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時期女校裡的師生戀

2020-12-19 界面新聞

明治時期,日本社會各界積極創辦女子學校,為女子提供教育機會,如橫濱女校、橫濱共立女校、女子學院、神戶女學院、京都同志社女校、東京立教女校等。這些學校的設立對普及女性教育、向女性傳播西方文化理念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明治女學校於1885年(明治18年)由牧師木村熊二創立,島田三郎、田口卯吉、植村正久、巖本善治為發起人。巖本長期主持明治女學校,他吸收思想家森有禮的教育理念,將 「要讓諸位學子自由發展,而達於各自所好之途,伸展天賦之個性,成就完美之女性」作為辦學宗旨。他同時主辦《女學雜誌》,主張通過傳統美德和西方教養的融合來提高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

巖本善治主持的明治女學校,以基督教自由氛圍及培養進步女性而出名,像三宅花圃(女作家)、野上彌生子(女作家)、相馬黑光、羽仁元子(教育家)、石井筆子(教育家)、大塚楠緒子等傑出女性都畢業於該校。當時,北村透谷、星野天知、島崎藤村等年輕作家在明治女校任教,文壇名人云集,學校一時聲名遠播。透谷、藤村等在《女學雜誌》旗下的副刊創辦了文學雜誌《文學界》,同仁還有平田禿木、馬場孤蝶、戶川秋骨等,當時尚未成名的田山花袋、柳田國男、上田敏、樋口一葉等也在該文學雜誌刊發作品。

明治20年代的《女學雜誌》以巖本善治與北村透谷為中心,二人旗幟鮮明地發表近代戀愛論。巖本認為靈魂是戀愛不可缺少的要素,這與他信仰基督教有系。北村透谷「靈肉分離二元論」和精神高於肉體的觀點,與巖本善治宣揚的觀點相一致。二人好似車之兩輪,為形成和普及重視精神性的近代神聖戀愛觀而勇往直前,影響了眾多風華正茂的青少年。

左上:明治女學校時期學生服飾;右上:學校簡介標識;左下:學校原址如今只有一塊石碑;
右下:明治女學校百年紀念展海報,封面為荻原守衛為相馬黑光做的雕塑。
「庇發」是明治三十年(1897年)開始在女學生中間流行的一種束髮,把前面和兩鬢的頭髮梳得向前突起。
女袴也是這一時期在女學生間流行裝扮,下身仿男袴左右足分開。
圖為2014年在NHK播出的長篇歷史連續劇《花子與安妮》中女主人公花子在東京修和女校的裝扮。

島崎藤村與學生佐藤輔子

明治女子學校的理想主義,催生了很多師生之間愛的羅曼史。這在當時日本社會被認為是戀愛至上主義而引起爭議,但實際上這些戀情多以柏拉圖式的戀愛告終。島崎藤村和佐藤輔子的校園戀愛,便是其中突出的典型。

生於今中津岐阜縣,幼時長在木曾郡籠宿的藤村,九歲時被父親送至東京求學,開始寄宿生涯。他十四歲師從木村熊二學習英語,同年,其父正樹在故鄉的禁閉室發狂而死。此事令藤村養成孤獨、沉潛的憂鬱性格。明治20年,藤村進入明治學院普通學部本科學習。明治學院是一個文學氛圍很濃厚的學院,藤村在那裡受到了文學的薰陶,這為他後來成為作家奠定了基礎。明治24年藤村畢業,他向《女學雜誌》投寄翻譯稿件,成為明治女學校一名教師,並且認識了北村透谷等作家。

明治26年創刊的《文學界》聚集了一群二十剛出頭的青年作家。懷著對美的憧憬,他們效法但丁和歌德,各自在心中刻畫著自己的比亞德裡斯和綠蒂。這種氛圍也籠罩著明治女子學校,學生相馬黑光稱之為「青春的道場」。

藤村授課時,寧靜中隱含著清新的激情,讓女生們讚嘆不已。但黑光等人跟隨藤村學習英語時,藤村已經燃盡對輔子的愛火,蹉跎度日。藤村的課讓黑光等人很失望,充滿激情的發問,只換來他一句心不在焉的:「那樣也行。」並且一到下課時間,他就會匆匆離開教室。「呃,老師已經成了灰燼,沒辦法啊。」不知不覺間,藤村被起了一個叫做「碳渣」的外號。

