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惡性腫瘤是我國第一大致死因素,我國的腫瘤患者數量將在未來持續地增長。到2050年,我國每年新增的腫瘤患者將達到800萬人。」日前,在聚焦健康產業的「從科技創新到產業轉化」論壇上,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院長馬嵐分享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如何在與惡性腫瘤的「鬥爭」中獲得突破?馬嵐指出,靶向腫瘤幹細胞或許會成為「擒賊先擒王」的突破口。
我國惡性腫瘤形勢較嚴峻
馬嵐表示,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惡性腫瘤的新發病人是1400多萬,而其中四分之一就在中國。其中,2014年的數據顯示,中國一年新增的肺癌患者就超過了78萬人。而且,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癌症致死率較高。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完成的《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報告》也印證了馬嵐的說法。報告指出,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十多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更為嚴峻的是,在抗癌新藥的研發和應用上,全球約40%的新藥都在美國,中國只佔4.1%。這種情況對於中國控制惡性腫瘤的發展非常不利。馬嵐還指出,美國高發的腫瘤類型和我國是不一樣的。「我們國家發病率排在最前面的是肺癌,但肺癌在美國不是高發的。另外,我們針對肝癌、食道癌的靶向藥都很少」,馬嵐認為,中國針對國情進行原創的腫瘤靶向藥、免疫藥的創新研究,是非常迫切的。
腫瘤幹細胞是癌症之「王」
全世界科學家都在圍繞惡性腫瘤展開科研,但為何一直沒有攻克這個難關?馬嵐分析說,科學研究表明,細胞本是有序地進行分裂的,受到了損傷可以通過凋亡來維持穩定的生態環境,一旦失控進入到了不斷誘變的過程,就會形成不死的、持續不斷生長的狀況,最終發展成癌症。「所以,細胞生長失控是癌的基本特徵」,馬嵐表示,研究發現,基因組的不穩定是導致癌症發生最大的因素,佔據了60%,而研究也揭示,年齡的增大其實是基因組不穩定的很大原因。除此之外,環境和遺傳也佔到了約三成的原因。
「最糟糕的是,腫瘤細胞可以從原發的部位不斷轉移。」馬嵐指出,所以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藥物等都不能取得很理想的效果,要想扼制癌症的復發和轉移,應該「擒賊先擒王」。「我們一直想找出引起癌症復發和轉移的元兇,現在很多的證據指向腫瘤幹細胞,它是脫不了干係的。這些年的研究已經發現,腫瘤幹細胞跟腫瘤的發生、生長、轉移和耐藥復發密切相關,所以我們把腫瘤幹細胞稱為腫瘤的『王』。要把腫瘤完全根治,把腫瘤幹細胞殺滅是非常重要的。」
「幹細胞指數」或成「擒王利器」
既然是「王」,就沒有那麼容易「被擒」。馬嵐表示,腫瘤幹細胞的數量極少,在腫瘤當中大概只佔到0.1%至4%左右。別看佔比很低,但腫瘤幹細胞卻很「難對付」。「它的特性,一個是自我更新,能夠不斷更新、生長,形成各種各樣的腫瘤細胞,從原發的病灶往遠處浸潤遷移,另外,還會導致對放化療產生耐藥和不敏感。因此,針對腫瘤幹細胞的信號通路的異常來研發創新的靶點非常重要。」
馬嵐指出,圍繞每一個靶點,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都在單兵作戰,但收效甚微。「2018年,科學界組織了一個泛癌症的集成討論,發了系列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提出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方法對和癌症相關的因素做系統的AI分析,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叫『幹細胞指數』。我個人對『幹細胞指數』特別認同,如果我們對所有癌症的幹細胞都能有一個指數,以這個指數為標準,就可以來系統地評價各類癌症的狀況。我認為,幹細胞指數未來會是研究腫瘤幹細胞很好的指徵。」
馬嵐坦言,對於腫瘤幹細胞的研究,48%集中在北美,我國進行相關研究的還很少。但是,據幹細胞行業報告,幹細胞行業規模每年平均以34%複合增長率增長,預計未來20年內,幹細胞全球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美元。其中,腫瘤幹細胞相關行業也佔據著巨大的市場份額,大有可為。馬嵐透露,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實驗室目前正在做針對鼻咽癌幹細胞的研究。「鼻咽癌被稱為『中國癌』,尤其在廣東、廣西非常多」,馬嵐表示她和團隊希望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為中國原創的抗癌藥物研發做出貢獻。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