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2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新年期間,日本商家乘著以中國遊客為中心的外國遊客「爆買」日本的風潮,藉助新年銷售福袋的傳統,推出中國人喜歡的商品福袋,使日本新年促銷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給日本低迷的個人消費注入了活力。但是,也有一部分中國人尤其是在日華人,從中發現了商機,甚至不擇手段搶購囤積,轉手漁利擾亂市場,引起日本媒體等批評。
888萬巨額福袋瞄準中國人
新年期間,日本媒體的一個報導熱點,就是以中國遊客為主的外國遊客搶購福袋。
日本共同社1月5日報導說,日本4家大型百貨公司4日發布了有可比數據的店鋪去年12月銷售額初值數據,其中3家高於上年、一家持平。針對訪日外國遊客的免稅品和高價商品銷勢喜人,彌補了暖冬造成的冬季衣物銷售低迷。
三越伊勢丹控股的化妝品與高端鐘錶銷售額同比增加1.1%,免稅品增加約40%。高島屋銷售額增加0.3%,高檔化妝品增幅較大。經營大丸與松坂屋的J.Front Retailing公司同比增加0.1%,崇光西武則與上年持平。
有關今年元旦假期銷售額,高島屋同比增加1.1%。由於外國遊客增多,內含皮草大衣的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5萬元)福袋十分搶手。崇光西武與三越伊勢丹的銷售額也高於上年同期。
《朝日新聞》電子版1月4日發表題為「新年首銷順利,爆買健在,網絡也銷售福袋」的報導,報導指出:在日本全國的百貨商店等,一月頭3天的今年首銷中,購物客人熙熙攘攘,多是「開門紅」。
在訪日外國人客人「爆買」的推動下,店家的銷售額紛紛超過去年同期。3日,今年首次開張的東京新宿的伊勢丹新宿總店,從開門前就有超過4000的客人排隊等候,開士米羊絨衫3件套裝等10800日元的經典福袋被搶購一空,銷售額比前一年增加了7%。
《神奈川新聞》1月3日報導稱,縣內的百貨商店2日進行今年首次銷售。在橫濱站西口的橫濱高島屋,要買福袋的人們在上午9點開張時已經排成超過2萬人的長隊,超過去年。
同日,西口的很多商業設施都是2日進行今年首次銷售,加之中國遊客的來店者增加,橫濱站周邊買東西的客人熙熙攘攘,非常熱鬧,該店全館準備了55000個福袋。開張的時候,店內搶購福袋的客人非常多,銷售額超過去年。
據說在化妝品和服裝的福袋銷售處,許多中國人都買了每人限購量上限的福袋,拎著很多福袋的中國遊客非常引人注目。
從元旦開始營業的崇光百貨店橫濱店,由於以中國人為中心的訪日外國遊客來店客增加等因素,元旦這一天約15萬人(該店公布)來店,超過去年,銷售額比去年增加8%。2日來店的客人也超過去年,熱鬧非凡。
《每日新聞》1月2日發表題為「首售福袋也爆買 關西的百貨商店」的報導,報導說,關西的百貨商店2日開始今年首次銷售,受惠於來自中國等亞洲遊客的「爆買旋風」,大百貨商店準備了照顧到外國人遊客消費傾向的福袋,兩手抱滿大紙袋的外國人身姿到處可見。
高島屋大阪店(大阪市中央區),準備了在中國的人氣商品暖水瓶和陶瓷菜刀等福袋,面向外國人的免稅櫃檯比平時增加6成,達11臺。大丸梅田店(該市北區)準備的在中國受歡迎的雙背帶書包的福袋,阪神百貨店梅田總店準備的珍珠項鍊的福袋等,一上午全部售光。
從臺北市來高島屋大阪店的曾聖哲(33歲),雙手拎著衣服、化妝品、小茶壺等多種福袋,他笑著說,他將在日本住到4號,預算50萬日元。一位從香港來的飲食店主(45歲)說,這些東西在香港很貴,而在日本新年銷售時,高質量的日本製品非常便宜。
2015年12月30日的朝日新聞社網絡媒體dot.報導說,「2015流行語大獎」中的大獎是「爆買」,這是指近幾年,爆炸性增多的中國遊客大量購物,這個「爆買」目標之一,是大丸東京的「佛像12尊套像」福袋。