那個讓藤村傾注了所有激情的戀人輔子,在藤村的小說《春》裡,以勝子之名登場。 1871年(明治4年)生於花卷一個富裕家庭的輔子,皮膚白皙、明眸善睞,因貌美被青年作家們稱為「奧菲利婭」。 

島崎藤村(1872-1943),詩人、小說家,日本近代詩的奠基者。
島崎藤村詩集《若菜集》

這場師生戀發生在1892年秋天。輔子是柔弱的,而藤村在女孩面前逡巡不前。與兩人相互間日漸高漲的愛相比,現實卻無法隨心所欲。 輔子有自幼許配的婚事,夾在此事與藤村的戀情之間,輔子並不具有反抗家人的勇氣和力量。在苦苦思索了一段時間以後,藤村獨自一人踏上了漫長的旅程。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春,輔子畢業回鄉,次年五月嫁給了札幌農學校講師鹿討豐太郎。明治青年的青春大多是如此結局。黑光等人受教於「碳渣老師」藤村,應是在輔子畢業後藤村重回講壇那一年。一時放棄了輔子出門遠行的藤村,實際上在輔子出嫁前曾短暫見過心上人一面。不料淚涕沾襟地嫁了人的輔子,大約在三個月後便香消玉殞。據說死因是劇烈的妊娠反應。「哦,我這軀體早已死去,留下的只有對你的愛慕之心。」在接到這封來自輔子的信之前,藤村對輔子的死是有預感的。儘管如此,當死訊真的傳來時,藤村感到瞬間天地一片昏黃,天旋地轉。

北村透谷與石坂美奈、齋藤冬子

說起北村透谷和石坂美奈的戀愛經歷,就會讓人想到1892年刊於《女學雜誌》上的詩論《厭世詩人與女性》那響亮的開句:「戀愛是人生的秘鑰,有了戀愛才有人世,抽去戀愛的人生簡直無色無味。」這短短數行給同時代的年輕知識分子帶來「仿佛大炮轟炸一般」(木下尚江語)的猛烈衝擊。

《厭世詩人與女性》並非戀愛散文,它探討了女性在戀愛的影響下一邊展望理想,一邊陷入結婚、家庭等束縛,逐漸絕望這樣一個悲劇式的過程。並且在其中也透射出透谷的戀愛和結婚「什麼都太早了」(藤村《春》)的個人經歷。

成為透谷之妻的石坂美奈,其父石坂昌孝是多摩地區的大地主,也是擔任縣會議長的自由民權派領袖。美奈為長女,她的弟弟公曆也是自由黨的政治家,因為他和透谷同年又交好,兩人才得以相識。明治20年7月,美奈畢業於橫濱的共立女學校。在當年的畢業典禮上,她以《宣揚自由女子也有責》為題發表演講。美奈從小生長在政治氛圍比較自由的家庭,又深受基督教的信仰和教養薰陶,因此是位獨立性很強的女性。

她和透谷(原名北村門太郎)之間萌生戀情,是在美奈女學校畢業回家(也是美奈父親昌孝政治活動的秘密地點,經營茶葉生意)探親之後。大約在明治20年7月至8月之間,透谷作為美奈弟弟公曆的好友經常出入他們家,並拉近了與美奈的關係。

透谷經常用「思想高尚」「受過高等教育,也有智慧」「榮譽的大小姐」等詞彙來形容美奈。這是因為透谷將對方置於獨立且對等(甚至更高)的人格上,對其既有認可又有愛情的關係。也正是因為把美奈放在了這樣的關係定位上,透谷才能把迄今為止人生道路上的「內心苦楚」傾訴出來,並且將自己的思想、社會觀包括政治觀和盤託出。透谷如此態度,也激起了美奈的愛意。

他們這段被認為不可能的婚姻,受到來自社會、身份各方面的壓力。透谷作為舊小田原藩出身的沒落士族的長子,雖然考入東京專門學校(現在的早稻田大學),但是中途退學,當時只不過是個愁於生計的窮書生。而美奈受到的教育作為當時的女性來說已是頂峰,本人又是富裕人家的大小姐。年紀比透谷大三歲且不說,且當時已有婚約。未婚夫名叫平野友輔,是大商人的兒子,明治16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部別科。平野作為民權活動家,是透谷的前輩,相當受石坂昌孝器重。可美奈毅然與如此有為的青年撕破婚約,轉而選擇了比自己年少的透谷。她的理由是:「這不是個值得尊敬的社會,擁有財富和名譽的人都是垃圾,我要選擇沒有名譽也沒有財富的爽朗男子做我的丈夫。」(《寫給父親快藏的書信》)明治21年11月3日,在透谷的父母家,兩人舉行了基督教儀式的婚禮。當時透谷19歲零10個月,美奈23歲。

