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暴發的影響,小李一直沒有在外面的飯店吃飯。伴隨著全國防控形勢的好轉,餐飲行業也逐步恢復。碰巧趕上「五一」假期,小李便籌劃著與朋友相聚的事。
小李和朋友來到世紀金源購物中心在北京的一家酒店。點菜時,服務生把餐具放到餐桌上,小李驚訝地發現,每個人面前都有兩雙筷子,一雙黑,一雙白。以前小李來過這兒好幾次。對於這一點,服務員解釋說,現在響應號召,也是為了顧客的身體健康,後來實行了公筷制度,給每位顧客提供公筷,並做了色差。
分餐制和公筷制在中國推廣多年,但效果並不明顯。這些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經濟成本和個人習慣因素。新冠肺炎的爆發,為推行餐分制和公筷制度提供了新的契機。各地區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宣傳力度,鼓勵使用分餐制和公筷。它不僅體現了文明新風,而且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值得在全社會推廣。
這種生活方式很健康
小李說:「我非常支持實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度,因為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小李的觀點也說明了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度的核心目的:保健。
人們在吃飯。節食是每個人都必須的。但中國還有一個古老的說法:病從口入。也就是說,很多疾病是通過飲食傳播的。
WHO國際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了一份分析報告:全球13%的癌症患者,220萬人患癌症,歸因於多種傳染病。致癌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幽門螺桿菌、 HPV和B肝病毒。但東亞是傳染病致癌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在這些細菌中,幽門螺桿菌就是通過合餐容易傳染的。
幽門螺桿菌的發現,打破了「胃中沒有細菌」的說法,可能導致胃炎、消化道潰瘍等疾病,嚴重的人很可能導致胃癌。據統計,目前中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已達59%,感染率持續上升。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將嚴重影響人體健康。
共餐制度對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科學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能通過筷子傳播,造成交叉感染,典型的有幽門螺旋桿菌、A肝和手足口病,合餐會為健康埋下隱患,可使多種病毒、細菌在就餐者之間傳播,在互相夾菜時無意中傳染給他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公筷分餐」的倡議由來已久,早在1990年代,中國烹飪協會曾多次向全國餐飲企業提出「分餐制」改革的建議。2003年, SARS的爆發使這一舉措受到更多的關注,許多城市的餐館都在主動提供公共筷子。但就實際效果而言,這一舉措仍未得到足夠的宣傳和重視。
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提醒人們,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在這些方面,分餐制和公筷非常重要。
東北部地區,習慣了「大鍋燉」的人們開始在盤子上分餐盤,每桌都配有公筷公匙;四川成都,食客們喜愛的火鍋,也都開始推行分餐,每人都配有兩隻筷子,一隻公筷夾菜,一隻私筷自用;浙江,許多農家樂恢復營業後,紛紛實行「分餐制」,或是提前為客人分配飯菜,或是採用自助餐的形式,讓客人自己拿來吃……借著這次疫情的影響,各地都在抓緊實行分餐制和公筷制,把文明習慣內化為人心。
中國酒店協會會長韓明說,新冠型肺炎爆發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舌尖上的安全」,意識到集體用餐會導致疾病傳播。要把握時機,宣傳和引導廣大群眾養成合理分餐使用筷公勺的良好習慣,樹立健康文明的餐桌風尚。
人的,文化的,經濟的多重因素影響
分餐制和公筷雖有許多優點,但推行起來卻不容易。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個人、文化和經濟成本。
面試中得知,很多人對分餐制和公筷制度並不熱心。"覺得自己麻煩了,一會兒用筷子自己夾,一會兒用公筷,吃飯都覺得不舒服。""特別不習慣,吃著就忘了,隨便用私筷夾菜。""分餐似乎讓每個人吃飯都變得生疏起來,一起吃飯不只是為了找個熱鬧罷了。"
缺乏個人衛生意識,是擺在推廣分餐制和公筷制度面前的首要問題。據多項抽樣調查顯示,許多人不知道或不相信圍桌吃飯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只有少數人具有分餐意識,願意用公筷分餐或吃公筷通常被認為是「高冷症」「另類」。根據新華網對近兩萬名網友的問卷調查,四成網友贊成推廣分餐制,三成表示反對,另有三成表示觀望。