「佛像12尊套像」在海外非常受歡迎,價格也是越來越受歡迎,表示「喜慶發財」的價格888萬8888日元。
日媒議論華人集團搶購
中國人「爆買」日本,終於盯上了日本新年的福袋。
其實,從數年前開始,中國人尤其是在日華人,在日本大型電器店門口佔位排隊,大量搶購電器商品福袋的新聞就不絕於耳。2016年元旦,趁著「爆買」的東風,中國人在日搶購福袋四處開花,蔓延至各家店鋪。新年爆買提升銷售額,商家自然滿心歡喜,但是普通日本人怎麼看呢?聽聽日本媒體的報導和議論,可窺一斑。
1月5日,日本電視臺的晨間節目對中國人爆買新年福袋進行了專題報導。
報導稱,部分星巴克店前排福袋的隊伍中,前列全部都是中國人,他們迅速把福袋掃光,部分人更把福袋轉售至中國。在二子玉川的星巴克店鋪,元旦販賣的福袋被排在首位的客人大量購入,導致排在第二的客人一無所獲,掃興而歸。
日本電視臺記者專門採訪了一位搶購、轉賣福袋的華人貿易業者。他透露,今年搶購了價格1萬日元以上的福袋近700個,比去年的500個多了不少。大量購入的福袋,用於面向中國的網絡轉賣,每一個福袋的轉賣價會在原價基礎上再加1000-2000日元。
針對這種做法,節目主持加藤浩次評論稱「品格低劣」,他認為「在日本文化之中,這樣做涉及倫理問題」。不過,也有嘉賓認為,這只是日本文化的規則,現在有越來越多外國遊客訪問日本,日本需要符合國際標準。還有嘉賓提議,將日本標準變成國際標準如何?
對此,專業人士分析指出,這樣的做法可能觸犯日本法律。如果以轉賣為目的的銷售,需要得到「古物營業法」的許可。若只有貿易上的經營許可,會有問題。當然還有稅收上的問題。
日本的福袋文化由來已久。日本新年期間,各個商家會把平時賣不掉的商品塞進一紙袋,密封起來,以混搭的方式低價促銷。每個人都希望新年討吉利,商品紙袋美其名曰「福袋」。搶購福袋,讓喜氣、幸運落到大眾頭上,分享到整個社會,這就是福袋文化的本意。
訪日外國人不斷增加,加入到分享喜氣、幸運的行列,本是一件好事。但在日華人大量搶購福袋用於轉售,用刻意的手段擾亂了商業秩序、破壞了文化氛圍,甚至遊走在法律邊緣而不自知,這就違背了福袋的本意。
當「新年福袋」遇到無所顧忌的華人,這種日本的商業文化能否持久而不變質,讓人拭目以待。
媒體以訛傳訛烘託氣氛?
從1月3日起,《中國遊客爆搶日本福袋52萬一只15分搶光》的新聞充斥在各個網站。1月6日,國內媒體朋友聯繫導報編輯部,詢問52萬一只福袋究竟怎麼樣了?
52萬日本福袋是否真被同胞哄搶呢?據了解,這隻價值52萬人民幣的福袋(價格是972萬日元),是日本銀座松屋百貨公司出售的,只賣了一個,內裝6瓶法國高級葡萄酒,在15分鐘內即被買走。
當時,店外確實排著新年搶購福袋的長龍,但大家的目標基本上是從1萬到數萬日元的服裝及生活用品福袋。該店最高價格972萬日元的福袋僅準備了一個,開店15分鐘後被日本客人買走,並不存在國人哄搶的情形。
率先報導該新聞的「朝日新聞電子版」也只是稱,仿佛象徵了「日本去年年末股票高漲的勢頭」。
不過連日來,中國媒體對於國人來日哄搶52萬福袋的新聞鋪天蓋地,雖然並未明言這個福袋是被國人買去,但從題目和內容都十分容易引起誤解。
中國媒體,尤其是網絡自媒體,由於缺乏對新聞源頭的了解和甄別,對於日本新聞以訛傳訛或不實報導的現象時有發生。日本價值52萬人民幣的福袋在15分鐘內被買走,以及國人訪日爆買日貨,雖然兩樣都不是訛傳,但一旦被嫁接在一起,就容易發生不實新聞。還有媒體更將題目做出了新意:《最貴一隻52萬還物有所值?遊日本不搶馬桶蓋開始搶福袋》。
之前,在國內媒體尤其自媒體上競相轉發的幾個有關日本的新聞,都展現了SNS社交網絡風行下的新聞隱患。至今發生過的以訛傳訛的新聞包括:來日購房即可獲得一年籤證、日本獎勵生孩補助1000萬日元等等,頗值得媒體和受眾自我警示,辨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