北村透谷和妻子石坂美奈

這段婚姻開始時兩家都極力反對,但是最終還是認可了。據藤村說(《透谷集》序),對於他們周圍的人而言,這段婚姻就像是「拉開了血戰」一般。而對透谷而言,也真的可以稱之為一場戰役以及令人精神備受折磨的愛之果。

明治元年生於神奈川縣小田原的透谷,十四五歲就參加了自由民權運動。後來,自由民權運動分裂,發生了萬名農民暴動的「秩父事件」和支援朝鮮獨立的「大阪事件」。民權組織領導下令採取「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行動,透谷好友大矢正夫為獲得暴動的資金,竟然勸說透谷去做強盜。苦惱多日後,透谷剃光頭髮,拄著拐杖告知大矢自己要去流浪。就這樣,十七歲的透谷脫離了政治運動。但透谷一直為背叛朋友而自責,甚至一度罹患憂鬱症。恢復健康後,他立志於文學,轉向基督教信仰,並接受了洗禮。他與美奈衝破重重阻礙結婚後,夫妻住在東京數寄屋橋旁邊母親經營的店鋪樓上。為了家計,透谷擔任教會女子學校的英語教師、從事教會的翻譯工作,美奈做了家庭教師。婚後第二年,透谷出版了《楚囚之詩》,以受「大阪事件」牽連被捕的大矢正夫的語氣寫成,迸發著對自由的嚮往和對妻子的戀愛。隔年出版的《蓬萊曲》寫到自身熱切追求自由,因現實撞擊而感到幻滅。因為僅看到現實的暗面和醜惡,被推向絕路,然而當他看到魔王想要毀滅人世,竟不自量力與其抗爭。

透谷與美奈婚後兩年,生活一直貧困,美奈有孕在身,現實如此殘酷,美奈與透谷常因瑣事怒目以視,跟強勢的婆婆關係也不妙。從1893年1月始,透谷替代藤村站在明治女子學校講壇上,自此揭開了他與學生齋藤冬子忍戀的帷幕。

冬子生於仙臺藩的一個士族家庭。是著名的在野英語學者齋藤秀三郎之妹,也是小澤徵爾的老師、指揮家齋藤秀雄的姑母。與柔嫩得有如信濃春天的杏花般的輔子相對照,冬子是那種帶著清冽氣質的理性女孩。她是相馬黑光在宮城女子學校的學長,曾領導大家罷課,抗議學校的教育體制。 

宮城女子學校是當時如雨後春筍般建起的教會學校之一,美資經營,校長以下就由美國女教師來執行美國式教育,優先施行英語教育,學生無法學到作為一個日本人所應該具備的教養。冬子對此深感不滿,於是和其他優秀學生共五人一起向學校提出抗議。冬子為此事受到退學處分。

從宮城女子學校退學之後,那五個受到處罰的學生中包括冬子的三人,來到憧憬已久的明治女子學校。在這個充滿自由氛圍的學校中,冬子得到了很大的成長空間。她那強烈的上進心讓教師們無法不為之所動。她備受青睞,其中最器重冬子的就是北村透谷。北村是一位上課非常有激情的老師,關於他曾經有這樣一件趣聞:一次透谷把自己的孩子帶到教室裡來,女學生們給了小女孩一塊餅乾,但講課講到忘情時,透谷竟然自己把那塊餅乾吃掉了。

面對這樣一位老師,冬子敬愛之情日益加深:「老師是那種真正全身心投入的人。」這種敬愛漸漸變成傾慕。冬子熱心聽講,常提出尖銳的問題。而透谷則非常認真地回應她的問題。二人的問答珠聯璧合,他人無法插嘴,猶如一對一的課堂一般。然而,據說周圍的同學並不討厭這種上課形式,所有人都在這種氛圍中學到很多東西。 

雖然透谷已有妻室和子女,但作為師生,二人之間的吸引和互動有目共睹。

「你,請求你,愛我吧。我也必定竭盡此生去愛你。」

這是透谷寫給美奈著名的求婚書。但美奈讓透谷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僅在婚後維持了很暫短的時間。苦戀中想像的美奈,並不是現實中的那一個。從《厭世詩人和女人》的首句可看到透谷感情上的徘徊——「戀愛是人生的秘鑰,有了戀愛才有人世,抽去戀愛的人生簡直無色無味。」

