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本著這一理念,河池市積極探索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把人民政協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參與基層治理的效能,呈現出基層治理由「幹部說了算」向「大家商量辦」轉變、基層群眾由「遇事發牢騷」向「議事求共識」轉變的良好態勢。
「多商量」促成「好事多」
「真沒想到,困擾多年的排洪溝修繕問題,通過協商議事居然這麼快解決了!」近日,南丹縣車河鎮堂漢村村民韋美玲感慨地告訴記者。
南丹縣車河鎮轄區內排洪溝被流沙淹填多年,雨季泥漿漫出路面,出行不便,群眾反映強烈。鎮政協聯絡工作站經過調研後,召集片區村幹和群眾代表到協商議事室進行專題協商,一致達成鎮政府與群眾共籌資金修繕排洪溝的意見,妥善解決了這一民生問題。
日前,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黃金鎮寺門村黎家與魏家兩屯群眾代表在鎮政協工作聯絡站的協商議事室籤下《和解協議書》。自此,兩屯群眾長達32年的矛盾糾紛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這離不開河池市政協創新開展的協商議事室建設。黎家與魏家兩屯群眾在協商議事室,與黨政部門、司法部門、政協委員、群眾代表、鄉賢代表等進行民主、平等、有序地協商,最終達成了共識、化解了矛盾。」主持此次協商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政協主席陽大衛介紹說。
如今,像這樣依託政協基層協商議事室解決問題、促成好事的情況在河池已很普遍。據統計,一年多來,河池市基層協商議事室召開協商議事會425次,推動並解決439多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河池市政協充分依託鄉鎮政協工作聯絡站和政協委員之家,創建協商議事室,靈活高效開展協商議事活動,更精準聚焦社會關切、更廣泛凝聚社會力量,支持和推動政府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河池市政協主席黎麗說。
基層協商拓寬了政協履職渠道
近來「有事好商量,巴望來協商」開始在巴馬群眾中口口相傳,緣於「巴望協商」議事室解決了諸多群眾糾紛和發展難題。
「巴望」在當地是希望之意,巴馬把鄉村協商議事室統一命名為「巴望協商」議事室,既帶有縣域地名的字眼,又隱含希望有事多商量的意思。
燕洞鎮是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現代農業示範區,在推進過程中,土地流轉、道路硬化等遇到了種種的阻力。鎮政協工作聯絡站組織住鎮縣政協委員開展調研,並列為鎮協商議事室議事議題。經過充分協商,各方相互妥協達成共識,順利完成了火龍果產業示範區10公裡的生產道路硬化,完成土地流轉7000多畝,建設種養示範基地12個,有力推進產業示範區項目落地發展。
「『巴望協商』不僅能讓群眾知曉更多的政策,還讓大家參與討論,一同決策,這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都具有重要意義。」燕洞鎮黨委書記李勤說,「巴望協商」已經成為一個工作品牌。
除「巴望協商」外,河池市還培育出了金城江區「金誠協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樂成協商」、宜州區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有事好商量」等多個協商議事品牌。
鄉村協商議事室不僅拓展了政協履職的渠道,也成為了黨委政府與老百姓溝通的「連心橋」、反映社情民意的「直通車」。
一年來,市、縣政協採取「走下去」方式,深入鄉鎮聯動開展協商活動125次,有1188人參與協商,為黨委政府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建議312條,推動解決實際問題156件。
建立機制暢通基層協商渠道
「越是基層,需要解決的問題越多,就越需要發揮民主協商的作用。」黎麗說,「因此,我們依託鄉鎮政協工作聯絡站和委員之家,把協商議事室建到村,協商於民、協商為民。」
為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有效銜接,河池市採取「共享式、融入式、單列式」等方式,按照有陣地、有標識、有組織、有機制、有活動、有成效、有檔案的「七有」標準,在鄉鎮政協工作聯絡站和委員之家創建基層協商議事室,目前已建成協商議事室416個;同時明確經費和人員配備要求,著力解決基層政協人員缺、經費少「兩個薄弱」問題。
「我們將縣直85名政協委員和住鄉鎮政協委員分派到各個協商議事室當指導委員,邀請縣直相關部門人員以及鄉鎮、村協商議事會成員、鄉村幹部、村居民群眾代表開展聯動,共同協商議事,解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巴馬瑤族自治縣政協主席李江介紹。河池市通過選任各鄉鎮黨委綜治統戰委員兼任政協工作聯絡站站長,並配備指導員、工作人員,解決了「由誰組織協商活動」的問題。
河池市還聚焦黨政工作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實事、社會治理的難事等議題,圍繞協商前、協商中、協商後三個環節,推行「兩確定、兩開展、一報送」的工作流程,建立協商成果採納、落實和反饋機制,解決「怎麼協商」「如何落實協商」的問題,形成了黨委統領、政協掛帥、部門參與、鄉村推進的協商議政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