它還涉及到一個問題,家庭內部是否應該實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度?"實行分餐制,家庭是重點,更是難點,困難在於家庭成員觀念和習慣的轉變。但是家庭分餐制也是最徹底的,如果它能得到普及,說明大眾的觀念和習俗已經改變了,其他場合的分餐制也很容易實現。
不能忽視文化的影響。許多人認為分餐制是舶來品。但是實際上,中國古代最早的時候是分餐制。由眾多的影視劇可見,每人一張小桌子,飯菜、飲料等都是分開配料的。這一風俗始於商周時期,《禮記》記載的很清楚:「天子二十有六,諸公二十有六,諸侯五有二,上大夫五有一,下大夫六。」《史記》《三國志》等史書也有許多關於分食小食的記載。
從魏晉時期開始,受少數民族影響,逐漸形成合餐制。至唐代,圍桌合食等胡人習俗與「胡床」、「胡桌」、「高腳椅」等一起,傳入中原,形成了合餐制的基礎。宋朝時,圍桌聚餐逐漸由宮廷走向民間,教坊瓦房、茶樓酒肆等也開始聚餐。《唐十八學士圖》是宋徽宗繪製的,其中的宴會是合餐。元、明、清時期,合餐日益興盛,分餐逐漸消失,「滿漢全席」成為合餐文化的高峰,也代表著合餐成為社會主流,延續至今。
他說,受注重人情的傳統習俗的影響,國人更喜歡熱鬧的合餐,認為「吃得還不夠熱鬧」,認為分餐制會破壞餐桌上的親暱氣氛,帶來隔閡感,尤其是許多老人表示難以接受分餐制,甚至有抵制情緒,因為覺得「生來就分、外」。
而不斷增長的經濟成本,也是阻礙分餐制和公筷制,特別是餐館推行的重要因素。儘管各地大力推廣分餐制和公筷制度,但有些小飯店仍實行合餐制,而且不主動提供公勺。若有兩把筷子和一把湯匙,成本就會增加,若在就餐階段分餐,就會增加人力成本。有些剛開張不久的餐館或小飯店,根本沒有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度的內在動力。這一問題需要在推廣過程中加以考慮和解決。
加速分餐制標準的制定
雖然存在阻力,但更健康的是,分餐制和公筷制度應堅定不移地推行。它不只是為了健康,而是社會文明的重大進步。
儘管實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度會增加餐館的運營成本,但與公共衛生相比,其好處還是大於壞處。所以還是要採取措施幫助餐館,讓餐館成為宣傳的主要力量。
現在,全國各地都在發起行動,號召人們使用公筷公勺,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分餐制。各地區的餐館也在全力促銷。
準則未必是一個實際問題。有人認為,餐飲行業消費場景多元化,服務標準多種多樣,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實施分餐制的難度,若缺乏相關標準的支持,當前興起的分餐熱可能再次落空。
山東出臺了《餐飲設計實施指南》,成為全國第一個餐飲設計省級地方標準,其中專門規定了公筷設計標準,讓消費者在使用兩隻筷子時不再「分不清男女」。
」國家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採取主動,全面推行分餐制,並制定統一的行業準則。根據指導意見,各地職能部門和行業協會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和行規,並將有關『分餐制、公筷制、公勺制』推行情況納入餐飲企業的衛生監督範圍,不斷跟蹤監督,以制度剛性保障餐飲企業實行分餐制的積極性。
儘管實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在短期內會增加一些成本,但從長遠來看,它會促使餐廳進行服務流程優化,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有利於餐廳的發展。山東一家酒店集團負責人表示,分餐確實給餐飲服務帶來了「新麻煩」,比如,上菜程序繁瑣,工作量大,分餐時熱的菜容易涼。但是現在調整了組織結構,以前由主廚負責的服務班,現在由廚房部負責的服務班,與廚房搭班備菜,上菜不僅不慢,反而更有效率。
以家庭為重點推廣分餐制和公筷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接受採訪時,小楊表示,他很樂意自己使用公筷、公勺,「但長者,特別是長者,可能不太願意接受,覺得這樣會感覺很生疏,一家人在一起就不熱鬧了。」
重點是要把重在預防的觀念真正融入家庭生活。馬一德表示,家庭分餐制很難向單位、公共場所推行,要採取硬性措施強制推行,可通過公益廣告、媒體播報、簡訊定向推送、短視頻等多種形式,開展餐飲方式科普宣傳,逐步提高公眾對分餐制的接受程度。
儘管媒體大力宣傳推廣分餐制和公筷制度,許多地方餐館也有明顯的宣傳海報和標語牌等,但這僅限於倡議層面,不具有強制性。
所以從國家層面上講,要加強公共衛生方面的立法,把普法和執法工作落到實處。協同推進公共衛生法律法規的實施,加強法治宣傳,強化執法和公共服務。有關職能部門和行業協會要抓緊制定有關餐桌文明行為規範,倡導群眾養成文明用餐、健康飲食的習慣。
經過這場瘟疫,人們逐漸形成了戴面罩、勤洗手、使用筷子等衛生習慣。盼望在疫情消退後,每個人養成的好習慣也能長時間堅持下去,既保護自己,又保護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