透谷否定了封建家庭的夫婦關係和花街柳巷裡的戀愛,主張兩個獨立人格相互吸引而產生的戀愛。然而戀愛一旦開花結果成為婚姻,女性就會轉眼之間從「美妙優雅」的精靈變成人世間束縛者的代表,成為「俗世的代言人」。這是透谷親身體驗到的事情。面對一如既往生活在詩人理想世界的透谷,美奈喟嘆手頭拮据,抱怨家庭沒有俗世平凡的幸福。透谷無法責備妻子,但如果滿足妻子的要求,就意味著作為詩人的理想的破滅。當齋藤冬子帶著一雙燃燒著求知激情的眼睛出現在透谷面前,正是透谷面對家庭危機的時候。對透谷來說,冬子像是陣陣清風。然而透谷沒有貿然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因為當初美奈也是帶著那種富有啟迪意義的清新氣質,出現在透谷面前的。 

當時,明治國家體制已經初具規模,自由的萌芽一個接著一個被掐掉。無論透谷如何呼喊個性的自我發現和藝術的獨立,他的呼喊只能是無力和遙遠的。在抗爭中,他寫下《內在生命論》呼籲打破貴族的理想,為平民伸張自由民主。他還創作了代表作「三蝶」(《睡蝶》、《蝴蝶的芳蹤》、《雙蝶的死別》)表現了當時知識分子在封建壓迫下的苦惱與憂傷。1893年歲末,他在自家的陽臺上用短刀刺破喉嚨自殺未遂,次年五月十六日,當晚月光皎潔,處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不能自拔的透谷,在自家院子裡自縊身亡,時年二十五歲。此時的冬子得了肺病,躺在故鄉仙臺的病榻上。據說容顏改變得令人無法置信。身邊的人沒有把透谷去世的消息告訴病重的冬子,然而或許是心有靈犀,冬子在透谷死後一個月的六月二十三日「化蝶」而去。當人們為冬子淨身的時候,發現了她身上的一封信。是透谷寫給她的。

北村透谷手跡

藤村後來在小說《春》中回顧自己和友人的青春,書中的登場人物岸本、青木、勝子、市川、菅、足立、福富、岡見分別是以藤村、透谷、輔子、平田禿木、戶川秋骨、馬場孤蝶、上田敏、星野天知為原型寫的,這些年輕知識分子嚮往人生的春天、藝術的春天、理想的春天,但終究未能實現,這諸多的苦痛構成了小說的主題。

北村透谷懷抱其子

藤村家庭破產,不得不代替事業失敗的長兄承擔起一家人的責任,他沒有餘力再繼續進學創作。抱負不得施展的絕望給了他沉重的打擊,透谷之死更是給他精神上的重創。他從透谷身上,看到同舊事物的鬥爭總是以失敗而告終。透谷想打破世界,反而打破了自己的心。不知從什麼時候,他開始意識到比起父母、家庭,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於是藤村拋棄一切,前往仙臺的東北學校任教。他坐在開往東北的雨中的火車上,臉靠在車窗上悄悄地嘟噥著:「啊,即使是象我這樣的人,也要想方設法活下去。」

芥川龍之介自殺後,藤村寫下追憶文章,又想到了朋友。

他這樣寫道:「有人將北村透谷之死和芥川之死相比較,北村一直和貧困奮戰,生前連自己著作的出版都沒能看到,是無法和芥川君的奢華相比的。只是到最後刃盡矢折之時,借用芥川君的說法,到了『以殘缺的細劍策杖行走』的最後時期,依然具有毫無鬆懈的精神,這一點上兩人有些相似。」

據勝本清一郎分析,透谷在基督教精神的啟發下發現了自我,當從基督教轉移到印度佛教時,他又主張捨棄自我。當然,感情生活的失意,無疑也是他自殺的因素之一。但是,「曲高和寡」,他的《內部生命論》等觀點不被人們理解,使他孤立並脫離了現實,加重了他的苦悶;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更叫他了無生趣,這才是他自殺的主要原因。

