽了自己的眼睛。所以說,一個人要想成就大的事業就要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樹立正確健康的心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段「沉香」,但往往不能珍惜它,反而對別人的木炭羨慕不已,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庸人自擾,迷失了尋找快樂的方向。
  • 適度攀比催人奮進
    委屈的男孩回到家,向父親訴說:「爸爸,我的夢想是成為魔術大師,可他們卻嘲笑我……」他的話還沒有說完,氣急敗壞的父親朝他大叫:「你瘋了啊!」他遭到了父母的破口大罵,同學的冷落,鄰居的嘲笑。12歲那年,因為天天到魔術專櫃報到,他與一個負責魔術道具專櫃的大男孩湯文龍成為好朋友。一天,湯文龍鼓勵他去參加兒童魔術大賽,並陪他一起編排節目。
  • 你既然可以拿孩子的成績攀比,孩子為啥不能拿你的錢攀比?
    家長通常喜歡在人面前炫耀自己孩子的技能,從嬰幼兒時期幾個月會走路、幾個月會說話、幾個月長滿牙開始,家長們已經在暗暗攀比了,只是那個時候的攀比還不是特別明顯。一直到孩子上學以後,家長們最喜歡跟人攀比的就是孩子的成績,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我家孩子考了多少分,這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尤其是自己家孩子考的還不錯的時候,見人必問對方孩子的成績,然後引出自己家孩子的成績,等待對方家長投來羨慕的眼光或者是稱讚的話語。
  • 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幸福不需要攀比
    我們只需要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追求內心的富足就好了,不要盲目和別人攀比,因為真正的幸福不需要攀比。世事無常,大海有大海的磅礴,小河有小河的快樂。擁有小河之後,你可以欣賞到小河的細水長流;擁有了大海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大海的波瀾壯闊。不要因為得不到大海的磅礴而悶悶不樂,也不要因為沒有看到小河的細水長流而懊惱。因為大海和小河,各有各的好。
  • 你快樂嗎?你不快樂,其實不快樂的人挺多的
    「360行行行出狀元」「是金子一定會發光」但天底下普通人有多少?金子又有多少?就像一個容納100匹馬的馬廄未必藏有一匹千裡馬。而那些常被用來比較的孩子長期置於父母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下,久而久之,自己也就習慣性地養成攀比的習慣,攀比會循環,很多人說我們終於長成了曾經最討厭的那一類人,而我們既然對攀比如此憤慨卻避免不了沿襲父母的做法。攀比成習慣,自然不快樂。
  • 不只是喜歡攀比、缺乏信仰
    ——白巖松 推薦語:以前的中國,雖然社會發展緩慢,經濟也不發達,但是大多數中國人都很快樂。因為生活和工作節奏很慢,並不像現在如此匆忙和物質。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好日子,就是吃得飽、穿得暖、有房子住、有家人的陪伴。現在的中國人物質條件極大充裕,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到不快樂了,這到底是為何呢?
  • 心理學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會從心靈上讓你真正快樂
    心理學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會從心靈上讓你真正快樂 文/磊磊 「只看我所擁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這原是一句禪偈,但意義深刻。無論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卑微的小人物,還是家業有成的人士,都不要有比拼之心,要知道人比人,氣死人。
  • 攀比的一生,一生的攀比
    人生十個攀比階段:一:嬰兒級攀比段嬰兒出生比重量;嬰兒滿月比誰胖;幾個月後誰先爬;牙牙學語叫爸媽;你孩黑來我孩白;你孩哭鬧我孩乖;嬰兒走路晃啊晃;父母感覺特別棒。,你三萬,我五萬,學籍還是說再見,怎麼感覺都遺憾,望子成龍捨得拼;讀二本,選一本,能高一本是一本。
  • 攀比之風在幼兒園階段就盛行,為了娃的身心健康,智慧父母這樣做
    幼兒園承載著孩子童年的快樂,知識的啟蒙,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快樂成長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的玩具是爸爸從國外給我買的,比你的好」。說著說著,兩個孩子之間的較量不斷升級,如果孩子之間比的不是一些好的方面,而是小小年紀注重物質的攀比,這著實讓很多老師和父母都有一些無奈。如今,其實在幼兒園的這種攀比現象比比皆是。
  • 與人不攀比,做好自己,這就是平常心態
    就是不與別人攀比,不爭名、不奪利,能夠堅持做好自己,這就是平常心態。平平淡淡才是真,做人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難在哪裡?難在誘惑,難在與人爭高低。在這個社會你準備拿什麼心態去平衡「不平衡」之事呢?,這個很重要,是睜一隻眼還是閉一隻眼,無時不在考驗著每一個人的心態。要有平常心態就要學會放棄、學會捨得、更要學會堅韌、這是人生的哲學觀也是人生的辯證法,知道了有得也有失的道理,就不會對失去的感到心理不平衡了,遇事就會泰然處之,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 人到中年,真正聰明的女人,大多不喜歡攀比
    而擁有自己的世界的女人,她們一定是豐富多彩的,她們不需要通過外界來獲取自身的價值,又怎麼會用攀比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呢?所以這樣的女人,大多不喜歡攀比。有自己的生活的女人,不需要攀比一個人只有踏實下來,經營自己的生活,才不會有攀比的閒心。一個聰明的女人,她們一定會知道,攀比並不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反而會讓盲目的攀比佔據了自己本來應該好好經營生活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