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晚睡姐的娛樂圈 日更達人,爆文作者,985本科畢業,專注從娛樂中尋找人生真諦。
要說最近最火的電影,莫過於韓國電影《寄生蟲》了。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這部影片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一時之間風光無限。
這部影片講述了靠折披薩盒為生的窮人基宇一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入到富人樸社長家裡打工,窮人和富人的生活軌跡產生了交集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關於這部影片的解讀有很多,有難以逾越的階層、貧富差距、教育等,都能引發我們的深思。
最近正好讀了阿蘭·德波頓的《身份的焦慮》,對照這部影片,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今天的文章,我想結合這部《寄生蟲》,來聊聊身份的焦慮,為什麼我們會產生身份的焦慮,這種身份的焦慮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基於這部影片,對於如何緩解身份焦慮我的一些思考。
0101,在這個精英崇拜的時代,人人都有身份焦慮
《寄生蟲》所處的時代大背景就是我們如今的社會:一個以財富的多寡為成功典範的社會,社會等級反映出社會成員的素質,傑出的人在頂層,而無用的人註定在貧困線下苦苦掙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被別人的成功故事所包圍,人們對於身份的焦慮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這部影片中主要圍繞了金家和樸家兩個家庭展開,金家住在半地下室,一家人靠折披薩盒為生,因為貧窮兩個孩子都輟學在家,可謂貧窮潦倒;樸家住著帶有大花園的豪華別墅,有司機、管家,孩子還有家庭教師,是大富大貴的典型。但是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有身份的焦慮,只是各自焦慮的東西不一樣罷了。
1.以基宇一家為代表的窮人的身份焦慮
貧窮本身就是一種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會裡,貧窮更是一種恥辱。貧窮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因為經濟上的窘迫,更主要的還說因為貧窮導致的身份低下危及了窮人的自尊心。
在這部影片中,金家一家因為貧窮而自卑的場面很多:
在影片的開頭,兒子基宇的朋友敏赫來家裡找他,基宇就很難為情,覺得自己破敗的家被好朋友看到了很丟人,還問敏赫,「約外面就好,幹嘛跑來家裡?"
影片的最後,基宇一家被邀請來參加樸社長兒子多頌的生日聚會,當基宇站在樓上看樓下院子裡的盛況時,對樸社長的女兒多慧說,「感覺自己不屬於這裡」,即使基宇假扮成了大學生,但從內心深處,他因為貧窮的家境和非大學生的身份感覺到很自卑。
2.以樸社長一家為代表的富人的身份焦慮
除了窮人,富人們也會為自己的身份感到焦慮,一方面,他們攀比的對象是與他們同等地位的人,時時刻刻保證自己不從這個富人階層上掉下去;另一方面,他們還要維護自己所處階層的體面和優越感。
妹妹基婷用計陷害樸社長的司機,故意把把穿過的內褲留在車上。樸社長發現之後沒有直接找司機對峙,反而是拋開太太來解決,打心底裡,樸社長覺得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和司機談論這樣的事情比較掉價,有失格調。樸社長一家雖然看起來友善,但骨子裡是不願意和窮人打交道的。樸社長也說過,「最討厭逾越界限的人」。雖然窮人是很難進入他們的交際圈的,在多頌的生日聚會上,樸太太邀請的也是一些同階層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02焦慮從何而來:社會人的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人的評價
為什麼身份的問題會讓我們寢食難安呢?原因很簡單,身份的高低決定了周圍的人對我們的態度:當我們平步青雲時,他人往往都是笑臉相迎;當我們失意落魄的時候,往往會變成「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了。」
他人對我們的態度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在於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人對於我們的評價。而在現今的社會中,「體面」與財富直接相關,而「不體面」與貧苦直接相關。也就是說,貧窮代表了低人一等,而有錢人充滿優越感。影片開始,因為自己要去留學,敏赫找到了基宇來代替自己給多慧當家教。敏赫是大學生,為什麼不找自己的同學,而去找沒有考上大學的基宇呢?因為在敏赫的潛意識裡,基宇沒有考上大學,家裡又是如此的一貧如洗,這樣的基宇註定低人一等,對自己不構成威脅,自己心儀的多慧也不會喜歡上基宇而移情別戀。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有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一份舒適的工作,但在一次同學聚會上,我們發現一些老同學住的房子比我們的更大,工作比我們更好,賺的錢比我們更多的時候,內心的焦慮和憤懣就會接踵而來。一般來說,對比發生在同等階層的人身上。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富裕的家庭並不會讓一個不相干的貧窮人家心生焦慮。除非是他們的生活有了交集。在影片中,基宇一家已經習慣了這種貧窮的生活,對於貧窮帶來的卑微也已經習以為常。但是他們一家闖入到樸社長一家的生活中時,巨大的貧富差距刺痛了他們的內心,在不經意間,窮人一家對自己身份的焦慮被激發出來了,並且隨著劇情的推進逐步擴大。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很好的描述了這種參照物改變帶來的落差:之前經常有醉漢在基宇家的房子窗戶邊撒尿,他們一家人雖然會抱怨幾句,但是大家都習以為常,不會有什麼反應。但是當他們自認為融入了富人的生活之後,春風得意起來,當醉漢又一次在他們家的窗戶邊撒尿時,基宇勇敢地衝出去趕走醉漢。
影片中前任女管家的突然來訪也打破了金家一家人的平衡。前任女管家的到來讓金家知道了別墅的大秘密,那就是前任女管家的丈夫吳勤世為了躲債已經在別墅的地下室住了4年多,而這個地下室不被樸家人所知。這個時候,金家和前任管家一家都因為對方的存在而感到焦慮。