藤村將透谷作品編纂成集,盡了作為朋友的責任,並且對友人作出中肯評價,他說:「透谷自殺一方面說明了他帶著先驅者的覺悟,為即將到來的時代充當了墊腳石;一方面又留下了倒下的形跡——他凝視著人的內心深處創造了文學,排除了功利的私心雜念,徹底地批判了文明社會的本質。」同是透谷全集編者的勝本清一郎,用如下的詩句讚美這位思想啟蒙者:「幾度暴風雨過去,今後還要過去。在暴風雨的間隙,蒼穹深處有一點熟悉的星星總是在發光,那,就是透谷。」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日本明治時期的思想家(上)
    日本近代政治學之父加藤弘之在其著作《鄰草》一書中認為,立憲製作為對外「武備」的前提,是得益於「人和」的便宜之策。幾乎所有的有識之士都是從國家獨立的視角來認識立憲制的。現在看來,以國家獨立的名義,忽略或掩蓋個人存在的意義,即國家主義淹沒個體的非理性,卻正適合了日本被迫近代化的節奏。當時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盤踞在人們的頭腦裡,一是獨立問題,二是歐化問題。
  • 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
    」茶之一道,於我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於周邊諸國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尤以日本最得精髓。不過飲茶者素來以男子居多,然而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一、日本茶道談及日本文化,不覺間湧上腦海的約莫便是關於武士道、茶道、花道以及日本動漫等等。
  • 讀《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輿論研究》有感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我拜讀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輿論研究》並寫一點讀後感。日本明治維新曆時三十餘年,本身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對於改革的發生國而言,明治維新的重要性、影響深度以及複雜程度,客觀地說相比同時代中國的洋務運動要大。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明治維新也並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勢力,這與日本強大以後最終走向對外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也有一定的關係。
  •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私立大學為什麼興起?
    日本作為亞洲的彈丸小國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成為亞洲經濟強國,要歸功於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新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除了原有的國立大學之外,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大學等私立大學紛紛在這一時期湧現並逐漸壯大,成為日本教育界的主力軍,為什麼私立大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能夠興起呢?
  • 從文學作品看明治時期的日本女性
    這種形象一方面源自外國讀者對日本女性一廂情願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源自眾多文藝作品的建構。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走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表面意義上與「傳統」發生斷裂,形成了本土和西方思想兼容並包的局面,這一局面奠定了當代日本社會的基礎。因此,本文將焦點對準發生劇變的明治時期,一窺當時日本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命運。
  • 楊達 | 儒家文化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國民教育路徑
    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出現和演變深受儒學、國學與蘭學的影響,日本將儒學涉及的忠孝理念、國學涉及的神道理念、蘭學涉及的富國強兵「工具」理念糅合,衍生出皇國思想。其中,儒家文化在該時期對國民教育的影響經歷了由弱轉強的演化,同時被明治政府逐步操作為與天皇制國家的發展結合,並被融入「保護—忠誠」體系和「護持國體」的建構中。
  • 明治之美——皇宮裡的日用品是日本手工藝品的頂峰
    明治時期,海外文化傳入日本,加快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在江戶時期留存下的傳統與西洋國家的新興文化相互交織的特殊背景下,日本的工藝美術發展到以一個全新的高度。盒子裡會裝有象徵健康、財富、快樂、孕育和長壽的5色的糖漬杏仁。   自古以來,日本就有向客人饋贈禮品的傳統。明治時期,Bonbonnière傳入日本,日本皇室也開始在宴會上使用這類糖果盒盛裝糖果,回贈與賓客。   小小的糖果盒,向海外展現了代表當時日本最高水準的工藝水平和風雅之心。海外賓客們得以窺見日本皇室之姿態。
  • 【老照片】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
