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從出生開始就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向他人尋求幫助。
比如剛出生的嬰兒會通過哭聲來傳遞「我餓了」,或者是「我尿溼了」的信息,從而得到父母的幫助。在嬰幼兒時期,寶寶的語言還未完全出現的時候,他們大多是通過眼神、表情來表達。3-4個月的嬰幼兒就已經會利用肢體語言來與父母進行溝通了,比如看到媽媽,寶寶會張開小手讓媽媽抱抱自己。到了7-8個月的時候,嬰兒會通過用手指出並且同時發出「呃呃」的聲音,讓大人明白他所指的物品,來得到自身需求和滿足。1-2歲的幼兒開始發展語言能力,他們會用簡單語言在需要幫助時會向他人表示求助,比如看到桌子上的餅乾,他可以指著說「拿」或者「餅乾寶寶吃」等等。
而特殊孩子在社交和語言發展上的障礙以及對周圍人、事、物的關注度都較低,在遇到困難時使用的解決方式和解決技巧上都會表現得比較弱一些。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比如當孩子看到柜子上的餅乾想要吃時,他們會有以下幾種表現:
1.沒有求助意識的孩子,不找大人,他們靠自己。
孩子會去搬凳子或者爬到桌子上,不顧安全的去拿,拿到了就開始吃,現場弄得非常亂。有的孩子如果實在拿不到就算了,就走開玩別的。
2.孩子有求助意識,但不能夠正確的表示需求。
第一種,孩子會哭鬧、跳腳,甚至是拍柜子的門,當大人發現過來的時候,也不知道孩子要幹嘛。
第二種,孩子會拉媽媽的手,把媽媽的手推向餅乾,但是全程眼睛是沒有看向媽媽的,把媽媽當成了一種工具。
第三種,有求助意識,語言使用詞不達意,他會拉媽媽的手說佩奇,其實就是餅乾上印有小豬佩奇,媽媽會以為孩子要玩小豬佩奇玩具,或者是要看小豬佩奇的動畫片。
發展孩子的主動尋求幫助的能力,我們可以結合非語言性和語言性表達來教學。對於無語言的孩子,我們就採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有語言能力的孩子,我們可以根據語言能力使用肢體動作或者是加上語言表達。
如何教學呢?我們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我們可以找到孩子努力的動機。動機是在教授主動尋求幫助過程中一個特別重要的部分,它是引起推動孩子來找「你」的心理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內在的動力。這裡的動力是指孩子當下的需求,是生理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想要吃的零食,想要玩的玩具,或者是特別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它是引起孩子想要去尋求他人幫助的主要動力來源。
第二步,選擇符合孩子能力的方式來尋求幫助。比如說是肢體,肢體上的拉或者是指語言上我們是要求說出名稱還是要說出句子。
第三步,設置場景或活動,利用孩子的需求,引發孩子主動尋求幫助。場景環境一定要是安全的,比如說家裡的客廳,是能吃和不能吃的東西就必須要分開。
第四步,示範幫助孩子達成目標。當孩子不能按照期望來找你幫忙時,你要先幫助他,讓他來找你。
看完了這篇文章,相信你已經掌握了如何讓孩子主動尋求幫助的技巧,那麼趕快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