不同的是,前任管家焦慮的是自己和丈夫還能不能寄生在這個地下室生存,而金家四口人精心編織的謊言被揭穿了,如果被樸家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那他們好不容易到手的飯碗就要丟掉。對此,金家人對於自己身份的焦慮也達到頂點。
03當對身份的焦慮到達一定的界限時,悲劇也就此產生
《身份的焦慮》中說到,身份的焦慮是一種擔憂,「擔憂我們處在無法與社會設定的成功典範保持一致的危險中,從而被奪去尊嚴和尊重,這種擔憂的破壞力足以摧毀我們生活的鬆緊度;以及擔憂我們當下所處的社會等級過於平庸,或者會墮至更低的等級。」當這種擔憂成真的時候,隨失敗而來的是深深的恥辱感,失敗者本人也因此可能淪落到怨恨成功者的地步。影片中最後的撕殺表現了這一點:金家和前管家一家因為爭奪在樸家的生存權發生衝突,基宇衝到地下室想殺掉前管家一家以絕後患,結果反被殺;而前管家的丈夫因為妻子被殺陷入瘋狂,衝出地下室開始殺人。但是他殺的不是樸社長一家,而是金家一家。這兩家窮人的自相殘殺,實際上都是因為身份受到了威脅,擔心離開了樸家,自己的生活又會回到原來更低的等級。
另一方面,金家和樸家兩家人的生活互相融入的過程中,因為雙方生活貧富差距很大,再加上樸家有意無意地對金家的人表現出來的蔑視和鄙夷,才刺痛了金基澤敏感的神經。金基澤和家人對樸家一家人的身份也經歷了從羨慕到嫉妒、怨恨,再到想要毀滅的過程,以至於最後通過瘋狂殺戮這一極端方式來宣洩內心的不滿。
影片的結尾,基宇想像自己事業有成,「等我有錢,我要買下這間房子,等搬進去,我和媽媽會待在庭院,因為陽光真的很棒。爸爸只要從地下室走上來就好了,在那天來臨之前,請好好保重。」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身份的獲取是困難的,對於身份過分的渴求也是致命的。《寄生蟲》的導演秦俊昊曾說過:「我們正生活在這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時代。」回到現實,基宇想買下樸社長的別墅讓爸爸活在陽光下的願望,可能永遠也不會實現。一個沒有學歷也沒有什麼天賦的年輕人,想靠個人的努力和白手起家,在韓國這樣的社會混成超級富豪,可能性幾乎為零。
04關於影片的3點現實思考:面對身份的焦慮,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看完這部影片,我思緒良多。最大的感觸就是人人都會產生身份的焦慮,這種焦慮看起來無害,但是當它一點點被放大的時候,會產生致命的傷害。影片最終以悲劇收場,對於如何緩解這種焦慮並沒有給出答案,而我結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如下3點感悟:1.保持適度的焦慮可以促進我們的進步,但是不要焦慮過度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埃德·迪納說,雖然樂觀的人比經常生氣、憤怒的人更健康、更成功,但與完全不焦慮相比,適度焦慮可帶來更多好處。保持適度的焦慮,能激勵我們竭力發揮自己的才能,督促我們提高自己的能力,能更好的完成目標。不管是在工作還說生活中,保持適度的焦慮,能讓我們在面對平淡的升華時心生警惕,避免淪為溫水裡的青蛙。
但是當焦慮影響到我們日常的生活時,就要及時關注自己的情緒,避免被焦慮牽著鼻子走,陷入到情緒的病毒中去。2.讓理智決定我們的價值,而不是無條件的期待他人的認同《人間失格》中說的很好:「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一個人做得再好,也會有人說不好;一個人再不好,也有人稱讚。身份的焦慮源於他人對我們的評價。但是別人的觀點不一定是對的,理性對待,就是把這些積極或消極的評價進行分析,正確的吸納,錯誤的就一笑置之,將其摒棄。正如《身份的焦慮》書中所說:「我們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來自外部的讚揚或譴責。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我們在一個隨機形成的人群中看起來是什麼形象,而在於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形象。」理性對待,就是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受周圍人或是媒體的影響,有自己的判斷力。比如對於很多自媒體鼓吹的消費主義,我們要明白這是商家的消費陷阱,是「商家製造出的欲望」,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的東西,也就不會因為過度消費造成負債纍纍。3.不要以身份或者角色評價一個人,別輕易給別人貼標籤《奇葩說》有一期關於「拮据的年輕人要不要啃老」的辯論,蔡康永在結辯的時候說了一番關於「社會角色」的話,我深表認同:「不要把一個人局限在他所擔任的社會角色裡,他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他的社會角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希望別人肆意評價自己,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不以身份來評價一個人。在最近的熱播劇《安家》中,安家門店的員工們在討論的時候說,房產中介處在職場食物鏈的最低端,誰不高興了,都能罵房產中介。這就是長期以來,社會大眾以身份來評價房產中介造成的負面現象。就像影片中,如果富人的優越感少一點,窮人的自卑感少一點,那最後的結局可能就不會那麼慘烈了。
05總結
《寄生蟲》中,三家人的悲劇都是圍繞著各自的身份展開,窮人因為身份卑微拼命地想往上爬改變命運,卻因為貪念喪失了至親,一輩子都在後悔和黑暗中度過;而富人也因為虛無縹緲的優越感和對窮人的蔑視給自己的家庭引來了殺身之禍。這不是個例,而是時代背景下,個體身份焦慮的社會映射。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後,引發了大眾對身份焦慮的思考:階層並非不可跨越,但是在努力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正確對待自己內心的焦慮,降低期待,才能緩解身份的焦慮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後,強烈建議大家去看看《身份的焦慮》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很多困擾我已久的問題也都茅塞頓開。相信讀完它之後,急功近利的心思會少一些,自己的內心也會更平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