    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並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
  • 日本明治時期的思想家(下)
    特別是後者導致了自由民權運動、大正德莫克拉西運動、昭和時期的反法西斯運動以及戰後民主化運動。如果說在野的思想家中具有的國家主義和帝國主義情緒,反映了明治人精神的局限性,那麼,他們的民主主義則體現了明治人精神的超越性。麻煩的是,這種局限性和超越性,往往同時會反映在一個思想家身上,而且錯綜複雜。如福澤諭吉,其思想的啟蒙意義,遠遠超越了時代,但他的機會主義政治主張既為時代所局限,同時又左右了時代。
  • 在日本的古代,明治時期都穿的是什麼衣服呢?
    明治時代,經過動亂的江戶時代,明治維新!文明開化!明治時代的人們穿什麼樣的裝束呢?平民和華族的區別是?我想在這裡解開那樣的疑問!關於明治時代的服裝,閃亮的洋裝沒有被接受,說起明治時期的服裝,就會想起被稱為洋裝的鹿鳴館式樣,但實際上已經是很晚的時代了。
  • 日本女校學生有多瘋狂?
    為何如此大受歡迎,想必應該有以下的原因:在有男孩和女孩的合校裡,他們會受到社會和內在的一些幹擾,但是在女校就不會發生。對於公眾的期待和固有的偏見也可以打破。其實將來會有專門的為異性分心的時期。很少幹擾的意思是說一個女孩可以專心的來關注她自己,認識自己,發現新的事物,形成自己的思想等等。她可以破除思維的框架,但不會帶來任何麻煩。
  • 明治時期日本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天皇本人做了哪些努力?
    明治時期日本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天皇本人做了哪些努力?在明治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權利一直都掌握在將軍手裡面,可能有些天皇覺得自己不用管事也不用擔心生活問題,活得還是比較愜意的。先是把宮裡的那些女官和貴族們遷移了出去,他們不想讓小天皇成長在一個陳舊的環境當中,這對於他的成長影響至關重要。這是很小的一個舉動,但是根據小編看來,確實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 日本明治時期文壇宗師:保衛國家權益,唯一的審判機關「打」!
    所謂的日本明治時期的愛國情懷:尊皇愛國沒錯,讀過這本小說的人應該有這個印象,那個時候,日本的許多國民都有高尚的愛國情懷,這種高尚比較極端,殊不知是以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換取的!但這篇小說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只有國家利益才高於一切,在任何時代都不為過。
  • 大學裡的師生戀,應該被禁止嗎?
    &nbsp&nbsp&nbsp&nbsp近些年,一些高校屢有師生戀愛的新聞爆出,且多涉及利益交換。有人認為,遵照現代大學制度中的利益迴避原則,應遏止師生間戀愛,端正風氣。但也有人表示,戀愛自由,高校裡的師生多已是成年人,既有判斷的能力,也有選擇的權利。對此,你怎麼看?
  • 日本明治大學擬引進雲計算系統
    新華網東京7月15日電(記者 何德功)日本明治大學和日立公司合作,計劃在全校範圍內推廣雲計算系統,以方便師生使用各種軟體和服務,同時節省相關費用。據《日本經濟新聞》15日報導,明治大學安裝的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開發的名為「VCL」的雲計算系統。學校師生利用手邊的電腦連接網際網路,就能直接使用中央伺服器搭載的軟體。
  • 明治時期的日本小報,有何特別,為何能受到一般民眾廣泛追捧?
    二、日本小報的代表在以上小報的成功創刊發行以後,明治時期創刊,並且有代表性的小報還有:《讀賣新聞》,明治七年十一月二日創刊,創刊人為子安峻、本野盛享、柴田昌吉。該報由芝琴平町的「日新社」印刷所作為印刷業的副業印刷發行。該報樹立了平易近人的大眾新聞風格。
  • 日本明治大學支援北京大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日本明治大學支援北京大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2020-02-17 1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本臭名昭著的明治九元老都有誰?
    雖然日本天皇在近代日本歷史進程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在侵略鄰國中罪惡昭彰,但是具體執行侵略的卻仍大有人在。這就是近代最為臭名昭著的——明治九元老,即日本明治維新後把持政權的九個寡頭政治家。期活動時間為1892年到1940年。是1892-1940年間日本天皇重要國務的最高諮詢者。
  • 日本明治三年廢刀令
    廢刀令明治三年日本((1870)首先禁止了平民帶刀,明治九年(1876)又頒布了佩刀禁止令,所有除軍人、警察、穿大禮服者之外的人都禁止佩刀。而軍隊、警察一律按照西洋制式,配發少量西洋式軍刀。這些配刀有的是從歐美國家直接購買,有的是訂製,也有的是由日本新開辦的近代化兵工廠生產。廢刀令雖然沒有直接禁止做刀,但它摧毀了刀劍的市場,絕大多數刀匠做的刀都沒有人買了,這使傳統的日本刀匠失去了世世代代賴以謀生的職業,只好改行,有的轉而製造廚刀、農具等。這一時期出現一種「手杖劍」,它的劍身暗藏在手杖杆內,是為了繞開廢刀令而設計的。
  • 日本小哥進錯女校被477個女生包圍,小哥表示:我太難了……
    然而對日本男生丸山大輔來說,他的校園生活曾經是一場磨難。因為初中時熱衷打網球,升高中時,他找了一間有網球社團的高中。這家高中是有著120年歷史的傳統女校,近幾年才改成男女混合。百年女校,會不會沒有男生來讀呀?丸山也曾經擔心過這個問題,然而當時他聽說大概有20個男生報了這家學校,於是放下心來。結果等他進去後,才知道全校478個學生裡,他是唯一的男丁!